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文精选-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所议法,使拯于此时有所不取而不为,可以风天下以廉耻之节,而拯取其 
所不宜取,为其所不宜为,岂惟自薄其身,亦所以开诱他时言事之臣,倾人 
以觊得,相习而成风,此之为患,岂谓小哉!然拯所恃者,惟以本无心耳。 
夫心者,藏于中而人所不见迹者,示于外而天下所瞻。今拯欲自信其不见之 
心,而外掩天下之迹,是犹手探其物,口云不欲,虽欲自信,人谁信之?此 

… 页面 66…

臣所谓嫌疑之不可不避也。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 
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伏望陛下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置之京师,使拯得避嫌疑之 
迹,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节,不胜幸甚。臣叨尘侍从,职号论思,昔 
尝亲见朝廷致谏之初甚难,今又复见陛下用谏之效已著,实不欲因拯而坏之 
者,为朝廷惜也!臣言狂计愚,伏俟诛戮。 

… 页面 67…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臣闻:“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故臣不避群邪切齿之祸, 
敢干一人难犯之颜,惟赖圣明,幸加省察。 
     臣伏见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 
继罢黜,天下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贤,而不闻其可罢之罪。臣虽供职在外, 
事不尽知,然臣窃见自古小人,谗害忠良,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则不过 
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则必须诬以专权。其故何也?夫去一善人,而众善 
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欲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二求瑕;惟有指 
以为朋,则可一时尽逐。至如大臣,已被知遇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 
惟有专权,是上之所恶,故须此说,方可倾之。臣料衍等四人,各无大过, 
而一时尽逐。弼与仲淹,委任尤深,而忽遭离间,必有以朋党专权之说,上 
惑圣聪者,臣请试辨之。 
     昔年仲淹初以忠言谠论,闻于中外,天下贤士,争相称慕。当时奸臣诬 
作朋党,犹难辨明。自近日陛下擢此数人,并在两府,察其临事,可见其不 
为朋党也。盖衍为人清慎而谨守规矩;仲淹则恢廓自信而不疑;琦则纯信而 
质直;弼则明敏而果锐,四人为性既各不同,虽皆归于尽忠,而其所见各异, 
故于议事,多不相从。至如杜衍欲深罪滕宗谅,仲淹则力争而宽之;仲淹谓 
契丹必攻河东,请急修边备,富弼料以九事,力言契丹必不来。至如尹洙, 
亦号仲淹之党,及争水洛城事,韩琦则是尹洙而非刘沪,仲淹则是刘沪而非 
尹洙,此数事尤彰著,陛下素已知者。此四人者,可谓天下至今之贤也。平 
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不私,以此而言,臣见 
衍等真得汉人所谓忠臣有不和之节。而小人谗为朋党,可谓诬矣。 
     臣闻有国之权,诚非臣下之得专也。然臣窃思仲淹等,自入两府以来, 
不见其专权之迹,而但见其善避权也。权者得名位则可行,故好权之臣必贪 
位。自陛下召琦与仲淹于陕西,琦等让至五六,陛下亦五六召之。富弼三命 
学士,两命枢密副使,每一命皆再三恳让,让者愈切,陛下用之愈坚。臣但 
见其避让太繁,不见其好权贪位也,及陛下坚不许辞,方敢受命,然犹未敢 
别有所为。陛下见其皆未行事,乃特开天章,召而赐坐,授以纸笔,使其条 
事,然众人避让,不敢下笔,弼等亦不敢独有所述,因此又烦圣慈,特出手 
诏,指定姓名,专责弼等条列大事而施行之,弼等迟回又近一月,方敢略条 
数事。仲淹深练世事,必知凡百难猛更张,故其所陈,志在远大,而多若迂 
缓,但欲渐而行之以久,冀皆有效。弼性虽锐,然亦不敢自出意见,但多举 
祖宗故事,请陛下择而行之。自古君臣相得,一言道合,遇事便行。臣方怪 
弼等,蒙陛下如此坚意委任,督责丁宁,而犹迟缓自疑,作事不果。然小人 
巧谮,已曰专权者,岂不诬哉!至如两路宣抚,圣朝常遣大臣,况自中国之 
威。近年不振,故元昊叛逆一方,而劳困及于天下。北虏乘衅,违盟而动, 
其书辞侮慢,至有贵国祖宗之言。陛下愤耻虽深,但以边防无备,未可与争, 
屈意买和,莫大之辱。弼等见中国累年侵凌之患,感陛下不次进用之恩,故 
各自请行,力思雪耻。沿山傍海,不惮勤劳,欲使武备再修,国威复振。臣 
见弼等用心,本欲尊陛下威权以御四夷,未见其侵权而作过也。 
     伏维陛下睿哲聪明,有知人之圣。臣下能否,洞见不遗,故于千官百辟 
之中,特选得此数人,骤加擢用。夫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 
之福也。今此数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此臣所 

… 页面 68…

为陛下惜之也。伏惟陛下圣德仁慈,保全忠善,退去之际,恩礼各优。今仲 
淹四路之任,亦不轻矣。惟愿陛下拒绝群谤,委任不疑,使尽其所为,犹有 
裨补。方今西北二虏,交诤未已,正是天与陛下经营之时,如弼与琦,岂可 
置之闲处?伏望陛下早辨谗巧,特加图任,则不胜幸甚。 
     臣自前岁召入谏院,十月之内,七受圣恩。而致身两制,方思君宠至深, 
未知报效之所,今群邪争进谗巧,正士继去朝廷,乃臣忘身报国之秋,岂可 
缄言而避罪?敢竭愚瞽,惟陛下择之。 

… 页面 69…

                               论修河第三状 

     右臣伏见朝廷定议,开修六塔河口,回水入横陇故道,此大事也。中外 
之臣皆知不便,而未有肯为国家极言其利害者,何哉?盖其说有三:一曰畏 
大臣,二曰畏小人,三曰无奇策。 
     今执政之臣,用心于河事,亦劳矣。初欲试十万人之役以开故道,既又 
舍故道而修六塔,未及兴役,遽又罢之。已而终为言利者所胜,今又复修。 
然则其势难于复止也。夫以执政大臣锐意主其事,而又有不可复止之势,固 
非一人口舌可回。此所以虽知不便而罕肯言也。 
     李仲昌小人,利口伪言,众所共恶。今执政之臣既用其议,必主其人。 
且自古未有无患之河,今河浸恩、冀,目下之患虽小,然其患已形;回入六 
塔,将来之害必大,而其害未至。夫以利口小人,为大臣所主,欲与之争未 
形之害,势必难夺。就使能夺其议,则言者犹须独任恩、冀为患之责,使仲 
昌得以为辞,大臣得以归罪。此所以虽知不便而罕敢言也。 
     今执政之臣用心太过,不思自古无不患之河,直欲使河不为患。若得河 
不为患,虽竭人力,犹当为之。况闻仲昌利口诡辩,谓费物少而用功不多, 
不得不信为奇策,于是决意用之。今言者谓故道既不可复,六塔又不可修, 
诘其如何,则又无奇策以取胜。此所以虽知不便而罕肯言也。 
     众人所不敢言而臣今独敢言者,臣谓大臣非有私仲昌之心也,直欲兴利 
除害尔。若果知其为患愈大,则岂有不回者哉。至于顾小人之后患,则非臣 
之所虑也。且事欲知利害、权重轻,有不得已,则择其害少而患轻者为之, 
此非明智之士不能也。况治水本无奇策,相地势、谨堤防,顺水性之所趋尔。 
虽大禹不过此也。夫所谓奇策者,不大利则大害;若循常之计,虽无大利, 
亦不至大害。此明智之士善择利者之所为也。今言修六塔者,奇策也,然终 
不可成而为害愈大;言顺水治堤者,常谈也,然无大利亦无大害。不知为国 
计者欲何所择哉?若谓利害不可必,但聚大众,兴大役,劳民困国以试奇策, 
而侥幸于有成者,臣谓虽执政之臣亦未必肯为也。 
     臣前已具言河利害甚详,而未蒙采听。今复略陈其大要,惟陛下诏计议 
之臣择之。 
     臣谓河水未始不为患,今顺已决之流,治堤防于恩、冀者,其患一而迟。 
塞商胡,复故道者,其患一而速。开六塔以回今河者,其患三而为害无涯。 
     自河决横陇以来,大名金堤埽岁岁增治;及商胡再决,而金堤益大加功。 
独恩、冀之间自商胡决后,议者贪建塞河之策,未尝留意于堤防,是以今河 
水势浸溢。今若专意并力于恩、冀之间,谨治堤防,则河患可御,不至于大 
害。所谓其患一者,十数年间,今河下流淤塞,则上流必有决处。此一患而 
迟者也。 
     今欲塞商胡口,使水归故道,治堤修埽,功料浩大,劳人费物,困弊公 
私,此一患也。幸而商胡可塞,故道复归,高淤难行,不过一二年间上流必 
决。此二患而速者也。 
     今六塔河口,虽云已有上下约;然全塞大河正流,为功不小。又开六塔 
河道,治二千余里堤防,移一县两镇,计其功费,又大于塞商胡数倍,其为 
困弊公私,不可胜计。此一患也。幸而可塞,水入六塔而东,横流散溢,滨、 
棣、德、博与齐州之界,咸被其害。此五州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 
仰,今引水注之,不惟五州之民破坏田产,河北一路坐见贫虚。此二患也。 

… 页面 70…

三五年间,五州凋敝,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涩,则上流必决。此三 
患也。所谓为害而无涯者也。 
     今为国误计者,本欲除一患而反就三患,此臣所不喻也。至如六塔不能 
容大河,横陇故道本以高淤难行至商胡决,今复驱而注之,必横流而散溢; 
自澶至海二千余里,堤埽不可卒修,修之虽成又不能捍水。如此等事甚多, 
士无愚智皆所共知,不待臣言而后悉也。 
     臣前未奉使契丹时,已尝具言故道、六塔皆不可为,惟治堤顺水为得计。 
及奉使往来河北,询于知水者,其说皆然。虽恩、冀之人今被水患者,亦知 
六塔不便,皆愿且治恩、冀堤防为是。下情如此,谁为上通?臣既知其详, 
岂敢自默。伏乞圣兹特谕宰臣,使更审利害,速罢六塔之役,差替李仲昌等 
不用,选一二精干之臣与河北转运使副及恩、冀州官吏,相度堤防,并力修 
治,则今河之水必不至为大患。且河水天灾,非人力可回,惟当顺导防捍之 
而已,不必求奇策立难必之功,以为小人侥冀恩赏之资也。况功必不成,后 
悔无及者乎!臣言狂计愚,惟陛下裁择。 

… 页面 71…

                               荐布衣苏洵状 

     右臣猥以庸虚叨尘,侍从无所裨补,常愧心颜。窃慕古人荐贤推善之意, 
以谓为时得士,亦报国之一端。往时自国家下诏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 
古。盖自天圣迄今二十余年,通经学古履忠守道之士,所得不可胜数,而四 
海之广,不能无山岩草野之遗,其自重者,既伏而不出,故朝廷亦莫得而闻, 
此乃如臣等辈所宜求而上达也。 
     伏见眉州市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 
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 
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 
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 
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 
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谨具状奏闻,伏候旨。 

… 页面 72…

                                  谢致仕表 

     臣某言:今月十七日进奏院递到敕告:伏蒙圣恩,除臣太子少师,依前 
观文殿学士致仕者。愚诚恳至,曲轸于皇慈;宠命优殊,特加于常品。本期 
得谢,更此叨荣。臣某。 
     伏念臣猥以庸近之材,早遘休明之运。不通之学,既泥古以难施;无用 
之文,复虚言而少实。是以三朝被遇,四纪服劳。蒙德重于丘山,论报亡于 
毫发。而年龄晚暮,疾病尪残。辄希知止于前人,不待及期而后请。自陈悃 
愊,屡至渎烦。既久历于岁时,始曲蒙于开可。仍超加于异数,非止赐于残 
骸。道愧师儒,乃忝春宫之峻秩;身居畎亩,而兼书殿之清名。至于头垂两 
鬓之霜毛,腰束九环之金带,虽异负薪之里,何殊衣锦之归?使闾巷咨嗟, 
共识圣君之念旧;摚鸶性茫韵:蟾V兄铡F裎┯蕹迹朗艽蟠停俊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无私覆物,博爱推仁。以其夙幸遭逢,密契风云之感 
会;曾经服御,不忘簪履之贱微。致此便蕃,萃于衰朽。虽伏枥之马,悲鸣 
难恋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