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点燃心火-員工激勵手冊-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组织、控制或严密监督。相反,他们会给职工更多的工作自由,鼓励他们
发挥创造性;管理者很少采用外部控制,而是鼓励自我控制,通过工作本身
的挑战性所引起的满足来激励职工,以此帮助职工成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由管理当局应用权力从外部控制的做法,被代之以使人们参与组织目标,并
由此使人们认识到这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的最好途径。

应当指出,Y 理论这种关于人性的假设,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了的人性
设想。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理想化的人性与实际生活是存在相当的
距离的。

□。。 基于Y 理论的管理激励
Y 理论所主张的人性观重视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导致了与任务管理完全
不同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1)管理重点的转变。“经济人”的假设只重视物质刺激因素,重视工
作任务,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社会人”假设看到了“经济人”假设
的明显缺陷,反其道而行之,重视群体作用和人际关系,把物质因素放在次
要地位。“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又把注意的焦点从人的身上转移到工作环
境上,但与“经济人”假设有重大区别:重点不是放在计划、组织、指导、

监督和控制上,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
种条件下较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2)管理人员职能的变化。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出发,管理者的
主要角色既不是生产指挥者,也不是单纯的人际关系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
者。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设法为发挥职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
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3)奖励方式的改变。“经济人”假设依靠物质刺激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社会人”的假设依靠搞好人际关系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从外部
来满足人的需要,而且主要是满足人的生理、安全和归属(或交往)需要。
麦格雷戈认为:对人的奖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在奖励,加工资、晋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类是内在奖励,包括使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
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这种内在的奖励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麦格雷戈认为:“管
理的任务在于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一个可以允许和鼓励每个职工都能从
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4)管理制度的改变。根据“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管理制度的重点
不仅不在于监督人、控制人,而且不在于如何去改善人际关系,而在于如何
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 对Y 理论的评价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正值20
世纪50 年代后期,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时,行为科学正在兴起,西方
工业发展到高度机械化水平。这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的工作日益专业
化,特别是传送带工艺的普遍应用,把工人束缚在狭隘的工作范围内,工人
只是机械地重复简单、单调的动作,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与整个组织任务的联
系,因而缺乏兴趣,士气很低,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Y 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

麦格雷戈提倡的Y 理论重视人们内在的精神需要,这比只重视外在诱因
的X 理论是一个进步。但是,自我实现的人性观也有偏颇的一面。其一,人
虽非天生懒惰,也不是天生勤奋的。人之初,性本非善,亦本非恶。“人性
乐于工作”的假设同样不能恰当地说明人性。其二,人的发展也不是自然成
熟的过程,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制约的。

当然,Y 理论对管理也有重要启发。把企业目标同个人目标相结合,为
员工发挥潜能创造条件,使他们在为组织工作的同时获得自我实现,这应当
成为组织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四、“复杂人”与“超Y 理论”

□。。 关于“复杂人”的假设
从20 世纪初泰勒的“经济人”假设,到30 年代梅约教授的“社会人”
假设,再到50 年代末麦格雷戈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在不同历史时
期,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一些猜测和假设。薛恩
(E。H。schein)考察了这几种对人性的假设后指出:人类的最大需求并不可
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面异的。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也


不可能有纯粹的社会人或成就人(“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
在各种情况下采取不同反应的“复杂人”。于是,他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
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复杂人”(…plexman)。此后,莫尔斯
(John。Malse)和洛希(Jayw。Lorsch)在1970 年发表《超Y 理论》,1974
年出版《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也提出了这种新的人性的假设。他们
认为: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
的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都不能适用于一切人。一方面,人
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各方面不一样;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
的年龄、时间、地点、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
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
相同。因此,人是“复杂人”而不单纯是某一种人。

概括地说,“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人工作组织
的,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人的需
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
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motivePattern)。
(3)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这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
要。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可能落落寡欢,但却在业余活动或非正式群体
中使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
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
的管理方法。
□。。 应变理论
根据“复杂人”的假设,超Y 理论主张,所要完成的工作的性质和做此
种工作的人的需要之间要相适合。人们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当工作和组织设
计适合于这些需要类型时,他们就能最好地进行工作。比如,那些要求有更
健全的组织结构和正规主义的人,可能并不要求参与决策,他们在X 理论的
管理人员之下可能更有效地工作和更易受激励。那些要求有更多自我控制、
更多责任、更易于发挥创造性的人,更适合于Y 理论的管理。总之,没有哪
一套假设能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场合下适用于所有的人。因而,在管理措
施上要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因人而异,因
事而异,而不能千篇一律。换言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
施。这就叫“应变”或“权变”。这种既不同于X 理论,也不同于Y 理论的
新的管理理论,就叫“应变理论”。

应变理论强调指出:X 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Y 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
都只在某一方面是合理的,要结合起来考察才是全面的。在管理上,应当充
分考虑到个体与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团体、物质条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
因素、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能较妥善地处
理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应变理论并非要求管理人员采取某种特殊的、不同于


上述三种措施的新措施,而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因循守
旧,不搞条条框框,不受某种预定设想的束缚。

应变理论已贯穿到西方的管理实践之中,并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进行了
大量具体的研究工作。例如,企业组织的性质不同,职工工作的固定性也会
不同。因此,有的企业需要采取较固定的组织形式,有的企业就需要有较灵
活的组织结构。又比如,企业领导人的工作作风也随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
在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的情况下,需要采用较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
使生产秩序走上正轨。反之,如果企业的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则可以更多
地采取授权形式,使下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此外,应变理论要求
管理人员善于观察职工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
方法,等等。

□。。 对应变理论的评价
“复杂人”的假设和应变理论含有辩证思想,主张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灵活机动的管理措施。这无疑对具体的管理工作具有启发
意义。如果能使管理真正做到针对一个具体个体实施恰当的方法,那么就可
指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工作达到最佳绩
效。

但是,“复杂人”的假设只强调了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一面,在某种程度
上忽视了人性中共性的一面,忽视了普遍性,所以也是有失偏颇的。设想在
规模庞大的企业中,对每一个人都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要说管理者将疲
于应付,而且实际上,这种不要一般性规则的管理已丧失了管理的基本意义。

综上所述,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X 理论,从“社会人”的假设提出
“人群关系理论”,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提出Y 理论,从“复杂人”
的假设提出应变理论,这一演变过程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组织管理心理学发展
的整个过程。正如已经看到的,有关人性的研究对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西方管理界关于人性的种种假设,
所偏重的都是人的先天本性,离开了人的社会性,似乎人对工作的态度,对
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对成就的渴望,都是生而具有的天性,忽视了不同的社会
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对人性的制约。因此,这些片面人性观构成的组织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在科学上难免存在各种问题。


个体行为的基础

一、个人生活背景

一个人进入组织从事工作时,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带着自己的特
定生活背景的,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构成、工作
年限与资历。这些方面对说明人的行为有特殊的参照价值。

□。。 性别
究竟男女在工作上能否并驾齐驱,“各担一边天”?这是长期以来人们
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似乎应至少区分为两个不同方面来看待:性别
与工作表现,性别与出勤及辞职行为。

1。性别与工作表现
有研究证明:性别对工作表现并没有显著性影响。具体来说,在工作中,
男女在许多心理品质、能力、行为特征上,诸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技巧、
竞争意识、激励效果、领导能力、交际技巧、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没有明显
的差别。因此,没有理由在工作表现方面对性别作优劣区分或评价。

有些研究表明:男性权力欲较强,对成功的期望较高,而女性则比较容
易屈从权力。但这种性别差异对于工作表现来说并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
年来,女性就业越来越普遍,男女性别工作角色的差别越来越模糊,但并没
有任何迹象表明工作绩效因男女同工时代的到来而下降。这一点有力地说明
性别与工作表现无关。同样,研究证据还表明,性别与工作满足感也没有显
著相关。

2。性别与出勤和辞职
关于性别与出勤,情形与前面大不相同。许多研究一致表明:女性出勤
率明显低于男性。然而,合乎逻辑的解释并不在于工作角色本身,而是在于
整个社会生活角色的差别。众所周知,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仍然担负着传
统的照料家庭的责任,各种家务仍然按传统方式分派给女性,加之生育和照
顾子女,使她们在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多重义务,只得从工作中分身。当然,
这种现象只限于既往历史,以后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