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道德经讲义-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中央为中华帝君(黄老),主土气。五老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始祖,其正气化生人类,其偏气化生动植飞潜。宇宙万类万物各具五行之气,故称为五老。五老有五德,东方仁爱,西方义气,南方礼节,北方智慧,中央信心,化为人类则为仁义礼智信五德。天赋人以性命,也赐予万物以生机。 
  一粒稻米,自生时变化为百粒稻谷,以养育人类生命。一粒稻谷死了,它却脱壳寄生到人的生命体上,名则死,实则生,虽无实有。又如人衰老而死,其灵性离体飘流到遥远的异方,重新投入新的躯壳,其在世的子孙遗传着他的基因,所以其生命并未消失。天下万物的生命,都是依据全息因果律,循环往复,生灭不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永不停歇。   
  【本章说明】   
  本章经旨,要在论述有无相生,揭示大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关系,明示天下万物,皆是向相反方向变化,而又返复于本的规律。天地阴阳消长之道,不翕聚,不能施化;不施化,不能翕聚”。“翕”音西,同“吸”字,即收敛之意。翕聚者,气之静;施化者,道之动。静者,道体可以立;动者,道用可以行。据此两者反复之力,则阴阳进退通畅,万物生化不息。由此可见,反复之力,就是大道动静之先机。宇宙间,无不有复反之理,反之而复命立基,反之而乾坤合体,反之而阴阳受符于北元,反之而斗柄回寅于太簇。反复顺生逆克之妙,难以尽言。 
  圣人深知逆克之微机,故不溺于人欲之私,逆世俗常人之欲念识心而动。“反”者,以阳克阴,去妄存诚;“复”者,复命归根,合于大道本体之“一”,复于阴阳之交,汇于混沌氤氲(yīnyūn),尽事物之变。反复之道,乃是正己正人,修身治国,无所不得其用也。人能以此阴阳动静反复之理而修,即可以出有入无,以无驭有,执两用中,即可与大道同其功用。 
  天地造物,虽有动静体用之分,但惟重一个“反”字。“反”者,具有反复顺逆之机,生克颠倒之理,有回风混合之妙。阴阳之道,动则顺生,因而天地万物生生不已;静则逆反,天地万物返本复命归根。古有“顺生人,逆成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之训,即是“反之动”之义。 
  “道者反之动”,动源于静,静极生动而为物通。“反”就是用弱,与千动万用相反;道体虚静本无,生动后与静相反。万物之体生于无,物生于气,气生于道,形气为有,而道体则无,此有与无相反。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亦是相反。庶人非贱,候王非贵,在上者不自恃为高贵,贱下与高贵相反。积众贱为贵,聚众下成高,无贵贱高下可言,则返其本,归其道一也。 
  有无反复之理,其义深奥。世人只知可见可闻者为有,视不可见、不可闻者为无。认其有,是执于形色之表象为有;认其无,以为“无”是绝对没有,陷入顽空之无。却不知有形有色之中,隐藏着妙无;在无形无色中,又实存着元炁、元精、元信等微观高能精华物质,此皆是能生万物而不被肉眼所能见之真有。人若能知显隐共存、有无互生、动静互反、反则归道之理,则性不迷,气自合,精自固,则性命可全,金丹可就。 
  修真之人,贵其道母,当知反克之理,与世人贪欲执有、好强厌弱相反,逆修大道,以阳制阴,以正反邪。以甲阳木反克己土之妄意,以阳壬水反克心之阴火邪思,止贪大图强之心,学处柔用弱之道。言语谦和,不与人争;遇事退让,不与人取胜,心即合道。倘若不悟动静体用之微,不知逆反用弱之道,只求外表庄严堂皇,不修性命实理,则性迷情妄,难得真常之道。若能明逆反之理,心中无物无我,则高下、贵贱、人我、有无、动静、体用,皆返归道之虚静本体中,无往而不无,无往而不一。故“有我”与“无我”,是“得一”与“不得一”的关键所在。     
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世间人对待大道的认知态度,大略有三等之别。即上士、中士、下士。 
  “上士”者,即上根之人。上士因累世积修,先天慧根深厚,功德圆满,万善俱足,其性命饱含着大道本源的佛光道炁,与大道结下不解之缘,故能与道相亲相近。因其天性圆满无损,故能与道合真,亲见无极理天领域,心会太虚,圆融无碍,永觉不昧,缘起性空,同体大悲,随缘了愿。其志心愿力宏大,负命德化人间,同助天地大业,广度有缘众生,化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故闻道之后,即能勤修苦练,精心苦行,绝妄节欲,纯是一片天然本性,毫无后天污染。 
  “勤而行之”,上根之人,由于累世积修,德根深厚,天性纯真,未被后天机智情欲凿丧,业力缠扰较少,不被显见之物欲所迷,识见超群,志向博大,一闻大道好似强磁吸铁,信奉至诚,心身力行,苦修苦证,不敢怠惰。其心坚固,遇风不摇,遇事不迷,名利不贪。志心坚如盘石,譬如登山路险,不达顶峰誓不罢休;又如涉水行舟,遇逆流深渊必过。从初闻道即坚持不懈,正修正悟,闻至无所不闻之地,行至无所不行之处。无见而无不见,无闻而无不闻,无知而无不知,内外光明,达彼无间,能参宇宙,能游无尽之境域。上士之人,以人体这个小宇宙,进行生命再造,求证宇宙大真理,直至得证悟道,性命双了,道果已得,莲台已坐。此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之妙义。 
  以河图分析上德之人,其五行在性命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合一”的先天状态,其先天祖炁未被损伤,或者已经补足。内环境的性命两大系统本是一家,若已经修成为一家,就不需要返还之类功法的修证。只需以天然真火进行温补,使内环境的先天状态不被后天所伤,待到神全炁足,诚则能明,由中达外,露出法身,永久不坏,历劫长存。此种大成,道家称之为“身外有身”;佛家称之为“跳出轮回”;儒家称之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即中根之人,由于历世曾修习过大道,有一定的佛道遗传基因,但因德性不足,元性中尚有阴性所蔽障,所以闻道后表现出“若存若亡”的两面性。 
  “若存”,是说中根之人的本性中带有先天道性元素,所以闻道后仍有爱慕之心,入道初期也能勤修苦行。 
  “若亡”,是说中根性之人,因性不圆明,根基未深,天理人心中尚有许多杂质,还有积功累德,消业了缘等许多课目尚未完成,需要在今世继续修证。经过性命双修,完成性命再造工程,达到万善俱足,功成果满,回归本源。 
  中士虽往世与佛道结过缘,但成就未果,故天道赐此生再修大道的机缘。但因其本性未纯,并有业力牵缠,容易陷入后天凡欲之中。对大道若明若暗,道心若存若亡。志心不坚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似修行如俗事,我行我素随心欲。究其原因,只因天理人欲,混杂于方寸之间,见理不真,见性不明。由于信力不足,故忽明忽暗,有时相信,有时怀疑,遇有风浪就摇摆。虽对道有爱慕之心,只是行而不稳。顺境时,信誓旦旦,亦能苦修苦炼;逆境来,便心灰意懒。尤其是当遇到业力释放时,或在种种魔考中,往往被表象所迷,心动意摇,疑心生起,钻进去出不来,被困难所吓倒,而陷入困境。 
  此类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易被外力所扰,往往陷入执着。或钻入神怪迷圈。或落入文字,而忽视观心得道的实践。或将经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执着死炼,枯坐顽空。或入于夜郎自大的愩高病中。或经不起魔考而退心转志。或迷于世俗物欲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皆是中等根性之人的“若亡”表现。 
  中根性之人,因具有正性“若存”的有利因素,虽有处在十字路口上徘徊的可能性,但只要不断加强道心道志,抓住修心为纲,三修合一,坚持正心、正修、正悟,以“若存”去战胜“若忘”,何愁功德不立,道果不圆?只要一颗真心常存,德志常立,培补道根,必会感恪天地。即使根性不足,也会给你置换一个根深叶荗的灵根树! 
  以洛书分析中根之人,有的或被本身的气质所局限,有的因被不良积习所累困。先天破损,残缺不全,因而只能后天用事。性命分为两处,如果不用有为之法,已经丢失的先天道性物质必然难以还原。虽然世间也有不少志士诚心修道,但如果不遵守自然法则而修,绝无成功之望。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河出图,洛出书”之良机,圣人以图示修大道之理,留传世间,使后人深玩其义,从而依理循法,各了性命,直达彼岸。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即下根之人。因其根性中已经没有道性因子,所以识见浅薄。只知世俗中的种种表象,而不知道为何物。虽然天天处在自然大道中,并受大道之恩惠,但却不识大道真面目,甚至将大道视为荒诞不经的怪物,所以闻听大道后便大笑之。 
  虽说众生皆具有佛性道根,其灵光都本自元始一炁。但因历经千劫万转,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滚爬,其本性灵光消耗所剩无几,道性基本元素损失殆尽。与道愈行愈远,完全被物性淹没,所以与道没有亲合力,故闻道后便“大笑之”。 
  大道至尊至贵。不因你称赞它而自喜,也不以你嗤笑它而动容,它常处在默默自然中。下根之人贪乐世味,贪婪多欲,迷恋世俗红尘。心地昏暗,不识大道真理,甚至视大道之理为异端邪说;只知显,不知隐,只知世俗间的表象,不知事物中的本质。故往往将道之质朴,视为鄙陋;将道之柔弱本性,视为软弱可欺。把大道体性的贵无为、贵自然,当作庸人的无所作为。对修道者的看破红尘,苦修自律,斥之为愚痴,所以便讥笑嘲讽,甚至挖苦打击。下根之人自以为聪明,反认为大道愚痴,所以“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句是从反面论述大道之理。 
  大道至高无上,其理深邃(suì)莫测,非有大智慧之人,不可知其理;非有大志大德者,不能修其妙。所以与佛道无缘之人论道,就好比博士给三岁小孩讲科学一样,档次水平悬殊过甚,根本无法理解,所以才会出现“大笑之”的正常现象。若此等人不笑,显不出道的高贵,也就不足以名为大道了。故言“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只为知己者说,难与浅见者言。蜉蝣(fúyóu昆虫,幼虫生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翅两对,在水面飞行。成虫生存期极短,交尾产卵后即死。)不知晦暮,蟪蛄(huìgū一种蝉科动物,吻长,体短,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有黑斑。)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而神奇就在平常之中。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故建言有之”,“建”,设立之意,是说若有道,当如以下几句所说。因下士对大道不足闻,不足有,太上唯恐世人混淆道与非道、有道与无道的界限,故于以下设言反复阐述,以再三强调之。故曰“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是说大道本性光明灿烂,但其外在又好似黯昧。真正明晓大道之人,效法大道的体性,自明在心里,没有世俗机巧之心,不用后天小聪明,心念清静,惟求心性所得。性光内明,外不张扬。在外人看来,好象暗昧一般,但修真者自心却心明如镜。有道之人,应之于事,不争名利高下;应之于人,恭谦处下,不争是非;应之于世,宠辱如一,平平常常,庸庸愚愚,含光内明,心中存道若朴。但这些在世人眼里看来,似有不精不明、不巧不智、似愚似痴之貌。故曰“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其意是说“道”的前进好似后退,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进退互为一体。曾有一位前辈在插秧时,从插秧时人退秧进的现象中忽然悟道,故感慨曰:“原来退步是向前”。进道修行之人,重在心意上下功夫,不争世俗之高低,不追波逐流,不为物欲所转,不求功名利禄,只求静心寡欲,默默修心炼己,惟在身心内求证,所以外人不能得知,故看似“若退”。 
  修真人知理明法,懂得“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之理,故重修心修德,不作有为有相之事,不生劳心劳力之能,默默自修,只在内道场上下功夫。所修在心,所炼在己,所造在命,别人不能知见,一切全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