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了凡四训-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虿氖┙獭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失言失人”的问题,那是因为自己智慧不够,应当反省自己。

※※※

※※※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①,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瘝在身②,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③,或以多方济其颠连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注释】

①颠沛:处境窘迫困顿。

②恫瘝(tōng guān):病痛,疾苦。

③屈抑:枉屈,压抑。

④颠连:困顿穷苦。

【译文】

什么叫救人危急?处于患难或流离失所的情况,是人们时常会遇到的。如果偶然遇到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应当像痛苦在自己身上一样,尽快将他解救。或者说一句话来为他申辩冤屈,或者想方设法救济他的困苦。崔子说:“恩惠不在大小,只要能够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这真是仁德之人所说的话啊!

【点评】

所谓救人危急,就是在人们时常会遇到的艰难困苦的情况。如果偶然遇到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自己感同身受一样,赶快将他解救。或者说句话为他申辩冤屈,或者想方设法救济他的困苦。崔子说:“恩惠不在大,只要能够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这真是仁德之人所说的话啊!

※※※

※※※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译文】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镇,凡是对大家有利的事,最应该去做。或者挖渠引水,或者筑堤防患;或者修建桥梁,以方便过往的人通行;或施舍茶饭,以周济人的饥渴;一有机会就劝导大家,齐心协力做有益的事,不必害怕会有嫌疑,也不要躲避辛苦和埋怨。

【点评】

什么叫做兴建大利?小在一乡之中,大到一县之内,凡是对大家有利的事,最应该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或者开渠导水,或者筑堤防患;或者修建桥梁,以方便通行;或施舍茶饭,以解除饥渴;一有机会就劝导大家,齐心协力兴建公益,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劳。

※※※

※※※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①,以布施为先②。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③,外舍六尘④,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⑤,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注释】

①行:佛教指身、口、意的种种造作。

②布施:以福利施与人。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

③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是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

④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是染污之义,就是说其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⑤悭(qiān):吝啬。

【译文】

什么叫舍财作福?佛门千千万万的善行之中,以布施财物最为重要。所谓布施,其实就只是一个“舍”字。通达的人内可以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可以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有的一切,没有舍不得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先从布施财物上做起。世人靠衣食维持生命,所以将财物看得最重。我却将财物舍掉,内可以破除我的吝啬之心,外可以救人于危急。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勉为其难,最终则会泰然处之,这样最有助于洗涤自己的私心,去除执着贪吝之念。

【点评】

什么叫做舍财作福?佛门的诸多善行中,以布施最为重要。佛教认为“布施”具有无上功德,是一种把福利施于他人、累积功德以求个人解脱的修行方法。小乘佛教将“布施”分作“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指将各种财物布施予人,目的在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未来世的贫困;“法施”指向人说法传教,目的使人成就解脱之智。大乘佛教将“布施”与大慈大悲的教义相联系,用于普度众生,故“布施”的对象遍及一切有情,并把它纳入大乘佛教的修习方法“六度”之中。“六度”,意为使人们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和方法。

所谓布施,就只是一个“舍”字。明白通达的人内可以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可以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有的一切,没有舍不得的。外无所攀缘的万法,内心又无一识生起。庄子亦有“吾丧我”的观念,出自《庄子·齐物论》。“吾”是我,真我;“丧”为忘,忘我为去除自我偏见或意识。指忘记自我,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的境界。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先从布施财物上做起。世人靠衣食维持生存,所以将财物看得最重。我却将财物舍掉,内可以破除我的吝啬之心,外可以救人于危急。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勉为其难,最终则会泰然处之。这样最有助于洗涤干净自己的私心,去除执着贪吝的念想。

※※※

※※※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①?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②?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注释】

①参赞:参与并协助。

②出世:超脱人世,脱离世间束缚。又作“出世间”,佛教认为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具体说来,苦集二谛为世间,灭道二谛为出世间。前者说生来即苦,说明人生缘起之理,表明人生的逼迫性和招感性;后者说灭寂、解脱才是佛教的追求,指出解脱的途径和方法,表明人生的可证性和可修性。

【译文】

什么叫护持正法?所谓的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拿什么去参与谋划天地的造化?拿什么去分别万物?拿什么来挣脱尘世的束缚?拿什么来经理世务以达到出世的境界?所以凡是看到圣贤和佛家的像、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并加以修缮整理。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超度的洪恩,尤其应当劝勉鼓励。

【点评】

本段主要解释什么叫做护持正法。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可以去参与天地的造化?怎么可以使天地万物有序地化育生长?怎么可以挣脱尘世的束缚?怎么可以经理世务,超脱虚幻的世间束缚?所以凡是看到圣贤的庙宇形象、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整理。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超度的恩德,尤其应当劝勉鼓励。

※※※

※※※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①,柔声下气,习以成性②,便是和气格天之本③。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④。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⑤,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注释】

①婉容:和顺的仪容。《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②习以成性:养成习惯,即成本性。

③格天:感通于天。

④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

⑤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译文】

什么叫敬重尊长?一家的父亲、兄长,一国的君主、长官,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小心服侍。在家里服侍父母,要内本之于深爱,外表和颜悦色,时间久了便成为本性,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的根本。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惩罚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要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是古人的格言。而这些方面与人的阴德最有关联。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绝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点评】

什么叫做敬重尊长?家庭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小心服侍。古代社会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社会的结构是相同的。君、臣、民是古代传统的社会结构,它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结构。“君主”相当于社会中的“家长”,居统治地位,负责发号施令;“臣”为社会里的“家属”,负责执行君主的命令、管理人民;“民”则为社会中的“家奴”,为社会的最底层。“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身修养好了,家政治理好了,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所以服侍好父母才能事奉好君主。在家里服侍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方面与人的阴德关联最为密切。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古代中国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来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性和永恒性,用“天人感应论”给“三纲五常”披上了神学外衣。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之道就是阳尊阴卑,阳贵阴贱,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臣侍君、子侍父、妻侍夫是天经地义。因为“君为臣纲”是第一纲,君主秉天意而行事,所以,君主依天意而行事谁也不能违背。事君如事天,否则,上违天意,下抗君主,违背“五常”,必遭惩罚。董仲舒宣布: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三纲五常”依据天意永远也不能改变,这就使“三纲五常”固定化,系统化,神学化了。“三纲五常”学说是儒家宗法等级思想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

※※※

※※※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①;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②。”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注释】

①恻隐:怜悯,不忍,同情。

②牝(pìn):雌性的兽类,也泛指雌性。《史记·龟策列传》:“禽兽有牝牡。”

【译文】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罢了。追求仁的人就是要求这个,积累德行的人也是要积这个。《周礼》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是说听到宰杀声音的不吃,看到宰杀场面的不吃,自己喂养的不吃,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人们无法完全断绝吃肉,就应当先从这几条来戒。

【点评】

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就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就是要求这些,积德的也是要积这些。恻隐之心集中反映了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人性论。孟子认为,人生来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因素。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他看来,人性本身是善的,这是一种天生的本性,恻隐之心人人具有。孟子还进一步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义”的开始,他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叫做“四端”。“四端”如能发展起来,就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四德”是“四端”的发展。有了“四德”人就具有了善心。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仅不善,反而凶狠残暴?他认为那是因为这些人不注意善的方面,不注意培养和扩大善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发扬恻隐之心的结果。

《周礼》上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说的是听到宰杀的声音不食,看到宰杀的场面不食,自己喂养的不食,专门为我而宰杀的不食。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