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愤怒 作者:张结海-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所以绝大部分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平常的日子都是过得紧紧巴巴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期付款。

  我有一个同学80年代留学的美国,在美国定居,前不久回国探亲。在接风的饭桌上有人也问到中美两国的收入问题。当时我这个同学回应些虚头巴脑的话,什么上海高楼林立非常繁华、什么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什么大的购物中心比美国的还现代等等。吃完饭出来,只有我们两个的时候,他对我说:“我怕影响大家的情绪没告诉他们真实情况,我在美国有一笔很大的存款,接近二十万美元。”

  见我没有立即回答他,同学以为把我给吓住了,赶紧解释说,他去美国时间比较长,中国人比较节省,一般美国家庭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存款等等。我终于决定不害怕影响“他”的情绪了,我停下来随便指着路边的一栋公寓问他,“你知道这里面一套房子值多少钱吗?”“多少?”“你那二十万美元不一定买得到。”

  “是吗?”我同学一脸的不相信。

  看到真的影响了我同学的情绪,我赶紧说,“你别着急。你日子绝对过得比他们舒服多了。因为你占有的消费品的总量远远多于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敢于把他们的全部收入立即花掉,而中国人要把收入的绝大部分存起来,准备看病、准备养老、准备孩子上学。

  老外搞不明白的还有中国的价格。老外首先不明白中国的农副产品为什么可以这么便宜。中国的农民难道只需要喝喝西北风就可以了?其次,老外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里出售,价格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要说老外最看不懂的是中国的纺织品价格。 本来中国给人的印象是纺织品大国,据统计,中国出口的服装平均价格为5美元。5美元,折合人民币40元,平均价格为40元,那通常意味着差不多一半还低于40元。可是,为什么在国内大商场的服装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前不久,上海市政府做出决定,取消(请注意,不是搬迁)著名的“襄阳市场”。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外国人的调查,竟然有老外叫我们要求上海市政府重新考虑这个决定,保留这个“中国唯一的享有世界知名度”的服装市场品牌。

  襄阳市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许多人以为是“假冒而不伪劣”,不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商店里的服装质次价高。

  搞不懂中国人的数据

  2005年无疑是西方媒体的中国年。新年伊始,英国《泰晤士报》就在1月3日,发表了该报前总编的一篇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由此拉开了“中国热”的序幕。随后在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中国周”把《提问时间》节目制作搬到上海;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中国周”也把主持人拉到了北京的钓鱼台直播,从5月14至22日推出整整一周的包括直播和专题片在内的《聚焦中国》报道。我本人6月份在法国时,也无意中看到了法国电视台一套长达5小时的介绍中国的节目。

  纸质媒体也不甘落后,《纽约时报》先于5月6日发表社论《一个崛起的中国》,5月22日又刊登著名专栏作家纪思道的评论文章《中国——世界的首都》,并罕见地为其配上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几乎在同时,《新闻周刊》5月9日也推出封面报道——《中国世纪》,用了21个版面进行了密集报道。6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大国的崛起》的文章,提醒美国大企业不要错过中国世纪。一周以后,著名的《时代周刊》也刊登了一组关于中国的特别报道。

  本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外国人的赞扬向来是极其享用的,但是近几年国际斗争的丰富经验显然大大提高了部分国人的警惕性。这次,就在我辈一如既往地准备陶醉于外国人如此高密度、超强度的赞美声中时,有人高瞻远瞩地指出,这场所谓的中国热不过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精心密谋的、对中国的“捧杀”,其目标是试图将当年捧杀戈尔巴乔夫并导致前苏联垮台的过程在中国重演。并煞有介事指出,那些文章的作者尽管来自不同国家,但他们都相互认识,事先对这场精心策划的捧杀进行过周密部署。给我的感觉是,要是早知道他们的开会地点,我们本来可以来个人赃俱获。

  前一段时间,《华尔街日报》对十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进行了一次独家采访,其中有两个问题涉及到中国。第一个问题是“从现在算起,75年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可能是美国、欧盟,还是中国呢?”以下是各位诺奖得主的回答。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除非经济增长状况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将在75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中国将在75年后超越美国和欧盟,我对此深信不疑。”

  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中国。”

  劳伦斯·R·克莱恩(Lawrence R。 Klein):“75年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很可能是中国。”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中国。”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中国75年后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的概率是50%、欧盟是30%、美国是20%。”

  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按经济总值算,可能是中国。”

  第二个问题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目前所采用的经济政策最合理?”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好的政策是一回事,效果怎样是另一回事。我们不得不说,从经验看来,尽管中国、台湾和韩国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有些违反经济学准则,但它们的政策的确是很合理的。”

  哈里·马科维茨:“美国的‘自由市场’是最好的政策,紧随其后的是中国。”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如果从经济的整体表现上看,显然中国的表现是最好的,而且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也表现出了高超的经济管理能力。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灵活性方面,中国的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很显然,我们可以排除这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是中国政府聘请的宣传员的可能性。那么,他们是不是也是美国政府派来捧杀中国的密探呢?

  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系享誉全球,那里经常有经济学大家到访,上回我就遇到过一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教授。中午吃饭时,美国教授介绍了一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发现,“中国是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不但没有导致贫富差异的加剧,相反缩小了贫富差距。”

  我内功本来已经很不错了,一般的表扬基本上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但是这次面对如此石破天惊的称赞,仍不免大惊失色。“你说什么?能不能再说一遍?”美国教授以为是我的英语没有听懂,于是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济增长而缩小贫富差异的国家。”

  过了整整五分钟,我才好不容易将如此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你的这个结论的证据是哪里来的?”“从你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上得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学术界公认中国的贫富差异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已经接近了警戒线水平,贪污腐败和贫富差异并列为中国的两大社会问题。那么,为什么根据我们统计局的数字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的统计局是如何统计居民收入的。通常,统计局选取一定数量的居民(比如,500户),统计他们的月收入。问题是,这些人回答收入的时候指的是他们的基本收入,而收入差异的大部分恰恰来自于基本收入之外。你也许会问,为什么统计局不能想点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无法代替统计局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想了无数办法也解决不了。如果你有高招,可千万别忘了告诉我!

  无独有偶,前不久在英国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上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就中国农村现状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争论。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目前的状态很严峻,问题比较多。美国学者尖锐地反驳道,做研究不能只凭感觉,要拿出数据。“我们的结论和你们的刚好相反,中国农村的目前的状况很好,最充足的证据是,你们自己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民的幸福感远远高于城里人。”

  由此可见,外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不了解!

  高度复杂的中国国情,不但外国人无法了解,有时候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了解。有一次,一位在美国的华人学者到我们这里作报告,介绍一项他自己有关中国的研究。这位华人学者是华人中的佼佼者,在美国学术界已经小有成就。他研究的主题是“影响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因素”。看得出美国的那一套他已经很熟,他考察了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位等等多种因素,甚至连本人是否是党员以及父亲是否是高干这样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剩下的其他因素都放在误差项里。你猜结果怎么样?

  误差是最主要的预测指标。换一句话说,他根本没有发现影响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最主要因素!为什么?因为这位仁兄是改革开放之前出的国,他不知道我们的国企改革是政策型的。比如,同样两个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位等等完全相同的人,一个在银行、电讯、铁路、邮局、电力等垄断行业工作,一个在非垄断性行业工作,两个人的工资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

  我在这里郑重地告诉大家,任何外国人有关中国的研究你不妨先打个问号。尤其那种短期到中国几个大城市转了一圈,逗留期间由中国人迎来送往的老外,他们的话一句也听不得。不是因为外国人笨,而是因为我们的国情确实太特殊。

  外国人只注意到北京上海的发达和繁荣,却不知道中西部农村的贫穷和落后。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国宾馆大堂的气派,却不知道许多小学生连课桌都没有。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国游客超强的购买力,却不知道中国游客由于出国机会很少,四姑六姨都托买东西,花掉的不仅仅是自己多年的积蓄,而且还有其他人的多年积蓄。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却不知道我们的一飞机服装换不回一架飞机。

  外国人只注意到到处是中国制造,却不知道很少有中国创造。

  外国人只注意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却不知道我们的首都都已经被重度污染了。

  外国人只注意到各地政府大楼、广场的气派,却不知道后面的民房快要倒塌。

  外国人只注意到我们请他客时餐桌上的菜总是多得吃不掉,却不知道那是公款吃喝。

  ……

  可是这一切我们自己都知道!外国人哪有在捧杀我们,分明是我们自己在捧杀自己!

  我的一位在中国生活已经十年以上的外国朋友对我说,“论做表面工作,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的人有你们中国人这么厉害?”

  试问,这句话我们该理解为骂杀还是捧杀?

  写得好,张先生,尤其是最后(总结的)那一段。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全景是很复杂,不可能用一句话予以概括。

  一个外国人要向中国唱赞歌,他很容易找到许多好的事情来谈论。同样地,一个外国人想写一些中国的丑陋的事情,他也很容易找到很多证据。中国就是太大,好的坏的都可以在中国看到。

  可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二十年前,你就会发现中国确确实实进步了。我们都知道中国需要的是向世界开放(开放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是聪明的、勤劳的、勇敢的和谦虚的。但他们在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过程中知道了他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中国人会解决这些难题,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相信,中国政府最近作出的免除农业税和实施义务教育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看到,这会成为推动中国走向更高高度的最显著的策略之一。可怜的中国农民将能够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八亿人一旦都能受教育,那个能量一旦释放出来,等着看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这也许需要一些时间,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同时,需要社会稳定和好的管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当局必须团结起来提防外国邪恶势力和组织他们时刻搞乱中国的野心。这些人知道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是很难搞垮中国(实际上任何国家都是这样),所以他们需要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