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腹-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楼前的平地里,杨登科脸上还紫着,怒气难消。只是他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清楚今天到底出了什么偏差,自己刚回局里,并没招谁惹谁,却走到哪都遭人冷眼。想想现在不高不低已是名正言顺的电大毕业生,好歹也算是科班出身了,在农业局里虽然比上不足,比下却有余,不像过去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难道他们还有什么瞧不起自己的?再往深里想又并不是这么回事。要知道自己以前是普通工人时,他们可不是这么个态度,无论在哪里碰着了,都会主动跟你打招呼,那热乎劲跟见了陈局长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在坪里站了好一阵,杨登科心生茫然,竟然不知到哪里去才好。一眼瞥见司机班的门还敞着,脚下不由自主地往那边移了过去。那是自己的老根据地了,靠窗还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不存在受不受欢迎的事。杨登科的底气慢慢就足起来,脚下的步子也坚定了些,不像刚才那么飘飘忽忽的了。

除开杨登科,司机班还有四位司机,刁大义、胡国干、小钱以及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老郭。这天小钱和老郭不在,只有胡国干和刁大义在下象棋。杨登科知道这两个人的棋都很臭,劲头却不小。这好像是规律了,棋臭的人偏偏都乐此不疲,没事就要摆开棋盘噼噼啪啪敲上一阵,有时为一步棋还要争得鼻涕泡一鼓一鼓的,甚而至于大打出手。

杨登科走进司机班时,刁大义和胡国干正在为一步棋争执不下,对杨登科的到来好像毫无察觉。杨登科站在一旁观看了一会,原来是胡国干的马踩得不是地方,被刁大义逮住破绽吃掉了个炮。胡国干想悔棋,刁大义摸摸唇上的小胡子,阴笑着生死不干。

看着刁大义那阴笑的样子,杨登科就想起他那个刁德一的别号来。刁大义的身材瘦瘦的,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跟《沙家浜》里的刁德一有些相似,加上刁大义和刁德一谐音,农业局的人都这么喊他。刁大义也无所谓,刁德一就刁德一,有时在包厢里唱卡拉OK,他还有意点了《斗智》,学刁德一的样子,一手叉着腰,一手夹了烟,阴阳怪气地唱上几句“这个女人不寻常”,还真像那么回事。

胡国干见刁大义不肯悔棋,感到很恼火,就说:“你刚才已经悔了三步棋了,我悔一步棋你都不同意,那这棋是没法下了。”刁大义说:“我本来就不想跟你下,跟你这种低水平的人下多了,只会降低我的水平。”胡国干听不得这话,有些来气,眼睛一瞪,桌子一拍,吼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了不起不还是跟我一样,只是个小小的司机?”

刁大义还是不愠不火,说:“我当然是个小小的司机,不像你是国家干部,现在又给康局长开上了车,那更不是一般的国家干部了。”

原来胡国干这个名字也是有些来历的。胡国干过去也在部队干过两年,还是一个技术兵,复员进了农业局后,他逢人就说他那技术兵种到了地方上相当于国家干部。局里的局长科长们对他的话不太在意,他说相当于国家干部就国家干部,没谁跟他较过真,反正也不用单位给他拿国家干部津贴。司机班里的同行都是工人,听了这话,感觉他是抬高干部,贬低工人,有些不是滋味,就把国家干部四个字压缩成国干,讥讽地叫他胡国干。不想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在局里传开了,人人见了他都胡国干胡国干地喊,以至弄假成真,再没人记得他原来的名字,仿佛他本来就叫胡国干似的。胡国干自己开始听人这么叫他,还有些脸红,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觉得这个名字既响亮又风光,人前人后得意时,也拍着胸脯我胡国干怎么怎么地自称起来,好像自己真的成了国家干部一样。

不过今天刁大义拿国家干部四个字来说他,他还是听得出其中的讥讽意味的,紫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棋也就下不下去了,两个人都撇开棋盘站了起来。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了杨登科的到来。

下棋时生的闲气也消了,两个人一前一后夹住杨登科,问长问短起来。胡国干说:“你还活着?我以为你早死得没尸身了。”杨登科说:“我死了你有什么好处?”刁大义说:“你死了他好打聂老师的主意嘛。”聂老师就是杨登科的老婆聂小菊。胡国干说:“我怎么敢?聂老师人家是知识分子,我一个大老粗怕是边都沾不上的。”

杨登科感到一阵温暖,刚才在政工科和办公室惹的不快似乎也消了许多。赶忙拿出芙蓉王,朝两位手上递。胡国干接了烟就往嘴上戳,又打火点着,猛吸一口,说:“好烟好烟!登科当了大学生,连烟的档次也上去了,以后我们的盖白沙,你恐怕是抽不习惯了。”杨登科说:“是一位同学送的,我自己哪里买得起。”

正闹着,老郭和小钱回来了,又是几句对骂。骂过,杨登科给他俩也发了烟。整个屋子于是云遮雾罩,乌烟瘴气,像是起了火灾。小钱瞄瞄杨登科,说:“杨哥你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毕业了,怎么看上去跟从前还是一个卵样子?”

这话让杨登科心生感激。终于有人想起他是大学生毕业了。杨登科很想就大学生的话题发几句高论,却又觉得这样浅薄,谦虚地说:“别挖苦我了,我这算不得什么正规大学生,不过电大专科生而已。”小钱说:“你都是专科生了,我们连本科生都还不是的呢。”

胡国干逮住了破绽,大骂小钱:“你什么文化?难道本科生比专科生还低一档?”小钱斜胡国干一眼,说:“没有一点幽默感。”回头又对杨登科说:“把你的文凭拿出来给我们见识见识吧?看是不是街边文凭贩子摆的那种。”杨登科想起在电大门口见过的假文凭,忍不住笑笑,说:“比那种文凭当然还是要正规一些。”小钱说:“那你快拿出来呀。”

杨登科还真想给他们看看文凭。他将文凭带到局里来就有这个想法。手都伸到口袋里了,还是放弃了,说:“专科文凭有什么看的?如果是本科或研究生什么的,给你们看看我脸上还光彩。”小钱就过去要搜杨登科口袋,老郭止住他,说:“你想非礼不成?”

杨登科瞧一眼老郭,这才想起自己上电大后,是老郭代他给陈局长开的车,现在他进了司机班,那陈局长也应该回了局里,就问他:“陈局长呢?去了局长室?”杨登科的意思是陈局长如果去了局长室,他立即去见见他。

“陈局长?”老郭却像不知陈局长是谁似的,这么问了杨登科一句。旋即反应过来,说:“你说陈局长,他嘛,今天没在我的车上。”

一把手可是单位里最忙的人,上有领导找,下有群众求,一下这里要开会,一下那里要检查,这屁股下的小车就跟蜜月中的美女一样,是时刻离不得的。现在听老郭说陈局长没在他车上,杨登科就有些诧异,说:“那陈局长没到局里来?”

老郭避开杨登科的目光,顾左右而言他:“今天天气真不错,塘里的鱼肯定吃钓,有空到郊外鱼塘边坐一个下午,那才开心呢。”

杨登科这才发现,一提到陈局长,在场几个的嘴巴就跟刚屙完屎的鸡屁眼一个德性,全都闭得紧紧的了。

后来胡国干说政府办公会也该结束了,他要去接康局长,跟杨登科扬扬手,出了司机班。接着刁大义和小钱也找借口走掉了。屋里一下子静下来。杨登科又问老郭:“陈局长怎么啦?”老郭沉默片刻,说:“陈老板已经退下去做了调研员。”




陈老板就是陈局长,如今机关里的人喜欢把领导叫做老板,这样显得亲热。听老郭说陈老板做了调研员,杨登科心头沉了沉,似乎明白了局里的人为什么对他那么冷淡了。

杨登科从老郭那里知道了陈局长下去的前后经过。

贵都市是个农业大市。这个大字,不仅仅体现在农村幅员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大,还体现在带农字的部门和行当多。比如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归口农业部门管理的各类农场,便遍布全市各县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还有上百家。最初这些农场主要是开荒垦地,种植粮食茶叶水果烟草等农经作物。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场了,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农场甚至集农工商为一体,成了独特的小政府和小社会。

这年春夏之际,也就是杨登科躲在电大宿舍里全力打拼,迎接毕业考试的时候,农业局下面的一所农场就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如今从上到下,一项强调得最厉害的工作就是安全生产,安全方面出了事故,当事人和管理部门是要一票否决的。按照惯例,每年春天一来,农业局的领导都要带着干部,亲自下去检查生产设施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隐患,进行有效排除。这年春节过后上班没几天,陈局长就按部就班做了安排,和康副局长及另外两名副局长各带一组人马分赴各县区,对各地的农场的生产生活设施逐处进行了检查,然后回到局里综合情况,分析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列出需要排查的生产隐患,以对症下药。

其中有一处名叫龙开口的农场,是贵都市资历最老的农场,经过创业者的苦心经营,如今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场了,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创办了不少颇具规模的附属企业,甚至利用地理资源搞起了开采和冶炼,农场已经成了一个大型产业集团,从业人员达到三千多人。要生产和生活,第一要务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农场产业规模扩大后,自己投资并通过农业部门到上面争取资金,在场部后山建了一个六十米高的大坝,截断山溪,蓄水为池,名曰龙开口水库。水库既解决了农场生产生活用水,还为山下十里八乡的农田灌溉解除了后顾之忧。凡事有利就有弊,水库为农场和当地农民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留下了非常大的隐患,那就是万一决堤,后果不堪设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此市农业局每年都要把龙开口农场和水库当做重点,派专人下去检查,不敢有丝毫疏忽。

今年龙开口农场分在康副局长那一组,康副局长回来参加汇报分析会时,说龙开口水库刚刚搞了防护,农场领导认为没有什么隐患。陈局长没仔细琢磨康副局长这句农场领导认为没有什么隐患的话,只记得去年自己亲自视察过龙开口水库,那里的防护工程还是他亲自提出来,又拨了专门款子,催促农场如期完成的,一年时间不到,估计也不会有问题,因此没有将龙开口水库列入重点排查范围。

谁知康副局长汇报时留了一手,没有跟陈局长说出实情。康副局长在龙开口水库视察时已经发现去年的防护工程其实是豆腐渣工程,但他却在陈局长前面说农场领导认为没有什么隐患,而隐去了自己的观点,是故意迷惑陈局长的。

汇报分析会后不久,贵都市区域内接连下了半个月大雨。康副局长悄悄跑到市委,向张书记汇报了龙开口水库的问题,说那是陈局长去年亲自拨款和督促搞的防护工程,因此他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不肯将龙开口水库列入隐患排查对象,没有采取过任何防护救急措施,万一出了问题那就麻烦了。

前面说了,龙开口水库下面不仅有龙开口农场职工,还有龙开口乡六七千老百姓,如果出事那肯定不是什么小事,张书记对此非常清楚,所以一听康副局长的话,又见这雨越下越大,急得不得了,带着几大家领导还有数千名武警和公安干警,直奔龙开口水库,跟接到电话后已经赶赴现场的农场干部职工以及库下干部群众合在一起,冒雨组织抢险。连续奋战了两天两夜,才把大坝上好几处正往外冒水的管涌堵住,总算排除了险情。

龙开口水库事件过去之后,惊魂甫定的张书记亲自批示有关部门,对龙开口水库防护工程负责人和承包人进行了严肃查处,还抓了两个直接责任人。同时派出由市纪委牵头的工作组进驻市农业局,对这起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市农业局一时谣言四起,说什么龙开口水库防护工程的承包人是陈局长的亲戚,他签字拨款时拿了巨额回扣,才导致工程资金不足,成了豆腐渣工程。说什么陈局长一贯生活作风败坏,每次到下面去视察,吃了山珍海味,喝了五粮茅台,还嫌不够,还要农场送上没开过包的黄花闺女,真是处处都有岳母娘,夜夜都要入洞房。也是墙倒众人推,连一些在陈局长手上提拔上来被视为他的亲信的科长主任,也站出来说陈局长的长短,或者悄悄跑到工作组那里去打他的小报告。

工作组做了全面调查了解后,一时并没找出什么陈局长违法乱纪的真凭实据。但动作那么大,不给陈局长一个处理,那是讲不过去的,工作组于是把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