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经讲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是「五阴」之意。蕴者是积聚之意。阴者盖覆之意。此指众生之一切物质之体和意识分别。即由五法积聚成身。实则乃积聚一切尘劳生死烦恼诸苦。五蕴不空。故生死不了。由是当知照见五蕴之本来面目全属空体。无体可得。方为妙智无著之照。譬喻如日光遍照大地黑暗之意。能照之智慧是无分别之智。所照之境界是诸法空相。能所二照一味之体。无有分别。能照是空。所照也是空。故五蕴皆空。般若智照是与世间智慧分析不同的。世智是具有真假、长短、虚实之分别。而般若智是无分别之照见。由无分别。则属实相。实相非相。故无所得。由是之故。不见而见。了悟法界一切诸法。有为无为。诸法皆空。故无一可见之相而见其相。即是「照者以达诸法之空」。'见者以证实相之有」。空有无著之照。是名照见。凡夫妄见五蕴实有。圣者以般若照见五蕴本来面目而属空。是以无上智观照后。方知是空的。又。照即般若妙智之观照。见即实相圆明真心之悟见。亦为照见不二之理。故此之照见并非众生六识起用之妄照。亦非处境迁识之妄见。

五蕴于此经中所解。即是多生累劫。为积聚盖覆。众生本具真性。起虚妄幻化之障盖。障盖其本来面目。致使真性埋于五蕴身中。执蕴为体。凡一切众生。若能起般若智照。照空五蕴。而于不执其照。证得实相真如。即知个个皆具与佛无异之佛性。若执于五蕴之迷。则不识其本来面目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色是众生世界之一切色法。即四大之体。情器二界诸有相者起碍之障。所谓起碍之障者。即是有质之碍。如我今所坐之位。与此同时。另一人则不能坐。因我体色相碍其座位之故。如我手中《心经》书亦复占其当体空间之位。另一物则不能同位相存。如若相存。单显其中一物必「无常」转之。故知色者情器之体。无常有为之质碍也。受乃接受义。为领纳一切虚妄。入世诸相。指众生之六根对六尘时所产生之觉受。如冷暖、痛痒、苦乐、悲欢等。《俱舍论》卷一说:「受蕴为三领纳随触。即乐即苦。不苦不乐。」乐受是众生之六根接触到适意觉受。而产生一种悦乐情绪。苦受乃指众生之六根接触到不适意之觉受而产生之反感情绪或痛苦。不苦不乐乃为舍受。此指众生六根接触到一种中庸之境。不生苦乐之触意觉受。受。心所所属。想。想象分别义。如想一电视机。想其整体随想局部。又支分异别部件、色形。故想中即含分别义。《俱舍论》卷一说:「想蕴谓能取相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冤亲、苦乐等相。」想属心所。取心所缘起境界之分别。行乃造作迁流义。由于思之心所缘境。念念如珠串续轮转不断。迁流不住。故造作黑白二业。成为因果律。所缚于轮回之中。此不单指心行。身行亦复如是。故知凡属身、口、意三业所造善恶诸业之一切活动。凡起心动念能种因之缘起均属心行。凡身体之大小举动皆属身行。凡语之出口成声者谓之口行。行蕴乃造作诸业之种因。故身心言之动皆属行蕴也。识乃了别诸法。包括有相、无相、无明、有明、尘沙等。了解分别一切诸所缘生之境。即是对一切有为对境之了别作用。除我们所知六识之外。另有第七识末那意、第八识阿赖耶。此八识唯阿赖耶为诸识之总体(八识心王)。《唯识论》说:「识以了境为自性」。五蕴即了境。了解清楚之意。实乃妄心分别。故凡夫心识基因束缚果显。因此。不能解脱。由此五蕴覆盖不生不灭之真我(本来面目)。自然妄心生用。执于身心世界轮回诸法。认眼前悉皆实有。由五蕴之障。而不能生起般若观照之力。智慧光明无法现前。故不知当下肉体、世法诸有并非实有。乃为幻化空有。而自具本性与佛无别。性本真空。由于众生执于假相。妄生贪著把而不松。无法破妄显真。沉于生死苦海。原因是在不知五蕴乃是物质与精神两种世俗幻化现象。物质现象指色蕴(色法)。受想行识指精神现象(心法)。受想行是心所具法。故名心所。识乃心之本体。体统三蕴故谓之心王。五蕴者。即是一切有为之法。凡所众生皆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幻有。物质与精神之现象亦属五蕴构成。若无五蕴则无众生轮回、世界万物现象存在。而菩萨以三般若证得实相。照见二谛皆空。不仅空于自身受想行识。而且照空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之色相。一切有情无情皆由四大和合而成。此指地大并非全属地面之土。如实相固体之物质亦属地大。水大也并非独立河井之水。如一切液体物质。火大也并非唯立灯火、电火。如一切生热之能源。风大也并非单指天空平地所起之风。如一切推动之无形力用。人身亦复四大和合。细之分解即见其理。众生之四大和合虚妄名立。四大分解虚妄名灭。人转轮回(死)风大先散。口鼻无气。停止一切所动。次则火大而散。身无温暖。冷之如石。再者水大分解。血液冻结。口鼻出水。或下溢于外。最后地大之五脏先腐。皮肉随烂。筋骨后化。终归空无所有。若生前已证素法身着。此可住入无余依涅磐。若无所证。当下虽灭色归空。实则神识随业所转另一道中。照常住于五蕴之境。所执五蕴之法而为异道众生。受诸苦烦恼。五蕴之法本属于空。众生迷真取妄。不知般若之谛。更无观照般若。故尔认假成真。如永嘉掸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所见梦者是真。如一人于其梦中共处其梦。尔时谓之为梦者。汝则不信其言自身处于梦中。一经觉后。见卧于床。则恍然其梦。一宿一小梦。人生实乃一大梦。实则平等如是。若人证得实相般若。当即现前自知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之佛理也。若未证般若。亦可作观于临终死亡之际。而回忆一生梦境将完。即会发现一生所作所为。金钱、富贵倾间将化为空无。自己的身体也带不走。实乃无有所存。空幻如是。知其人生梦也。但众生多生累劫业力所缚。障其真心、妙智光明。认梦成真。梦中度日。照见五蕴皆空是观照般若。照见无我见即证受想行识四蕴空。无我相证色蕴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无内无外。万法皆空。就其空一字在梵语中译为'舜若多」。意即是因缘所生之法属空。从经书中能证明如是之理。如《维摩诘经》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空有四种要义。一、空无。二、虚空。三、心空。四、法空。所谓一空无者。简而言之。即是世间一切诸法。有生命或无生命者。皆由因缘和合所生。凡因缘所生法皆属不实。归根会成住坏空。而脱离不了无常。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这一定理即是因缘所生法之谛。故尔《大智度论》说:「因缘生法。是名空相。」由是得知凡因缘所生者均无自性。故谓之空。空即无。因此。凡见诸相必入无常、苦、空之路(空)。二、虚空。虚空者即空茫无际之体。以肉眼观。似乎无有明相。实则乃为色显。即色为体。如闭目观空。黑暗星光诸色动之。开目观空则见光明异色或空茫一色。此即色体。实乃虚空。《大智度论》说:「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故谓之非实之空。虚空也。三、心空。心空即是法性真如之理也。此指佛菩萨证到无人相我相。无一切相。心无挂碍。万法皆空。于此故五蕴自空。六根平等。六尘不染六根。于是十八界十二处等列列皆空。即是心空也。四、法空。法空是建立在心空的前提下的。谓法空者。即是诸法皆空。无所得之实相。如来之法身于万念之空际。亦不应著空意。故法空者非一相。无多相。非实有。非无有。乃为离妄之忘我忘法无所得相。是名法空。五蕴空者。即指「心空」和「法空」之空。初修行者不易明空之理。原于多生累劫。无始因缘生法成障。五蕴各动。六尘对境。以境不断。色成执爱。受专领纳。想为取相。行是造作。识乃了别。故成现实精神物质实有。于是永无停息。而不现空理。实则五蕴乃是空。如《增一阿含经》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因此得深入细察。方可由粗至细。见其理体。故初行持者。当以「析空观宁「体空观」二理入法。

此析空观者。析为分析解鉴之意。观乃观察根由之理。小言即是将事物分解开来认识。大而言之即是将一切有为法缘生之理。生灭变化互相基因关系。支分组察其万有之空理。此乃析空观也。比如我们当前所居房屋。是由水泥、砖石、木料、钢材、水电、房内桌凳、卧具、餐具、粮食。包括生活诸有等用。现将此房进行分析。假若我们将上述诸法分开成立。也就没有了房屋了。故房屋是空。乃属幻有缘生聚成。如以房中原有之一物(米)而分析。亦属空。因为米同样由多种物质组成。如把米中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分解成立。尔际米亦属空。有人云:所分解之微量素别。无论怎样。乃属实有固定物质。何以言空。因为凡所物质必具散分法。即是由本物质之体位散发于空。故物质定义属无常。当下本相毕竟六方分。有前德云:分到最后不具分时。微生则无。故谓之空。此义我见不然。物质诸法。能具分则具体。理属无分尽。分立分子亦属体。但凡属体均为四大假合。如幻有显实。属无常性。能具六方分。故当下体属空。无论大小微尘。亦属如是之理。无有不「空」。此乃由空间析空之谛。现从时间再予分析。时间即是由事物之生灭相续、连接不断而假名为时。若离事物相续。则无有时。时间分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名已灭。灭则空。如所见之古代一切。一分钟前之烟雾。已不再成立。而所成立者。无非记忆回思而已。又我们眼前之诸有。已不是原有之物。原有之物已空无。因一切事物均在瞬息万变。有变则非原物。如我们见到一个人时。当下念头已过。此人己非原有。因此人又进入无常之变异。可反思之。若无变异。则无有老。老由瞬息变异积累成显。故当下之人亦非属常法(实质原有)。未来世还没有产生。无论未来一年半载、一分一秒、一刹那。毕竟未来未生。故定义不存在。此属未来空。如此分析。前人不可得。后人亦不可得。前后属空。就当下一刹那之人亦不可得。何以故。由时间迁流不住。当你起念当下一刹那时。已成无常(过去时)。故名刹那性空。其理告知。现在实质没有。由此故知过去空、未来空、现在空。三世皆空。因过去的属瞬息无常变换非实有属空。未来的本不存立。故未有。现在的刚出现。记录还未起动已是过去。故三世一切皆空。均不可得。由是得知生时即灭时。中无停息之时。故尔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灭则万法皆无。由此可逐步悟鉴空理。此谓之「小乘见」析空观也。

体空观是指万法之本体属空。不用分析。而以一切皆空的理法去进行观察。得知当体是空。即证悟体空之理。此谓之体空观。如何观察体空。首先得观五蕴诸法皆空之理及十缘生之空谛。所谓十缘生者。一、如幻。二、如阳焰。三、如梦。四、如影。五、如乾闼婆城。六、如响。七、如水月。八、如浮泡。九、如虚空花。十、如旋火轮。

怎观如幻。此谓虚妄不实之相。表现于如飞空隐形。异变地水火风诸有为相。奇声奇香。触土可为金银白玉等宝。乃至水火互变。上下四维。无可阻挡。纵横万里刹那之间等诸异相。此现象非论理判断其因由。此乃行者尤为真言行者最为自证自知之境。绝非世人所知之理。但一切现象皆属虚构。如《大智度论》说:「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此说明一切幻相虚假无实。而诸有众生在现实生活事物中也是分毫不差之理。虚假无实的。故谓之幻。

怎样观如阳焰(本龙树大士说):「而愚痴人见之以为是水。但阳焰本非是水。且自性亦空。」阳焰亦名「野马」。日光著微生。风吹野草转。名之曰阳焰。诸有众生在无明阳焰之中。取著此是男相。此是女相。分取善恶诸相。实则蕴界诸法并无男女善恶有为之异分。属缘起性空。现实事物中。众生不明。认假为真。永执不息。终为假相。一无所得。证境行者见一切诸相。乃至神奇异变。诸佛海会。了知唯是假名。谓之阳焰。

怎样观如梦。《大智度论》说:「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眼中。实无而著。待到觉时。乃知无实。亦还自笑。」这是说人在睡梦之中。见诸境相。己亦亲临。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