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北上广-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正声曾感叹“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但北京连这样感慨一下的念头都不曾有——虽然马云曾两次进京,并试图在北京创业扎根,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

1998年底,马云从外经贸部旗下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席位上,主动辞职,领着他的创业团队撤离北京,回到了杭州——

六个月后,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

四年后,马云创立淘宝网,并使之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C2C购物平台;

六年后,阿里巴巴集团兼并了当时全球最大的门户网站,雅虎在中国的所有资产,马云的阿里巴巴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八年后,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有约4900名员工持股,平均每名员工有9。05万股,若以11港元的招股中间价计算,每人通过IPO得到的财富刚好100万港元。阿里巴巴上市造就的千万富翁有千人之多。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面积最广泛、数量最巨大的造富运动。当年跟着马云艰苦拼杀的阿里巴巴创业者们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回报。

而这一切都始于1998年底的那个冬天,马云说,我要离开北京。

长安街的黑白时光

实际上,马云和他的13人创业团队(包括马云在内)在北京的一年零两个月,在旁人看来,是相当成功的。他们做成了许多事:做了外经贸部的内网,也做了它的外网;搞了合资公司,并做到了一年盈利。团队的其他成员都很开心,只有马云闷闷不乐,他认为自己失败了……

1997年12月,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诚邀马云加盟,出任该中心信息部总经理。于是,马云领着他的创业团队:张瑛、孙彤宇、吴泳铭、盛一飞、麻长炜、楼文胜、谢世煌、彭蕾、韩敏、蒋芳、戴珊和周悦红,踏上了进京的列车。这些人,日后都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骨干。

1997年的那个冬天,马云和他带领的团队,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一个布衣侠客,带着一群徒儿奔赴京城闯荡江湖……

他们工作的地点就在北京东长安街2号,外经贸部1号楼里。

光是外经贸部坐落的这块地儿,就让人肃然起敬了。长安街街面展宽为50…100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整个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以天安门广场为界,往东为东长安街;往西为西长安街。

伫立在中国最重要街道上的外经贸部大楼,和北京多数国家部委的办公楼相似,不高,但是很大。三栋灰白外墙的联排楼宇,不杂糅任何多余的色彩,除了正门口旗杆上那面五星红旗,以及大门两侧一丝不苟站岗的绿军装外,就连灰砖墙上标识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牌匾,都是端端正正的白底黑字,给人肃穆之感。总之,到了跟前你都不敢大声说话,好像就怕惊动了什么。

在京的这些日子,马云并不快乐,有时甚至很郁闷。他说:“在北京那一年多吃的苦胜过在黄页时……”马云在北京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他与外经贸部的相关部门到底发生了什么分歧,将永远成谜。因为马云对此讳莫如深。

这里,不得不提到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历史。

1996年2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式成立,英文简称为CIECC。尽管早在1996年2月便成立,但CIECC的正式运营,却要等到近一年之后——1997年1月。当时,外经贸部要做的是一个大内网加上一个官方政府网站(MOFTEC网站)。

对于大内网的架构,领导们的设想是这样的: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光纤,在外经贸部下属的各个分支机构分别设立接口网点,所有的网点互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大内网。在这个大内网上,外经贸及其下属机构可以为企业办理所有与外贸相关的审批手续;同时,也可以通过这大内网向外贸企业发布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整个大内网项目的开发则由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来负责。而且,这也是一个联合国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

有政府的支持,铺设光纤等基础网络架设工作并不复杂,而外经贸部高层最关心是:找到优秀的、最合适的人才来经营这个项目。

起步阶段的中国互联网,最缺乏的是懂得经营,懂得把互联网当做生意来做的人才。于是,在杭州因为经营中国黄页而名声大震的马云,成了外经贸部领导眼中理想的人选。

刚到北京时,团队成员全部住在外经贸部东郊潘家园的集体宿舍里。前后两批一共13个人,分成三小群,分住在三套简陋的房间里。开发网站的工作很苦很累,还得经常加班。

尽管是给政府部门做事,马云的团队也没能享受什么特殊待遇,甚至比同部门工作的大部分人都要辛苦。日复一日,大家每天的生活都是重复的场景:早上,闹钟一响,就得在一种极其痛苦、极不情愿的状态下,眯着眼睛穿衣起床,“每次听到闹钟响,死的念头都有!”然后,大家就聚集到潘家园等车,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大街小巷,很快就进入梦乡,一路就这么一颠一颠地睡到外经贸部;工作到深夜,大家又一颠一颠地回到集体宿舍……

团队主要负责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大内网),这也是当初马云受邀的主要任务。对于大内网的设想,马云一开始就反对,并试图说服EDI把网站建在互联网上。尽管马云反对,但他这个EDI下属部门的小经理做不了主,方案还得部里官员定。

势单力孤的马云最终还是屈从于官方的意志,硬着头皮做起来了。马云的13人团队,人手虽不多,却是高手云集。做网站开发对他们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何况这帮人在中国黄页时代就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网站是做好了,做得很快,也很成功。

但是,到了运营的环节,问题又出来了:政府的红头文件下去了,业务却非常冷清。这也容易理解,外经贸部的大内网实际上有些像今天的“电子政务”系统,它的功能也很简单:外经贸部及其下属机构可以为企业办理所有与外贸相关的审批手续;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大内网向外贸企业发布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企业家们肯定会这样想:这原本就是一个电子化的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凭什么让我们企业来买单呢?

所以,EDI的这个大内网工程的商业运营模式是行不通的。这一点,马云当然心知肚明,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也在他意料之中,只怪当初那些领导们没有接受他的方案(做互联网)。于是,在EDI大内网的运营出现问题之后,马云又开始不断游说高层扩大内网,改建互联网。

终于,1998年7月,经外经贸部高层批准,EDI成立了合资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由马云出任。

国富通成立以后,马云就带领团队开发“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项目,这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项目,也是马云真心想做的。无论是从架构还是从实际的经营运作来看,“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都算是当时中国电子商务领域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尽管它也是收费的业务,但收费办法已不像大内网时那么老土(用政府的红头文件推广)了,而是采用更市场化的方法。所以中小企业上网很踊跃,网站很快就盈利了。而且,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在创建的当年就实现盈利的项目,纯利高达287万元。

在中国政府站点中,外经贸部的网站不仅是国内部委中最早的一个,也是最优秀的政府站点之一,在1999年就被评为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荐优秀站点。1998年10月5日,纺织品配额招标系统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投入运行,全国首次实现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当时中央和十多个部委的领导到场观看了电子招标开标演示。站在领导们面前,为其进行演示的,是一个长着顽童般模样、笑容可掬的年轻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正是时任国富通总经理的马云。而站在他左边的,则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站在他右边的,依次是国务委员吴仪、外经贸部长石广生。

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

北京的这次创业似乎是成功的。新公司和新网站势头不错,工资理想,团队齐力,大家很开心。

但马云不开心。马云也没有成功的感觉。长期以来,马云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编制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尽管那时,提起马云与外经贸部的合作,人们都说那是中国的“梦之队”,但事实上是怎么一回事连马云自己也说不清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思维、两种模式的冲突日见明显,即商人和官员的冲突日见剧烈。尽管EDI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但马云心里清楚:他不过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他和他的北京团队一直都是外经贸部的编外人员。如果部里有会做网络的人才,谁会找他们?

在马云参加的外经贸部的大小会议上,那些中央和地方的经贸官员,谁会把马云看在眼里?在官本位的中国,这一切本来就是常态。更何况是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

张瑛(马云的妻子)后来回忆说:“我知道马云受冷落,但他是个很乐观的人。从我认识他到现在,他从来不说今天很郁闷,很气愤,他总是用平常心对待这些,总是给我希望。”

马云的痛苦和烦恼从不表现出来。但是马云进京是来创业的,是来追寻他的互联网梦想的,他不是来简单地打工挣钱的。

到了1998年底,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中国也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热。五花八门的网站如雨后春笋,新浪、搜狐、网易一路高歌猛进,曾是中国网络第一人的马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马云怎能不心急如焚?

马云所面临的无非是两条路:留在北京,或者离开北京。若留在北京,机会倒是有,比如当时的新浪和雅虎都希望马云去加盟,但马云认为北京的网络太浮躁,很难成事;况且马云已经受够了在政府企业里做事时条条框框的束缚、磕绊与畏首畏尾。马云敏感的直觉告诉自己: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里对不起这千载难逢的良机。

1998年年底,马云突然向大家宣布:我要回杭州了!

决定之后,马云把他从杭州带过来的团队召在一起,对他们说:“你们可以留在部里,这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错;你们在互联网混了这么多年,都算是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到雅虎,雅虎刚进中国,是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会很高,每月几万块的工资都有;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这几条路都行,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了。”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当时,不管多么反对,多么不理解,但真到做抉择时,马云这支13人的团队没有任何人犹豫,也不用三天时间考虑。五分钟后抉择就出来了:全部跟马云回杭州!

湖畔花园的激情

回到杭州,马云说,“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这个公司就是今后的阿里巴巴集团,而它诞生于杭州西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湖畔花园。确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园风荷院16幢1单元202号——小区中一座4层居民楼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积150平方米,这里本来是马云的新家,还未来得及住就被拿来当做了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

当时,阿里巴巴的模式对于的中国互联网来说,是非常独特的。起初,马云团队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是马云认为“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于是,阿里巴巴没有拷贝任何已有的成熟模式,选择创新,而创新的风险十倍于拷贝的风险。如此“出格”的冒险之举,放在北京,放在外经贸部或者国富通的框架里运行,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1998年圣诞节前,张瑛和蒋芳(后任阿里巴巴B2B…ICBU总经理助理)先行返杭,开始布置湖畔花园的“办公室”。张瑛从家里找来地毯和窗帘,又找来一个烧油的取暖器和几件旧桌椅。一切因陋就简。后来,几个年轻的工程师,用报纸把四周的水泥墙糊了起来,这是唯一的装修。所用中英文报纸全部是IT技术类的,等闲人还看不懂。

湖畔时代是阿里巴巴激情燃烧的时代。

作息是早9点到晚9点,每天12个小时,这是正常作息时间。加班时,每天要干16个小时甚至更多,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