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色生香-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代导演以前,中国的观众,包括行业内的人都一直以为,所谓电影,就是把一个故事写成剧本,然后用胶片给它拍出来——大家到电影院都是看故事去的。

直到第五代张一谋等人站到中国电影主导位置上后,提出电影首先是造型艺术,其次才是故事的载体这一理念后,中国电影逐步摆脱了作为话剧、文学、电视剧的附庸这一尴尬地位,电影美术的地位才逐渐提高。

现在。杨娴儿很清楚,自己和自己这一代地电影人就象当年的第五代一样,站在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关口上。以易青为代表地第八代中国电影导演,已经在初步的实践中弥补了第五代这些人因为矫枉过正而寻致剧本故事薄弱的普遍矛盾。提出了电影是以剧本故事为内容、以美术、音乐、摄影、表演为表现方法的一门艺术。

不要小看这个理念的确立,它可以说是现代电影的一个巨大进步,它使得电影最终区别于电视剧、文学小说、话剧等形式而被独立出来——因为如果电影的功能只是给观众讲一个故事,那么无论这个故事多精彩、多感人,大家在看小说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也能得到同样的感受,那这个电影就不能算成功的。因为它是可以代替地,可以用文学、戏剧或者电视剧这种更为简便和成本低廉的方式获得同样的感受地话,谁还要去看电影?

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如果跟其他更优越更经济的消费方式有着非常强的同质性的话,早晚会被这些方式取代。

而这个理念的确立,给了类似杨娴儿这样地艺术家们以巨大的发挥空间。使他们不再是电影故事的附庸,而是独立地创作部门。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视听语言大发展的时代。也就是说,观众坐进电影院,一定会得到和看电视剧、看盗版盘大不相同的感受——眼前的图象和耳边的音乐使人有自己完全置身于银幕之中的感觉,产生极其强烈的代入感。

而这一切,都将由《花木兰开始!由杨娴儿一手创造出的《花木兰,地视觉世界开始!



电影美术这个东西。在细化操作上当然有无数的诀窍和工夫,非专业人士不能掌握。

但是在大方向上,无非是两种处理:一种是和导演语汇的要求同向,一种是和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反。

比如象〈角斗士、青勇敢的心那样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美术方向包括服装、道具、化妆、场景搭设等等方面全部和影片的内容相统一。

血腥杀戳、战争征伐为主的剧情,配上史诗般大气凝重、古朴深沉甚至有点压抑和悲壮的美术风格,可以帮助观众在视觉上更好的代入到影片中去。

而第二种处理方法,则有点类似文学方法中的对比反衬一类的手法,也就是说画面上的内容和画面上的美术风格是相背反的。

这种方法难度比较大,不能滥用,而且一般和第一种方法混合使用。

看过《指环王1》观众恐怕都不会忘记,主人公等人在精灵森林中和前来抢夺指环的魔族战士交战时的那段剧情。唉之前有大幅远景交代了整个场景——绿地瀑布流水蓝天,美得让人心悸的一片天地。再加上花容身材都清丽之极的精灵女子,一切都让人沉醉在好莱坞电影美术制造出来的仙境般的景色中。

但是随后出现的魔族战士却是肮脏丑陋的令人恶心,而双方交战的过程更是血腥残忍。

这样前景是丑陋的敌人和无情的杀戳,背景却是仙境一样的美景——在这么美的地方干这么丑的事,巨大的反差一方面衬托出了魔族的丑恶残忍,另一方面突显了战斗的激烈残酷,使观众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紧张和刺激的感觉。

杨娴儿原本在西北外景做拍摄阶段时的布景美术时,主要使用的是第一种处理手法,也就是美术风格和易青的提出的平实古朴的影片整体风格相吻合。

惟一的一处美术风格与内容形成反差的,是在最后一幕戏中,易青提出了要给战争的结束加一抹亮色,从花木兰的女性视角给未来的和平增添一种“粉红色的希冀”。也只有杨娴儿这种全职爱人才会如此不辞辛劳的无条件执行易青的艺术思想,居然花费了让人吐血的繁琐工夫爬到树上去一个花瓣一个花瓣的粘上一整树的花。

现在杨娴儿在酒店里一遍遍的看素材毛片,怎么看这个最后一组镜头怎么顺眼,她觉得杀戳后苍凉浴血地修罗场上,伫立着一个坚韧勇敢的东方女子和一树灿烂的花朵。这种两下里强烈的对比反差地视觉冲击,简直凄美的象是一首诗一样,让人忍不住想仰天长啸三声。

基于这一点启发,杨娴儿决定在后期美术的加工上。大量采用这种象征性的对比性美术手法。

易青这个《花木兰,野心勃勃的要成为华星打开欧美市场的第一炮,同时要成为中国电影在新一轮崛起攻势中的一张名片——易青打得是民族文化牌。

以前中国的一些导演所拍摄的商业大片,很严重的一个错误,就是为了融入国际市场,为了中国电影地票房和世界性,提出了一个所谓努力在中西方文化中寻找一个契合点的思想。说白了,就是在土生土长的中国电影里,迎合西方观众地口味,加进一些西方元素。使影片更好的贴近西方市场。

现在看来,这个说起来头头是道的思想简直是大错特错。两头兼顾的结果其实是两头都顾不上,拍出来的东西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西方观众要看“西洋味”,他们自己国家每年都有几百部电影好看了,还用地着在你们中国电影里过瘾吗?

从《无极到《夜宴》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可以说越错越继续错,这些大寻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反而是一开始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商业大片《英雄。由于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北美创造了1。17亿地票房,至今没有中国导演能在国际票房上打破这个记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外国人买帐。就要给他们看他们在其他地方全然看不到的新鲜的东西——程龙,李连捷刚到好莱坞也拍了很多美国风格的电影,票房一烂到底,最后还不是靠回归中国功夫为主打风格的动作片,才在美国站稳脚跟。

易青做的这个《花木兰,要执行他的“MadeinChina”地电影文化计划,无非就是要区别于好莱坞当年做的那个卡通版〈花木兰。让美国人知道中国女性的特质不是印地安小辣妹,更不是张子怡式的狂野瘦骨性感小猫,而是含蓄内敛、坚韧纯净、善良优美、聪明仁孝的一种形象。

基于这一点,《花木兰的影片着力要表现的是东方女性在面对战争、死亡、性别歧视与冲突等极端情况下的精神面貌和人性普征。

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平常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要遇事才能显现出来;遇到普通的事是显现不出来的,要在极端的事件面前才能看出来。

〈花木兰的故事恰恰提供了种种极端的情境,让一个弱小的女人面对亲情孝道和个人利益的选择,面对战争和死亡的极端危险,面对男扮女装和无数异性相处时的性别弱势引起的尴尬窘迫

跟易青这部作品的人文内淋比较起来,好莱坞当年的那部什么为了家族的荣誉和逃避单调的婚姻生活,带着祖先们的嘱托去参加战争寻找爱情的那个卡通故事,就显得肤浅了很多。

也难怪,热情直接、简单浅显一直就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毕竟是一个立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国家,什么都不缺,就缺文化积淀。

综合易青的这种创作目的和思想,杨娴儿最后拟订了〈花木兰的后期美术制作草案。

她一遍遍的在电脑上模拟出执行后的情况,反复修改,以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比如整个拍摄场地主要是西北的沙化高原和北京的野长城。杨娴儿把拍摄素材里的黄沙地重新“刷”过,使得所有的野战场,在原本的黯淡灰污的色调基础上,加进了金子一样灿烂锃亮的亮色;把野长城中缺损的部分补齐,把周遭显得沧桑老气的绿色藤蔓植物加亮打绿;再把西北尘沙起时昏暗的天空加蓝加亮——这样在景物不会失真的前提下,使得整个片子的色调明快了一倍。

杨娴儿讨厌早期的电影那种暗得看不清演员五官的色调,仿佛那样才有“内涵”,才“深沉”一样,简直傻BO透顶。尤其是一些得奖的乡村戏和都市小资电影,让人觉得中国到处都是肮脏阴暗的,不是贫瘠就是淫糜。

通过杨娴儿的这种设计,〈花木兰这个片子的效果,前景是残酷的战争,背景是美丽的中华大地,强烈的视觉反差象征隐示着主题和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隐示着花木兰和战士们厌恶战争、急于结束战争,但是又不畏惧侵略的精神。

这么美的故土家圆,这么美的万里河山,谁愿意进行这种和景色不和谐的战争,谁不想享受和平?同时也象征着花木兰不是象美国电影里那样,为了什么功利的荣誉和功勋而战,作为一个中国女子,她要守护的只是自己的家人和故乡。

 第八章 星爷的信诺(上)

“Cut!Cut!Cut!Cut!你自己算算已经NG几条了?再来一遍!”周星池气急败坏的大吼道:“各部门预备!丢你妈!你在干什么?喝你妈的尿啊!”

被周星池指着骂得那个主持反打镜的摄影师正在趁着NG间歇接过助理递过来的一杯奶茶在喝,没想到周星池这么快又叫预备,慢了半拍。

跟周星池拍戏的班子只要一上工,全部跟打仗一样。星爷一叫“预备”,这些人就必须象行刑队士兵给子弹上膛一样,第一时间内咔咔一声响,所有部门所有器材所有动作同时到位,哪个环节慢了一步就要挨骂,多慢两次就要被炒鱿鱼——星爷的脾气在圈里是非常出名的。

那个倒霉的摄影师连叫助理过来拿走的勇气都没有,连忙点了下头,回头一扬手,就把那杯可怜的奶茶连杯子扔到身后五步附近的一个垃圾桶里了。

周星池铁着脸,举起手道:“各部门预备AAction!”

自从2001年的《少林足球 和2004年的《功夫》、2007年的《长江七号》之后,星爷依然保持着三年一部的习惯。眼下拍的这部2003年的《外星宝贝》原定是这个月就要杀素,2004初在香港和大陆上映,基本上和华星集团地《花木兰》是同一档期的戏。可是一直拍到今天。也才拍了三分之二,看来原定的档期上映基本无望了,叫星爷怎么能不着急。

这位低迷的香港电影市场上著名地“救市主”虽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票房成绩,但是一年年下来。却越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纯无厘头的喜剧是不可以演一辈子的,星爷从《喜剧之王 开始就一直渴望在喜剧商业片中加进艺术和人文内涵的元素,希望自己在中年后能成功转型,以便将来渐渐转入幕后,由大众心目中的喜剧演员慢慢成为一名成功导演。

但是观众们显然还是更喜欢他的喜剧表演,而他煞费苦心经营的所谓影片中的人文内涵,却鲜少有人欣赏。在《功夫》里升华出来的所谓精神境界,除了一些铁杆星迷地刻意过度解读之外,几乎成为许多刻毒影评人的笑柄。

凭心而论,华语片圈子里从来就不缺擅长“人文内淋”的导演。缺得反而是精通各种商业元素地能够取悦观众的电影玩家,星爷舍自己之长而就自己之短,是他这几年工作不顺心的主要原因。

要讲玩弄一些文化底蕴、艺术内淋的东西。他和他的整个班底毕竟缺乏一定地文化积累。这也是他自从《少林足球》后拉上赵微这条路之后一直制造机会亲近电影学院系统的缘故之一。

在香港电影的商业性终于支撑不住表面繁华而日见低迷衰落地时候,艺术性和商业性并重越来越成为一个被市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从前那些嘲笑文化和艺术,把它们视为迂腐、过时的代名词的香港电影人,都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而星爷显然是这群人里走的比较早。想的比较深的一位。

在这个方面,刺激他最深的一个人,大概就是当年他在电影学院旁听那一个月时。结识的那位名叫易青地年轻人。他不得不承认,跟商业元素相比,艺术和文化显然是后劲比较足,影响比较深远的一种元素,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

因为这些东西,能够在短短三四年时间,把一个象易青那样的普通大学生,改造成那个样子。星爷自己摸索了十几年所达不到的高度。做不到的事,易青三年就做到了。

整垮娱乐圈黑大鳄新义安、驱逐香港电影业十一家社团的黑股份、一口气拿下十几项香港金像奖、并购中国星、英皇而成就香港电影第一大影业财团,现在又开始筹备进军美国市场这一桩桩一件件,每一样都足以惊世骇俗,足以夸耀终生。

星爷当初给易青那个硬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