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者狂想曲-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低声冲已经走出一步的李盼芙说道:“我在你们旁边坐一下不介意吧?”

李盼芙听了沈红星的问题,尴尬的笑了下,没回答。沈红星也知道她这种情况下没法回答,回答好和不好都不对,但是他又不能不问。不然一个招呼都不大就跟着李盼芙坐了过去,她还不得当沈红星是跟踪狂么?

帮李盼芙占位置的萧晓看到李盼芙和一个不认识的男生一起进的门,然后两人还一起往她这边走来,等李盼芙在她身边坐下后,她看着沈红星坐在跟李盼芙隔着一个空座位、靠着走道的位置上。于是偷偷跟李盼芙嘀咕道:“小芙芙,那男人是谁?是不是你姘头?跟你一起来还做在你边上呐。”

李盼芙一听萧晓的话,诧异的脸都红了,马上扭头看向沈红星,发现沈红星好像没听到,就转头回去低声跟萧晓抱怨道:“萧晓,你乱讲什么啊?我跟他就是在路上碰到的,他不认识到讲堂的路,我顺便带他过来而已。”

“喔?真的?”萧晓不死心,还故意拨撩李盼芙。正说着,她看到沈红星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本杂志,杂志的封面上还全都是英文。于是惊讶道:“诶,小芙芙,你姘头还看英文杂志呐?”

“跟你说了不是呀,你在这么说我生气了哦。”李盼芙嘟着嘴跟萧晓说完后才转头往沈红星那边看去。她一看,沈红星这时候还真的是在看一本英文杂志。

沈红星这个时候看的是英文版的《经济学人》杂志。他前几天去给游戏工作组的人买GB的时候路过外文书店,沈红星顺便进去逛了逛,看到这《经济学人》杂志后便买了下来。他前世可是听过这《经济学人》的大名而未曾一睹。

据说这《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而且杂志里刊登的文章基本不署名,因为19世纪这杂志创刊的时候,主编就很装13的认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要比文章的作者是谁更重要”。

而且这《经济学人》杂志还有很浓厚的西方精英主义立场,它蛋疼地支持同性恋婚姻,支持合法的“**”,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支持免费的教育,支持私营组织探测宇宙的计划,倡议美国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反对死刑,反对一周工作35小时,反对英国规定工资的最低标准,反对任何场合条件下,对个体精神或者肉体上进行折磨……

沈红星还真没见过这么装13的杂志,所以在外文书店见到之后就买了下来,好一睹这杂志的庐山真面目。

这时候讲堂里面的人并不多,不多一会儿人就慢慢开始多了起来,已经到的了学生三三两两的在聊着天打着屁,有的男生在低头玩着GB,有的在看着漫画,跟李盼芙坐在一起的萧晓则是在看口袋本的小言情。

之后校方的老师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徐晓燕到了之后没看到沈红星,还想打他手机。而沈红星这个时候则是看到了在讲堂门外准备打手机的徐晓燕,他收好杂志,也不管怀里正在不停震动的手机,径直走到门外的徐晓燕身边。

徐晓燕感觉到有人走到自己背后,下意识的转头看了一眼,没想到却是沈红星。她惊喜道:“刚要打你电话呢你就出现了,很早就来了?”

沈红星点了点头,说道:“来了一会儿了。”正说着,一个带金丝边眼镜的男人走了过来跟徐晓燕打招呼道:“徐总来了?这位是?”

“他就是橘子。”徐晓燕笑着介绍道。

“是么,久仰久仰,橘子老师面相还真是年轻啊,保养的好……”带蕾丝边眼镜,哦不,金丝边眼睛的中间人笑着恭维沈红星道。

当然面相年龄了,他才十五岁面相能不年轻么。徐晓燕心里虽然这么吐槽,但是面上却不做声色的介绍道:“这位是云港学院教务处的于弄仁,于老师。”

“于老师客气了。”听到徐晓燕的介绍后,沈红星跟于弄仁寒暄起来。寒暄了几句之后,于弄仁就请着两人到讲堂里面的第一排座位就坐。沈红星看了下这架势,估计跟当初自己想的一样,校方和老师分别坐前两排,而学生要从第三排坐起。

李盼芙和萧晓正聊着天,萧晓眼见的看到沈红星在于弄仁还有个漂亮OL(office-lady;直译办公室女郎,意为女白领)的陪同下直接坐在了第一排靠边的位置。

萧晓赶忙对身边的李盼芙说道:“小芙芙,你家姘头来历还不小呐,都跟于弄仁一起做第一排了。”

李盼芙扭头一看,刚才那个有点其貌不扬的年轻男生还真的跟教务主任于弄仁一起坐在第一排,她这个时候倒是一下好奇起来了。

等学生老师都到的差不多了,于弄仁就先上了台,开始坐在主席台上帮沈红星“垫场”。这于弄仁有着校方一贯的毛病,就是坐到主席台上之后就开始不讲人话。本来学生看到于弄仁上台,还注意力挺集中,他几分钟废话之后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烤的完全枯萎了下去。

还好因为进入了12月份,天气寒冷,不得不在室内进行这样的讲座。如果是夏天,把这种讲座放在操场之类的地方拿就折磨人了。沈红星回想起来前世在二中时的经历,总是时不时的被老师叫着搬了凳子到操场上听开会,在硕大的太阳直射下,别说学生,就是主席台上的校方老师也是很快出了一身大汗。看着彼此身上都湿乎乎的,沈红星当时就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不舒服,校方还那么喜欢说废话。

那种时候还讲一大堆的废话,不是折磨自己同时折磨别人么?后来思来想去,当年的沈红星就只能得出来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旦人做了校方的老师之后,那他们就会自动变身为Sadism&;Masochism,也就是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简写就是大家都懂的**。

等着于弄仁Sadism&;Masochism症发作般的在台上讲了快半个钟头,这家伙才有了要消停的意思。只听这于弄仁正好说道:“下面让我们欢迎《亮剑》以及《潜伏》的作者,橘子老师。”

“自己也终于成为老师了啊。”心中带着这样奇怪感慨的沈红星起身,在讲堂里一百多师生的注视下走上了主席台,他弄了弄话筒的高低,然后开口说道:“相信大家也挺累的,我也就不说废话了。

本来呢,我和诸位应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这种讲座做起来也颇为尴尬。诸位不是学文的,我讲如何写小说自然不合适,诸位又不是学史的,那与诸位探讨国共时期历史未免有点尴尬。但是又不能不说点和诸位有关的,在下思来想去,终于找到了条诸位与我的共同点。那就是现在或者将来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干脆讲讲教育学吧。”

徐晓燕看着讲台上有些光芒四射的沈红星,惊讶于沈红星还能用这种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做讲座的能力。而徐晓燕身后几排的萧晓和李盼芙则更是惊讶,她们俩现在才反应过来刚才坐得离她们不远的那个男生是谁。李盼芙是看过《亮剑》和《潜伏》的,平常爱这两本熟爱到不得了,在她的想象里,这两本书的作者橘子,怎么也该是个风度翩翩极为有才的中年男人。可谁想的到这橘子原来是个面向比她还年轻一点的男生,李盼芙这时候都有些崇拜沈红星了,看看人家,差不多跟她同龄,但是都已经是知名作家了!

李盼芙心理乱糟糟的想着,耳朵却听沈红星说道:“近来西洋的心理学家总结了十条人类很难避免的心理弱点,称之为‘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里面颇有与教育相关的。

1、鸟笼逻辑

若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其主人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便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便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死了?’若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他便会问:‘那你养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听到这里,李盼芙想了想若自己是那个进屋的人,肯定也会惊讶的问鸟是不是死了。想到这里,她一下就把之前脑子里乱乱的想法甩开,认真听沈红星的讲座起来。

只听沈红星这个时候又往下讲新的内容:

“2、破窗效应

西洋的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仿佛这里只要之前脏了,就赋予了人们可以在此地放肆的权力。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有位教授甚至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人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此种理论也可以用在所谓的‘坏学生’身上,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破罐破摔’。若是见到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众人会自然而然的当他是坏学生,然后对其轻视,反而会加重其破罐破摔的心理。”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