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中国大趋势-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节:导言(2) 

  2009年的中国:公司已经从破产边缘走出,实现了丰厚的利润,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它机智地应对了挑战与危机,在经济上的成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邓小平的〃黑猫白猫〃 
 
  上述对于如何改变一家公司的描述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CEO如何把中国从一个落后、低迷的国家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过程不无相似之处。上述的八个步骤也与构建中国变革以及本书核心的八大支柱相对应。 
 
  中国正在创造全新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在通向现代化和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它的〃企业文化〃不仅服务于企业本身的需求,同时也服务于人民的需要。中国改革之父邓小平一开始就提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扭转中国的局面,在国内外引起了人们对他政治倾向的争议。人们的误解主要来自于对他的一句名言的解读: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对于邓小平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更适合这个企业,而是哪种体制能够使得企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 
 
  因此,关于中国是否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披着资本主义外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中国既不是两者之一,也不是两者之和。而且,很显然,中国并不是一个慢慢脱去一层层共产主义外衣、悄悄滑入西方国家所准备好的资本主义外套的国家。 
 
  尽管中国在经济上拥抱〃黑猫白猫〃,尽管实施了改革开放,但是中国的政治〃猫〃的〃颜色〃从未改变,而西方式的民主也从未在中国兴起。1992年,邓小平曾经强调过一点:〃中国人民应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在这一框架内,中国已经找到了应对多方面挑战的最佳途径。 
 
  西方国家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相信西方国家的模式才是最佳政治模式来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思维必然导致失望和不现实的期望。真正的答案不在于意识形态,而在于政绩。《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首席外交评论员吉迪恩·拉基曼(Gideon Rachman)曾经引用过邓小平的翻译张维为的一句话:〃中国人相信政绩的合法性。如果政府政绩突出,它就会被认为是合法的。〃 
 
  中国向何处去? 
 
  想要描述中国所创造的这一新体制并非易事,部分原因就在于,就像其他时代的演变一样,一个新的体制的命名总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领导者们把它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人称之为〃中国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非常赞同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的观点:〃你是无法用旧模式中的词汇来理解一个新模式的。〃随着新模式的逐步展现,更加恰当的定义也会随之而来。 
 
    第5节:导言(3)           
  第5节:导言(3) 

  虽然中国共产党仍然拥有领导和控制权,但是它的执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领导人很快就发现,想要在通往现代化的征程中取得成功,自己必须要分散权力,这样才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放权意味着把更多的权力交到人民手中。事实上,在许多人看来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国,权力的分散程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 
 
  我们发现,管理权正通过省政府、市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等一步步转移到人民手中。外围正逐步转变为中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大规模地实施这样的试点。中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广义的概念,然后放手让人民来进行具体的探索。法律法规经常在〃试点区域〃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推广。中国早期的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体制和管辖权改革的庞大实验室。 
 
  中国为私企和国企都提供了发展空间,还为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给了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但是,中国的最高目标是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和政府治理。人民相信政府能够为自己创造走向更美好生活的机会,领导则相信人民是前进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的新模式是建立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结合之上的,两者的合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 
 
  两种截然对立的体制 
 
  美国老鹰VS功夫熊猫 
 
  东西方社会和价值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西方国家的领头羊的美国已经遭遇了创伤。作为新兴的领导者的中国想要在经济上挑战西方对手还需要相当长的路程,但是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有迹象都表明全球重心正从西方转向东方。 
 
  中国可以参与制定越来越多的经济和政治规则。西方国家需要中国市场来保证自己经济的增长,因此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尽管如此,西方国家仍然宣称自己有权力和道义责任使中国朝着实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 
 
  在政治领域,西方国家仍然宣称西方民主是最好的执政方式。但是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来看,我们不得不怀疑西方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一个在西方眼中的〃独裁政府〃能够成功地领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走向富裕,并且保持政治稳定吗?西方人难以想象的资本主义与大政府的结合有可能实现吗?对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来说,中国已经开始展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诱人的发展模式。假以时日,它很有可能成为对西方的民主治理方式的一种真正的挑战。 
 
  驻中国记者霍华德·弗伦奇(Howard W。 French)在2007年3月《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一篇关于中国新模式的文章中写道:〃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批根据品行选拔出来的、又经过严格训练,思想纯正、胸有成竹的官员,在没有指手画脚的国会束缚的情况下去放手工作,他们会干出何等的业绩来?这一切不正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以创纪录的速度,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废墟中兴建起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宏伟的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和水坝吗?〃 
 
   第6节:导言(4)           
  第6节:导言(4) 

  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承认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所允许的多元性就是在可怕地挑战西方国家作为全球道德高地的地位。中国的开放不仅拓宽了领导层的视野,而且撼动了改革精英们的政治视角。欧洲和美国正在面对一个新对手,它不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而且在世界大舞台上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价值观。 
 
  曾经翱翔于高空、无人可以挑战的美国老鹰正在努力恢复自己往日的辉煌,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度笨拙的熊猫现在经过良好的武术训练后正在慢慢崛起。 
 
  中国在崛起。这有什么可怕的呢? 
 
  如果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国家,欧洲是一个沉迷于为所有事物不管是工作条件,还是香蕉等订立规范的联盟,那么中国可以称之为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国家。中国的开放是实现强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就是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为了实现从〃世界工厂〃到新技术创新基地的转变,中国通过限制外资股份等手段有效保护了中国企业,并且通过适者生存的严酷竞争壮大它们。 
 
  在过去30年中,中国领导层的战略计划使这个曾经落后的欠发达国家一跃而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由于西方国家的公司争相进入这个巨大市场,这使中国处于有利位置来制定各项政治和经济条件。 
 
  与在2000年发布了自己的宏伟目标并宣誓要〃在2010年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但却从未努力实施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欧盟不同,与似乎无法从历史纠葛中走出的日本也不同,中国不仅完成而且超越了自己的目标。 
 
  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以高质量生产人们所需的大部分商品并以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把它们推向全球市场,那会是何种景象呢?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预言中国就可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国家。中国不仅在改变自己以适应全球贸易环境,同时也在改变着全球贸易环境。 
 
  西方是一个说教型社会,而中国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西方国家和企业如何会沦落到这样一个被动地位呢?西方国家非常欢迎福山(Fukuyama) 1989年的论文和1992年出版的《历史之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书,因为福山在该书中写道,西方民主很可能是人类社会、文化演变的最终阶段,也是政府管理模式的最终形式。他的理论还得到了人文理论的支持全世界应有统一的道德标准。这样,西方国家自然而然会要求所有国家都遵循西方价值观。但是,这种传教式的做法经常被其他国家看作是说教。 
 
  而中国则深深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需要不断改正、改善和学习。这种观念使中国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愿意尝试任何符合自己目标的理论与实践,这是它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时候参观了位于亚特兰大市郊的一家福特工厂。那时福特公司一家工厂每月生产的汽车总量就超过了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量。邓小平在那次参观中曾经说过,〃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中国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第7节:导言(5)           
  第7节:导言(5)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驻北京记者弗兰克·西仁(Frank Sieren)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场景:配有导航系统和安全气囊的四门中国产汽车以大约5000美元的价格在沃尔玛销售,而且人们可以像购买日用品一样直接去收银台付款。没有炫目的介绍、没有展示厅,也没有繁杂的销售体系,每个星期五直接去停车场提车就可以了。 
 
  当然,虽然中国的经济前景非常乐观,它无疑也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内部问题: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上述表述貌似一篇西方社评,但事实上它一字不差地来源于2007年10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西方国家现在仍然远远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就像美国在200多年前创造了符合自己历史与社会要求的民主体制一样。我们将逐一探索中国新的社会体制所依赖的八大支柱。 

   第8节:当时的一个好主意           
  第8节:当时的一个好主意 

  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 
 
  支柱之一:解放思想 
 
  想要理解邓小平所号召的解放思想,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全中国十多亿人都在搞阶级斗争,必须以共同发展的目标把这些人团结起来,必须把〃文化大革命〃的毁灭性力量转化为建设中国新社会的动力。要实现社会的变革首先要允许人民重新进行自主思考。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我们必须摆脱桎梏我们精神的枷锁。〃 
 
  1978年5月的中国:邓小平,一位身材并不高大的伟人,向全中国发出号召:〃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由此在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邓小平明白,一个自上而下决策的中央集权社会绝不是市场经济的沃土。因此,想要实现以权力分散为特点的经济改革的成功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当时,中国就像是一个实行独裁统治的传统公司,过度自信的总裁听不见批评,也看不到变化。几十年来一直受压抑的中国人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权力分散和思想解放必须同时进行。 
 
  在1949至1976年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10亿中国人完全陷入毫无生气的状态:饥饿、与世界隔绝、拒绝一切非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