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引发奔豚(小猪),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好如常人,另外其病因还不水邪上冲、郁火上冲所致,以水邪上冲引起的最多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相当于热敷)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1加强通心阳的作用2加强降逆平冲的作用)二两也。(桂枝在《伤寒论》中的作用:解表、补心、降冲气、开结气)
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脾阳的运化功能正常,心阳的镇摄功能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阳气和水邪相博的表现)者,欲作奔豚(心阳虚,水邪上冲),茯苓(强心利水、淡渗袪湿)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阳不足,下焦水邪乘虚上冲的证候)(胸闷不用芍药,脐周悸不用白术)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胃脘部)逆满,气上冲胸(见胸闷、心悸),起则头眩(1 水邪上冒清阳2 心脾阳虚,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脉沉紧(沉主里,弦主水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发汗则动(伤)经(经络中的阳气,水邪侵渍经络,就出现肢体振颤,行路不稳的症状),身为振振摇者。 (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的证候)
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水邪阻滞中焦气机),小便不利者(指尿少,水液内停),桂枝去桂(去桂是为使药不走表)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脾虚水停,太阳经腑被水邪所遏的证候)
66 发汗后,腹满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胀满的良方。补三消七之法治疗虚三实七之证)主之。(脾虚气滞腹满证。由脾气、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而致腹满)(腹满:1 虚证――喜温喜按,时满时减,得温按减轻。2 实证――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则痛。3 虚中夹实――上午轻、下午重,重的时候不喜温按。)(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证,心脏失养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烦)(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利而不止,心下痞硬(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凝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理中汤加桂枝)(协热下利证,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主要是由肾阳虚衰,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所致),夜而安静(夜间无力与邪相争),不呕(提示无少阳证…胆热扰心的烦躁)、不渴(提示无阳明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无表证(提示不是太阳病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脉沉(主病在里)微(主阳虚),身无大热(尚未出现阴盛格阳的现象)者,干姜(15克)附子(20克,现在可用到30克)汤主之(甘缓1 使药效温和;2 作用持久。特点是发挥作用缓慢)(阳虚躁烦证)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补心气)四逆汤(回阳益阴,阴阳双补)主之‘(阴(心阴)阳(肾阳)两虚烦躁证)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病机:1 表邪仍在;2 虚阳外浮),心下悸(水气凌心的表现),头眩(水邪上冒清阳),身瞤动,(阳虚经脉失温,水邪浸渍经脉)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抓主证辨病机1  心脏疾病的心功能不全;2 美尼尔综合症;)主之。(阳虚水泛证)(成因 是太阳病汗不得法,使肾阳损伤,不能制水,水邪上泛)
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阳不摄阴),心烦(阴虚,虚火扰心),微恶寒,脚(胫也,指小腿)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厥冷),咽中干(阴液更伤),烦躁(阳虚则躁,阴虚则烦)吐逆(阳虚寒邪上逆所致)者,作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可温化寒饮)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阳气已复)者,更作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的典型代表方,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缓解各种骨胳肌、平滑肌的痉挛,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痛、痛经。)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阴伤邪气化躁),谵语(心主言的功能失调)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上,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气血两虚,脉道不充,则脉结代;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则心动悸)(清酒――清纯的陈米酒,在汉代是用来祭祀天地和袓先的,作用有:1 养血通脉。2 行药滞。)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主邪盛)。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主正虚),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胸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分热实结胸(大结胸证――邪热与水饮邪气结于胸膈脘腹;小结胸证――邪热结于心下)和寒实结胸(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证候),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强调实证),寸脉(邪由外来)浮,关脉沉(水饮、痰饮邪气内生),名曰结胸也。
131 病发于阳(太阳表证),而医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病发于里,里虚寒),而反下之,因作痞(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一种自觉症状)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痉病有汗出的叫柔痉,无汗出的叫刚痉)(汗出、胸痛、短气、烦躁)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甘遂末1克、蜂蜜40毫升)(病位偏高)(急性胸膜炎、急性肺水肿)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体内有痛的表现),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阴分有热),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外来的邪气)动膈,短气(水热邪气阻滞胸中气机)躁烦,心中懊恼(心烦的重证),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病位偏中)。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湿欲下泄,因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泄),身必发黄(1 脾黄说――湿热内郁,迫使脾之本色外露;2 胆黄说――湿热内郁,影响肝胆疏泄,迫使胆汁不循常道)(阳明湿热发黄证――热邪和湿邪相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欲外越而为汗,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汗,所以身无汗。“头为诸阳之会”所以可“但头汗出”。)。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结胸三证――水热邪气阻滞以下而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系膜炎等),大陷胸汤主之。(大黄9克 芒硝9克 甘遂1。5克)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阳明),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无往来寒热,无阳明里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肋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阳明燥热伤津),日晡(申时――午后)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弥漫性腹膜炎),大陷胸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证和消化道溃疡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主之。(偏下病位)(有腹膜炎体征的是陷胸汤证,无腹膜炎体征的是承气汤证)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正气散乱,虚阳外脱的表现)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证悉俱,烦躁(不是结胸证原有的烦躁,而是正衰邪实,正不胜邪,所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者亦死。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病位局限),按之则痛(有压痛),脉浮(主热,特点是轻取即得、按之滑数有力)滑(主痰)者,小陷胸汤主之。(病机:痰热结于以下)(黄连 半夏 栝楼实)
141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桔梗 巴豆 贝母)
结胸是因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而命名。分热实和寒实两类。热实结胸又分为大、小结胸。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热实证,可因太阳、少阳病误下而致,也可由太阳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而成,水热阻遏气血,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其病位较高的证见胸痛、短气、汗出、烦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用大陷胸丸泄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其病位居中者证见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或伴膈内拒痛,短气烦躁,胸中懊恼,但头微汗出。病位偏下者证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舌上躁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治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但是大结胸证兼表者,应先解表再攻下,正气散乱而脉浮大无力者,慎不可下,以防虚脱。结胸证悉俱而见躁动不宁者,为正不胜邪,预后不良。小结胸证是痰热结于心下的证候。病位局限,正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浮主热滑主痰,治用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寒实结胸是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有结胸证的胸膈脘腹疼痛的特点,没有热象,治疗用三物白散温下寒实。
129 何谓脏结(内脏阳虚,阴寒内聚)?答曰:如结胸状(胸膈脘腹的疼痛拒按),饮食如故(邪在脏而不在腑),时时下利(内脏阳虚,运化失司,阴寒不化),寸脉浮(寒由外来),关脉小细(阴虚)沉(阳虚)紧(主里寒盛、主痛),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无少阳证),其人反静(无阳明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67        病胁下素有痞的(指肿块,肝脾肿大――病程日久,寒积内凝,气血雍结所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缩阳证)者,此名脏结,死。
心下痞是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自觉症状。以心下痞为主证的的证候,则叫心下痞证。
151 脉浮而紧(太阳伤寒),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软),但气痞耳。(中焦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对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调节控制作用。这作用叫胃气的斡旋作用。当胃气虚或受邪气的干扰,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则气壅滞于中焦而成心下痞)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候中焦)上浮(主热)者,大黄(用开水泡药服的含义――取其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肠胃。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中满者,泻之于内)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兼表证的病人)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肾阳虚,表阳不固则阳不摄阴故汗出;肾阳虚,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恶寒)温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热痞兼阳虚)
149 伤寒五六日,呕(胆热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提示少阳病的存在)而发热(热郁胆腑的表现,可见持续发热;少阳邪在经的时候是往来寒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盛也,指寒战盛,连绵词,无定字)而振,却发热(正与邪争)汗出而解(战汗作解。先是寒战――邪与正争;发热――正与邪争;汗出――正胜邪却。只战不热说明正不抗邪,只热不汗说明是正不袪邪)。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不中犹言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开散其结 黄连、黄芩――苦泄除其满 人参、甘草、大枣――调补中焦之虚)(辛开、苦降、甘调)(胃虚痰扰,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导致心下痞,表现胃热气逆出现呕吐;脾寒气陷出现下利)(痰气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胃气虚,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胁下有水气表示有水邪干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胃热气逆,有饮食的味道,或饮食的馊腐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