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解他们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7章 权威与民主(3)

    事实上,孩子们乐意向别人,特别是父母讲这些事情。他们心直口快,往往不假思索地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说出来。即使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们对一些事情很敏感,有些事情不愿跟父母讲,但是如果真是以平等的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会把父母当作朋友,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穆尼尔·纳素夫说:“父母应从孩子的言谈中结合家庭情况,引导他。父母的耳朵永远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们的智慧火花应该永远照耀着孩子前进之路。”通过和孩子谈心,父母能够了解到孩子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了解到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打算,他们的作为。当意识到孩子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要加以赞扬、鼓励,鼓励孩子大胆地做下去。对于孩子认识上的误区,要加以分析,帮助他们认识清楚。对孩子认识或行为上的错误,要慎重对待。不要用训斥、打骂、发怒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一旦这样,下次孩子很难再向父母敞开心扉,讲实话、讲心里话。要耐心地、心平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所在,使孩子心服口服。以这种形式解决问题,孩子会从内心感激父母。    
    父母与孩子以平等的姿态谈心、交流,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了解成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交流中,孩子们也会向父母探究成人的内心世界,如家庭的经济情况、生活状态,父母的工作情况、打算、志向等,这使孩子能够增长知识和经验,增进对父母、对社会的了解。    
    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待,可以使孩子学到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品质,加速孩子心理上的成长。    
    没你说话的地方!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渐入困境:为什么平时对孩子严加管束,到头来却没有好的结果?    
    湖南汨罗市城郊乡中心小学有位叫胡玲的小女孩,她写了一篇题为《给我自主的机会》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我今年已经12岁了,妈妈却把我看成是一个什么都要人管的小孩子。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也不顾我喜欢不喜欢,她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我有时说句不同意的话,妈妈却说:“小孩子懂什么,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妈妈总希望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她给我买了很多衣服,并且多数是我不喜欢的红颜色。我向妈妈提出建议,妈妈却说:“你不懂,买什么衣服你就穿什么衣服吧。”我真感到委屈。    
    我知道妈妈很爱我,可是我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妈妈还没有让我处理自己的事。我自己的事就是自己无权作主,在这个家里,怎么老没有人尊重我的意见的时候。    
    是的,在家长们看来,今天的小学生已够幸福的了。他们吃穿不愁,父母亲朋关怀备至,消费娱乐丰富多彩,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应有尽有,没有什么理由不一门心思搞好学习了。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有研究者曾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喜欢和父母常在一起”的只有44%;在回答“心中有苦闷、心事向谁诉”时,有  62%的学生选择“同学或朋友”。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对家长们津津乐道,为孩子提供的应有尽有的幸福生活感到“很愉快”的只有277%。当回答对家长的最大希望时,有744 %的学生希望常和家长“谈心、讨论”,以加强互相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    
    


第三部分第7章 权威与民主(4)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他们并不仅仅满足生活上的富足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更渴望和家长情感沟通,以满足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多与孩子平等交谈,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爱护他们日益强化的“成人感”,学会控制和善于表达对孩子爱的情感。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民主化,注意满足孩子渴求平等的愿望。据南京市妇联提供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开始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手段也日渐趋向民主、科学、文明、合理。    
    这项调查显示:有  85%的家长鼓励孩子同外界接触,以增长见识。有886%的家长认为自己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的方式。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比家长少了128%。这说明孩子对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的要求要高于家长的标准。在家庭教育的方法上,大部分家长更多地注意到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谈心,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已逐渐淡化。    
    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注意同孩子的沟通。有专家指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多多益善”。    
    可以尝试用提问题代替命令式的句子。如“你喜欢哪条裙子?”可引起互相讨论,从而知道孩子的喜好。要是只说“穿这条裙子吧!”便终止了对话,可能令孩子反感。    
    让你的孩子知道人人都可能会做错事,而意外和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是容许的。例如一杯牛奶打翻了,就不要过多责备孩子,要示意让他自己擦掉,千万不要小事化大。要鼓励孩子相信父母,假如父母因小事惩戒他们,这会破坏与孩子的关系。    
    当家庭面临离婚、死亡或其他问题时,要让孩子知道,不可隐瞒,允许他抒发感受,免除心理压力。    
    两代人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会使代沟障碍自动消除,这是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这本“书”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父母教育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作为家长,是否想过父母也应该接受子女的教育。其实,子女教育父母长辈的事实,在古代社会就有。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对子女教育父母长辈不承认是“教育”,而叫做“劝告”。比如《孝经)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孔子家语二·三恕》说:“父有争子,不陷无礼”。这里所说的“争子”,就是指能劝告父母的孩子。宋朝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也说过,子孙听从父祖的教导是“孝”,同样,规劝父祖也是“孝”。只是在古代社会的家庭里,父祖之辈很少有虚心接受子孙劝告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听从”的事实,比如著名的“棒打芦花”的故事,就是讲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劝告父亲的事,而且他的父亲还真的听取了儿子的劝告。闵子骞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孝子”。    
    


第三部分第7章 权威与民主(5)

    在当今的社会,子女教育父母的现象就更普遍了。比如,子女向父母提出批评、建议,父母接受了,是“教育”活动;父母不接受,也不能否认子女是在“教育”父母。只要是为了转变别人的思想、增进知识,而施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都应当视为“教育”。特别是现代社会,新事物、新知识、新思路、新观念层出不穷,少年儿童思想活跃、反映敏捷,不保守,感受能力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做父母的虽然也能接受,但往往要比他们慢“半拍”或晚“一步”。子女向做父母的介绍新事物、传授新知识、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不论父辈是否接受,都应当承认这是子女在“教育”父辈。    
    如果说过去由于封建家长制思想作怪,家长以为自己有特权,比子女要“高一等”,即使子女说得对也不能接受,接受了也不承认是“接受了子女的教育”。那么,在现代社会,家长和子女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子女说得对的,家长就没有理由拒绝。况且,做父母的必须明白,我们的年龄比子女大,经历比子女长,经验比子女丰富。但真理不见得都在父母手里,有时也在子女一边,在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谁说得对,有道理,就可以按照谁的意见去做。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指出:有的父母怕“接受子女的教育”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子女会更不听从自己的教导。其实不会,恰恰相反,父母能虚心听取、接受子女的“教育”,会更进一步提高父母的威信。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父母能放下架子,认真听取、虚心接受子女的规劝,他们会更加尊重父母。父母听取、接受子女的劝告,能平等地讨论问题就等于在父母子女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必定大大改善父母子女的关系,密切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建立一种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同时也会增强子女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子女会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自觉地按照父母所期望的那样要求自己。对“施教者”来说,教育别人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说,父母接受子女的教育,也有利于教育子女。    
    愿天下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渴求平等,请不要对他们说“这里没有你说话的地方”。    
    想当初我们年轻时……    
    父母在孩子面前多少总是以一个相对成功者的形象出现。    
    他们的心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读了书,买了房,成了家,在事业上有一番成绩,多多少少在孩子面前总是一个榜样。    
    是的,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最优秀的人,他们自然而然地以父母为荣。这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家长责备孩子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用自己幼年时代的事情,“我在儿童时代老是玩耍。成绩又好。”这种说法缺乏说服力,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为什么呢?现实是孩子对父母的缺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无论父母怎样说自己过去表现如何好,孩子都根本不信,除非现在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则另当别论。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并没有见过父母的儿童时代的样子,所以不管父母如何美化自己的过去,都无法进行正面的反驳。    
    


第三部分第7章 权威与民主(6)

    对这种无法反驳的问题,当然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比较聪明的孩子就会回敬一句:“现在和你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了嘛!”最终,家长的说法很可能引起孩子反感,而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假如家长真想用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服孩子,最好承认“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这样,孩子反而会虚心倾听父母的教导,对父母产生一种亲近感。    
    石头上三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体育课总是不及格,由于老是没有长进,他对体育运动丧失了信心。    
    开始时妈妈总是责备他:“瞧你,长得结结实实,可一点用都没有,真熊!”    
    石头一听很泄气。    
    妈妈又说:“妈妈上二年级的时候,跳高跳远都在学校里拿名次了。有一次我还参加区里的短跑比赛,拿到第二名,那个第一名第二年就被我刷下来了。妈妈那个时候可风光啦,上台拿奖的时候,照相机的闪光灯闪个不停,就像你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妈妈的照片还上了光荣榜。”    
    石头一听,很为母亲自豪,但如何使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却于事无补。    
    石头的体育课成绩一学期下来还是不如人意。    
    爸爸一直为孩子的事着急,但一下子也想不出好办法。有一次他灵机一动,与孩子谈起心来。爸爸说:“孩子,你不要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记得爸爸小时候的体育成绩也不理想,个儿长得比别人高,可就是跳不起来跑不快。别人都笑我吃的饭只长个头不长力气。我不服气,为什么别人能办得到的事,我就不行。我下决心一定要迎头赶上。后来偷偷地练,练手臂力,练腿的韧性,然后掌握技巧。你瞧怎么着,半年的功夫,我的进步很快,跳高,跳远,中长跑,都是在年级里数得上的,后来我还当上了体育委员。所以说,很多事都不可怕,现在不行,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行,只要肯下功夫,我们的小石头肯定会行的。”    
    石头听了爸爸的话,感觉一下子全变了,对体育充满了信心,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家中的大事需要和孩子商量吗?    
    有的家长总习惯于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而不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使他们在家中老是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家中的事情,特别是比较大的事情很少和他们商量。实际上,孩子到了中学阶段,由于生理上逐渐成熟使他们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变化也影响到心理上的变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