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万别成熟-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钢铁的狂热让他在51岁才结婚。
  后来,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实干家,成了世界钢铁王国第一人。
  每一个孩子都往大学的路上走,得了文凭却给没文凭的打工。人人了解这种现象,却人人照走不误。人们会说,没办法,有几个没文凭的成才、成功?如果没有文凭连谋生都难。问题不在这里,是培养孩子什么?知识是需要的,但重要得多的是能力。尽早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兴趣上入手,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自己、而不是别人有的特长和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有所侧重,至少不会放弃自己的兴趣。如果把学习知识放在服从的位置,那就更可以创造许多培养兴趣的机会。这样,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就不是一个只有知识却与生活、社会隔离的人。
  许许多多没学历而成功的人,都是生活逼出来的,或是生活所迫,或是不甘心沦为社会底层。但重要的是,因为有宏大的志向,总是不断地改变生活,也改变自己,就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经验。他们便以其历练和阅历争得自己的地位。而在这方面,绝大多数有学历的人却做不到,他们没有反弹的动力,更缺少很小就进入的、尤其是社会底层的阅历。于是,精神、基础就都处于劣势,给没学历的人打工也就不再是怪事。
  我们常常发现,社会有很多开拓事业的机会,但有学历的人却视而不见。一者他们不想冒风险,没有勇气,二者他们确实缺少能力,心里没底。
  但愿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太多的没学历的成功者身上学到、悟到其中的真理。
  ☆几乎所有有一点条件的孩子,都往大学的路上走。学历是敲门砖,但未必是万金油。真正有创造的人在实践中开拓人生,而不是在校园里追古思今。这里的道理不言自明,经历远远重于学历。
  ☆前程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他们一路上收获金子,而那些背着金子的人,走几步就歇了。
  NO。11
  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
  ———岁开始打工的钢铁巨人卡内基
  他有着非凡的预见力和冒险精神,他有着好斗、坚强的性格,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天性?是的。不过,他的成功却来自生活。
  引子
  悟道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1)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85
  中国出名的外交家,乔冠华算是一个。
  作家徐迟有一段回忆:“1939年3月,香港出版了一家新报纸,名叫《时事晚报》。创刊时,曾免费送给文化界人士看,我也被列入这份赠阅的名单。它的第一天的社论,就使我大吃一惊。我感到它文笔之优美,论点之鲜明,不仅是一般的精彩,而且竟是非常非常精彩。这样我就每天读这家报纸。送报后来停止,可我还是从报摊上买了来读,主要是读它的社论。每天一篇,显然出诸同一作者的手笔;每篇都十分警辟,动人心弦,简直是非读不可的文章。到了时候如还没有读,就茶饭无心。这竟是我的一个新的变化的起始点。”这是乔冠华写的,时年26岁。
  那时,乔冠华演讲,连交易所里的经纪人都去听。他对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分析,之深刻,之深远,之准确,令人惊服不已。后来,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更是才华横溢。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乔冠华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他会下穿梭于几十个国家代表之间,会上谈笑风生,应对自如。一张仰头大笑的照片,其风采倾倒了无数中外人士,令国人无限自豪。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朝与美国在板门店谈判时,中国代表团背后的人物就有乔冠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站在周恩来身边的有乔冠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的助手中有乔冠华。
  1971年到1976年,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由乔冠华率团参加。
  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世界公认的学问大家。他知识广博,精通英、法、意、德、西班牙、拉丁等多种文字。他的学术研究著作《管锥编》涉猎古今,贯通中西,涉及6种语言,引证了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
  解放后30多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同学乔冠华和胡乔木、好友费孝通等,对他都崇敬有加,但是钱钟书却不曾主动拜访过他们。深居简出,超然世外,始终躲在喧嚣的尘世之外,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只是到了人家要去世了,他才会去尽尽同学好友的情分。
  文化大革命时,要他去参加国宴,社会科学学部派人去通知他,他说:“我不去,我很忙。”来人告诉他:“这是江青点名要你去的。”他还是不去。来人说:“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他说:“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我很忙,我不去。”
  一次,英国女王到中国访问,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他也拒绝了:“我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有关部门只好对外称钱钟书“病”了。
  20世纪80年代,钱学升温。作家舒展称他为“文化昆仑”,引起了他的“抗议”。他说:“读书人如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他前往讲学,并提供酬金16万美元,交通、食宿费用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前往。钱钟书直率地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这简直也太不客气了。
  英国一家知名出版社,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词典,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希望以重金购买这部英文大词典,钱钟书坚决不卖。美国好莱坞片商与钱钟书签订了《围城》版权协议,多次邀请钱钟书夫妇,承诺可以随时观光,随便吃住,或者监督影片制作,他都婉言拒绝了。
  巴黎的《世界报》上刊登文章,力荐钱钟书,认为中国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每天看外文报纸的钱钟书并不领情,他迅速做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列举“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历次误评、错评、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
  早些时候,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汉学家马悦然去拜访钱钟书。他尖锐地指责说:“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专家。说实话,你有投票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谁会给奖呢?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样的道理吗?”
  电视剧《围城》播出后受到关注,普通的中国人才知道有个小说《围城》,有个大学者钱钟书。此时恰逢钱钟书80岁寿辰,电视台为了满足观众要了解钱钟书的愿望,要采访他,他千方百计地逃掉了。电视剧《围城》万余元的稿酬也被他谢绝了。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2)


  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被列为第一批的36人之一,他也婉拒了。在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他笑道:“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央视著名栏目《东方之子》等数次要采访他,也被拒绝了。
  电视剧《围城》拍摄前,演员们到他家里,剧组拍了一些实况。他要求一定不要播出。
  一次,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一年的大年初二,一位重量级人物去看他,他只是隔着门缝感谢了人家的新春问候:“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钟书不近人情。其实,钱先生和夫人也确实在忙着看书写东西,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计划。
  在他80岁寿辰之际,家里的电话出奇地多了起来。亲朋好友、社会各界纷纷要为他祝寿,或者开个纪念会、学术讨论会。但是钱钟书坚决推辞。他早有言在先:“不必花这些不三不四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夫人杨绛整天为他挡事、挡客,有些人事先不通知,直接来敲门;见到夫妇两个在外面散步,上去就围追堵截。
  对此,他们感到很累。他们打定主意,哪儿都不去,就在家里看书写字,很惬意。杨绛说:“我们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钱钟书的家十分简朴,甚至有些寒酸。沙发套是多年前流行的咔叽面料,有一个书架竟是用几块木板和红砖搭起来的。在这个简单的家里,他们嗜书如命,乐此不疲。他们会从各方面源源不断地找到书,外文书刊也不间断。只要手里有外汇,他们就去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们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请对方实物支付。杨绛曾在书中这样感叹道:“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过不好日子。”
  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大放异彩。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提到一位美国诗人,就用英文背诵一段诗人的作品。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用德文背诵了他的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又用拉丁文来背诵。而且,这些诗人不是什么闻名的大诗人,提及的作品也不是他们的重要作品,但是钱钟书对他们却清晰见底。
  钱钟书当年名震清华,以恃才傲物、擅写讽刺文字而闻名。但是,他的同学好友吴晗、傅雷先后在文革中惨遭横祸,他却有惊无险,还曾任《毛泽东选集》英译组主任委员。有人说,这得益于钱钟书性格中的超然恬淡,谨守默存,以及他的大智若愚、洞察世事。
  即便是对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的身后之事,他也做了这样的交代:由三两亲友送行,不举行任何仪式,不要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在他去世后,告别室里只有十来个人,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杨绛领着大家鞠了三个躬,遗体就推进了火化室。
  他去世,电视台做节目,一个镜头也找不到。清华的学生们折了许多纸鹤,为老学长送行。在他的周年忌日里,杨绛依然没有任何仪式,她说:“他和我都不爱仪式。”
  杨绛写过一本书叫《隐身衣》,在书中杨绛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两个人都要隐身衣。隐身于书斋,遨游于书海,即便出门最好是大家都视而不见,见面不睹。由此,过得平静自在。
  真的隐身衣倒没有,但钱钟书确是穿着的。
  大隐隐于市。在人们大多不甘寂寞的喧闹年代,钱钟书躲避名利唯恐不及,也是一痴、一怪。对于送上门的种种好处不止拒之门外,而且不留情面,又时时表示出厌恶,也有些“不知好歹”。不过,钱钟书却不是一个呆子。杨绛先生为《围城》所做的《钱钟书自传》中就写道,他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杨绛还有一句话:“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冷板凳。”
  从钱钟书这儿我们也能悟出道理:热的东西大家都去抓,你争我夺,反倒不容易到手,而冷的东西,没人注意它,你去做,成功就容易得多。大多数人都来凑社会的热闹,而他却守着自己的学问毫不放松。所以,他成就了自己。联想到现实,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光知名者就不计其数,却很少有像钱钟书这样能够冷下来的人。在这点上,他可能很傻,却比大多数人聪明。
  钱钟书拒绝的,大部分人想得到;钱钟书要得到的,大部分人拒绝。这也许就是大部分人平常,而钱钟书杰出的缘由。
  没有诱惑和欲望?真苦。在诱惑和欲望中生活?好难。
  ☆社会学者李银河说,人有两次解放。第一次是不为花钱操心,第二次是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的确是人是否得到自由的关键。如果人能超越自身,不为名利所累,活得自由、洒脱,这就应该称作是第三次解放了,而这才彻底。
  ☆人和自己拉开距离是个难题。当财富、荣誉来临时我们骄傲,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我们苦恼。如果抛开自己,财富、荣誉还有挫折、失败,它是它,我是我。我们便摆脱了枷锁,取得了自由。
  NO。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拙守清冷的大学问家钱钟书
  钱钟书因小说《围城》而名声大震,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却不多,他的成就也远不在文学上。也许因为他的学术成就太大,在国外的名声太隆,以至于不理政事,却长时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