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庆时,从当时的安庆地委书记那里得知陈松年的生活困难,看在陈独秀为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份上,毛泽东叮嘱当地政府对他给予每月30元的生活补贴,并安排他进窑场工作。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陈松年被选为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庆市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自从父亲陈独秀去世后,陈松年的家中一直悬挂着父亲陈独秀40多岁时一张照片:照片上父亲留了一撮胡须,目光炯炯,英气袭人。旁边是他的生母,父亲的原配夫人高大众的相片。就这样,陈松年每天陪伴着双亲的照片。在他看来,父亲的精神给他的人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慰藉。    
    1976年,刚刚粉碎“四人帮”后的清明节,已是年近70旬老人的陈松年,拄着拐杖,步行10余里来到父亲的墓前,祭扫他的亡灵。以后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直到他1990年追随父亲而去。    
    四    
    陈独秀的长孙,也即陈松年的长子陈长琦,1947年出生,现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真空学会理事。在世人看来,陈长琦无论是外表和性格都酷似其祖父,是一位眼界开阔,专业基础深厚的学者与行政领导干部。陈松年的长女陈长玮大学毕业后在一所钢铁设计院工作,曾任工程师。因工作努力,积劳成疾,1984年病故。次女陈长玙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军工厂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幼女陈长璞,因“文化大革命”没有上大学,下放到农村劳动锻炼,后招工回城,进安庆图书馆工作,经过自己的努力,现在任安庆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也是研究祖父陈独秀的一方权威。    
    陈长璞自幼仰慕爷爷,一有空就到处搜集有关爷爷的资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当父亲陈松年得知女儿搜集祖父陈独秀的资料时,便暗中告诫女儿说:“你爷爷的事,是国家大事,自有国家来搞,你别插手!”长璞却不听,为了瞒过父亲,以后她就把所有收集到的有关祖父的资料藏到单位去,不让他们知道。长期的积累,使她也成了一个文物研究方面的行家了。祖父陈独秀的墓能够重建,还得力于她1981年直接向中央写信。当时的邓小平同志看了陈长璞的信,特意对此事作了批示,最后由安庆市文物管理局具体实施。而今的陈独秀陵园规模宏大,占地300余亩,其中有陈独秀塑像、陈列馆,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的塑像和墓及其他风景点。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四子陈鹤年:三大学生领袖之一

    陈鹤年(1913—2000)是父亲陈独秀最小的一个儿子。陈鹤年与三个哥哥延年、乔年和松年是同父异母兄弟,与妹妹子美为一母所生。母亲高君曼。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就离开了父亲,来到了南京,从此他们与父亲分居了。少年时的陈鹤年,就离开了母亲,去外地读书。他学过电讯,后又进入扬州高中,到高中三年级时又转学到北京。在北京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积极投身到由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之中。由于表现积极还加入了地下共产党,并成了一名预备党员。陈鹤年也成为当时北平的“三大学生领袖”之一。    
    在大学读书期间,也就是在开展学生运动中,陈鹤年认识了许桂馨女士,很快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他们就结婚了。许桂馨当时也是一名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当陈鹤年进入大学二年级时,他们的大孩子,女儿陈祯祥出世了。因此,他们夫妇俩没有像许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学生那样奔赴延安,而是投奔了北京西山游击队。在游击队里,鹤年负责电报的收发工作,并为游击队培养了一批收发报人员。妻子许桂馨则组织妇女为游击队做一些后勤工作。    
    那时的陈鹤年是一个很有抱负的青年,早就想投身革命队伍中,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一生。然而,由于父亲在党内影响的负面效应很大,1938年底,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去了香港。在香港,陈鹤年先在香港的几家报纸做编辑、记者,并担任报纸的收发工作。从那时开始,他便改名“哲民”,并经常以这个名字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正当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陈鹤年在香港再也呆不下去了,就回到内地,继续从事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陈鹤年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然而几经拼搏仍然是失意太多的他便再度带着全家到了香港,进《星岛日报》工作,从此就定居香港。此后,陈鹤年思想消沉,与外界交往也很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鹤年对未来抱有极大的希望,便先把妻子和四个女儿送回北京,自己却留在了香港,等待机会再回大陆,为新中国效力。此后他一直久居香港直到去世也不归,个中原因一直不为人们所知。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    
    陈鹤年的大女儿陈祯祥回大陆时只有13岁,正赶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开始之际。那时的陈祯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去报名参军,由于年龄太小,没有被批准,为此,她痛哭了一场。中学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由于表现积极,不久入了团,还担任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从此以后,陈祯祥每年都要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五一”、“十一”的庆祝活动。那时,特别令她兴奋的是能身着盛装,手捧鲜花作为一名游行队伍中的仪仗队员,向毛主席高呼万岁。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陈祯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跟共产党,并积极向组织靠拢,最后却成了右派分子。据说就是因为她的祖父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其父陈鹤年又在香港,有里通外国之嫌,基于这些,陈祯祥自然成了天生的右派分子。    
    在那极左思想潮泛滥的日子里,陈祯祥的母亲,许桂馨看到几个孩子却因为父亲的问题吃尽了苦头。为了保护好几个孩子,无奈之下,她与在香港的丈夫陈鹤年宣布解除了婚约,以表示她与丈夫划清了界限,站到了无产阶级一边。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即使离了婚,孩子们仍然走不出祖父陈独秀和父亲陈鹤年的阴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鹤年的女儿陈祯祥不仅个人遭到了“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还连累到他的丈夫,就是她家的原因致使她的丈夫被红卫兵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弄得陈祯祥家破人亡。二女儿陈祯荣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向红卫兵作思想汇报时,天真地说了句“对祖父陈独秀也要一分为二”的实话,便被“造反派”定罪为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陈独秀翻案,于是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三女儿年幼无知,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商店买毛主席纪念像章时,认为价格太高,说了句“六角钱一个,太贵了”,又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小儿子祯祺1968年被下放到内蒙古插队落户,一去就是13年。无论他在乡村里表现得如何积极,凡事总是拼命干,但每次招工,都轮不到他头上。直到20世纪末期才离开那里,回到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鹤年的几个子女都陆续落实了政策。除了陈祯荣留在北京外,其他子女都去了香港。陈祯祺一家去香港后,他还在父亲编辑的《科学模型》月刊上发表了不少计算机方面的科普文章。    
    2000年,陈鹤年在香港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路。死后,家人根据他的遗嘱,不发讣告,也不张扬。他去世时,北京一家专门研究陈独秀的学会,想在他们学会期刊的“研究动态”一栏目中发表一则陈鹤年的讣告,也遭到了家人的拒绝。就这样,陈鹤年,像他父亲陈独秀一样,带着至死没有回到家里的遗憾,默默地在香港离开这个人世,走完了他77年的暗淡人生。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幼女陈子美:冒死偷渡香港

    陈子美(1912—2004)是一名技术高明的妇产科医生。陈独秀的幼女,1912年生。乳名“蟢子”(一种蜘蛛名),亦作“喜子”,“洗子”。陈独秀本来有四个女儿,子美是最小的一个。其中有两个女儿早夭。长女陈玉莹,也只活了28岁,为原配夫人高大众所生,子美为高君曼所生。少年时代的子美与比她小一岁的弟弟陈鹤年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在她10余岁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际,父亲忙于公务,很少回家。子美和弟弟鹤年很少见到父亲。当父母感情破裂后,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离开上海,来到南京,独居在一间破草屋里。从此,子美开始了她艰难的人生。    
    由于生活所迫,早年子美和弟弟鹤年无钱上普通中学,只好进入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先学了电报技术,后又学妇产科。当她快毕业时,母亲高君曼因久病无钱医治离开了人世。    
    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子美与一个在南京银行和旅行社供职的比他大10岁的张国祥相识,此时,她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身陷囹圄之中,正被关押在南京。因此,她的婚姻全由外婆做主,其婚事也全由外婆操办。    
    婚后,陈子美带着丈夫张国祥去看望狱中的父亲,并把张国祥的情况向父亲作了介绍,不知为什么,陈独秀对女儿的这桩婚事很不满意。为此父女之间还当场争了几句。陈独秀当着女婿张国祥的面斥责子美说:“年幼无知,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张国祥一直耿耿于怀。直到1938年8月,陈独秀和妻子潘兰珍避居四川江津,陈子美要去看望父亲时,张国祥却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拦,不让她去。    
    张国祥在认识陈子美之前就结过一次婚。他与陈子美结婚时没有将此事告诉陈子美。    
    1936年,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既二女儿张树德出世,张国祥找来了一个所谓的保姆,并告诉陈子美说这个保姆是他的表妹,保姆还带着一个孩子,来张家是为张家照顾陈子美。不久,张国祥向陈子美干脆亮出了真相。陈子美得知这个“保姆”不是什么张国祥的表妹,而是他的前妻蔡氏,而那个孩子就是他与前妻蔡氏所生的最小的女儿。    
    对此,陈子美非常恼火,在陈子美的逼迫之下,不得已张国祥才与原配夫人蔡氏离了婚。但蔡氏离婚不离家,仍然住在张家。从此,他们家庭一直笼罩在阴影之中,危机四伏,夫妻感情时刻面临着破裂的危险。    
    陈子美和张国祥有二子三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举家迁往重庆,在重庆陈子美进一步深造妇产科。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重庆实行了大轰炸,当陈子美举家逃离重庆时,未能来得及从友人家中找回三女儿张树范,从此失散,加之逃难途中,他们的大女儿又摔断了右腿。对此,子美怨恨张国祥对子女不负责任。不久他们夫妻终于分道扬镳。陈子美便带着子女来到南京。然而张国祥却不给儿女生活费。那时一个弱女子怎能养活四个孩子?无奈之下,陈子美狠心丢下了四个儿女,独自一人闯天下。那时一个单身女子独自闯天下确实很不容易,不久陈子美不得不回到上海,在一家医院妇产科当医生。    
    二    
    大概是早年婚姻遭遇岳父陈独秀的冷淡,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张国祥不愿意在孩子们面前提及他们的外祖父陈独秀。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子美和张国祥的三个子女都在上海读书,儿子是张肇山,两个女儿是张树仪、张树德。不久张肇山和张树仪参军离开了上海。张肇山后被保送到南京航空学院学习,后遭人陷害死在狱中,年仅20岁。小女儿张树德1953年初中毕业时要填履历表,表中关于社会关系一栏她不知填些什么内容,当得知这一栏很重要,并且要填外祖父时,她便去问父亲张国祥。这时张国祥不得不告诉女儿,外祖父是陈独秀。女儿一听到“陈独秀”三个字,便不解地问父亲是不是历史书中所讲的那个陈独秀?张国祥半天一言不发,其后才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陈子美也一直不在孩子们面前提及他们的外祖父陈独秀,其中原因也不得而知。1956年,小女儿张树德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山东大学,上学之前,母亲陈子美才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她的外祖父陈独秀的,另一张是她四舅陈鹤年夫妇和三个子女的全家福合影照。这时张树德才知道她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的外孙女。十年浩劫中,陈子美由于父亲的原因被打入牛鬼蛇神的行列,几乎天天被造反派揪斗或强迫写反省,在被逼走投无路之际,大概是生的欲望激起她逃生的决心,那时已年届六旬的陈子美,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来到深圳大鹏湾,用她卖了首饰的钱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