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ń罚ɑ壮娴盟嵩蚓玻每嘣蛳拢眯猎蚍
359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提示是热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黄芩、黄连清胃热,人参、干姜温脾气)(泻心汤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和中消痞。乌梅丸――偏于酸收袪蛔。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偏于苦降止呕。麻黄升麻汤――偏于辛散袪邪。)
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阳气恢复)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后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其喉不痹。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除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的提纲证)(厥――阳气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热厥。先厥后热,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寒厥。对于热厥来说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必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大柴胡汤),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肝气内郁,情志不爽。),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肝气达,胃气调和的表现),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肝经气郁的表现)者,其后必便血。(肝经郁热下迫大肠)
350 伤寒脉滑(内热)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 大汗出(阳不摄阴),热不去(阴盛格阳),内拘急,四肢疼(阳虚寒凝),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寒厥――少阴阳衰,四末失温)
354 大汗(阳不摄阴),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1 手足厥寒,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血虚寒厥――肝血不足,四末失养)。(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即桂枝汤加当归 通草 细辛。现代用时用鸡血藤代替通草。用于治疗冻疮、雷诺氏综合证。疝气痛。用时抓3点: 痛 冷 血虚。)
352 其人内有久寒者(经脏两寒),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寒邪凝结在经)
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炙之。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痰阻胸阳致厥)
356 伤寒,厥而心下悸(胃阳和水邪相博的表现),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阻胃阳致厥――胃虚水停胃脘,中阳被阻,不能外达)
33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58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先兆)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肝经湿热下迫大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
373 下利,欲饮水(1 湿热互结,津液不化;2 热盛伤津)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可加马齿苋)主之。
374 下利(燥热下迫所致)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火不暖土)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戴阳,下虚故也。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里虚寒的下利兼有表证)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78 干呕,吐涎沫(肝寒两寒,饮邪不化),头痛(夜间重)者,吴茱萸汤主之。(肝寒犯胃,肝胃两寒,胃气上逆)
377 呕(少阴寒邪上逆,胃失和降)而脉弱(正虚),小便复利(阳不摄阴),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肝热犯胃)
376 呕家有痈脓(毒热内盛)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表气闭郁),复与之水(1 饮水疗法。2 用水洗浴。),以必其汗,因得哕(呃逆,即膈肌痉挛)。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可用吴茱萸汤治疗)
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329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6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 下利(机体排邪外出)脉数(阳气恢复),有微热汗(营卫通达)出,今自愈。设复紧(紧主寒邪盛,脉由紧转弱提示邪气退,即《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的真实体现),为未解。
343 伤寒六七日,脉微(真阳衰微),手足厥冷(阳气衰微,四末失温),烦躁(真阳衰微,弱阳勉强与阴寒相争,争而不胜所致),炙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 伤寒发热(真阳衰微,阴盛格阳所致),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寒湿下注),其人汗出不止(阳不摄阴,真阳外亡的表现)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62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阴阳两伤)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肾气虚于下,肺气脱于上),死。少阴(太溪――候少阴正气的强弱)负趺阳(足背动脉――候脾胃正气的强弱)者,为顺也。
368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对头24小时)脉迟,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邪气盛,真脏脉见)者,死。
36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
367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5 下利,脉沉(沉主病在里)弦(主气郁)者,下重(阻滞气机)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邪退)数(阳气恢复)者,为欲自止,虽发热(阳气恢复的发热)不死。
327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48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 问曰:病有霍(霍,怱也。《一切经音义》:“怱转为霍,急疾之貌也。”)乱(升降逆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里气和),复更发热也(表邪未解)。
384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难,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中阳不足),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 恶寒(外有表证),脉微(里阳虚衰)而复利,利止(阴津大伤,利无可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者(表明内有水结,津液不化,水液浸渍胃肠而致下利,治用“利小便实大便”的方法),五苓散主之。寒多(表不重,里阳虚主重)不用水者(中阳不足,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温下注),理中丸主之(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15克)。(药食并用的4方:桂枝汤啜热粥助药力以外散,理中汤啜热粥助药力以内温。三物白散啜热粥助药物辛热之力,啜冷粥来制约药物的毒性。十枣汤用粥自养胃气。)
387 吐利止(里气调和)而身痛不休(表邪外解)者,当消息(斟酌)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治身疼痛的方:麻黄汤新加汤 附子汤 桂枝汤)
388 吐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汗出(阳不摄阴),发热(阴盛格阳),恶寒(肾阳虚衰,表阳不足,四肢拘急(阳虚四末失温,寒凝,经脉拘挛),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阳衰所造成的吐利)
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阳不摄阴),下利清谷(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内寒外热(阴盛格阳),脉微欲绝(真阳衰微)者,四逆汤主之。
390 吐已下断,汗出(阳不摄阴)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阳虚)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滋阴和阳)主之。
39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保胃气的体现)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大病初愈,阴阳气血没有完全恢复而脏腑的余热也没有完全消尽,在护理上应注意“慎起居,节饮食”
39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正气衰),少气(精气大伤,经气虚衰的表现),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少腹经脉拘挛的表现,是阴精被耗,经脉失养所致),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毒热内盛,毒热上攻所致),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393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行气宽中)栀子豉(清宣郁热)汤主之。(清热除烦,行气宽中)
394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桂枝汤)解之,脉沉实者,以下(大柴胡、大承气汤)解之。
395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逐水清热,软坚散结)主之。
396 大病差后,喜唾(吐涎――两太阴虚寒,即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痰),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97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形气两伤的表现),气逆欲吐(余热+在胃,胃气失和,胃气上逆),竹叶石膏汤主之。(余热未尽,形气两伤)(竹叶 石膏 半夏 麦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398 病从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强调了病后节饮食的重要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