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更恰当些讲是成长性表达)的区分。我已经指出,自我实现者可以被定义为不再受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地位需要和自尊需要驱使的人,因为这些需要已经获得了满足。那么一个爱的需要已经获得了满足的人为何还要恋爱呢?一个被剥夺了爱的人之所以恋爱,是因为他需要爱,追求爱,是因为他缺乏爱,因而他就被驱使击弥补这一致病的匮乏。自我实现者肯定不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而去恋爱的。①
    自我实现者没有任何匮乏需要弥朴,我们必须认为,他们已经从这些匮乏中摆脱了出来,可以去寻求成长、成熟和发展了,一句话,可以去寻求最高的个体和人种的本质的完成和实现了。这种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来源于他们的成长,并且无须努力就可以将他们的成长表现出来。他们爱,因为他们是爱他人的人,正如他们和蔼,诚实,不做作,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如此,这些都是自发地表现出来的,就象一个强壮的人之所以强壮,并非因为他愿意强壮,一朵玫瑰之所以散发出芳香,并非因为它愿意散发出芳香,一只小猫之所以优雅,并非因为它愿意优雅,一个小孩之所以幼稚,并非因为他愿意幼稚。
    在自我实现者爱情中几乎没有费劲,紧张或努力,而这一切都强烈支配着普通人的爱情。用哲学语言来说,自我实现者的爱情一方面既是存在,另一方面又是生成。

分离与个性

    自我实现者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初看上去,这与我在上面描述的那种同一和爱情是背道而驰的。这一事实似乎制造了一个悖论。但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悖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种超然独立的倾向,与需要认同的倾向,与建立深刻的相互关系的倾向在健康人身上可以并存。事实是,自我实现者在一切人中既是最有个性的,又是最富有利他主义精神,最喜欢交际和最富有爱人之心的。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将这些性质置于一个单一的连续统一体的相互对立的两极,这显然是一个现在必须加以纠正的错误。在自我实现者身上,这些性质是并行不悖的,在他们身上,两分获得了解决。
    在我们的研究对象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感作无谓牺牲的倾向。
    在这种爱情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是爱的巨大能力与既极尊重他人又极自爱两者的融合。这一点表现在,我们不能在普通的意义上说这些人象普通的情人那样相互需要,他们可以极其亲近,但又十分容易分开。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粘连在一起的,他们没有任何种类的钓钩或铁锚。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到,他们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他们又极其达观,愿意接受长期的分离或死亡。经过最强烈的、最令人心醉的爱情生活,这些人仍旧保持着原来的自我,最终仍旧是他们自己的主宰,即使他们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强烈的乐趣,他们仍旧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来生活。
    显而易见,如果这一发现得到确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我们文化中关于理想的或健康的爱情的定义进行一番修正,或者至少是扩充。我们习惯于根据自我的完全融合和独立性的丧失,根据自我的放弃而不是根据自我的加强来给它下定义。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此刻的事实似乎就是:个性得到了加强,自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与他人融合在一起了,但从另外的意义上来说又象通常一样,独立和强烈。超越个性与加强个性这两种倾向必须仍被看成是伴侣而不是矛盾。

健康人的更高的趣味和更强的感受力

我们所报告的自我实现者的最惊人的优势之一就是他们那无与伦比的感受力。他们远比普通大众更能有效地看出真理.理解现实,而不管这些现实有无结构,是否带有个性。
    这种敏锐性主要以对性爱伴侣的一种极好的趣味(或感受力)表现在爱情关系这一领域。我们的研究对象中的亲密朋友,夫妻组成的群体比随意的抽样调查所表明的要好得多。
    这并不是说,我们所观察的所有婚姻关系和对性爱伴侣的抉择都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水平。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错误,尽管这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得到辨解,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完美,并非无所不知。他们也有自己的虚荣心,也有自己的特殊弱点。例如,在我所研究的那些人中间,至少有一个人是出于怜悯而不是出于平等的爱情而结婚的。有一个人面临着无法避免的问题娶了一个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女人。我们应当更精确地强调说,他们对伙伴的趣味要比一般人好得多,但绝非完美。
    仅仅是这一点也足以驳倒这样一个普遍的信念,即认为爱情是盲目的,或者根据一种更为精细的说法,认为爱者必然过高估计他的伴侣。很清楚,虽然这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真的,但对健康的个人来说就未必是真的了。的确有的材料甚至表明,健康人的感受在爱情中要比不在爱情中更为有效,更为敏锐。爱情使得爱者有可能在对方身上看到一些别人完全忽略了的品质。由于健康人能够爱上一些。
    我曾经有机会观察过这种良好趣味在几个相对与日俱增的年龄使然,无宁说是与日俱增的健康使然。
    我们的材料还反驳了另外两种通行的理论,一种认为相反者易相吸,另一种认为相同者易成婚(同配生殖)。事实是,同配生殖是一种与诸如诚实,真挚,慈爱和勇敢这样一些性格特征相关的规律。在较为外在和表面的特征方面,在收入、杜会地位、教育、宗教、民族背景、外表方面,同配生殖的程度比在普通人身上显得要低得多。自我实现者不受差异和陌生的威胁。的确,他们对此感到好奇,而不是相反。他们远远不象普通人那种需要熟悉的口音、服饰、食物、习俗和仪式。
    至于相反相吸,这是在这样一个范围内适合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对方己不具备的技艺和才能的诚实的钦佩。这样一些比较健康的男女大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他们越是成熟,就越不被诸如漂亮,好看,舞跳得出众,丰满的乳房,身体的强壮,高高的个头,匀称的身材,美妙的脖子这样一些特点所吸引,他们就越是讲究彼此适合、互相体贴入微,讲究善良,彬彬有礼,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几个实例中,他们还与这样一些人相爱,这些人具有那些几年前被认为是特别令人厌恶的特征,如身体上长毛、过胖、不够潇洒等。在一个年轻小伙子那里,我看到潜在的心上人在逐年减少,起初他可以被任何一位女性迷住,对潜在的心上人的排除也是仅仅建立在过胖、过高等身体基础上,但最后他只想与所有认识的姑娘中的两位发生恋爱关系。他现在所关心的是她
们的性格特征而不是身体特征。
    我认为,研究将会表明,过种情况与其说是优势不管是在男人身上还是在女人身上,都使得一个潜在的侣伴对我的研究对象更具吸引力,而不是相反。
    最后,我想让大家注意下面这一事实:这最后几页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例证,说明那个古老的两分,即冲动与理性、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两分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被否定。我的研究对象与他们所爱的人都是既通过认识的标准也通过意动的标准来合理地选择的。即是说,他们是根据冷静的、理智的、不偏不倚的考虑而直觉地、性爱地、冲动地被适合他们的人所吸引的。他们的意愿同他们的判断相一致,是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违背的。
    这使我们想起,索罗金曾试图表明,真,善,美肯定是互相联系的。我们的材料似乎确证了索罗金的看法,但只有在健康人身上才是如此。出于对神经病人的尊重,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持慎重态度。

                     第十三章对于个体和种类的认识

    对于所有经验、行为和个体,心理学家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他可以研究一种经验或行为本身,把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自具特征的,也就是说,把它们看成是与整个世界上任何其它经验、人或行为迥然不同的。或者,在对经验作出反应的时候,他也可以不将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将它们看成是典型的,亦即将它们看成是这一或那一经验类别、范畴或标题中的一个例证或代表。这就是说,他并不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检查、注意、感受或体验某一事件的。一位档案员只消查看几页档案,便可将它归入甲类或者乙类。上面提到的那种心理学家的反应就与这位档案员的反应相似。我们可以用“标签化”(rabricizing)一词来表示这种活动。对那些不喜欢新词的人来说,“BW似的抽象活动”(abstractiongBw)一词也许更好一些。写在下方的字母B和w代表柏格森(Berg—son,461)①和怀特海(Whitehead,475),这两位大思想家对我们理解那种危险的抽象活动贡献最大。
    这种区别是随着对作为心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进行严肃研究而自然出现的副产品。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理活动都是这群进行的,即好象现实是固定不变而不是发展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过程),好象它是分离的.附加的,而不是互相联系,形成格局的。这种对现实的动力学方面和整体论方面的盲目无知造成了学院派心理学的诸多弱点和失败。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必要制造一个相互对立的二分法,或者选择一个制高点来作战。
    在这里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整体…动力论”也有可能象“原子…静态论”一样片面而不切实际。如果说我们强调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的话,那是因为,要把这幅图画圆,恢复平衡,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
    在本章中,我们将根据这样一些理论考虑来讨论认知问题。笔者深信,许多被当作认知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认知的替代物而已,都只是一些经过了两道手的戏法。人都是生活在流动变化的现实中的,但人又往往不愿承认这一事实,由此造成的那些生活的迫切需要就使得这样一些戏法成为不可缺少的了。我在这一章中特别希望对这一看法进行一番阐述。由于现实是动态的,又由于当代西方人只能较好地认识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我们的大量注意、感觉、学习、记忆和思想所处理的,实际上就不过是那些从现实中静态地抽象出来的东西或者某些理论建构罢了,而不是现实本身。
    也许有人会认为本章旨在反对抽象化和概念。为了防备这种误解,我想明确表示,离开了概念、概括和抽象化,我们将无法生存。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它们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空洞无物。它们必须植根于具体现实之中,与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它们必须要具备有意义的内容,而不能只是一些词句、标签和单纯的抽象概念。本章所要论述的是那种病理学的抽象活动,那种“把具体事物简化归结为抽象概念的括动”,以及抽象活动的各种危险性。

注意中的标签化

    注意的概念与感觉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相对而言,注意的概念更侧重于那种选择性的、准备性的,具有组织功能和流动性的行动。这些行动不一定是完全由人所注意的现实的本质来决定的,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和新鲜的反应。注意也要由个体有机体、人的兴趣、动机、偏见以及过去的经验等等来决定,这是人所共知的。
    然而,下面这一事实更切合我们的论点:在注意反应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新鲜的、自具特征的注意与陈规化的、标签化的注意(通过这种注意,一个人可以在外部世界中辨认出一套业已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的范畴)之间的区别。这就是说,注意完全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在世界上辨认或发现那些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经验发生之前预先对它进行判断。换句话来说,注意有可能其是对过去的合理化,或者只是为了努力保持status quo'现状',而不是对变化的、新奇的和流动的东西的真正的认识。我们只要注意那些已知的东西,或者将那些新奇的东西改换成熟悉的东西的形状,这一点就不难做到。
    这种陈规化的注意对有机体的好处和坏处都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很明显,如果我们仅仅是要把一种经验标签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这就可以节省我们的许多精力,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竭尽全力,进行充分的注意。毫无疑问,标签化没有专心致志的注意那样劳神费心。而且,标签化并不要求注意力集中,并不需要有机体使出浑身解数来。注意力策中对于感觉或理解一个重要、新奇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