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阳光大宋-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主持国家工作不是一天两天,高瞻远瞩不是吹,马上就想到了很久以后的事。默然良久,也不听鲁宗道的话。也没表示同意不同意。只淡淡说了一句:“那么再议吧。”便宣布散会。

正月初十,《汴水闻见》第四期准时出刊,此次这张报纸也不知是回光返照还是临死前的蹦跶怎么地,下了血本。四开八版,图文并茂地出版了两千份。

用梅艳芳的话说,那叫华丽丽地离开。

不管梁丰是不是这么想,姿态是这么做的。

首先,花了一个版面隆重介绍了头一天长宁节普天同庆的盛况。介绍王公、群臣、各内外命妇等入宫朝觐的阵容,规格,仪式。特别点出节日气氛庄重而节约大方,没有铺张浪费的热烈效果。

接下来又用了半个版面,回顾了自乾兴元年至今,当今太后如何垂帘听政,殚精竭虑,朝乾夕惕,带领官家和群臣。将这个大宋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河清海晏。

特别强调了刘娥三点:第一、简朴节约谨守皇家规矩,具体提到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

第二、兼听则明。广开言路,举例为天圣元年,诏令天下百官言书直陈其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言过激者而不罪之。是为气量宏大。

第三、关心民生,忧虑疾苦。举例为泰州西溪,海堤坍圮不堪,凡所潮汐,水淹泰州,万户盖不免矣。从地方请,毅然诏令捍海堤堰,绵延数百里,生民无数。

可以说,这份报纸把刘娥基本上恰如其分地歌颂了一遍,因为没怎么肉麻,反而给人十分真实的感觉。百姓倒对这位太后多了几分亲近。

接下来,梁丰就充分利用其他版面,分别按栏目登载了故事、新闻、灯谜、春联、应景诗词等等。并在印刷上添加了彩色边框、文字,看上去春意盎然,年味十足。

最后却煞风景地在一块显眼中心位置略略说了几句话,大意是国家法度暂时不允许《汴水闻见》的出版发行,所以这算最后一期,以后能否复出,全看朝廷的意思。

另外,这报纸出版,还是颇要些成本的,虽说不高,三个钱一份,但毕竟需要财力支撑不是?盛和坊免费做了几期,已经有些吃不消了,正好歇业,广大读者撒有拉拉,后会无期!

多么缺德的一份说明,老老实实将责任全部推在朝廷身上,却不说明原因。引得京城百姓无端猜议纷纷。

两千份报纸在宋朝的京城传开,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不管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做官的还是布衣,就算没瞧见这玩意儿,也听得耳朵出茧子了。

大家纷纷表示诧异,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份东西,朝廷就不准印了呢?又不涉黄,又不反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认字的看诗词,没文化的猜谜语,听新闻,多么好哇?正琢磨着要是天天都有才好呢,咋才把老太太寿辰过了就要收摊涅?

御史中丞薛奎首先上书:“闻朝廷欲禁《汴水闻见》以绝迹闾阎,臣窃以为不必,亦不可也。此正须导风俗、宏正旨、宣大义、启民智之时,有报章出,则天下知朝廷之仁政,国事之缓急,民心之所向,举凡阡陌琐事、农时风雨、巷闾新闻、靡不有趣,百姓既喜之,庙堂亦乐见之,可免偏听偏信也。正渐入民心,忽然禁绝,物议蒸腾,莫不惋其夭而见疑于庙堂也。正赞朝廷择善而行,此大善,何不为之耶?”

御史台说了,谏台自然要说,各路文官说。言辞倒不激烈,只是表示诧异,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个东西,引导百姓走向正能量。免得今后听风就是雨,谣言满天飞,经常朝廷都要辟谣,却没这个威力大。反正又不要钱,他梁丰乐意印出来玩儿,有何不可?万一真出现些不和谐因素,再毙掉也不迟。何必因噎废食呢?

好东西都这样,你不出来,没人知道也就罢了。你出来了,价钱贵,也就罢了。最讨厌是既然出来了,还不要钱,那就让人难以割舍了。再一算计,才三文钱一份,也不算贵啊。就京城的消费能力,普通人家完全负担得起,隔几天整一份来看看,也是个不错的享受不是?

这些议论或明或暗都摆到了太后的面前,她才看报纸把自己夸得不错,煞是惬意,却横生枝节出来这么些碎言语,不免心头不爽。

刘娥的性格特点,遇到一些比较隐晦的事,喜欢自己琢磨,不愿意与人商量。当年孤身一人来到皇宫闯天下,全靠了这种独立思考和细致缜密,才步步为营终于占据了高处。也就此落下病根,喜欢把所有都放在心里揣摩一番。

不可否认,梁丰搞出这个东西,其目的便是想推广自己当年著书立说宣扬的那套东西,所以纠百官,振纲纪是也。纠百官她不怕,越纠越对自己有利。但振纲纪就难说了,他相信梁丰是知道自己心思的,从他每每和官家或明或暗的联系以后,官家的种种做派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世上从没出现过报纸,但不代表一个统治阶级不知道舆论的强大威力。不但知道,而且都非常重视和善于运用。刘娥心里明白,报纸一出,便是当今最强大的舆论神器。

她其实看到第一期时,就已经打定主意,必须把这玩意的主动权抓到手里。可惜有两样使她力不从心,第一,百官对自己并非一条心思。别说百官,就是一个稍微有些重量的都找不出来。第二就是那套技术,这才是她真正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什么印刷典籍弘扬文治,那都是骗鲁宗道那种老不开窍的。拿过来自己印一份报纸才是她的需要。

但现在,两样都不具备,她才对此充满了防范之心。

思来想去,刘娥最后决定,暂缓封禁《汴水闻见》,干脆采取暗中观察、学习的态度去看看,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谅他梁丰一时也不敢造反,公然同自己作对。

那么她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在满朝文武里,物色一个真正听自己话,对自己心思的代言人,发展下线,罗织自己的势力,以备有朝一日真的要实现自己梦想时能用得上人。

她武则天七十多岁才称帝,自己今年才五十多,自我感觉毫无衰老迟钝之感,有什么来不及的?

既然已经决定暂不禁止《汴水闻见》出版。那么她就需要同梁丰再次谈判,或者说交易。

这一次,刘娥派罗崇勋亲自去找梁丰,没二话,你把技术拿出来滴干活,朝廷替你保密。但朝廷今后可能也要出版报纸,那时候你不得啰嗦。条件就是同意部分专利申请的考虑,只发给执照,暂时准许你一家使用这个活字法,也同意你报纸继续发行。

梁丰犹犹豫豫,也只好答应了。起码表面看起来是很不情愿的样子。

如此,双方交换终于基本完成。

就在刘娥费尽心思想找个合伙人的时候,一份东西让她眼睛一亮。那就是长宁节贺表,她以为,写得最好的有两篇。一篇是洪州知州夏竦所上,另一份,是九王爷善国公所上。文辞典雅,词句警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份贺表都只歌颂了刘娥一人的功业,没半个字提及先帝和当今官家。

e

第三百二十章 对口词

(一大早遇到几个网友在网上胡扯,没留神跟进去乱说一气,居然就把时间给忘了。可真对不住各位!请原谅哈)

正月十一,午后,慈宁殿。

善国公赵元亿携夫人进宫,探望太后。说是探望,其实是应邀去坐坐。

既是家里人,又有夫人在场,刘娥便撤去垂帘,请了太妃杨氏来,同叙家常。

赵元亿的夫人方氏,系出小官宦之家,今年四十岁还不到。比着刘娥,岁数上几乎可算是差了一辈,老老实实坐着不敢多说话。

赵老九平日大大咧咧,但对这位皇嫂还真是惧怕。一进来便恭谨大礼参拜。刘娥笑着虚扶一把道:“都是自家人,不须如此客气。咱们只说些家常话罢了。说起来,九叔和弟妹可恁久不见了,倒显得生分许多。”

“太后!”赵元亿起来要说话。刘娥打断笑道:“叫皇嫂吧,都说自家人说话儿,别作神弄鬼的。”

赵元亿本来想客气一下,被刘娥打断,只好讪笑着又坐下。杨太妃见他发窘,笑道:“九叔这样子可是少见,一向都听说你天不怕地不怕的。莫非是你夫人最近学了什么散手,把你可教乖了?”

方氏客气笑道:“臣妾可管不住他。平日他也就是听听八伯的。”

“说道定王,哀家也好久不见了。老九,近来和老八还常在一起么?”

“回皇嫂,也没常在一起,最近定王身子不豫,闭门在家呢。说老实话,臣弟其实也有些怕这位八哥,总是板着脸教训臣弟。所以,很少去见他。”

赵元亿憨直说道。

“呵呵,老九这话要是传到你八哥耳朵里,怕他不寻个由头,把你请到宗正寺住上几天才罢休哩。他这回又犯什么病了?”

“嗯。听说是上个月庭中赏雪作诗。受了风寒,一直不怎么见好。要不然的话,前儿给皇嫂贺寿,他便亲自来了。”

“哦。那有空你还是去看看他。”刘娥点头道,顺口又吩咐内侍,去内府找些外面进贡的药材,给定王送去。内侍答应了。

回过头来又对赵元亿笑道:“贺寿贺寿,只是些虚礼罢了。一个孤老婆子。拿来给你们热闹热闹。”见赵元亿夫妇急忙起身要谢罪,急忙伸手打住道:“不过老九上的贺表,哀家看了倒是挺受用的。写得很好啊,原来你府上还又如许人才,平日倒让人小瞧了去。”

“皇嫂过奖了,臣弟家里哪里能装得下这些大神?左右不过是些插科打诨的夯货罢了。呵呵,不瞒皇嫂说,这是臣弟花了些银子,请人代做的。”

赵元亿笑道。他从来文字一道最不擅长,这个全家都知道,也用不着瞒着哄着的。说说老实话反而不丢人。

“是哪一位名士如此厉害?遮么不是朝中大臣吧?”

“皇嫂你算猜着了,还真就是朝中大臣,不过不在京里。就是眼下的洪州知州夏竦。前些日子听老翰林杨成说起他,当年诗赋立就,文不加点。正巧他儿子现在京里,又同允升关系不错。就拜托他请他老子帮帮忙作篇文章。没想到夏竦倒也爽快,居然答应了。为此臣弟也奉了五百贯谢仪呢!”

赵元亿说得高兴。只顾口无遮拦,他浑家方氏几次扯他衣袖,这厮都作不知。

刘娥听了呵呵直乐:“好啊老九,你这就算是结交外臣了吧?”

一句话把赵元亿吓得面如土色不敢多言。

不过刘娥却只是开开玩笑,继续说道:“别紧张,说笑呢。难得你有这份心意,知道奉承你嫂子,岂能不领你这个人情?”赵元亿这才稍稍安心下来。

叔嫂弟妹几个又说了半天话,晚上刘娥杨氏留了饭,才把赵元亿夫妇送走。

回到家里,赵元亿有些恼火地叫来一个家人吩咐道:“去,给我八哥说,就说已按他的吩咐说了话。真是的,一篇破文章,要给就给呗,早先不说,都递上去了才来嘱咐。早知道我他妈不用了,省的出这么身冷汗!”

原来过年前几天,赵元俨把赵元亿叫去吃酒,无意中提起长宁节贺表的事,赵元亿说自己已经找人在写,还没交货呢。赵元俨笑道自己也写了一篇,不过因同洪州夏竦交情不错,他又帮忙写了一篇,要是老九的还没出来,反正放着也是放着,你拿去献上就完了。

赵元亿听了大喜,急忙谢过八哥,回头就把贺表带回去按制式誊写后递了上去。

可这边才递上,赵元俨却又叫曾亮其来收回,说是忘了结交外臣的忌讳。赵元亿一听也急了,怎么不早说哇,我这儿都送上去了。横竖不能去要回来吧?

曾亮其急忙回去了,转天又回来,说是已然送上,没办法了。只好先把对口词编好,免得到时候太后问起露了破绽。说完便的话教给赵元亿听。

赵元亿也不算十分傻,听来听去,只没说里面有老八什么事,把赵元俨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都是自己和楚王家允升干的,心里窝火,又不敢说,只好闷声答应。

果然不出所料,今日居然便用上了,心道还好,老八早些提醒,虽然被吓了一下,毕竟没往心里去。便吩咐家人去回话。从此打定主意,以后这些东西,还是自己找人写的好,不死细胞!

夏竦,字子乔,至道丙申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景德甲辰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与王旦同修《起居注》;后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又知寿州,徙安州,再知洪州。

刘娥把夏竦的履历调来看了,非常满意。说起来他对夏竦十分熟悉,先帝在时,他就常随侍左右,修《起居注》嘛。赵恒对他的文字功夫是十分认可的,记录里哪些话该记,哪些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