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审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审视、分析、理解、把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对申论考试而言,因为在考前复习中,考生一般都已了解了申论答题的要求,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只需仔细阅读所给定的材料,而没必要再先去分析后面的题目。    
    审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在审读材料时,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种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不鲜。    
    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如对词句的认知。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有限,气氛紧张,需要确切认知的词句却没被注意到,这常常是不少应试者的憾事。如申论第一题明明让“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者却偏偏是概述主要事实,对“主要问题”却无所涉及。    
    但申论考试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却不是什么文章作品,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申论考试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主要是对各种材料的阅读分析。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这种反反复复的思考,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和概括,都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行为。    
    在申论考试中,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要言之有据,绝不无中生有;要恰如其分,既不装腔作势、危言耸听,也不拂皮蹭痒、言不及义。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强,突出表现在善于处理各类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区分是同类问题还是不同类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而不是有一个算一个,一概平列,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同中之异,也善于捕捉异中之同;善于发展、辩证地看问题,也善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研究问题;善于一分为二,也善于适当地合二而一。    
    二、审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给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三、审读材料的基本方法    
    1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例1】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考生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知足才能常乐;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既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是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题意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2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弊病。    
    【例2】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秀论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抵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人的问题。    
    3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读材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阅读关于谈论穿着打扮的材料,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而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例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军陆战队采访,惊奇地发现,在沙特的帐篷里,在待命的军舰上,美国官兵正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据说,有个军官匆忙出征,忘记带上这本书,赶忙写信给妻子,让她把书航寄到前线。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的必读书。(节选自张雨生《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奉若至宝,急用先学,实属为解燃眉之急。《孙子兵法》飘洋过海,备受美国人青睐,并不新鲜。该书近、现代的英、俄、日、德、法、捷等外文译本早已风靡世界,被日本人称之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拿破仑作战时也曾拜读过,此书早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军事院校的教材。《孙子兵法》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与过去战争经验写成的,曾席卷日本管理界和美国军事界,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联想,深入分析,明确材料的针对性。有人是这样展开联想的:    
    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里掀起研究“易经热”,祖先的真知灼见,使诸多大学生感到震惊。日本出现“《菜根谭》(明代文人洪应明著)热”,充分显示了这一事实:虽经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仍掩盖不住它的灿烂光辉,实为“中为洋用”的典型。大学校园里对西方哲学从热衷到冷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盲目批判到重新关注,这种“回归热”,充分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其他,诸如中国的中医、中药、武术、气功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在日本、东南亚尤烈。还有,雷锋早已“走进”美国的西点军校,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次在国外夺得大奖。    
    如今出现一种怪现象:“中国和尚”在国内“念经”,“听者寥寥”,但飘扬过海却出现“远道的和尚会念经”的情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司空见惯。    
    一部分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人,把西方文化吹得天花乱坠,仿佛创造人类文明没有中国人的份,把中华民族的祖先说得一无是处。    
    有识青年应研究、挖掘祖国文化遗产,继承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一提中国便“心灰意懒”、“自惭形秽”,一提西方便“叹为观止”,须“仰视才见”的自轻自贱的民族自卑感。    
    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申论考试中,“读”是基础,“写”是关键,“读”与“写”必须结合,“读”与“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读”,一般着眼于认识,是从字、词、句、篇入手,进而达到“悟意”、“积材”、“辨词”、“师法”的目的。“写”,一般着眼于实践,从观察、感受、认识、摄取生活入手,继而进入构思、选材、立意、布局,并运用一定的文章体式和恰当的语言文字,将生活和人物表现出来。显然,二者在写作实践中,不仅各有其特点和规律,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也不相同。    
    1认读能力的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首先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    
    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联句发端,然后进入说话、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怎样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6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2700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三至四千汉字,则可以从事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