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仙佛奇踪-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饮西湖舟中。当赤日如火,客请借片云覆之。月鼎笑拾果壳浮觞,而顷之。
云自湖滨起,翳于日下。蕃厘观道士中秋方会饮。有云蔽月,久不解。月鼎
时遇观中道士,知其所为,急请赴筵。月鼎以手指之,云散如洗。卖饼师积
饼于筐,时被精怪窃去。月鼎召雷轰云中,斩猢狲首于市。一人娶妇,半路
为白猿精所摄,至门但空车焉。月鼎禹①步,如有指麾状,狂风忽作,飘妇
还舍。妇云:“适在北高峰,何以忽然至此?”七十三岁,一日属其徒王继
华曰:“明年正月十三日,将化于汝家。及期,风云雷雨交作。”索笔作谒
书毕,泊然而逝,颜面如丹。

【注释】


①禹步:巫师道士作法时的一种步法。

马钰
绝尘修炼,破镜重圆

马钰,宁海人,号丹阳子,妻子孙仙姑。他母亲怀他时,曾梦见麻姑赐
仙丹一粒,吞吃后醒来。马钰出生时为金太宗天会五年。

马钰儿时与众不同,他经常吟诵一些乘云驾鹤之类的诗句。一次李无梦
看见他,惊奇地说:“这个孩子的确非凡,你看他额头宽阔,手垂过膝,将
来肯定是神仙之材。”后来孙君把女儿嫁给了他,生了三个孩子,马钰写过
一首奇怪的诗。诗中云:“抱无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
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当时人们都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一天,王重阳
祖师从终南山来,找到马钰对他说:“你与我非常有缘,既然吃瓜,就要从
瓜蒂吃起。”马钰问他为什么?祖师说:“甜从苦中来”。玉钰又问:“您
从何方而来呢?”祖师说:“不远千里,特意来扶持大醉之人。”马钰暗暗
吃惊:“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竟然与我以前写的诗一模一样。”于是马钰
拜重阳祖师。祖师有意带马钰去西方云游,马钰俗念未除,不肯舍弃家业,
于是重阳祖师多方指点教化,马钰才断绝俗念,将家产分给三个孩子,随祖
师到昆仑山的烟霞洞修炼。孙仙姑则留在家中结庵修行。

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天马钰对弟子说:“今天将有意外的喜事降临。”
说着他歌舞起来。不一会儿,空中音乐四起,只见孙仙姑乘云而来,仙童玉
女、旌旗仪仗簇拥左右,仙姑在空中大声说:“我先走一步到蓬岛,等待夫
君。”当天夜里,马钰打坐到天将二鼓,突然风雨声大作,马钰头朝东方,
侧身枕胳膊,于不知不觉中逝去。当夜马钰扣响了酒监郭复中家的门,索要
笔纸,写下一道诗:“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烈雷吼一声,浩浩随风逸。”
不一会儿,有人说师傅已经故去,才知道刚才看到的不过是师傅的阳神罢了。

【原文】

马钰,宁海人,孙仙姑其妻也。号丹阳子。母初孕时,梦麻姑赐丹一粒,
吞之觉。而分瑞时,金太宗天会五年也。儿时常诵乘云驾鹤之诗,李无梦见
而奇之,曰:“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孙君以女妻子,生三
子。尝题诗云:“抱无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
中却有那人扶。”众皆不晓其意。一日,王重阳祖师自终南①来访之,云:
“宿有仙契,既食瓜,从蒂食起。”钰问其故。曰:“甘向苦中来。”又问
从何方来。曰:“不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钰默念与前所作诗合,异之,遂
师事焉。重阳欲挽西游,钰未能辄弃家业,重阳多方点化,钰念始决,遂以
资产付三子,从居昆仑之烟霞洞。孙仙姑在家结庵。修炼二十余年,一日,
钰谓门人曰:“今日当有非之喜。?”辄歌舞自娱,俄闻空中乐声,仰见仙
姑乘云而过,仙童玉女旗节仪仗拥导前后,俯而告钰曰:“先归蓬岛待君也。”
于是夜坐谈将二鼓,风雷大雨震动,逐东首枕肱而逝。是夜,钰扣酒监郭复
中门,索笔书颂云:“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烈雷吼一声,浩浩随风逸。”
少顷,人云师已逝矣。方悟所见者皆其阳神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相传道教的吕洞宾、刘海蟾
曾经修道于此。

魏伯阳
炼就真丹,一试诚心

魏伯阳,吴地人,天生喜好道家仙术,不愿作官,隐入深山,炼丹求仙。

炼丹时,魏伯阳收了三个弟子,其中有两个心不很诚,于是有一天伯阳
试探他们说:“金丹炼成后应该先给狗吃,狗吃了没事人才可以服用,如果
狗死了,人就别吃了。”果然,狗吃了以后当时就死了。伯阳说:“仙丹没
炼成,难道是没得到神仙的真传吗?服丹后真的和狗一样,死了可怎么办
呢?”弟子们问:“先生吃不吃呢?”伯阳说:“我远离世俗,来到这深山
之中隐居,就是成不了仙,也没有脸面再回去了,所以生和死都一样。我当
然吃!”说着魏伯阳把丹塞到嘴里,不一会儿就死了。见此情景,一个弟子
说:“师傅真非凡人,他居然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多想的呢?”说罢也服丹
而死。余下的两弟子对此非常不理解,其中一个说:“炼丹是为了长生,可
如今服丹后反而死得更快了,那还不如不服呢。”于是两人一起下山,顺便
为伯阳及死去的弟子寻求棺木。待这两个弟子走后,魏伯阳站起身来,把炼
成的真丹送到死去弟子和狗的口中。不一会,弟子和狗都活了过来。魏伯阳
和这个姓虞的弟子同狗一道,成仙而去。他们遇上一个进山打柴的老人,魏
伯阳便写了一封信,托此人带给另外两个弟子,感谢他们。

魏伯阳曾写过《参同契凡》两卷。书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象是解释《周
易》,其实是借《周易》的爻象而阐述炼丹的。

【原文】

魏伯阳,吴人,性好道术,不乐仕宦,乃入山。作神丹时三弟子,知两
弟子心不尽诚。丹成试之曰:“金丹虽成,当先试之犬,犬无患方可服;若
犬死,不可服也。”伯阳即以丹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曰:“作丹未成,
无乃未得神明意耶?服之恐复如犬奈何?”弟子曰:“先生服之否?”伯阳
曰:“吾背违世路,委家于此,不得仙,吾亦耻归,死与生同,吾当服之。”
伯阳服丹入口,即死。一弟子曰:“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无有意乎?”
亦服之入口,亦死。二弟子乃相谓曰:“作丹求长生尔,今服丹即死,不如
不服。”乃共出山,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殡具。伯阳即起,将炼成妙丹纳死弟
子及犬口中,须臾皆活,于是将服丹弟子姓虞者同犬仙去。逢入山伐薪人,
作手书,寄谢二弟子。尝作《参同契凡》二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
借爻①象以寓作丹之旨。

【注释】

①爻,《易经》中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 —’为
阳爻。

·四卷·
长生诠
还初道人自诚氏辑

王禾题注

《长生诠经》,原题“还初道人自诚氏辑。”自诚即明朝道士洪自诚,
四川新都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新都县志》及洪氏所撰《逍遥墟经序》。

洪自诚有关道教的著作,现存有《逍遥墟经》二卷,《长生诠经》一卷,
都收入明刊本《续道藏》中。两部著作都是资料选辑。《逍遥墟经》选录六
十三位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而《长生诠》则选录道教养生资料。作者选取《清
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余种道书片断,以及汉天师(张陵)、
吕纯阳(吕洞宾)、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的诗词语录,辑为
一编。所录诗文的内容涉及修心养性、导引行气及内丹修炼。大抵言澄心静
意,服气咽津,性命双修,俾精气神俱全,而达于长生成仙之目的。具体的
修炼功法,须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毋庸赘述。

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
心而神自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
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
湛然常寂。

【题注】

清静经,原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主要宣
扬“澄心遣欲”,保持身心清静。又受佛教大乘空宗影响,认为不仅一切有
形之物皆为空无,而且空亦是空,无亦是无。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阴符经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题注】

阴符经,原名《黄帝阴符经》,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经文认为天道与
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辨证关系。圣人应观察天地运行之道,掌握天人
暗合之机,使自己之行为合乎天道。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洞古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
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众妙之门;养其无
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生。天得其真故长,
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

【题注】

洞古经,原名《太上赤文洞古经》,约出于唐代。经文宣称:无为无动
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修道者应清静无为,闭目塞听,养其无
象,守其无体,则可以长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大通经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
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大道无相,故内不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

边际。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题诠】
大通经,原名《太上大通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认为大道无形无象,

人性清静无为。修道者应对境忘境,不受外物诱惑;不生其心(思想欲念),
保持真性清静。心灭则性现。原文见《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定观经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
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

有为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题注】
定观经,原名《洞玄灵宝定观经》,唐代道士冷虚子撰。经文言修持定

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除灭念想(动心),静心内观,了悟本性空无。
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圆明。原文见《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应迹: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

胎息经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
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
神气相注。

【题注】

胎息经,经文出于唐代,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唐道士幻真先
生注解此经云:“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
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
玉诀类。

胎息铭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
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止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
名列上仙。

【题注】
胎息铭,此文附于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篇末,概述胎息吐纳要旨。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日用经

日用饮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
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若无。自然心火
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

十二时中,常要清静。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

能无离乎?
【题注】
太上日用经,原名《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言内丹

家行气存神要诀。教人存神定意,呼吸绵绵,使神气相结而生成大丹。原文
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心印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

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题注】
心印经,原名《高上玉皇心印经》,约出于晚唐至北宋。经文论述内丹

修炼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上药三品,修道者应使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
其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心印,禅的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
语,直接以心去感受。

水火真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