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功]蚁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变自己命运(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但当今时代,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这种情况在〃蚁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蚁族〃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学后,他们仍然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只能又回到〃村〃里。当他们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因于整个社会,从而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认,青年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这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破坏的欲望就是创造的欲望〃——这是无政府主义鼻祖巴枯宁的名言。青年这种社会能量的释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导,包括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导。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在法国、德国和拉美诸国,种种反体制、反政府甚至反社会的极端意识形态大多发源于青年群体,或者经由他们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尤其是青年群体可以熟练地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进行信息沟通与活动,这对于社会舆论乃至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较大影响。任何一种青年的群体行为都具有超前性(包括理想主义的幼稚)、超越性(现实和自我)和社会批判性(包括非理性的攻击倾向),这是青年群体行为独有的特点。而〃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蚁族〃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让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项紧急的、艰巨的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诸实践。   
第一篇 〃蚁族〃揭秘 第10节:“蚁族”诞生记之80后(3)   
    三十年前的1980年,《中国青年》在第5期上刊发了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开头便是一种绝望的口气:〃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然后,〃潘晓〃历数了自己在家庭、单位、朋友、恋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由此潘晓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潘晓还是感到困惑:〃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的困惑也正是当时很多青年的困惑。很快,潘晓的来信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中国青年》持续发表讨论文章,共收到读者来信6万多封,有数千万人参与了这场有关社会伦理与人生观的大讨论。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民性大讨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接受的第一场思想洗礼。   
    如今的〃蚁族〃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潘晓大讨论,巧合的是,和我接触的许多〃蚁族〃,虽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呼号。上个世纪潘晓事件引发人生观、价值观大讨论时,〃蚁族〃的大部分还未出生。两个世纪,同一种声音,个中的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去思考……   
第一篇 〃蚁族〃揭秘 第11节:〃蚁族〃全解基本概念(1)   
    〃蚁族〃全解   
    本部分将对〃蚁族〃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介绍,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蚁族〃的心理状况、性…爱情…婚姻、收入状况、职业状况、教育状况、网络行为以及集体行动倾向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省略了复杂的模型推导,而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研究结论。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课题组另行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了解到这些结论的详细演算过程。   
    一基本概念   
    1.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从名称可以看出,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即该群体成员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就限定了群体的界限,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以及务农青年不属于此群体的范围之内。此外,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80后〃占到调查总数的95。3%。也就是说,该群体以〃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主,是一个〃80后〃高知群体。   
    该群体是低收入群体,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因此,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中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体。   
    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   
    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课题组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2.蚁族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名称虽然一目了然,但文字过长,不便于记忆。因此,我们采用〃蚁族〃来命名该群体,不仅指代简单准确,而且抓住了这一群体的本质特征。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这个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蚂蚁还有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第一篇 〃蚁族〃揭秘 第12节:〃蚁族〃全解基本概念(2)   
    3.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又称为〃蚁域〃。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自然村行政单位,而是指一定行政辖区范围内出租屋相对集中,且房屋出租对象主要为刚毕业大学生的聚居区域。〃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各类经营门店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生活状态堪忧。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问题,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4.校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学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住在学校及其周围,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上网,还经常到学校听课和各种讲座、参加考研培训以及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并无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与〃蚁族〃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校漂族〃是以考研毕业生为主,日常消费多由父母供给;而〃蚁族〃则多以从事低收入工作为主,即便是考研,也大多是边工作边学习。其次,〃校漂族〃多散布于学校内和校园周边,居住方式很少呈现聚居形态;而〃蚁族〃则位于城乡结合部,一般远离高校,但交通便利,居住方式呈现出〃聚居村〃状态。此外,〃校漂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之时,此后便连年存在;而〃蚁族〃则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大背景下,大城市中新近出现的身份地位群体。   
    可见,〃校漂族〃和〃蚁族〃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产生原因,不能作为同一个群体来加以描述和研究。   
第一篇 〃蚁族〃揭秘 第13节:产生原因(1)   
    二产生原因   
    〃蚁族〃现象的产生,既有国家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也有我国户籍制度的因素;既有〃聚居村〃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城乡结合部共性的问题;既有大学毕业生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流动人口共性的问题。   
    1.宏观原因   
    (1)大城市的吸引力。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镇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课题组研究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这无疑更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以北京为例,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在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下,京内外的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北京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去外地工作则会增加发展风险,因此更愿意在北京工作。   
    (2)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2003年初,当时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便连年增加,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7年为485万,到2008年达到599万人。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将在2008年599万的基础上再增加50万左右,达到650万人。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