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天大血战 作者:[苏] a·m·萨姆索诺夫-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提到盟国打算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而不是在1942年。这个声明正是在苏德战场开始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要求英勇奋战的红军做出极大努力和付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做出的。
  1942年6月23日,N·B·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回信中写道:
  “阁下6月18日来信获悉。
  信中表明,第一,英国政府停止从北线继续供给苏联军用物资;第二,不顾苏英己达成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著名联合公报,英国政府把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推迟到1943年。
  我们的海军专家们认为,英国海军专家关于必须停止向苏联北部港口运输军用物资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确信,只要有诚意和准备履行自己承但的义务,货运可以按期完成,并会给德国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的专家认为,英国海军部命令第17护航队甩开货船,返航英国,以及令运输船只在无护航的情况下,分散开往苏联港口,这是不可理解和无法解释的。当然,我并不认为,往苏联北部港口定期运货会没有危险和全无损失。但是,在战争环境中,无论哪一件大事成功,不去冒险和不受损失那是不可能的。阁下当然很清楚,苏联正在遭受无可比拟的严重损失。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料到,英国政府会在苏联特别需要运送军用物资和苏
  战场上严重紧张的时候,停止给我们运送军用物资。很清楚,通过波斯湾港运货,怎么也不能弥补停止北线航运所造成的损失。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我担心的是这个问题开始变得不严肃。根据苏德战场出现的局面,我要坚决断然地声明,苏联政府不能同意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推迟到1943年。
  我和我的同事们就阁下信中的问题,发表了开诚布公的意见。对此,我望阁下不介意。
  N·斯大林”
  这样,在通过盟国力量有效地联合起来,解决同希特勒德国斗争中的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很大困难。美英两国敌视苏联的势力的存在,削弱了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大大推迟了取胜的时间。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希特勒同盟国的战斗合作,还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尽管有一系列的矛盾以及在对苏关系中,存在有经常性的不真诚态度)美英政府不得不把自己的政府服从于同希特勒德国作战的目的,而且,美英人民,同被法西斯占领国的人民一样,对红军的英勇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以实际行动尽力给苏联以全面的援助,且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联不仅承担了反希特勒德国武装斗争的主要重担但,而且还成为反法西斯侵略的人民的始终不渝的组织者和鼓舞音。这一切使苏联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反希特勒同盟中的决定力量。

第二节 法西斯德国经受第一次危机
 
  在人民和国家生活中,有一些事件在社会发展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连蓄意敌视历史真理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西方不少反动的作者在自己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中,也不得不承认德军在进攻苏联之初,和遭到苏联反击之后的迥然不同的情景。在这些人当中就有一个名叫维纳·波特的在《德国士兵》一文中写道:“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是一曲英勇交响乐和军事胜利的尾声,这场胜利把在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的德军推向了欧洲的最远边缘。德军独有的高昂士气是整个军事形势所决定的。在欧洲的战绩,只能使他们无限信任他们的上司。”但是,在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家们调遣部队进攻苏联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时,敌人为了夺取暂时的一些胜利,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战斗中难以忍受的重担,严酷的气候和对方许多花招都大大超过了人的忍受界限。胜利之路变成了死亡之路”。
  1941至1942年之交冬季,法西斯军队在苏联所遭到的惨败,标志着希特勒德国及其武装力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深刻危机。德国武装力量损失惨重,因而靠闪电战打败苏联的企图也遭到破产。正当法西斯德国大唱进军欧洲各国的胜利凯歌时,从东线都传来了成千上万德军将士阵亡的悲惨消息。侵略军在苏联土地上遭受着应得的灾难。
  瓦尔特·乌布利希写道:“前线的巨大损失,加上国内越来越多的困难,白色恐怖加剧了。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界的不满情绪在不断高涨。”
  《国家观察员》描述说,当时“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打击”,就连德国金融资本上层代表人物也充满怀疑和惊慌的感觉。
  曾多年任希特勒政府财政顾问和武器装备全权代表的沙特1941年也写道:“我和我的朋友也开始明白,进攻俄国是丧失理智的”。
  由于法西斯军队在苏德战场遭到严重失利,在希特勒匪徒占领的欧洲国家,人民解放运动莲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削弱了希特勒军事机器的作战能力,使德国和整个法西斯国家联盟内部的政治形势日趋尖锐化。但是,这种尖锐化,还末能达到不可收拾和使纳粹德国感到振惊的地步。在苏德战场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情况下,纳粹分子还能暂时躲过降到他们头上的灾难。
  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和提高军队的士气,希特勒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将冯·布劳希奇元帅解职,指责他在东线作战失利。许多将军也被解除指挥职务。
  富勒写道:“将军的这种崩溃局面,从马恩河会战以来,尚未见到过。”
  1942年初,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新的地区设防固守。敌军离莫斯科一百五十公里,而在前线一些个别地区更近一些(一百二十公里)。希特勒统帅部继续把重兵集团部署在莫斯科方向,企图恢复对苏联首都的进攻并占领她。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间,德国及其盟国的大部分预备队,从西方调往苏德战场。希特勒集团乘欧洲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之机,采取了紧急措施,在苏德战场上着手准备新的大规模进攻。英国军事历史家利被尔·哈特就此问题写道:
  “希特勒既不愿意听从一些将军们的劝告,转入防御和在占领地设防固守,也不接受龙德施泰特和莱布的建议,退守波兰。从这些正确的战略议建被否决,可明显地看出希特勒野心不死和吞并天下的侵略本性。希特勒企图用手中有限的装备发动获得更大战果的进攻。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其贪得无厌的奢望,已经失去的威望的幽灵还在缠绕着他,他强烈地感觉到,进攻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当然,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不仅仅是希特勒一个人,同“元首”一起从事制定和实施反苏战争计划的还有整个德国将军团。
  在准备完成当前任务时,敌人不仅要动员新兵员,以弥补部队减员,而且要大大增加武器弹药的生产。德国法西斯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和侵入苏联后最初几个月的胜利,使法西斯头子们利令智昏。他们确信,他们的侵略计划的实现已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并没有按原来的速度加快军火生产。这说明原料(钢、铁、有色金属)相当困难。
  西德资产阶级经济学究就此写道:“政府没有竭力扩大武器生产,看来是因为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法国取得重大战果后,不认为这是必要的了。在此以前所进行过的全部军事行动中,损失要比预料的少得多。战争结束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有一篇军事评论指出:‘德国在斗争的最后级段,已掌握有军事威力的压倒优势,因而对这场斗争的结果不应产生怀疑’”。
  另外一些德国资产阶级作家也是这样论述的。如汉斯·克尔在《军事经济和军事工业》一文中指出:“从1940年夏季开始,德国连自己经济力量的一半也没耗费掉。遗憾的是,军火制造没有大量增加。西部战争中弹药消耗不大,促使一些工业部门开始减少自己的生产量。工业家们不相信有必要制造新型坦克、飞机、大炮,也防碍了扩大再生产。”
  1941年9月,希特勒认为侵苏战争胜利在望,于是下令缩小军工生产。
  苏联人民及其军队很快就迫使敌人相信,他们对苏德双方军事潜力的估计是错误的。法两斯德国军队往莫斯科城郊的惨败,向法西斯分子表明:持久战是不可避免的。军工生产的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战争期间,初次发现重要武器弹药的储存量大大减少的原因是东线的需要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估计”仅1941年12月和1942年1月这两个月内,敌人在苏德战场上就损失了3千辆坦克。于是,德军装甲车的总数便减少到约4千辆。其它种类的技术兵器损失也很大。
  法西斯德国的军事工业,不仅有增加武器数量的任务,而且还要提高武器的质量。东线的战斗令人 服地表明,苏联T—34坦克优越于所有的德国坦克。制造重型坦克和将其装备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必要性己迫在眉睫。然而,过去德国工业只制造轻型和中型坦克。敌人的炮兵装备和其它种类的技术兵器,也需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
  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大量减员和军事工业急需补充劳动力,人力的后备问题复杂化了。希特勒分子妄图靠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办法,克服这方面出现的问题。1942年,德国军工生产中,外国工人和战俘人数达几百万人,专题著作《1939—1945年战争期间的德国工业》一书的作者称有420万人。苏联出版的许多书籍中也列举了同样的数字。实际上,德国法西斯使用奴隶劳动力的数量还要大。在纽伦堡审讯德国主要战犯时查明,到1942年7月24日,强行从占领区运往德国,并被用在德国生产部门的人数为5l2万2千人,而到同年11月30日,达7百万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被繁重的奴役劳动折磨致死的男女工人。
  在疯狂动员现有一切力量,用于增加军工生产的情况下,大大扩大了军械部的权力。希特勒的御前营造师,纳粹分子艾伯特·施佩尔,1942年2月成为这个部的头目。但是,《施佩尔时代》(外国资产阶级作者这样称1942年初到1944年中期德国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显承出法西斯部长个人天才有什么独到之处。这个部和部里各委员会的所有要职都为德国最大垄断组织的代表人物所把持。例如,钻进1942年成立的军械委员会的就有:阿尔贝特·费格勒,此人身兼钢铁托拉斯监察理事会和许多其他社会团体的主席;赫尔曼·都赫尔系财政寡头,萨尔河区首府及重工业大康采恩的头等人物;菲力普·克斯勒系柏林《贝格曼·格林》电气公司的头目;保罗·普洛伊格尔——《德国格林》康采恩的负责人之一,等等……施佩尔……把所有重要武器项目的生产,后来甚至把整个军工产品的生产责任都转交给工业资本家本人”。“在扩大生产武器项目的同时,施佩尔大力增加煤炭开采、炼铁和其他主要产品的生产。为了管理煤炭工业,专门成立丁帝国煤炭联合公司;为管理钢铁工业,又设立了帝国铁业联合公司。
  整个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经济由军事经济委员会管理。这里聚集了德国袭断资本家实权派和野心家们的代表。“这个军事经济委员会是德国垄断组织巨头的老窝。他们具有独裁的权力,有权颁发政府命令和向军事工业部下达指示”。
  在这伙工业和金融寡头的把持下,德国康采恩对德国占领国进行了野蛮的掠夺。这些国家的所有工业原料产地和所有工业企业都得为希特勒德国的军事机器服务。为了继续扩大军事生产,希特勒匪徒越来越多地从占领国强行把工人运回德国。与此同时,德国的父老子孙们在前线却大批大批地丧生。当时,俘虏和那些强行被迁移的人们被迫在非人的条件工作。流行病和其它疾病夺走了他们许多人的生命。他们中又有成千上万的人遭到野蛮杀害。然而,军事工业和金融寡头们却得到了巨额利润,德意志民族的鲜血,德意志母亲和妻子们的泪水,非人所能忍受的痛苦和被奴役人民的苦难——这一切便是这些利润的源泉。利润之大只是在战后,确切些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付清了希特勒统治时期应付给股票巨商的所有红利时,才弄清了它的真实数目。
  这样,敌人为了弥补在技术兵器方面的损失,一方面在本国增加军工产品产量,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欧洲占领国的生产及其人力资源。同所谓“中立”国家(土耳其、瑞典、西班牙等)保持的经济联系,在德国获取它所必须的军用物资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1942年1月到秋天,光从西班牙运到德国的货物,就价值l亿6千7百万德国马克。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