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娃哈哈方法-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借此机会贸然出手,其结果是往自己的脸上打重拳。    
    透过对这一突发事件的理性处理,宗庆后和何伯权的战略意识和健康的对手观可谓一览无余。宗庆后常说:    
    企业家个人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品格。一个正直、有责任心的企业家造就的是一个有长久发展能力的企业。    
    吴晓波、胡宏伟在谈到娃哈哈与可口可乐的可乐大战时,曾说到一个非常令人动容的宗庆后“做人”细节:    
    2000年2月27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秘密报告攻击最流行甜味素》的爆炸新闻,“揭露”美国全国饮料协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已发现在可乐等汽水饮料中常用的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能分解出甲醇、苯丙氨酸等有毒物质,影响人体大脑的正常工作。报道引述最新解密的一份“秘密报告”指出,阿斯巴甜有改变消费者行为的作用,诱使消费者饮用更多含有该物质的饮料。这篇报道还说,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内的许多世界著名饮料厂商至今仍在使用阿斯巴甜。    
    2月27日,国内一家报纸首先转载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消息,并通过其电子版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随后几天,“可乐含有对大脑不利成分”、“两大可乐甜中带毒”等触目惊心的报道迅速蔓延开来。一夜之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被卷进危机风暴。    
    非常可乐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来了。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等待着娃哈哈公司发起一场漂亮的阻击战。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娃哈哈科研中心一位负责人只是代表公司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公告:“非常可乐自投产以来一直使用的是国产优质白糖。因此,本公司不存在阿斯巴甜问题。”    
    对此,宗庆后事后解释说,如果非常可乐借阿斯巴甜之机炒作一把、推波助澜,其结果必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受伤害的不仅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甚至可能是整个碳酸饮料产业。而且,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亦会导致娃哈哈公司长期营造的品牌美誉度大打折扣。    
    据说,宗庆后本人从未与可口可乐这个强大对手的任何一级CEO见过面。然而,对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共同认知,使双方事实上达成了“求同存异、在竞争中互为依存”的“战略共识”。    
    不仅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宗庆后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在娃哈哈内部,宗庆后也赢得了员工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对宗庆后个人地位上的尊重,也是对其做人成功的尊重。宗庆后在多种场合下宣称:“娃哈哈是一个大家庭。”这种大家庭观念来自于宗庆后对于企业的强烈“归宿感”,他把所有员工都看成是自己的一家人,这种亲情文化使宗庆后成为娃哈哈人的精神领袖。    
    1996年,娃哈哈第一次与法国达能合资。除了“卖艺不卖身”之外,宗庆后当时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当中有两则是关于职工的: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岗位不变。这绝不是宗庆后的一时心血来潮,他以这些老员工的命运为谈判筹码,体现了他对于娃哈哈人命运的强烈关照。    
    宗庆后做人的一个座右铭就是:    
    简单做人,勤奋做事。    
    这种做人的真诚在娃哈哈的内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凝聚力。而对于宗庆后来说,每一个娃哈哈的员工都是他的“子弟兵”,这在形成“战斗优势”方面尤其明显。娃哈哈的员工做事,都是勇往直前、团结协力,五个指头攥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    
    娃哈哈内部员工的跳槽现象极少,这并不是因为娃哈哈的待遇最高,所有员工一致的想法是:你不可能遇上一个比宗庆后更好的老板。这正是宗庆后做人的成功。    
    


第一章 舍我其谁企业家行为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1987年上儿童营养液,1991年上果奶,1996年进军纯净水,1998年叫板两乐,推出非常可乐,2001年推出茶饮料,2002年推出果汁饮料,2004推出功能饮料“激活”。每一个产品,娃哈哈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做营养液的时候,调研人员的结论是市场饱和、退出竞争。而宗庆后却决定从儿童营养液入手,差异化竞争,结果一炮打响。后来做水,做茶,都比不上旭日升、康师傅;非常可乐,更是在两乐“水淹七军”最威风的时候逆流而上。但是在宗氏兵法的指导下,娃哈哈做一个赚一个。现在,除了碳酸饮料仍屈居“两乐”之下,茶还在追赶“康师傅”、果汁还在追赶“统一”外,娃哈哈其他主要产品都始终保持着行业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制造行业,娃哈哈发展如此之快,却依旧保持零负债,并且银行还趴着10亿存款。每当看到反映娃哈哈企业增长的那条优美的上抛物线时,人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个企业神话衰落的时代,娃哈哈模式显得格外富有意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家的成长与独立存在是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之一。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只有工厂;没有企业;工厂里只有听命于政府的官员;没有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的经营者。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国有企业也不得不到市场上找食吃;于是一批经营奇才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冷静分析一下;我国的企业家无疑还存在着若干先天或后天的不足。    
    有人说娃哈哈是我一个人的娃哈哈,娃哈哈离了宗庆后就玩不转,在某种意义下,我同意这个观点。    
    我经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娃哈哈能走多远?    
    管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经理封顶”原则,就是说,企业能走多远,企业能长到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组织只能在其价值观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所能达到的价值观所限制。就是说,如果企业的经营者知识贫乏、见识浅薄、思维封闭、眼界不开阔,经营思路狭窄,那么,由于经营思维空间限制,大量的产业和市场机会在他的视野之外生生灭灭,再大的产业和市场空间,都与他所经营的企业无关。    
    对于娃哈哈的现状及未来,宗庆后保持着绝对清醒地认识。    
    把娃哈哈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这么大型的公司,最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    
    一个是必须要勤奋,第二是确实是要有机会。第三是坚韧不拔的勇气。创业当中肯定会产生很多问题,我想创业主要是这三方面的东西,另外心态也要比较稳,必须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想一步登天,如果一步登天可能到时候就会出毛病。    
    和娃哈哈同步,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对手并驾齐驱,其中有一段时间可能声势凌驾于娃哈哈之上,但是有相当一些企业,已经先后中途落马了,而娃哈哈一直稳步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企业领导人的行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宗庆后认为,企业家的行为,决定了一个企业能走多远,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理念在企业中的贯彻和实施。    
    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多数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能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价值观转变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企业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家理念。    
    第一,企业家在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方针的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本身就体现着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家在形成企业的特有经营风范、管理风格和鼓舞士气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企业家的经营风范、管理风格和对土气的激励方式是企业家本身价值观的流露。    
    第三,企业家将利用其在企业中的权力(基于职位)和权威(基于个人威望和品质)对他厌恶的价值观予以摒弃和压抑,直至企业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与他的价值观相吻合,经过上述互动过程,最终确定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体系,就构成企业文化的主体。    
    在那些以强势企业文化见长的公司中,企业家个人的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水乳交融。    
    娃哈哈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深打上了宗庆后的烙印。在中国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有着类似的情况,一个创业者对企业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在其一篇文章中深刻分析了中国企业家目前面临的挑战,指出中国企业家的几大先天不足:    
    创业重于创新。    
    我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事业的初创时期一般有着一股百折不挠的锐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创业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一旦创业成功了;有不少企业家就抱着老经验不放;信不过外人;摆不脱家族控制的老路;不再具有冒风险的创新意识;从而锐气日衰。我们知道;企业家在观念、技术、制度、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是企业具有持续捕捉盈利机会和永续生存能力的关键。当企业家失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时;企业就很快从轰轰烈烈的创业阶段走向守摊、衰退、甚至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不少企业生得快死得也快的原因之一。    
    人治重于法治。    
    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靠制度来约束有关当事人的行为;而人管人常常是靠不住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里构建出资人、经理人与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机制;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我国的企业家则热衷于营造个人权威;大事小事都由一人拍板;即使有制度也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一旦制度与一把手的说法发生冲突;制度就被甩到一旁。企业作为一个等级组织没有权威是万万不行的;但个人权威一旦过了头;企业发展顺的时候;企业家就被众星捧月;难以听到真话;决策错了也没人敢说;一旦企业背运了;就众叛亲离;甚至落井下石;企业家成为孤家寡人。    
    作秀重于练内功。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运作、策划等宣传手段;但企业的根基还是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并能带来利润的产业和产品。而我国的有些企业家过度依赖宣传;务虚重于务实;常常热衷于炒作、策划、玩空手道、评奖等;疏于以产业和产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实业发展、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有一些企业家频频在媒体上亮相;成为闻名遐迩的铁嘴和名嘴;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内部管理也漏洞百出。甚至有人故意用宣传攻势来掩盖企业的经营危机;巨人、三株等在出事以前也曾在媒体上红极一时。    
    对此,宗庆后与之有着相同的认识:    
    可口可乐为什么成功?所有人都知道可口可乐很优秀,但是没有人能记住是谁让可口可乐这么优秀。可口可乐一百年来形成的可乐精神已经融入到它今天的每一个员工的大脑中。这种东西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战术的层面,我们永远就不可能在观念上与可口可乐站在一个层面。观念最终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与宗庆后同处于这个时代,并且同样优秀的企业家——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对此也有着同样的领悟: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为海尔带来的最本质、最核心、最打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想来想去,比来比去,我认为就是四个字:观念革命。可以这么说,海尔创业以来最大的收获,绝不仅仅是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翻了多少番,产品品种增加了多少个,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的一次改变对整个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的机会。也可以这么说,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的变革。    
    可以说,娃哈哈发展到今天,宗庆后居功至伟,没有宗庆后的娃哈哈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一个问题是,也只有宗庆后才能决定娃哈哈究竟可以走多远: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炼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成不了企业家,是败家。    
    有内心远大的企业家,才会有志向远大的企业。    
    


第二章 得通路者得天下做市场就是编网

    著名营销大师卢泰宏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