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辽东钉子户-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一次他失算了,虽然义州兵穿着笔挺的呢绒军装亮相,百姓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可是也仅止于此。
    真正代表明朝社会时尚的还是宽领大袖,飘洒若神仙的文人,他们显然对厚重的呢绒没有兴趣。即便是有人喜欢新鲜东西,尝试一下,也会惹来朋友的嘲笑,难道想当丘八不成?
    在这个时代,军人是地地道道的贱业,高贵的读书人可不能和他们扯到一起。
    初次尝试碰壁,晋商和张恪之间也出现了分歧,张恪坚持要大力宣传,打开市场。晋商则是主张动用关系,强迫发给九边军将,充当军服。
    晋商实力浑厚,凭着强大的关系,果然卖出去不少,维持了织机的运转。而义州一方,痴痴打不开市场,几乎停滞。
    寄予厚望的财路眼看着要打水漂,张恪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好在事情有了转机……
    方芸卿在跑日本和朝鲜的商路时,知道张恪的难处,就采购了半船的呢绒,不过想试试水而已。
    呢绒运到了朝鲜,引发的轰动简直超出了方芸卿的想象。
    朝鲜达官显贵结伴而来,衣着华丽的妇人抓着呢绒,眼睛简直冒出了小星星。她们毫不犹豫掏出了真金白银,疯狂抢购。
    不到两天时间,几乎卖光了。价钱被抄的翻了十几倍,方芸卿是彻底惊呆了。在大明乏人问津的东西,怎么到了朝鲜就成了抢手货。
    方芸卿心思细腻,她偷偷打听了一番,终于弄清楚了奥妙。
    朝鲜向来以小中华自居,对于天朝衣冠崇拜到了极点。看到呢绒之后。还以为是天朝新式的衣料,岂能不垂涎。
    再加上朝鲜气候偏冷,厚实保暖的呢绒正好遂了愿。
    方芸卿第一次感受到了天朝两个字的分量,难怪那帮读书人都臭屁臭屁的,还真有自傲的本钱!
    随后到了日本,情况也差不多,同样受到追捧。
    墙里开花墙外香,朝鲜和日本的商路打通,呢绒一下子成了紧俏货。
    义州的纺织作坊昼夜赶工,还不够卖的。不得不扩充忍受,增加织机,甚至从大同采购,把晋商的那一份也买了过来。
    如今纺织成了义州最赚钱的生意,连带着家里有个织工,就仿佛考中了秀才一般,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
    盐和呢绒,两个最赚钱的行业摆在大户们的面前,他们几乎不敢相信张恪会如此大方。一个个激动地来回搓手。
    “大人,您不是逗我们吧?”
    张恪翻了翻白眼,讥笑道:“你们当本官愿意吗?舍命不舍地的东西,毛都白了。还想上蹿下跳的闹,你们当本官手里的刀生锈了不成!摸摸自己的脖子,有没有建奴硬?”
    几句话虽然带着讥诮,可是在场人都听了进去。尤其是祖宽之更是浑身哆嗦,鬓角汗水流成了河。
    他们总觉着士绅大族是朝廷的根基,法不责众。只要他们抱团,就没人敢来硬的。
    可是张恪就是不信邪的,他竟然驱使鲍承先等人当先锋,半个月间就杀戮无数,要不了多久,刀就会砍到他们的脖子上!
    想到这里,每个人都暗暗捏了一把汗。
    “多谢大人宽洪大量,小的们感激不尽!”
    张恪背着手,在众人面前缓缓踱步,笑着说道:“人人都知道我张恪杀了不少人,以为本官飞扬跋扈,嗜杀成性!可是诸位可曾知道,张某从来都是有钱大家赚,你们去河湾村,去大清堡看看。义州的军工作坊承包出去多少活计,就连城堡都可以交给商人修造。真心跟着我张恪的,绝对不会吃亏,同样两面三刀我也不会客气,你们懂吗?”
    “懂,懂,我们都懂!”这帮人战战兢兢,乖得和孙子一样。
    张恪沉吟半晌,继续说道:“不少人都是耕读传家,本官心里清楚。可是你们想想,百姓都变成了你们的佃农,一点税赋都不用交,本官的部下吃什么,喝什么?一句话,土地的事情你们让一步,我保证不让你们吃亏。还有人想当地主,你们随便买地去,只要不在辽东,本官还愿意给大家帮忙!”
    “言尽于此,愿意合作的,把田产报上来,去偏厅折算成股本,签好文书,咱们就是朋友,要是还想守着老黄历,后果如何,你们自己清楚!”
    说完之后,张恪一甩袖子,扬长而去。
    满屋子的士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到底该怎么办,是舍弃祖传的家当,还是另投新欢,重新开始……
    足足沉默了半个时辰,还是站在门口的吴襄最先站了起来,拔腿往外面走。
    “吴老弟,你真想好了?”
    吴襄嘴角抽搐几下,叹道:“犬子才十二岁,总不能让他没了爹吧!”
    一句话满屋子都愣住了,是啊,足有半个月没回家了,还不到乱成什么样子。祖宽之晃着苍白的脑袋,念叨着:“胳膊拧不过大腿,拧不过啊!”
    ……
    士绅大族都选择了妥协,乖乖交出了田地和佃农,至于还有一些小地主,张恪可没心思跟他们谈,也没有那么多股本去赎买。
    一句话,跪在地上唱征服,不然张少保弄死你!
    没有大家族牵头,零碎的士绅根本没啥战斗力,乖乖投降。辽东的田地终于都落到了张恪手里,百姓也是一样,彻底洗牌的时刻终于到了。
    吴伯岩送祖宽之等人出了大营,一脸歉意地说道:“少保和中丞大人本来是要亲自送诸位的,可是不巧,经略大人刚刚到了广宁,不得不去迎接。诸位放心,佥的约书绝不会改变,咱们一切按规矩办!”
    吴伯岩说完,催马就跑。留下了一群傻愣愣的家伙!
    足足过了一刻钟,才有人一拍大腿,痛苦地狼嚎。
    “娘的,老子被耍了!”
    这些士绅大户终于明白了,张恪怎么会突然变了脸,肯拿出真金白银和大家交换,敢情是朝廷派来了新的经略。
    张恪和王化贞头上多了一道紧箍咒,让他们没法为所欲为。
    只要再坚持三天,只要三天!
    等到经略大人到了,就有转机了!
    这帮人心头都在滴血。可是让他们反悔,谁也没有胆子。
    祖宽之眉毛都白了,竟然让一个小年轻给耍了,老头子都有心买块豆腐撞死了!
    “祖老,您看是不是找经略大人说说啊,我们这一肚子苦水,总该有人管吧!”
    “呸!”祖宽之一口浓痰甩到了出主意的家伙脸上。
    “臭不可闻,张恪是什么人物,敢和他出尔反尔。咱们上了一次当,求着漫天神佛,能保佑咱们别上第二次当!”
    祖宽之说着,摸了摸怀里的约书。薄薄的一张纸,就是祖家的全部未来了!五味杂陈的大家伙转身纷纷离开。
    广宁城外,张恪和王化贞并肩站立,眺望着远处。没等多少时间,远处出现一队人马,不多。一两百的样子。
    “永贞,王在晋此人可不简单,小心应付才是。”
    “我知道!”
    两个人催动战马,带着辽东的文武诸臣,缙绅耆老一起迎了上来。离着很远,对面的人就主动下了战马,笑咪咪地站在当场。
    张恪和王化贞急忙下马,小跑着过来。
    “卑职(末将)见过经略大人!”
    “免礼免礼!”王在晋急忙伸手拉住了两个人。
    “张少保,王巡抚,你们可是辽东柱石,名满天下。老夫此来,只带了一双耳朵,就是想听听二位的高见。”
    王在晋把姿态放得极低,全然没有一点架子。不过越是这样,就越不能小看了他。
    张恪仔细打量,王在晋面目清秀,三绺墨髯,个头不高,但是精气神十足,倒退二十年,绝对是潇洒自如,温润如玉的浊世佳公子,就算是年近半百,一样风采不减。
    王在晋也同样在打量张恪,这两年之间,张恪名声骤起,立下大功无数,又惹了争议不断。
    不过毫无疑问,张恪绝对是天子最信任的武人,圣眷之隆超乎想象。一见之下,张恪却谦恭有礼,让王在晋也不由得暗暗赞叹。
    “哈哈哈,部堂大人,下官和张少保已经备好了接风宴,还请部堂进城吧!”
    “嗯,有劳王大人了!”
    王化贞在前面引路,大家呼啦啦向城里走去。一路上王在晋都不停地暗暗打量。义州兵的装备让他也吃了一惊,明盔亮甲,战马膘肥体壮,军容之整,远胜京营。
    准确的说,京营只是徒有其形,多好的装备都是废物点心,而义州兵的彪悍自豪却是从骨子里涌出来的。
    难怪张恪有如此名望,果真是有实力,有本钱。
    一路到了巡抚衙门,走进大厅,就连院子都摆满了桌椅,侍女们像是辛劳的蜜蜂,来回飞舞,不多时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最地道的辽东大菜摆满了桌子。
    王化贞知道王在晋是江苏人,还特别备了几道淮扬菜,招待王在晋。
    菜色摆好,优雅的乐曲声响起,大家都沉浸在美食和妙音之间,喜笑颜开。
    突然杜擎脸色凝重,跑到了张恪耳边嘀咕了两句,张恪顿时脸色一沉。他急忙起身,到了王在晋身边。
    “部堂,有些俗事要处理,还请部堂赎罪!”(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一章 血性
    “不忙!”
    王在晋拉住了张恪的胳膊,笑眯眯说道:“永贞,我这么称呼可是妥当?”
    “部堂乃是前辈,又是经略重臣,自然可以。”张恪笑着说道。
    “嗯,老夫不过是痴长几岁而已。身为大将,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总归不差一个时辰,半个时辰,你若是一走,只怕大家伙就没心思喝这顿酒了!”
    这个,张恪略微沉吟一下,说道:“部堂,是我鲁莽了,自罚三杯,请大人赎罪!”
    张恪说着,取过三杯酒,仰脖喝干。
    “呵呵,永贞为大明屡立战功,实乃当世名将,老夫也回敬永贞三杯!”
    王在晋笑着站起身,喝干了杯中的酒,远处的官员士绅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张恪和王在晋互相敬酒,只当是两位大人惺惺相惜,上面关系好了,他们做事也免得为难。
    一时间大家伙纷纷举杯,觥筹交错,划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
    这顿接风酒足足喝了两个时辰,不少人都喝到了桌子下面,被家丁拖走的时候,还不停要酒喝!
    “部堂,辽东边地,民风粗野,比不得江南富庶之地,还请部堂不要见怪!”王化贞说道。
    王在晋喝得脸色通红,兴致颇高,满不在乎笑道:“本官就喜欢直来直去,阳奉阴违,皮里阳秋的那一套根本在本官这儿玩不转。对了,永贞,刚刚可是有什么军情吗?”
    提到军情两个字,王在晋的眼睛变得分外明亮,显然这位王经略并没有喝醉。
    “部堂,的确有了点事情,根据密报,蒙古兀良哈部和喀喇沁部意图攻击我方屯田据点。因此末将想调集兵力,准备迎战蒙古人!”
    “哦,原来如此!”
    王在晋笑着说道:“永贞,本官初来乍到,蒙古的情况不太了解,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讲解一二?”
    虽然是疑问,可是根本不允许拒绝,别看王在晋说的客气,可是他的话中都透露出一个意思,那就是老夫是经略。军务归我管。别管老子多客气,最后拿主意的还是我,一个武将不能越俎代庖。
    不愧是做过封疆大吏的人物,就是有城府,也更难对付!
    张恪思索之时,已经到了书房,正面墙上挂着硕大的军用地图,辽东乃至整个东蒙都在画面上。
    很明白画面分成了三个部分,东边黑色的代表建奴。南边黄色的是大明,至于西边白色则是蒙古林丹汗。
    三方鼎足而立,建奴风头盛,蒙古势力大。大明底子厚。三方各有优势,相互牵制。
    王在晋在京里还没有看过这么详细的军用地图,不由得来了精神,仔细地辨认。不时点点头。
    “天下三分,鼎足而立。永贞,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对付曹贼的方略是什么?”
    “部堂大人。自然是联吴抗曹,只是孙刘都见识短浅,一个贪图荆州尺寸之地,破坏同盟。一个赌上倾国兵力,功败垂成。”
    王在晋满意点点头,笑道:“永贞所言不假,老夫就想请教,既然建奴势头旺盛,为何不和蒙古联手,共同对抗老奴?实不相瞒,老夫在京城看到屯田草原的策略就十分不解,此时有必要得罪蒙古人吗?”
    经略大人直接向战略开炮,张恪不得不提高了十二分警惕。王在晋可是把孙师傅问得哑口无言,成了笑柄。
    绝对不能重蹈覆辙,张恪略微沉吟一下,然后笑道:“经略大人所言极是,可是你若是仔细看看白色的一片,就可以看到,那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零碎的无数部落!”
    “没错,从我朝开国以来,蒙古草原就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征杀不休。也亏得草原如此混乱,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