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与圆-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年轻人都想寻找人生中的定位,其实人生中的定位坐在那里想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对于任何一个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是无法一眼看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的,只有去做,去尝试,在做中找,在尝试中找,在不断地寻求发展中找。  

  从我自己来讲,我原来也没想到会写书、演讲,我开始就是想办公关公司。办了公关公司后,靠什么赚钱呢?就想到了培训;开始了培训后,发现比公关实际,就专门从事培训了;培训时间长了,我就想,何不写成书呢?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免得总是重复地讲那些内容,于是我就开始写书了。  

  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变化、发展,最终找到人生方向的。包括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是这样,毛泽东开始也一定想不到他闹革命求解放,最后能解放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席的。事情都是一步步做出来的,关键是你要去做,要在做中思考、改变。  

  中国首富刘氏家族,他们原来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卖鹌鹑蛋的吗?他们在卖鹌鹑蛋的时候,能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的首富吗?他们能够有长远规划,想到将来要从事地产和金融行业吗?显然不可能。他们只是在做,做了再想如何发展壮大,只是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总在想着要发展自己,要不断地壮大自己。世界上最好的18家公司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开始从小事做起,不断地做大做强,不好的淘汰,好的就继续做下去。  

  西方最有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兹认为:详尽的计划通常会失败,因为情况一定会变化。所以人生中的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就像一列火车,开始启动是最难的,然后就慢慢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人生的旅程也是这样,只要启动了,开始了,并保持变通性,积极主动,追求改善,不断演进,情况就会越来越好。  

  试一试,而且要快,并接受必然会有的失败。不要总躺在那里想,躺在那里说,就订一个看得见的目标,马上开始行动吧!  

  只要开始就会心生热忱,持续为之便能走向成功。关键是要把你人生的火车开动起来!  

  人生中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长远规划,所以关键是要订一个可以马上行动的计划,并即刻行动,在行动中检验、改进、思考,行得通的计划就继续做下去,不行的就淘汰,再想新的办法,再行动。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生命有多可贵
  我们的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混乱则是云。有时候,天空完全被云所遮蔽了,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之外,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蓝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摘自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一、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一个人如果参加过一次至亲好友的葬礼后,他的世界观都会发生改变。  

  当我在火葬场,目送着父亲的躯体进入了熊熊的火焰中,然后出来的只是一坛骨灰。我捧着这坛骨灰,欲哭无泪。这就是我至爱的父亲吗?这就是我活生生的父亲吗?往昔父亲的慈爱、父亲的亲切教导,又一一浮上心头。这个世界多么残酷啊!它为什么罔顾人的情感,让每个人都要经受这失去亲人的痛苦呢?但人生的结局就是如此啊!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亲朋好友的去世,没想到第一次的经历竟然就是我的父亲。当我和哥哥去殡仪馆为父亲出殡时,殡葬工人动作粗鲁,完全没有顾及到对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尊重,我的心被刺痛了。虽然我当时就出言谴责了他们,但我心里明白,在我眼里这是我的父亲,但在他们久已麻木的心里,这只不过是件普通的东西。人死了,真的一切也就完了。这是多简单的道理!但要真的明白,却又多么不容易啊!要不世人为什么要殚精竭虑地争权夺利,不择手段地博取也许根本用不完的财富呢?    

  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一层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从此我就害怕出席追悼会,害怕为逝去的友人送别,因为每一次的送别,都会加重这层阴影。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是人的最终结局。既然如此,那我们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梦想、奋斗,不只是南柯一梦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父母生育我、养育我,自己又刻苦读书,努力考上大学,走上社会后,又经艰苦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到头来,还是要走向死亡的归宿。所以无论怎样奋斗,人生的结局最终还是失败。  

  人生是变幻不定的,但惟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既然如此,何况人生还有许多烦恼痛苦,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感到茫然……  

  要点: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样的学问是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且已经对其中一些问题找到了解答的——我会指向佛学。如果有人再问我,有什么样的学问能使我们的心灵有寄托,内心更完美、更丰富、更祥和——我会再度指向佛学。  

  我记起少年时,曾在公园里遇见过一位慈祥的新加坡游方老和尚,他拍着我的脑袋说我有慧根,并拉着我合影留念,回新加坡后,他还给我寄来了照片和几本介绍佛教故事的连环画。也许佛家真能帮助我获得解脱,于是我找出了那些连环画,从佛里寻找心灵的平衡。  

  说老实话,由于从小受的教育,我在思想中一直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只有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才信。最终改变我观念的是连环画中关于佛祖出家的故事,这是世界文献中探索人类生命意义的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它通过四个路见的景象,象征性地描述了佛学的源起和要解决的问题。  

  佛祖释迦牟尼原来叫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静饭王的王子。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婆罗门相者预言他会离家修游,成为一个出家苦修的圣人,并告诫,不要让他看见任何不幸的事物,如落叶、死尸等。  

  国王为了让王位后继有人,就禁止他离开王宫,并用宫廷无尽的奢华和雍容富贵包围起王子,极力把他同任何不幸的情境隔开。  

  就这样,乔达摩长大了,只知道有富贵和享乐。  

  后来,他娶了年轻貌美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走出了王宫。在他的皇家马车中,他被车外的景象惊呆了,他看到一个非常衰老的女人。  

  他忙问驾车的人:“这个女人怎么了?”  

  他被告知,每个人最终都会像这女人一样变得苍老衰弱。  

  继续前行,又遇到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和一个没有双腿在路边行乞的残疾人。王子吃惊地领悟到,每个人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  

  后来,他们又遇到了一列抬着尸体的送葬队伍,当他知道每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将会死去时,他深深地震惊了。但就在他心绪不宁、萦绕在老、病、死的苦恼时,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眼睛注视着他,并对他很平静地微笑。  

  “在人世的苦海中,这个人为什么还会欣喜?”乔达摩惊问。  

  “他是一位圣者,”赶车人答道,“他已经获得了真理并因此得到了解脱。”  

  这些新的发现,唤起了王子内心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他想,当周围的世界充满苦难的时候,他怎么能够置身于现在这种人为的幸福之中呢?而他又怎能忽视这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心爱的妻子和儿子终将忍受老迈的痛苦和死亡的结局。  

  乔达摩王子立志离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人的生老病死,烦恼忧愁之道。于是,在一个深夜,王子望了望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最后一眼,便迅速离开王宫。就这样,29岁的王子毅然抛弃了自己熟悉和钟爱的一切,开始了新的求道生活。  

  出家后,乔达摩先后向两位大师学习,接受苦行方式,磨砺心志,努力通过苦修和无为来探寻人生的至理。  

  他与其他极端禁欲者一样,为了怕吃进小生物而杀生,就只喝滤过的水;为了避免呼吸时吸进小虫子就带上呼吸面具;走路时小心翼翼以防踩到虫蚁身上;进食极少从而减少嗜食的欲望。  

  6年的苦行使乔达摩的身体极度的虚弱,像一具行尸走肉。  

  一天,当他在尼连禅河边洗浴时,突然疲乏无力地倒在水中。要不是抓住岸边垂下的树枝,乔达摩可能就会被缓缓的流水淹死。  

  上岸后,乔达摩又瘫倒在岸边。这时一名牧羊女在河边发现了他,送他一杯羊乳。  

  从那天开始,乔达摩意识到苦行不能悟道,事实上饥饿和脱水只能让他心神散乱,干扰思维,至今仍一无所获。他决心放弃这种极端的苦行,滋补身体以便精进求法。  

  最后,乔达摩来到一株繁茂的菩提树下,跏趺而坐,誓言“不证菩提,决不移身”。乔达摩专心一念,很快进入冥思的高深定境。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已能够脱离感觉、情感和欲望,进入一种纯粹的清明之境。在第七天的早晨,他睁开眼睛,看到了晨星。在刹那间,他证道了——在突生的极乐中,顿悟生死之源、灭苦之法及究竟极乐。  

  自此,乔达摩成为佛佗,意为觉悟者,人们称他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霍姆斯大法官曾说:科学是对次要的需要做出主要的贡献,而宗教的成就不论多小,却至少是针对最重要的事物。  

  科学给人类带来了飞跃的发展,但它只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学问,而宗教探讨的却是关于心灵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佛祖创立佛教正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人生的生老病死、烦恼忧愁中获得解脱。  

  那么佛祖悟出了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在人世的苦海中像那位圣人一样保持一种欣喜呢?  

  佛学高深玄奥,仅经籍的数量就是任何一门宗教所无法比肩的,我印象中的佛学造旨高深的人士都是藏于深山满腹经纶的高僧,他们都要穷尽一生来研习佛学。清末民初的弘一法师,曾经是一浊世公子,放浪形骸;而后又留学国外,专心学画,最后造诣堪称一代名师,连鲁迅等大师都以能拥有他的墨宝为荣;到了晚年,他却抛弃这一切,潜心研习佛学,著述了多本佛学书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律宗高僧。傅雷形容他的人生经历了三个境界: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  

  佛学于我自然难以企及,但以我的浅见,佛学的主要思想还是“万物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国能称得上“佛经”的,大都翻译自梵文,惟一的国产经书《坛经》,是由著名的传奇人物六祖惠能说法,其弟子法海集录。关于惠能,曾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当年神秀为了取得五祖的衣钵成为法嗣继承人,在璧上书写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不识字的惠能却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反映了两人“空”的不同境界。神秀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保持空;而惠能本体就是“空”,“何处惹尘埃”。  

  佛教认为世间有轮回,人生是一种痛苦,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如梦幻泡影,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要太执着,只有苦修行,悟得正道,才可以脱离轮回之苦。  

  既然人世可以轮回,人生又是一种痛苦,那死亡就是一种解脱,所以死也就没什么可怕了;而且世间万物皆空,将一切看空,就不会争名夺利,得到、失去都无所谓,那当然不会执着,不执着也就没有了烦恼、痛苦。  

  世事无常,人们所执着的万事万物,到头来就像竹篮打水,仍是一场空,也就是“色即是空”;而我们在摒弃俗世的各种杂念,保持一种“空”的境界时,就是在安享心灵的祥和,也是在为自己修福,于是“空即是色”。  

  我曾想,如果我的人生能重新选择,我应该做两年和尚,当两年兵。当兵是为了磨炼意志,增强纪律性,将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做和尚则是为了先学会将万物看空,知道用空空如也的心态对待人生,放弃执着,懂得享受心境的宁静祥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