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色生香-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影大师可现在。他什么也不是了。

从《英雄》、《十面埋伏》开始,他只是一个奥斯卡的囚徒。顶着多少误解、攻击、侮辱、谩骂,他象一个痴心不悔的苦行僧人一样,牺牲了他前半辈子辛苦积累下的全部名誉和艺术声望郁郁独行在这条通往奥斯卡的路上。

他曾经流着泪对母校的学生们说到,我真的希望中国电影要好,我们这一代做不到了,你们要做到;要赚很多的钱,中国电影才能好起来,中国的电影好了,你们将来出国旅游的时候,在外国人面前也硬气

易青知道那眼泪是真的。张导身家巨亿,出门只开二十几万的车,吃饭就是一碗泡馍,每次进剧组,手边不超过三套衣服——赚这么多钱,可是远一看还是一个黄土坡上蹲着的西北大农民,满脸菜色,一笑一脸皱纹。人混到他这个份儿上,他要得绝不只是自身物质上的享受了,他有着更高远的要求,这个要求成了一个执念,年年折磨着他。

他就想要一个奥斯卡,他拿到了这个奖,剩下的就是后来人的事了,他的历史责任就尽到了——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而言。

他就在这个执念下奋斗了这么多年,把自己的东西全拍成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招来万千唾骂。年年拍戏年年骂,年年角逐奥斯卡骂年年。

他用他中年以后全部的艺术生命去换一个小金人,可人家就是不给他。种族肤色的差异、国家民族的矛盾、国家间产业经济的对立他张一谋的微薄之力,能越过中美之间的重重天堑,到达小金人的彼岸吗?

明知道这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全世界最精明的那伙美国人,会甘心便宜中国人吗?

那么,易素平静的想到,我呢?我怎么办?我还要继续这条奥斯卡之路吗?沿着张一谋、冯小刚等前辈电影家的悲壮足迹?

老师啊老师,你确定要我这样做吗?

易青深深的吸了一口烟,几乎燃到了尽头的烟蒂几乎烫伤了他的手指,那烟头上一点星星之火,在黑暗中轻轻毕剥一下,发出“噗”得一声,象一声高傲的冷哼,不知是否在嘲笑着滚滚红尘中那一份无奈而苍白的宿命

活色生香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下) 司马

“大爷,早啊!”易青笑容满面的搓着手,跺着脚,对这煎饼车后面的老汉说道:“给来张煎饼,多摊个鸡蛋,多放点香菜,谢谢您!”

“得嘞”老汉爽利的应了一声,从面桶里舀上一勺小米磨成的面浆来,滋的一声,在滚烫的铁板上摊将开来

清晨的空气清新微凉,北京的冬天,脆冷脆冷的;吸一口气,整个人肺里都是清凉清凉的。

久居香港的易青已经好多年没吃北京煎饼这种地道的北方小吃了。以前就是为了拍戏之类的事情偶尔来北京,不是盒饭就是高级饭店里的山珍海味,哪有今天这样的闲情逸致。

昨天他和孙茹又听詹姆斯念叨了一天“奥斯卡大选经”,才差不多听老詹把注意事项说了个大概,不过看那样子詹姆斯还有点意犹未尽,总算是因为他在美国还有一大堆事情等和他,才做好作歹的被易青和孙茹送上了回国的飞机。

今天是易青回到北京的第三天,因为订不到中午的机票,改订了晚上的,所以易青难得的有了一天的空闲。

“小伙子,你要薄脆不要?”老汉的话打断了易青的思绪。背对着他的易青连忙笼着手转过身来,笑道:“要,什么都要,要多刷点辣。”

“好嘞!”老汉起劲的吆喝一声,用食夹子掂起一片金黄的薄脆搁在刷好酱汁的煎饼上,瞥上一大把香菜

以情看着老汉麻利的动作,心理暖洋洋的,倍感亲切,方佛又回到了当年刚到北京求学时的那个年代。

他笑呵呵的问老汉道:“大爷,您生意挺好啊?”

“那可不说咋地!你这是来早了,再过一会儿,上早班的人出来,我这块儿要排队呢!”老汉自豪的笑道,一边拿起小铲子三铲两铲,把煎饼包进两张牛皮纸里。递给易青,嘴里念道:“得了勒!一张煎饼多摊一鸡子儿。一共四块五毛钱您勒”

易青笑着递过一张五元钱的纸币,接过煎饼来。心想几年不吃这些东西,还不知道已经涨到三块五了,加一个鸡蛋要一块钱依稀记得当年在电影学院的时候,一张煎饼都只要两块二,加个鸡蛋五毛钱而已。

不过这几年以来,物价陆续都有些张,比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来说,这点涨幅算是小多了;2008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了。行业发展也更稳定健全——这么多年以后猛然回头一看,还真是有了点大国的气象了。

“大爷,你这一个月也不少赚钱吧?”易青拿着烫手的煎饼不停的吹着气,顺手接过了老汉的找钱。

“嘿嘿,不瞒您说,一个月牙。扣掉该扣掉的。有这个数呢!”说着,老汉神秘的伸出一个巴掌;后来想了想。连忙收回去一个手指头,笑道:“光是着一个小区,一天就能卖出去七八十张,跟你们文化人当然比不了,嘿嘿,混口饱饭吃吧!”

易青听他特别自豪的强调那个“饱”字,心里也替他高兴,点了点头,心想一个退休出来卖煎饼的老人家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块钱——我们的这个国家和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这样说起来,其实《花木兰》在国内拿到五亿多的票房一点也不稀奇,比较起来,好像还是当年《泰坦尼克号》得3。6亿这个成绩难度更大一点——那个年代,一个卖煎饼的月收入能超过五百块就不错了吧?

“那您忙着,大爷,会见您勒!”

“走好!想吃再来啊”

易青笑着点着头,大步向小区外面走去。

拿起热乎的煎饼大大的咬了一口,香!这北京煎饼的味道,这么多年还是如同老北京淳厚的民风一样,质朴而香醇。



易青今天出门没有开车。他突然想过一天普通人的生活。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去亲近一下最自然纯朴的市民生活,从办公室和剧组的世界里走出来,呼吸一下这个社会最真实的空气。

他从孙老爷子旧居的经典花园小区出来,经过阜外大街,步行来到地铁站口,找了个垃圾桶把吃完了的包煎饼的纸扔了,拍了拍手,轻轻松松得向地铁站下走去。

“北京地图北京地图墨镜钥匙扣了阿”

“老玉米,好吃的老玉米”

“白薯烤白薯了热乎乎的烤白薯了阿”

“肉了夹了馍了阿西北肉夹馍”

易青走了两步,馋虫又被勾了上来,他又回头去买了肉夹馍,大块而红烧肉夹上尖椒香菜,热辣辣的边走边吃。

进了地铁做过几站,在新街口下了车,出去就是新街口外大街。从这里一直到北平庄北,十年前就是北京有名的音像制品集散地。而且这里买的大多是有品位的电影,包括一些老电影和欧洲原文电影;不像一些小地方的路边盗版店,尽卖些半裸女郎做封面的商业烂片。

以前易青和孙茹,李想等人,最喜欢来这里陶片,每当找到一些非常古老珍贵的电影,就会兴奋得拿回去在同学面前炫耀好几天。有一次易青在这里淘到一张梅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比易青的父母还老的电影,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花掉了一千多块钱,要不是后来向孙茹借钱,他和依依那个月差点要喝西北风去了。

易青在街口一家早点铺子喝了一碗热乎乎的炒肝,吃了个炸礁圈,惬意得端着一杯豆浆,悠闲自得的从街口第一家店面诳了下去。

记得许多年前,这里每家店都是琳琅满目的盗版影碟。公开大规模的整条街的在卖,也没有人管。过了这许多年,盗版明显少了很多,而且店家也有意识的把盗版碟和正版碟分别放置,隔开不同的区域货架来卖。

易青见许多店里正版货架一点也不比盗版货架少,就有意识的打听了一下——据说现在的行市。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盗版畅销,正版无人问津;而是正版和盗版的销量差不多。而且越是群众口碑好的电影。正版越好卖。

易青在货架上看了看,张一谋,冯小刚,黎安等人今年的新片都在货架上。有正版的也有盗版的。他随手拿起一张正版和一张盗版的作了一下比较,但从包装卖相和附加服务上,正版碟就比盗版的要好了不知多少倍。

而且随着这几年行业合理化程度越来越高,正版碟的价格不但没有随着物价上涨,反而往往又附送海报和明星照片,拍摄花絮之类的,有的还送些明星头像书签之类的小礼品。

相比之下,盗版制作粗糙。包装粗俗不说,里面的碟片也是以能看清晰画面和能看懂剧情为质量指标的产品,跟正版碟的那种注重色彩光感层次与像素的质量简直有天壤之别。

相比之下,真正懂得看电影的人当然会选择精美上乘的正版货。虽然盗版只要十元十几元一张,但是对于现在一个卖煎饼的小贩月收入四五千元的基础民生水平来说,大家恐怕对这几十元的差价也不是那么看重。

尤其是90后的这一代观众成长起来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消费力量之后。他们的欣赏水平,消费水平更高。盗版影碟的市场更被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力越往高了发展,民生消费与趋向精品化。这也是一个社会基本规律。

易青买了两张黎安导演和张一谋的正版新片,随手放在大衣口袋里,一路逛下去,一路赞叹不已。整天在办公室里听那些抽象的市场分析,统计报告,还真不如自己用双脚亲自来街市上走一走,得到的信息更为生动和印象深刻。

他隐约预感到,对于行业与市场而言,到办产业抵御外国资本的优势渗透的历史已经快要结束了。执政党下的这部大棋,今天看来非常的成功;那么接下来,恐怕是要渐渐收网了吧!在初级阶段要想和世界接轨,实现技术和咨讯的共享,纵容盗版虽然有点赖皮,但是不失为一个无奈之外的好办法;现在随着产业化的步伐加快,所以,估计要不了几年,全国性打击盗版的种种措施就要出台了吧?

易青出了新外大街,走上去往北太平庄荆门桥的大道,这一路都是他上学时最熟悉地方。路边的几家小食店,经营了这么多年居然还开着。

刚才他在音像一条街就不止一次被人人了出来,此时故地重游,更是连连被旧相识惊奇的叫住。有一家羊肉泡馍的店主,居然还留下了他当年和依依一起在店里吃饭时的照片,大大的裱在了挂在中堂,招揽生意。

幸好他只是导演不是明星,没有引起围观之类的,签了几个名之后就笑呵呵的离开了。这一带大抵因为电影学院的缘故,几年前电影文化氛围就非常浓郁,短短的一条街就开了两家电影院。

但看今天这架势,就有不少人来看电影,估计节假日更是火爆把。

易青站在其中一家的电子售票口看了看片名,三部国片,其中一部香港的;两部美国片,一部欧洲片。

这几年外国电影进口配额逐渐增加,但是进口大片的冲击力加强,中国电影的商业总结之却不见减少,2013年更是突破了一百亿。院线上有利可图了,这也是电影院越开越多,银幕数也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吧!

易青一路上见到以前吃过的小吃就忍不住上去买来吃,虽然是一样一点点,一个上午下来,也吃的肚皮发胀。将次走到午饭时间,他漫无目的的信步而行,不经意间一抬头,不禁哑然失笑。

原来自己不知不觉间又来到了北影厂门口,那秫立了大半个世纪的工农兵雕像依旧风雨无畏的竖立在大门口,俯视着过往终生。

没办法。思维惯性使然,不知不觉就走到这里来了——易青本来没打算来北影的。这两天孙茹做后期正在收尾的关键阶段,所以虽然自己有一天难得的假期。他也没告知孙茹,想让她安心工作,毕竟《爸爸再爱我一次》这部戏倾护了孙茹不少心血。

既来之,则安之。易青轻松的笑了笑,在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两罐饮料。小卖部里当年那个趴在小凳子上做作业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上了高中的大姑娘了。一看到易青,就惊讶的叫了起来:“哎呀!易导演!好多年没看见你了!你现在是大导演了我爸爸当年就说,你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的!啊对了。前两天还看到了孙小姐了,就是一腔经常和你一起的那个穿红风衣的姐姐”

易青接过汽水,笑了笑,腾出一只手来在她递过来的笔记本上签了名,点了点头,转身进厂里去了。

林道幽远。只是比起当日少年时,这里的树木似乎又高大了几分,密密的挂着雪后的冰晶。

易青直到孙茹在那个棚做事。这里他可是熟门熟路,闭着眼睛都能摸个南北西东。三拐两拐的找到了华星租用的那个影棚,一个仓库一样的工作间里,旺旺的烧着暖气,易青一挑帘子,走了进去。

正当中的大长桌子上,摆着七八台电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