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362-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第二,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识记】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其他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它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识记】实践的主体、客体的含义    
    实践是由主体、中介、客体和环境诸要素构成的系统。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    
    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能形成现实的实践活动,还必须有将主体和客体连结起来的中介——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6领会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没有客体,主体就不成其为主体;没有主体,客体就不成其为客体。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互为主客体。在生产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在消费和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中,造成了人类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这就是人类特有的继承、发展自身的方式——社会遗传,使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不因个体消失而消失,使实践活动不断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运用】理解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①要全面把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断实现两者的相互转化,从而推动客观事物和主体自身的不断发展;②既要把自己当作主体,又要把自己当作客体。只把自己当作主体而不当作客体,主体力量就会减弱,以至丧失主体地位。只把自己当作客体而不当作主体,就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无所作为;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实践,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识记】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其主要环节是:    
    (1)实践决策,确定实践目的。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合目的”,即决策要反映主体的需要、利益和意愿,并有整体的战略的眼光。“合规律”,即决策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可能,具有现实可行性。    
    (2)实践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实践目标是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的预想和超前反映。要依据对客观环境,现存实践手段的认识,提出实践目标的设计,形成实践的“观念蓝图”,制订实践计划。    
    (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形成实践决策、目标之后,要组织实施。实施之前,一般要经过试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依据阶段性结果对实施进行反馈调控;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充分有效发挥诸实践要素的作用。    
    (4)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作出评价和检验。实践结果达到了预想目的,就是成功的;部分达到,就是部分成功。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的结束往往又是下一个实践过程的起点,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识记】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未被“人化”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此知识点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人化自然”即指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    
    【领会】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在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统一的物质世界才产生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分,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被“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更大的规模,现代人已经可以“上天、入地、下海”,正如一位著名科学家所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世界产生后,又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自在世界通过实践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人化自然可以改变自然过程,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这就可能产生对人极其不利的负面效应。这就是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识记】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    
    第一,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第二,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第四,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识记】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第二,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此知识点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第三,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领会7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人脑神经细胞在物理化学反映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上,传递生物电、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一,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此知识点1999年文、理科单选题第1、2题都考查过)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导致和产生唯心主义。第二,意识具有主观性。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意识不是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汁液,其错误就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其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此知识点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③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由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思维模拟亦称人工智能,包括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目前只能进行功能模拟,如转入、接收、存储、分析、控制、输出信息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延长工具,是物化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思维,,更不可能反过来统治人类。(此知识点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考查过)    
    (3)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