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韵-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说的很好,以不变应万变,足可立于不败之地,成将军之言,甚有道理,不过我们决不能一味防守,只有先打他们一下狠的,才能削其锐气,之后仗就好打了。”    成秋弘浑身一震,“元帅是说我们要抢先出击?可我们的兵力完全不占优势啊!”    李衽也道:“此次我军倾力与蒙人决战,非生即死,再无他途。我等身上重逾千钧,先求稳,再求胜,便是最稳重的道理。元帅如要行险,还请三思而行!”    徐立对李烈绝对信心百倍,当下没有说话,只是在旁静静倾听。    李烈笑道:“我们会这样想,那么蒙古人也一定会这样想,兵者,诡道也!我就要利用敌人这种心理,好好打上一仗,诸君还请听命行事!”    这次两国联合抗击蒙古人,便是以李烈为帅,李衽为副帅,徐立和成秋弘分别为西夏军和宋军的左右将军,由于李烈战功赫赫,自然要以他为主,如今听他下了决定,众人便不再多说,肃立听令。    “既如此,本帅便要决断了。”李烈神色一整,大声道:“众将官听令!”    众人忙挺起了胸脯,只听将军接道:“明日,大军整休完毕,辰时,左中右路三军齐头并进,务必于次日辰时之前到达沃野镇外围,安营结寨。三路大军由本帅统一调度,所有斥候全部派出,半个时辰一报,闻报蒙古骑兵露头,便给与其迎头痛击。三军将士中,勇往直前者,重赏!懦弱退后者,立斩!大军首战,只许胜,不许败,尔等可听得明白?”    “诺!”众将齐声答应。    第二日一早;左中右三路大军尽数出发;浩浩荡荡出了边关;翻过贺兰山;直奔沃野镇而去。    彼时正是晚秋;江南杨柳仍旧绿意盎然;塞外却是风沙肆虐;漫天的灰尘遮住眼睛;不仅是人;就连那骡马的行进也甚是困难。    “看这里。据前方斥候来报;蒙古人的先头部队;眼下离沃野镇只剩三百余里的路程;以蒙古战马的骑行速度。最迟在明日暮时;他们便会赶到。”成秋弘在精心绘制地地图上;用红色小楷点了一下;正是沃野的位置。那也就是说;明天的这个时候;西夏联军和蒙古联军地第一战就要打响了?!李烈嗯了声;下意识的将盔甲抖了抖;帐篷外呜呜的风声传入耳膜。叫他心中有些忐忑;又有些兴奋。以前打仗,都是自己的军队,如臂使指,现在两国联军,却是没有那么流畅,只盼西夏将领能够明了此战的重要性,尽心竭力,不然各怀心眼,只怕此仗就危险了。这是一场未知结果的战争。从单兵战力和人数上;己方都还处于劣势;明天那一仗会打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手下五万将士的性命都握在手中;于情于理;都绝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身上的压力陡的沉重起来。    大军是在今日日落的时候到达沃野的。初次见到沃野镇;李烈心里难以形容的震撼。说它是一座城堡根本不确切;这是漫漫黄沙中崛起地一座荒芜的地上土堡;早已荒废,不见一个人影,四周也没有村庄,看来由于战乱,百姓早就跑光了。四面全部是一人高的残破地墙壁;只要提缰跃马;便可轻松跨入。黄沙漫天飞舞。城中的沙土厚的直达脚踝;生锈的刀剑;腐朽的战袍;枯萎地白骨;这残败的土堡笼罩在一片阴森氛围当中;说是城池,却根本就无险可守。    “元帅,敌军先锋将在明日下午时分到达沃野!”徐立站在李烈身后说道,“末将请求率军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给予迎头痛击!”    李烈没有说话,负手走出营帐,远眺苍茫原野,只见风沙漫漫,天地一片昏黄,近处士兵们正在忙碌着安营扎寨,到处都是晃动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下拉出长长的影子。要在这无险可守的空旷之地打败擅于野战骑射的蒙古人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每个人都明白,要想胜利何其艰难,只怕一个运筹不好,五万将士都将葬身于此。凭着对李烈绝对的信赖,两万宋军有着盲目的自信,就连徐立都是如此。然而西夏军将则不那么认为,李衽已经在途中几次劝李烈回军扼守贺兰山口,都被李烈断然驳回,现在只怕是躲在帐篷里正和忿忿然呢!    李烈挥手叫过一名侍卫,“请王爷和成将军到我帐中议事!”说着走入中军帐中。    不多时,成王李衽和成秋弘、徐立及一众将领走进中军帐,李衽因为是王爷身份,所以在帐下有座位,其余将领则肃立在旁。李烈从沉思中惊醒,将身子坐正,拿起一支令箭抛了下去,“成秋弘听令,命你带领所部一万人连夜在阵前三里旷野挖掘战壕,明天中午之前必须完成,而且所掘出的土石不得堆于壕沟旁边,要运送到城墙下,填补城墙,你听明白了吗?”    “壕沟?”成秋弘一愣,那里也不筑城扎寨,挖壕沟干什么?连忙将令箭捡起,躬身道:“末将有些不明了,这壕沟要挖成什么形状?”###一0二 抗蒙(下)
    李烈将刚刚画好的图纸交给他,“就按此图操作,壕沟深一人高,宽度不须太大,只要能够转开身便可,这种壕沟要在正面挖掘至少三十条,长度两里左右,两条壕沟只见相距三十步,中间每条壕沟纵横交错,完全相连。”成秋弘看着李烈给的图案,听着他讲解,虽然明白了怎么挖掘这种奇怪的壕沟,却满心的疑惑,这是什么东西,说他是壕沟吧,却只有一人深,宽度还那样小,迈步就可越过,怎么能取到阻敌的目的?不由问道:“元帅,这壕沟这等古怪,有什么用处?”    李烈将脸一沉,不怒自威,“你只要服从命令便可,不许多问,明日午前不能完成,提头来见!”    成秋弘连忙低头,“末将遵命!”    “李衽听令!”    成王连忙站起身,躬身道:“请元帅吩咐!”    李烈将令箭亲自交给他,温和说道:“这次行军匆忙,辎重所带不多,抛石车更是笨重,只带来十余架,希望王爷命士兵砍伐树木,就地打造,所用木料就在城北原野那片树林砍伐,一定要将目力所及的地方的树木树林全部砍倒,不留一棵!然后全部拖入城中摆放于城中各处!”    李衽闻言大惊,“元帅,这可使不得呀!蒙古人本就擅于野战,我军正可依托树林反击,怎可将树木伐倒,如此一马平川,这岂不是给敌人大开方便之门吗?”    李烈微微一笑:“本帅长年征战,未尝一败,难道王爷信不过我吗?”    “这……本王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    李烈挥手打断他的话,“军中最重军令,请王爷听令行事!”    “是!”李衽无奈的躬身一礼,退回旁边。    “徐立,拓跋魁听令!”    “末将在!”    “命你锋锐营与拓跋魁的两千精锐重骑兵连夜出西门,绕路包抄蒙古大军后路,行动要迅速,广布斥候,小心迂回,一旦得到蒙古军败退的消息,则全军尽出,以拓跋魁的重甲骑兵为主力,拦截对方残兵,望两位精诚合作,如有懈怠,军法从事,严惩不殆!”    “末将遵令!”    李烈将手一挥,“军情紧急,现在你们就出发吧!”    一切安排妥当,李烈自去休息。李衽和成秋弘面面相觑,做声不得,都不知道李烈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只觉他每个安排都匪夷所思,根本不能以常理揣测。    “王爷,李烈这些安排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壕沟古怪倒还罢了,替敌军清除障碍地事情他也做得出来,帐还没打,人家就已经算准蒙古人必败了,早早就将我军最精锐的骑兵都派了出去,还拦截他们后路,这不是开玩笑吗?”成秋弘不满的抱怨着。    李衽摇头苦笑:“本王也猜不透他的心思,也许他当真有破敌良策吧,咱们将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行了,胜败就听天由命吧!”    二人相对苦笑一声,匆匆下去忙碌。李烈躺在床上,仔细思索自己的部署还有无破绽,对于这一战,他感觉尤为沉重,毕竟要面对的是精锐的蒙古骑兵,这可是打遍亚欧的强悍部队,丝毫马虎不得,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将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从那些记载中,军人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塑造一支用于未来战争的军队。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摧毁整个文明。在战场上,他的部队运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敌人”。“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的种种不变的要求”。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中国学者刘乐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而面前这支队伍统帅木华黎也绝对不容小视,那可是元初四杰之首啊!在战败金国之后,成吉思汗已意识到金王朝再不是心腹大患了,便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经略西方,而中原的广大战场便由他选择的一位忠诚大将负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木华黎大将主持。木华黎,是被成吉思汗称为“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一样关系密切的股肱之臣。木华黎的威名早在蒙古草原上如雷贯耳了,他跟随成吉思汗浴血奋战,从蒙古草原直到中原战场,或独率一军,主持方方面面,或是辅佐大汗,运筹帷幄,都能够战则必胜,谋则有功,他的位置与作用,已成为成吉思汗的副帅和助手。在未来,成吉思汗在经营西方,踏上征途之前,要托他主持与金国战争的全局,继续维护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木华黎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成吉思汗用人的最高明之处。多年以来,他对待部下,一旦看准了人,总是绝对信任他,大胆放手,只交任务,不干涉具体行动,从而使其及时到位,有职有权,这才能让其充分施展才能。在对待木华黎的放手任用上,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就在几年以后,木华黎会走上是也的顶峰,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并赐誓券金印,上刻“子孙传国,世世不绝”。这里所谓“国王”,实际只是爵位,并没有国土,以前成吉思汗曾将木华黎派到全国边境地区去。当时,那些女真诸部称他为“国王”,意即“一国之君”。后来,成吉思汗听说之后,对他说道:“这个称号是个幸福征兆,真是太好了!”于是,成吉思汗又在“国王”之前,加封了“太师”的职位,把对全国战争的大权全部授予木华黎,可以“承制得专封拜”,凡攻金战争中的一切事宜,不须请示报告,皆可自行决策处理。当时,他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为了加重木华黎的权威,体现出他有充分的指挥、生杀大权,成吉思汗还特地赐给他九尾白旄纛的大旗,并告诉诸将道:“木华黎凭借这面大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军中所有将士,一律谨遵勿急,如有违拗,可以先斩后奏……”这样的安排颇有点相似于中原帝王的尚方宝剑,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对木华黎的依重,而金朝人甚至把木华黎称之为“权皇帝”,这里的“权”,意思是“代理”。    李烈从床上站起来,透过窗棂看向远处的旷野,月光照在荒野上,无数的火把点缀期间,那是成秋弘正在率领西夏将士连夜挖掘壕沟,李烈的目光穿过遥远的夜空,仿佛看见天边正有一支百战的精兵,为首那个魁梧的身影也正注视着这里。木华黎,咱们的战争就从这里开始吧!    时间在紧张忙碌中过得很快,仿佛转眼间就到了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肩头,李烈缓缓闭上眼睛,感觉太阳的热度在额头一点点增加,是的,今天就要开始一场战争,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这是个令人期待的问题。    匆匆吃过早饭,李烈来到低矮的城头上,除了派出去的徐立和拓跋魁的军队,这里还有四万四千人,其中有一万五千忠勇的汉族男儿,两万八千西夏骑兵,就凭这些,李烈决定和蒙古人打一场硬仗,这实在得益于他能够指挥西夏的军队,他吝惜自己军队的每一个士兵的生命,却并不代表可以珍惜西夏人,有了这个机会,正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消弱西夏的力量,同时打击蒙古人。想到这里,李烈嘴角微微溢出一丝冷笑。    前方斥候急匆匆闯入帐中:“禀元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