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北上广-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位列全球第五,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拥挤”城市。比起上海的13400人/每平方公里及北京的115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都要高出一大截。

就在这个由移民创造的城市中,“居者有其屋”对外来人口都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除了需要面对房价火箭式的增长速度、搜房网统计出的新房均价深圳NO。1,还有深圳原住民坐享CBD“豪宅”、香港人投资深圳房产、海归享受政府住房优待等一系列住房隐性竞争。

同样,广州打工者的住房境遇也十分堪忧,北京有唐家岭蚁族,广州也有石碑村职场新鲜人。这些在深广的打工者就像美国新闻人李普曼曾描述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工业世界中的移民,没有什么权威可以依赖。我们是背井离乡之人,刚刚到此不久,就成了暴发户。作为一个民族,我们身上带着所有粗俗不堪的特征,精神上支离破碎。现代人在他的世界中立足未稳。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像风中的垃圾一般随风飘舞。”

围田造房

2010年7月,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知名房产学者王锋的一份报告让人不禁为之一怔,报告中指出:目前占深圳常住人口26%的户籍人口住房条件很好,原住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88平方米、住房自有率高达99%;但是,占全市常住人口74%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及未纳入统计的近400万非户籍流动人口居住水平却极差,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10平方米和6平方米。这与原住居民相比,分别相差了将近40倍和60倍!目前,深圳共有住房4。04亿平方米,仅城中村私房就占到了总量的42%左右,达1。7亿平方米。

这些拿着城市居民身份证的“都市农民”,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内地淘金者的蜂拥而至,纷纷“围田造房”。从此,一本万利。

位于深圳核心CBD的岗厦村片区约有15万平方米,其中409户人家就建了580栋楼房,几乎全部用来收租。当时,一位化名文福贵的农民随着潮流在自家三间瓦屋上加建起了二层小楼,二楼3个房间就专门用来出租。后来,村里的房子越盖越高,文福贵原来的二层小楼,又变成了7层楼房。这幢楼四周方正,就像一座碉堡。除了一条楼梯,所有空间都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房间。整栋楼共有45个房间,每间每月租金在800到1200元不等,文福贵每月就坐地收租约5万元。

2008年,深圳福田区政府开始对岗厦村实行拆迁,这些曾经的“包租公”、“包租婆”此时又有了新的身份——亿万富翁。按照政府给予的拆迁补偿标准——住宅公寓每平方米补偿1。28万元,商业物业每平方米补偿2。38万元,文福贵家的7层楼房,每层200平方米共计1400平方米,补偿金额已近2000万。实际上,这笔补偿金额在岗厦400多户原住民中只能位列中游。对于村内的“名门望族”,补偿甚至接近亿元。一片旧楼倒下去,一批富豪站起来了。

“非深圳户常住者与深圳原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相差近40倍,这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现象折射出住宅制度存在缺少公平和财富分配不平均及住房分配上的不公平性,暴露出中国户籍制度的弊端和地方保护主义。可想而知,在制度或规则不公平情况下,非户籍人口的住房条件很难得到改善。”著名房地产营销策划专家谢逸枫对此现象如是解读。

港人投资热

得益于“近水楼台”以及未来深港同城的发展路径,港人一直偏爱在深圳置业。据置业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5月份,港人在深圳购置物业约达5000套。

以港人的收入水平,在深圳购置物业并非难事。他们在深圳的置业目的无外乎:投资、出租、备用。据香港中通社2010年1月21日报道,“香港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港人于去年购买深圳物业作出租投资之用的比率达30%,创下历史新高”。在三十年前,香港人被深圳商人称为“水鱼”(别名甲鱼、王八),看到香港人就好像看到了钱。而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现在是香港人看到深圳人就像看到了“水鱼”,看到了钱。所以,香港人在深圳投资买房的热情逐年高涨,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小平说:“从2000年以来,香港人每年都会10%以上的增加比例,到深圳来置业,现在已经占到深圳商品房供应比例的15%…20%,而且购房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

就像从事外贸行业的香港商人骆先生,他在深圳福田某小区一次性就购买了十余套小型公寓。他说,“一套4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我买的时候每套总价不到40万元,就算十套400万,价格也只够在香港港岛买一套房子的钱。”现在,这些单身公寓每个月都在给他带来数万元的租金收益,“如果出售的话,价格几乎全部翻倍了。”

除了深圳原住民与港人在深圳房产市场的先天优势,对于意在提高深圳竞争力的政府来说,他们也更乐于在住房上照顾海归人才。

海归优先住“豪宅”

就像《天下无贼》里黎叔的一席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但是,“过去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已发生变化,面对内地城市的竞争,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已相对弱化。”其中,由于高房价等问题带来生活成本剧增成为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曾在美国生活将近10年的曾凡(化名)博士2008年选择回国发展,凭着在美国的积蓄,2009年9月,她在深圳买了一套自己并不满意的商品房,售价16500元/平方米,还不带小区。曾凡说,这是她在美国没有想到的情况,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带游泳池、花园的小洋楼房价在三十万美元左右。然而在深圳200万元,只能买到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而相对于国内的收入而言,月供负担很沉重。

为了消除像曾凡这样高级海归的担忧,深圳政府从均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的“首地容御”豪宅区购置一批“保障房”,并将其中的348套房提供给“海归”高级人才。

显然,这隐含了一个大前提:“海龟”比“土鳖”更优秀。这种做法,相当于用政府有形之手,降低了“海归”的竞争成本,使得本土人才在还没有开始竞争时,就已经处于劣势,这相当于对他们的排斥。

白领叹:买不起,租太贵

如果你既不是原住民也不是港人和海归,那么,即便你勉强称得上“白领”或“中产阶级”,在深圳和广州买房、租房都是生活中的“一座大山”。

2007年时,在深圳一家报社工作的吴芳准备和男友结婚。当时,他们四处看房,希望在结婚前把这个重大问题给解决了。刚好那会儿深圳有房交会,他们便兴冲冲地跑去了。在房交会拿到展会的地图,粗粗浏览一遍,吴芳发现:参展的楼盘,只有一个位于深圳的二线关内。其他的要么是在关外的,比如龙岗、布吉,要么就是在房产商宣传的“一小时生活圈”里,比如在东莞、惠州、珠海、中山,等等。

这些房子确实比深圳的便宜不少,比如惠州的一个大型楼盘,有山有水,据说开盘价仅6000元一平米。“在深圳1万多买公寓,还不如在惠州买套别墅!”吴芳的男友说。“好呀,周六跑过去,打扫卫生,然后周日回来!”吴芳反唇相讥。嘴上这么说,吴芳也在想:“我们真的会住到惠州去吗?”每天在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往返就是3个小时,回到家已经天黑,什么山山水水都看不到,万一再遇到堵车……吴芳想想都觉得头大。

在深圳租房住已经快6年的吴芳,一直把居住地到工作单位的车程控制在30分钟以内。她算了这样一笔账:住到惠州去,每天在路上多花2。5小时,按一个月20个工作日算,一个月多50小时,一年多600小时,相当于25天。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年少了一个月,12年就整整少了一年!

还是立足深圳吧!吴芳和男友直接冲向他们之前就商量好的片区,发现房价又涨了!科技园南区,1。6万…1。8万;就连离市中心比较远的西丽片区,一个不知名开发商的小楼盘,没有任何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开盘价据说也将在1万以上。

再去关外看看,宝安中心区一个楼盘的二期正在发售。宽阔漂亮的小区花园,法式装修的样板房,每套房里赠送的十几平方的入户花园……处处都在“挑逗”着吴芳。

看完后,吴芳亦喜亦忧。喜的是,吴芳的男友2005年买的同一楼盘的一期,当时单价是7000元,现在中介的挂牌价已经是1。2万元。新发售的二期,单价最低的1。3万,最高的达到2万。二期开盘的当日,已经卖出了80%。忧的是,宝安尚且涨成这样,关内的楼还不知道会怎样?

万科“第五园”的三期前些天开盘,吴芳他们也去看了一下,现场人潮如织。在小区门口吴芳遇见了以前的同事,他买的一期,那时候是1。3万,而一年之后的三期,开盘2。6万,单套总价最低500多万的“庭院别墅”听说已经卖出了70%。吴芳和男友感慨:“深圳的有钱人真多啊!”

但是,吴芳他们的收入也不低啊!吴芳年薪将近10万,是个白领,她那做贸易的男友也已经有了上百万的积蓄。对他们来说,买房尚且是件困难的事,那些工薪阶层的夫妻,面对现在深圳动辄上百万的房子,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安居梦呢?

对于买房,吴芳的朋友意见不一:

有的人说,现在股市好,人家都在把房子抵押贷款来炒股呢,买什么房子呀,先租吧!

有的人说,现在不买,等下去,还会涨!

有的人说,现在房价的租售比(每月租金与房价之比)已经高达350甚至400,远远高于国际上200的平均水平,说明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实际的住房需求,还是租房合算。

有的人说,2008年奥运会开完,房价肯定跌,等那时候再买吧!

吴芳和男友非常困惑。一个地产中介对他们说:“中国的房价以后究竟怎么走,连经济学家都说不清楚。”后来吴芳在网上说,“我经常想,我只是想买套房子,和亲爱的人一起,就一直住着,简简单单生活,也不管房价是涨还是跌。可这样的要求怎么也这么难以达到呢?”

买?还是不买?在2007年的5月,对许多像吴芳一样憧憬着未来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个问题。

现在已经是2010年了,这3年来“安居乐业”的人又有了什么新故事呢?

小姚和老公是“博士+硕士”的家庭组合,年薪合计20万。两人结婚3年,工作也只有3年,存款不多就打算买个两房:70万元总价,月供3000元左右。

“我基本上是怀着憧憬看房,揣着失落回家。如果说4月份的房价还不算过分,那么现在的房价简直就是离谱。我们打算要小孩了,百分百的刚性需求,但现在我坚决不买房。”小姚说,用六个字形容看房全过程——惊喜直降失落。

小姚和老公工作地点在深圳的两头,一个龙岗,一个宝安。就买房地点两人就讨论了无数次,最终决定还是在宝安中心区买。“因为是过渡房,想着要换,宝安中心区升值空间要大一些。当时也觉得龙岗太破,没多大潜力,但现在也就能买得起龙岗的房了”小姚说。

确定买房区域后,两人开始零星看房“当时二手房成交不景气,但价格也不便宜,我们顶多算是凑个热闹。一套两房当时要80万左右,感觉还是贵了点,中介挺热情,三天两头打电话来。”小姚说。

在小姚印象中,中介推荐的房子一套比一套便宜,是2008年6月份开始的事情。她关注的富通好旺角两房,在8月份时有一套放盘价才7800元/平方米。“当时我被憾到了,这样算的话,我买一套90平方米的小三房也就70万左右。但身边所有朋友都劝我不要买,那时候房价一个劲地跌,身边没一个人出手买房,尽管房价其实已到预期。”小姚说。那套房一周内就卖掉了。但后来中介也不断推荐一些价格还不错的房子,基本都在8000元/平方米左右。“房价在那个时候最心动,中介、业主的态度都好得不得了,可惜我们错过了。”小姚说。

春节回老家之后,两边的长辈都开始念叨买房的事情,两人也计划今年要小孩,不得不再回头看房。但此时的楼市今非昔比。“春节后我们租的房子要出售,72平方米挂牌71万,后来有买家出到70万,业主没卖。一周后业主挂牌78万,再过一周挂牌80万。看得我们心惊肉跳,这市场到底怎么了?”小姚说。随后她亲自看房也验证了这一点,2008年8000元/平方米的两房一年里噌噌地涨到11000元/平方米,当初的预算已完全不够用。“我们只好被迫往西乡方向转移,甚至重新考虑已被排除的龙岗区。”小姚显得很无奈。

这不仅仅是吴芳和小淘的经历,对于多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