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4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本在西南的确有所成就,但对于陇西事务,他可是毫无经验。”韩冈反对这项任命。以熊本这个人选去熙河,的确有抢准时机攻占兰州的用意,但熊本对当地的情势不熟,恐怕会贻误战机,还不如调沈括去。
“……玉昆,是不是你打算回熙河路?”因为王安石担任了宰相,韩冈最近就上表自请出外,王雱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联想。
韩冈心头微怒,他是这样的人吗?……怪不得一开始不提熊本去熙州的事,原来是怕自己听说后要抢着去。
他眯起眼睛,笑了起来:“小弟在熙河路有事挂心,但军器监也有放心不下的事,水力锻造作坊还没有完工,板甲局也还待磨合。还想在矿山中推广轨道,另外还有飞船的改进。事情太多,每一个有些难以放下。”
“玉昆。”王安石诚恳的说着,“既然你也有如此想法,那就在京中多留一阵子。京城需要你的地方很多,不要急着出外。”




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
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行走在没有树荫遮挡的街巷中,汗水流出来,转眼就能给晒干掉。一杯水翻在地上,转过脸来就没了踪影。
但就在连蝉声都变得稀稀落落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一胖一瘦的士子小跑着穿过内城西面的郑门。
“快点!快点!”瘦削的士子跑在前面,穿过门洞后,还对身后喊着。
稍胖一点的儒生跑得呼哧带喘,身上的衣襟都给汗水湿透了,连回话的气力都没有,但他的脚步一点不停,低着头,只往前冲着。
看两人身上的穿戴,都不是富裕,雇不起车马也正常。但身为士子,不方规矩步的徐步前行,这样大呼小叫的穿街过巷,按说应该引得人人侧目才是。但沿路的商铺行人,最多的也只是抬头看上几眼,便毫不在意的收回了目光。在这条临近吴起庙的街道上,这样小跑着招摇过市的士子早已是不足为奇,惹不来路边上惊讶的目光。
“又是两个迟到的。”一名开着书画铺子的掌柜摇着手上折扇。
隔壁同样是书画铺子的掌柜也在幸灾乐祸:“迟了这么久,看来连门都别想挤进去了。”
“今天是横渠先生亲自出来讲学,那一天不是几百人早早的就来守着,拖到现在才到,肯定是没地方站了。”这条街上全是卖字画的商铺,正摇头笑着的第三人,也同样是书画铺子的掌柜。
这些天来,他们店里的书画没卖出去多少,但附带的笔墨纸张却是突然间畅销了起来。对给他们带来生意的源头,几个掌柜当然都是心里有数,也是暗自感激在心中。
一胖一瘦的两名士子气喘吁吁的冲进吴起庙中,也不看正殿的神像,直接转去西院。这样行为,连庙祝对此也都习以为常,没有出手拦着他们。
一走进西院,一个虽然苍老但依然清晰的声音便传入两人耳中:“蒙何以有亨?以九二之亨行蒙者之时中,此所以蒙得亨也。蒙无遽亨之理,以九二循循行时中之亨也。”
听见张载解说易经中的‘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一段,两人跌足失声。东京城中的士子,现在都知道张载聚毕生所学的著作是以‘正蒙’二字为题,而正蒙之名的来源,就是出自蒙卦。这么重要的讲学,竟然没有听到全文,两人都是后悔不迭。
“怎么都开始了……”
“都是你出门前硬是要换身衣服。”
“你若是起早一点,就是换两身衣服都不会迟到。”
两名年轻的士子一边小声的抱怨着对方耽搁了时间,一边轻手轻脚的打算往西厅里挤进去。可是走到门前,才发现厅中早已站满了学生,别说落脚,连个插针的地方都没有。只是这一百多人都在全神贯注的聆听横渠先生授业,安静得连声咳嗽都没有,让两人直到走到门前才惊觉。
两人面面相觑,谁能想到只是出门时耽搁了片刻,就连落脚的地方都没了。想离开,但听着里面传出来的讲课声,又是心痒难耐、难以舍弃。也没做太多犹豫,两人就站在门外,竖着耳朵旁听起来。
熙宁二年的时候,张载入京任职,那时就是受赵顼看重的臣子。只是因为不附和新法,加上其弟张戬做御史时弹劾王安石,才辞了官位,退居关中著书授徒。如今重回东京,前日受命入宫觐见天子,因为应对得当,当场就又擢了史馆修撰,负责编修日历。
所谓日历,是史官对国家、宫廷大事和天子言行的记录,按日记载,依照年月编订集合,是日后编纂国史的主要的依据。张载得此馆职,比起之前的集贤校理又高了一层。
不过如今东京城中的士子,都不用官名来称呼张载,绝大多数都是恭称一声横渠先生。
张载在崇文院中的工作很清闲,编修日历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工作。得以有闲暇继续授徒,就在开封府学讲学,京城士子对此趋之若鹜。
当年张载在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被他的两个表侄给驳倒了,第二天就回转关中。但现在经过了这么些年的钻研,张载对儒学经典早已经融会贯通。换到如今,已然自成体系的气学理论,想要将之驳倒,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再加上张载的弟子韩冈,以实物为凭证,为格物致知四个字创下了偌大的名头。任何一家学派想要与气学争锋,就必须从飞船的顶上越过去——这个难度可想而知——而想绕道而行,避而不谈,也瞒不过明眼人,免不了会被人视为心虚。
既然没人有这个把握,当然就不见有人跳出来打擂台。所以这些日子张载和几个得意门生,借了郑门附近的吴起庙中的场地讲学,便是顺顺当当没有半点干扰。
而韩冈这边,也尽量抽空去聆听教诲。恭恭敬敬的跪坐在讲堂中,老老实实的记着笔记。有了声名远布的韩玉昆这个姿态,同在一个课堂中的士子们,当然就更加对张载的传授认真起来。
只是张载所在的崇文院是清要之所,而韩冈的军器监却是紧要之地。事情多而杂,千头万绪且互相关联。一个工坊出了问题,处理不好,就会连带着数个相关工坊一起出乱子。
不过以韩冈的能力,如果仅仅是处置日常事务,差不多也就一两个时辰的问题。当初吕惠卿身兼多职,照样做得轻松愉快。在治政上,经验逐步累积的韩冈并不会输他多少,可问题是现今军器监一是要设立新厂区,另一个还要保证板甲的顺利打造,加上韩冈还有各项发明要实验、要推广,也只能隔三差五的去一次张载的课堂。
另外最近,韩冈要负责军备的任务因为局势变动,一下又重了许多。种谔任了鄜延路兵马副总管,又开始调集西军中精兵强将,这件事所代表的一切,大大加重韩冈的负担。
种谔是军中最好战的一派的代表,他返回鄜延路,吴充曾出言阻拦过,但没能成功。王安石回来之后,东西二府的宰执们又重新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就像是参天巨树下的草木,受不到多少阳光雨露的滋润。
王安石究竟是什么心思?许多人都在揣测着。
依照熙宁三年的例子,如果当真要攻取横山,肯定会让宰执级的高官去主持此事。指挥全军的大权,绝不会留在武将的手中。
如今两府宰执中,王安石不可能出外,那么领军的人选到底会是谁?这个问题,在大大小小的酒店、茶馆中都有人讨论着。皇城脚下的百姓,就算事不关己,也喜欢拿着朝堂上的变化来当做下酒的小菜。
虽然攻取横山的战争根本还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但为了主帅的人选,坊间多了许多猜测,也让酒家、茶舍多了许多收入,甚至私下里,都有人为此设了赌局。
“韩相公如何?”
有人提着当今次相的名字,却顿时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熙宁三年他若是硬气一点,罗兀城不会丢,横山也早就夺下来了。他在西军中可没有留下好名声,有几个赤佬还会听他的话?到时难道要用刀子来立威不成?……换作官家也不能放心啊!”
“冯相公?”
“更不可能。”有人又嘲笑起来,“当日不就是他在天子面前一力反对种谔去鄜延路吗?”
“吕参政?”
听到这个名字,有人沉吟,有人点头,但还是反对者更多一点:“吕参政倒是有些希望,但他毕竟没有领过兵啊!军中没人服他,官家也一样会担心。”
的确,从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是吕惠卿的致命伤。万一指挥失措,少不了就是一场大败,马谡、赵括的例子就在前面。
吕惠卿被否了,枢密使吴充的名字也没人提了。虽然是管着大宋的百万大军,但他同样也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加上他又是种谔就任鄜延路的反对者。任谁都知道,天子肯定不会点了他去。
只有两位副使,不论王韶和蔡挺,得到的认同最多。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主帅,尤其是王韶,“其开疆拓土之功,真宗皇帝以来数他第一,不选王副枢去,还能选谁?”
“蔡副枢也不比王副枢差。他镇守泾原路多年,党项人有几个在他们面前逃过好去的?”
“眼下是要攻,不是要守。蔡副枢善守不善攻,要攻横山,换了王副枢才差不多。”
“还是蔡副枢资望更高一点,王副枢就要差一点。以种五的脾性,可是那么好使唤的?”
领军出征的究竟是王韶,还是蔡挺,一时争论不下。拜这争论所赐,东京百万军民差不多都知道关中又要打仗了。
这一现状,不知有多少人感叹过。皇城就是个筛子,再是如何的机密军情,转头来都能给泄露出去,根本都没有半点秘密可言。不过在大宋君臣看来,如果让西夏人紧张起来,也不是坏事。




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
西夏国中,除了兴庆府护卫国主和宫掖的御围内六班和环卫铁骑,加上数万分镇要地的铁鹞子,其余的士兵都是平日为民,战时为兵。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其实是由西夏全国十五到六十岁的丁壮组成。一旦兴庆府点集大军枕戈待战,消耗的可都是西夏的国力。
以塞上江南般的兴灵,还有横山北麓的银夏这个两个核心地区的地理条件,养活两三百万人口不成问题。就像熙河路,能适宜居住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条河谷,但吐蕃蕃部人口总数,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近百万。
不过西夏作为一个国家,则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一部分已经职业化的军队,还有官僚、国君,这些人的存在全都是纯粹消耗,没有任何产出。这一点与族长的子嗣几乎都要下地放牧的部族截然不同。而这些多余的消耗和需要,西夏国中无法供给,就只能从宋人那里吸血。
所以自从元昊起兵立国之后,党项人年年挑起大战。就算宋人给了所谓的岁赐,也不足以将逐渐扩张的国家财政支撑起来。随着西夏国家建立日久,逐渐完备起来的官僚体系对钱粮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加上从部族长老转职而来的贵族们的难填欲壑,便只能通过战争和劫掠来博取——因为西夏的经济支柱是大宋。
至于同样在大宋身上吸血的辽国,其本国的国力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运转,每年大宋送上的五十万银绢的岁币,仅仅是用来买通辽国统治阶层。只要能满足契丹贵族们的要求,就可以让他们不动南侵的心思。这就是西夏和辽国的差别所在,也是为什么澶渊之盟得以保全至今,而庆历和议只用了二十年就成了废纸。
不过自从横山、河湟两役之后,加上梁氏要腾出手来整顿国内,两国在三年之中都没有大战,仅有边界的一点小冲突。而且随着陕西、河北、河东推广将兵法用来整顿军队、汰弱留强。加之有了军器监后,接收的装备也日渐精良,三路禁军的实力飞速上升。辽国、西夏受到的压力,越来也大。
辽国强行索要边界土地,就是在示威。而辽国公主下嫁秉常,也是一种应对。
现如今辽国随着他们的要求被满足,一时间已经平静了下去。但西夏这边,主动挑起战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与其等到党项人在契丹暗中的支持下举兵来攻,还不如先行动手,抢占战略优势,将横山控制,自此便可以高枕无忧,等到合适的时机,就可以举兵北向,将兴灵给收服,一举平灭西夏。
种谔就以这个理由说服了赵顼,得以出外担任鄜延路兵马副总管。但让赵顼最终下定决心开战的理由,却是在最近。说起来,还是韩冈给他的原动力,没有韩冈能让北方禁军在三年之内全数铁甲化的保证,赵顼也不敢贸贸然的决定重新挑起战火。
但这个决定,有很多人反对,之前韩冈就反对过,他觉得首要目标该在兰州,王韶与他也是一个心思,应该出战,只是目标不该是横山。而蔡挺,则对此表示支持,看他样子,也是有意争一下领军出战的主帅之位。
至于政事堂,王安石一个人说话就压倒了其他四人的声音——如今的政事堂中有三相两参,难得的满员情况。其中说话有力的就只有王安石一人。韩绛不在意,当初他说话没人理,现在还是没人理,但只要冯京和吕惠卿得意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