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日大决战 -孙庭信1019-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第40师团在白沙桥一带正被37军围攻,不能自拔。第 3师团残部趁中国军队主力围攻第6师团之机,终于脱出重围,逃 至汩罗江岸。但该师团已死伤惨重,毫无战斗力,不敢再南下救 援第6师团和独立第9旅团了。
  第6师团和独立第9旅团在青山市以北的重围中血战至 1月 12日,大部被歼。后在大批九七式轰炸机的轰炸掩护下,神田师 团长和其残部才侥幸逃出重围。
  1月15日。
  残敌在飞机和炮兵掩护下,逃过新墙河,本次会战结束。整 个会战,日军死伤共为:五万六千九百四十四人,被俘一百三十 九名。
  第27集团军总司杨森的部队在打扫所辖地区战场时,因日军 尸体太多,无法处理,便令平江、长沙、湘阴三县出动民工若干, 挖了三个大土坑,将日军尸体集中掩埋,一个坑即有数千具尸体。 杨森派人在坑旁立上石碑,上刻“万人坑”三字,以作标记。
  此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同盟国军的第 一个伟大胜利。
  英国《泰晤士报》评道:“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国军唯一决 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伦敦《每日电讯报》刊文:“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 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美国记者福尔门实地采访湘北战场后,撰文报道:“中国第三 度的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配备若能与 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地击败日军。”
  日军中央统帅部认为,此次惨败,使部分将士的必胜信念发 生了动摇,需要年余始能恢复。
  阿南军司令官对自己独断进攻长沙;造成如此惨败的后果,曾 向日军统帅部表示愧疚。
  4
  中国军队在长沙的出色战斗,提高了蒋介石在同盟国中的威 望。当长沙会战还在紧张进行的时候,罗斯福即致电蒋介石,建 议将中国和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划为中国战区,成立中国战 区最高统帅部,请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1日3日, 蒋介石复电美国总统,表示愿意就任此职。当日,同盟国宣布了 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决定,并委任美国陆军中将史迪 威为联合国军计划参谋部参谋长,兼任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协助 蒋介石指挥中国战区的部队作战。
  长沙大捷后的二十二天,美国政府宣布:给中国五亿美元的 贷款,以援助中国抗战。
  美国如此慷慨地出钱援助中国,主要原因在于四年多来的战 争证明,中国人特别能战斗。这对于拖住日军,缓解西、南太平 洋美军压力,完成“先欧后亚”的同盟国军事计划都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在美国政府宣布贷巨款予中国的当天,罗斯福致电蒋介 石。他说:中国军队对于残忍侵略者的抵抗。唤起了美国人民和一切其它爱好自由的人民最崇高的赞扬。中国武装与非武装人民在将近五年里实行坚决的抵抗,以反对在装备上远为优越的敌人,他们面对巨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其它联合国家的战斗人员与人民全都受到激励……
  1942年2月9日。
  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突然飞抵印度访问。此事立即引起日本 方面的猜测、恐惧和不安。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火田)俊六大将满腹狐疑,心里嫡咕 道:“在我军攻占新加坡前,蒋介石偕同宋美龄访问印度,其目 的何在?”
  这位总司令官百思不得其解,便令其总参谋长连夜去见汪精 卫。汪精卫也摸不着头脑,搔着脑门说:“我对重庆方面的情报一 无所知。不过,蒋介石此行目的十分明显,其一,对印度民众表 示友好;其二,就从英、美获得借款之事进行磋商。”
  (火田)俊六大将认为,事情肯定并非汪精卫说的那么简单。 他在心里继续嘀咕:“元首既然亲自出马,必有重大目的,是不 是为了实地看看印度有无实力参加同盟国的协同作战?”
  蒋介石此行目的到底何在?(火田)俊六大将仍吃不准,又 把纳粹德国派驻南京汪伪政府的大使史塔玛请来共进午餐,借此 分析蒋介石之行的真正目的。
  这位聪明的日耳曼人说:“蒋介石的印度之行,与本次世界大 战总的战略格局有关。德国自伊朗东进,日本自缅甸西进,携手 压迫印度。这是希特勒元首的理想和战略。因此,蒋介石访问印 度。目的在于形成重庆、缅甸、印度的联合屏障。”
  (火田)俊六大将这才恍然大悟:“唉呀!蒋介石是要组成 使印度参加而排除日本的泛亚细亚同盟!也就是要在亚洲组成以 中国为核心的军事大同盟,来对付日本和德国!”
  (火田)俊六总司令官马上向中央统帅部提出对策:“倾全 力向缅甸进攻,以切断印、中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攻取缅甸时 ,必须向中、印两国中的一方或两方扩大战果,即尽量将日军占 领的中间地带扩大。否则,中、印的联合,不但打破德。日的亚 洲计划,还将使日本在亚洲的既得军事成果也陷入两面夹击的困 难境地。”
  蒋介石印度之行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战略目的。这一点也正如 德国人所分析的那样。
  当时,日军南进节节取胜。 1月21日,东条英机首相在议会 上发表施政方针演说,提出建设大东亚的构想。接着,在日军继 续横扫太平洋诸岛国的情况下,东条首相向太平洋沿岸尚未遭 “横扫”的国家发出恫吓声明:“缅甸、印度、荷属东印度、澳大 利亚、新西兰等国,如果自愿参加日夺的大东亚建设,谋取独立, 日本将予以协助。”其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些国家如果起来反对统 治他们的西方宗主国,日本不但不对他们进攻,而且还会大力协 助他们的“民族革命斗争”,赶走殖民者,让他们“获得独立自 主”。
  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与英国人之间随着民族压 迫的加剧,其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其民族主义者和各政治党派 分为两大阵营;以甘地为代表的阵营要求印度独立自抬,与英国 有矛盾,但同时又表示强烈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以拉斯·毕哈 利·鲍斯为首的一方,则明确企望依靠日本的武力,赶走英国人, 从而实现民族“独立”。
  日本政府在1942年1月间,决定在日本占领区内编成印度独 立军。此事得到流亡在德国的印度民族主义领袖斯巴斯·钱德拉 ·鲍斯的大力支持。此人挺身而出,投身于推翻英印殖民统治的 武装斗争。在日本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成立了印度独立联盟会,拉 斯·毕哈利·鲍斯为会长,并被推为印度国民大东亚代表,以迎 合日本的大东亚建设。此人发表声明:依靠日,印合作向印度的 民族独立前进。东条首相也宣布了日本援助印度独立的方针。
  日本军方制定并得到天皇批准的对印工作:即是以反英宣传 争取印度民心,使之成为倒向日本一边的国家。
  处于如此复杂矛盾旋涡中的印度,如果弄不好,就将成为一 个反英和日的国家。
  蒋介石既任中国战区统帅,负责东方战场的战事,深感拉拢 印度的重要。他在分析了东亚各国情况之后,于1942年 1月托罗 斯福向邱吉尔转达他的意见:其一,鉴于目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英 国应明智地主动允许印度独立自治,以缓和英、印之间日益尖锐 起来的矛盾;其二,如果英国同意蒋介石以上意见,蒋介石将亲 往印度,调解英、印矛盾,劝说印度各党派参加反侵略阵线,共 同对付日本的侵略扩张。
  罗斯福把蒋介石的意见转告了邱吉尔。英国政府方面对如此 尖锐的印、英矛盾,亦深恐印度发生民族战争,使其目前捉襟见 时、自顾不暇的局面再扯开一个口子,因此对蒋介石的印度之行 也表示欢迎,并希望蒋介石在离印时发表劝告印度人民与同盟国 全面合作的宣言。
  在这种背景下,蒋氏夫妇于2月9日由重庆起飞,经云贵高 原及缅甸,于第二天午间到达加尔各答。分别与印度各党派领袖 人物会晤。蒋介石使出浑身解数,向印度民族领袖们反复申明: “倭寇之所谓东亚新秩序,只是一种掩护侵略的手段。倭寇之目 的,完全在奴役各民族以自饱自肥,印度人民不要受其欺骗”等 等。
  蒋介石在转达了邱吉尔政府关于允许印度自治的许诺后,对 消除英、印隔阂起了和解作用。印度人民的“圣雄甘地”,当着蒋 介石的面表示:“我们不与英人合作,系有限度之不合作,主要在 于英人不给我们自由平等地位。现在,英人既然同意给印度以自 由平等地位,英、印联为一气,共同抵抗侵略,绝无问题。”
  蒋介石在印逗留期间,还与印度其他朝野人士及盟国驻印度 军政头面人物恳切会晤,尽力把仇恨之火引去烧日本侵略者。
  2月21日。
  蒋介石离印前,发表了《告印度人民书》,希望中、印两大国 同为人类自由努力,对于英国致诚挚之期待,深信必能从速赋予 印度以政治上之实权。蒋介石在声明中称:“余夫妇此次访印,留 驻半月,得与印度军政当局,以及一般友好,开诚商讨吾人之反 侵略计划,与彼此共同奋斗目的,幸获一致之同情与全力赞助,殊 觉愉快。… ”
  同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离开印度,飞往缅甸腊戌前线,视察 中国战区缅甸战场战况。
  此时,根据1941年12月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 定》,中国编组了远征军,已由杜聿明将军率领第5、第6、第66 三个军入缅作战。
  蒋介石以最高统帅身份,威风凛凛地察看了阵地,接见了部 分官兵,听取了杜聿明的汇报,并作了指示。然后,带着夫人和 随员登机回国。不料他的座机刚飞上云端,就被一群日本飞机咬 上了。
  座机内顿时紧张异常,人人感到未日来临,宋美龄已开始作 升天祈祷。
  蒋介石也瞅见了敌机,黑压压一大群,一共是十八架。心里 也是一阵紧张,但他一转念:我身为一国元首,东方战区最高统 帅,若惊慌失措,有失威严。再者,生死在天,命中注定,怕死 是死,不怕死亦是死,何不听其自然,死了也留个英名在世。这 样一想,他心头的慌乱也就烟消云散了。蒋介石干脆正襟危坐,摆 出一副军人的威仪,还拿出书来,自顾专心默读,强压住心头那 七上八下乱撞的念头,似乎对眼前的厄运不理不睬。
  机上随员也为之肃然。
  也可能真是蒋介石命不该绝,其座机竟然奇迹般地逃脱敌机 群的追击,安全返抵昆明机场。
  5
  1942年10月10日。
  美国费城独立厅的自由之钟,敲响了三十一下(中华民国三 十一年国庆日),为中华民国政府,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遥致 祝贺。
  是日,在重庆举行的国庆大典上,蒋介石以激动的心情宣布: “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国父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遗嘱,亦完全实现。我国同胞,自今日起,应 格外奋勉,自强自立。”
  中国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越战越强的伟大力量,使 得西方政府和军队上中层人士不得不改变鄙视华人的观念,中国 以一个军事强国的姿态,屹立于反法西斯阵营之中。
  美国军方认为,承认中国是反法西斯的四大列强之一,其最 大的价值在于对世界人民起到了鼓舞士气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罗斯福却以更远的眼光,对中国的地位作了更加全面和确切 的评价:没有中国人的抗战,世界将被法西斯打垮。他说:“假如 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 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把这些地方拿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 东… 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 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掉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 切交通线。”
  若真到那步田地,所谓的同盟国阵线将不复存在。
  基于当时侵略与反侵略军事力量的对比和战后美、苏两大阵 营力量的对比。从这种世界大格局考虑(罗斯福认为,中国在美 国的支援扶助下,可以建设像美国那样的制度,成为美国在亚洲 取代日本地位的强大而忠实的伙伴),罗斯福决心力排众议,坚定 地把中国拉入美、中、英、苏四大强国之列。
  罗斯福提出,战后应把世界各地的许多岛屿和殖民地从弱国 手中收回。由某种形式的国际托管机构来管理。其实,他要把殖 民地从原来强大而现在变得软弱了的老殖民主义手中夺过来,交 给由美国、中国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