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箭传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于拂逆圣意而又不为他器重的人一样,汉武帝诛灭李陵全家。  
  ??  
  “皇上让我相机行事;深入大漠,迎接李陵回来??万一鄙将完不成任务,或是有什么差池,陛下那里,还望李将军关照啊。”  
  “公孙史放心。”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  
  想起公孙敖与贰师将军的对话;心徒然收紧了。李陵就这么被同胞推进深渊。一时无语,缓缓翻回章首,“井石”蓦地映入眼帘,竟不由一阵惊悸。  
  第三章   迷境  
  老母、妻子、孩子??所有这一切通通没有了。李陵躯壳犹在,根已断,他的心魂飞离大汉,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泊于广袤荒凉的漠北。  
  仅仅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天子下令处死李陵的全家。人是最受不得委屈的,何况这委屈带来如此严酷的惩罚。李陵把满腔怨恨发泄到李绪——实际上是他为匈奴训练军队的身上。他杀死了李绪,却没有复仇的快感,除了母阏氏的追杀,什么也没得到。李陵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自责和悔恨,当初他投降的真正原因也浮出水面。他身上承继了前人太多太多的梦,壮志未竟而死,有何面目见祖先于地下?仿效赵破奴的念头像一根稻草,使李陵在匈奴尚能苟延残喘。可如今连这仅有的一丝希望也被斩断了。心火熄灭了,他开始把自己当作死人。唯一在他身边的人,一个神奇的匈奴老巫师,一次次地把李陵的灵魂从濒死的绝境勒回。老巫师说了许多使李陵震惊不已的话,其中有一席话是这样的:  
  一个士兵,只要他英勇地战斗过了,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那么,无论他最后是否战死,无论他最后是否投降,他都是一个好士兵。军人的天职是战斗,而不是牺牲。  
  还有什么言语能够像这番话一样温暖李陵的内心?他与这个游牧民族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却从未对他们的观念、思想产生兴趣。如今,李陵像发现一个新世界那样审视着草原上人民的心理。他咀嚼着老巫师陌生而又亲切的话语,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李陵活了下来。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跨过一道门槛,心灵的解脱开始了。  
  第四章  大漠  
  苏武出现了。无论古今,苏武都是象征汉民族气节的精神丰碑。耐人寻味的是,与在史书中的描述不同,李陵并未因苏武的嵌入而就此晦暗。不是因为苏武不够伟大,也不只因为李陵和苏武担负不同的职责,履行不同的义务。关键是他们的遭遇本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不是副手张胜的贪功;苏武的这次出使应该能够和平圆满地完成。他曾试图以自尽来捍卫使节的尊严,被救。丁零王卫律再度劝降,不从。然后,他被放入匈奴人的地窖。在这里,冻饿交加的苏武决心活着回到大汉,他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此后,便是遥遥无期的流放。北海边寒冷的北风,破败的庐棚,匮乏的食物,经年不见人的孤独,以及渺茫的南归希望,都不能磨灭他那颗对汉廷坚贞不渝的心。他赢得匈奴人的尊重。於革干王提供给苏武住所、马匹和牛羊,甚至为他建立一个家。生活有所好转,苏武归汉之心却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他给儿子起名为“苏通国”,又硬起心肠不去亲近他们母子俩。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将含有匈奴血液的人带回大汉。苏武的忠诚是无坚不摧的。但我们能要求李陵也保持这种忠贞吗?  
  从苏武点点滴滴的回忆中;人们可以看出他和李陵不同的家世。李陵的前辈世代从戎,多为英雄虎胆而又郁郁不得志,死而不得其所。怀才不遇者自古有之,却也鲜有一族人这么受当权者冷眼的。延续数代人的不平遭遇在李陵的心头蒙上阴影。他肩负光复李氏将门荣誉的使命,要完成几代人渴望完成的目标。他的崇高的理想打动了苏武。李陵英武的形象是维持苏武的刚强信念,使他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苦苦支撑的重要力量。而在与於革干王的第一次会面中,这个完美的塑像被狠狠地打碎了。苏武陷入深深的痛苦。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把他内心仅存的美好东西毁掉。他不断寻找理由来宽慰自己,但并不如何关心李陵为什么会陷入绝境。李广、李敢、李禹??都没有得到历任统治者的器重,任何时候都像是凑份儿的脚色,用时拉来,用毕甩开。他们其实全是弃将。李陵没有逃脱这种命运,在天汉二年的那次惨烈的战斗中,他被汉武帝抛弃了,背叛了。他在前方孤军奋战,武帝则把他的老母、妻子召入宫中,不是奖励李陵的战功,而是让相面之士看看有没有他的死气!只因不受赏识,便要经受这般的惩罚?  
  这样沉痛的家世是苏武没有的,而这样的“礼遇”更是苏武所不曾受到的!  
  卫律的话使李陵悟到了一些他从未想过的事情。他明白了,自己不是一个臣子,而是一名侠士。他没有义务侍奉那个残暴的君主。他终于摆脱了那梦魇一般的自责与羞愧。大汉毁掉了李陵的一切,匈奴,这个崇尚英雄的民族,这个曾经的敌人,反倒给了他最需要的——家。李陵曾经梦萦魂绕的国度,如今越来越远了。  
  第五章   巫蛊  
  在“迷境”中,老巫师曾对李陵说:天子眼中,你们这些军人都变成了虫子。仿佛为印证这句话,作者跨越千里,把人们拉回多灾多难的汉朝。  
  汉武帝的再次登场充满了莫可名状的恐怖气味,令人毛骨悚然。他是来杀人的。这一回,被他判死刑的不再止为李陵一家,而是成百上千的朝臣王族,以及他们不计其数的亲友。此时的武帝,除了残酷,还有昏聩。他不安、多疑,认为天下人都在和他作对。这使他忍无可忍。在汉武帝的心目中,他是天地间唯一的至尊,其他的一切,不只是那些军人,所有人都是卑微的虫子,应欣欣然供他受用、驱驰,应恭恭敬敬地向这个威严的帝王顶礼膜拜。他有权决定任何一个人的前途,他有权调动全国的人、财、物,把厌恶的人打入冷宫,将喜欢的人培养成神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公孙贺??他们的尊荣地位全部是受赐于君王无上的权势。谁要不顺从主人的旨意,无论曾经有多么显赫,愤怒的铁拳都会无情地将他们碾得粉碎。  
  从前,这些皇权意志的牺牲品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挑选出来的。随着武帝年事渐高。他开始不在乎了。整个天下都处于王之彀中,何必关心几个臣子的死活!于是他不再费心判断谁可杀谁可留,一感到有威胁,简单直接地一刀割掉。正因为如此,朱安世才敢栽赃。如他所料,甘泉道下的偶人刚被挖出,汉武帝就将丞相公孙贺一家灭族,连卫皇后的亲侄卫伉和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孙敬声的阳石公主也不放过。所以。当皇帝宠臣江充将蛊气一直查到作为东宫的长乐宫时,太子刘据便知是大难临头。他被迫以起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样的行为激起了武帝更为强烈的反应,一场父子大战爆发了。几天之内长安城血流成河。势单力薄的太子失败了,一家人被诛灭,而受此案牵连者达数万之众。  
  在这种情形下,李广利立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刘   为太子的图谋就可以理解了。他虽侥幸躲过太子兵变案,但此刻朝廷已是人人自危,天知道会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届时能否保住自家性命都难说。因此他铤而走险。然后,他出击匈奴。在匈奴的围困中,他得知一家老小于长安被害。李广利投降了。  
  从这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汉代朝野的残酷荒谬暴露无遗。整个社会围绕汉武帝一个人的意志转。个人的荣辱生死和皇帝的喜怒好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得势成虎,失势成鼠。曾经位比王侯的皇帝爱将,说毁灭就毁灭了。那些不为武帝重视的士人,他们的死就更无声无息,微不足道,不论他们有多么出色。这个王朝是汉武帝的王朝,不是凭才能纵横四海的理想国。何处才是侠士的故乡?  
  我想起李陵了。天汉二年曾对李陵的兵败投降肆意辱骂的官员,在天子的“关照”下,大多去了另一个世界。李陵呢?他在干什么?  
  李陵再一次做了父亲。木兰居次为他生了一个小孤涂。李陵亲眼目睹了这个女人生育的过程。她呻吟着,惨叫着,痛苦万分。她承受这样的苦痛,为的是给丈夫生下一个血脉。李陵的心被震撼了。他跪在木兰身旁,哽咽道:“谢谢你,母亲。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家。谢谢你重新生下了我。”他有了妻子,有了母亲,有了孩子,又有一个完整的家了。在这神圣的一刻,李陵终于冲破意念上的樊笼,将复苏的生命之根牢牢地扎在漠北草原上。他的新归宿属于马背上的民族。  
  第六章   远方  
  前面已铺陈的太多太多,以下的发展似乎是水到渠成,没什么可疑虑的了。  
  昭帝即位后,朝廷掀起平反冤案的浪潮。任立政接受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的委托,出使匈奴,迎接李陵归汉。此时的李陵已不需要这些了。尽管任立政信誓旦旦地想要证明霍光作出什么样的保证,李陵仍然斩钉截铁地回绝了:“大丈夫不能再受辱。”经过几次沉痛的打击,李陵已经很清楚,只要特权人物的意志大于一切的传统没有变,他李陵只能处于待人宰割的位置。回家??那边早已没有家了,难道为这一“回”还要抛妻离子么?  
  不过李陵没有忘记苏武,他还在执著地等待着。在李陵的帮助下,苏武最终如愿以偿。虽然也面对亲情,但想到对汉朝的忠贞,他决绝地上路了。“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在李陵的悲歌声中,两个朋友就此诀别。  
  李陵是看得明白。苏武回到大汉的第二年,就因儿子苏元参与燕王谋反案被罢免回乡。力保汉节十九年不失的功绩仅仅使他免于一死。赏赐散给亲友了,儿子被杀了,如今真是孤苦伶仃,穷困潦倒。  
  苏武有时会回忆他远在大漠的亲人,有时会回忆起李陵。这回忆比他在北海牧羊时对大汉的思念要多几分苦涩。再见他们真的是不可能了。可在昭帝元平元年,也就是他遭贬黜的第七个年头,深秋季节,他梦见李陵回来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做这样反常的梦,直到看见那个胡人送的帛书。人死的时候,灵魂一定要回故乡的。  
  书到此结束。  
  小说是文学家创造的,是虚假的。这个观念影响了我读小说的兴趣。然而钟晶晶的《李陵》使我对历史小说有了一种特殊的尊敬。作者不是凭空创作,而是依据史实想像,把史书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放大。看过《李陵》,再读《汉书》,就能体会到原先读史书时难以领会的感觉,发现一句句简洁话语中包含的丰厚况味。作者关于李陵兵败之时的描写,恐怕我终身难忘。《汉书》对此的记载只寥寥数语,以“士卒多死,不得行”作结。现在再看这段文字,眼前的景象便惨不忍睹:没有弓箭、没有屏障的三千汉军聚居在峡谷之中。两面的高岩上,垒石滚滚而下;山谷的两头,是上万名匈奴骑兵,箭如飞蝗。这已不是战斗,这是屠杀。而汉武帝的“于是族陵家”,又该如何去想?  
  幸亏只有一个李陵。  
  但是,李陵虽只有一个,两千年来,李陵式的悲剧却仍在不断上演。在少数极权人物左右社会运转的年代,永远有中选的,也永远有落选的,后者是大部分。至于他们有没有才,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以及将来的命运,很少有人去考虑,包括这种政治机制的主宰者。  
  但愿《李陵》能给现在的人们一点启示。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去世的当年,昭帝驾崩。汉宣帝即位,赐苏武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久,又复任苏武为右曹典属国。后来,宣帝考虑到苏武年老子丧,从匈奴将苏通国召回。神爵二年,苏武病逝,享年八十余岁。)   
      作品相关 vip的公告 
       
  本书签约之后大家应该也有本书要进VIP的心理准备了吧。虽然我也犹豫了好久,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写东西,我实在担心我能不能经过VIP的考验。 
  就像断刃天涯所说:“加入VIP最大的感觉,应该是一种责任吧。一种必须完成作品的责任。”想到今后自己身上将背负的责任,心里便有些不安。我算是个负责任的人,所以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个责任扛起来。虽然不进入VIP也有这种责任,但相对来说对自己的约束力却要小得多。因为我也是个懒人,想要从一个四处闲逛的小白转变成为一个专心写作的人,并不是一两个月能达成的。 
  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