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孽缘千里-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那种雅致的文化,他们应该永远与那种文化相伴着进步从而永远拥有一种古典美
并为之自豪。可惜,他们永远与那种不可言传的美割裂了,而现实的这座城离人们
毁灭了旧城要建设的那种“现代化”城市却无比讽刺地遥遥无期着。“罗马非一日
建成”。而我则幸运些,我从小领略过它的古雅并最终见证了它的灭亡,我总算还
见过“现代化”该是什么样儿。于是我用我这双选寻着过去与现在的眼和诚实质朴
的文字将这种美和美的毁灭记录了下来,至少我会永远与之相伴终生。我为此庆幸。
    《孽缘千里》的部分草稿是在北京著名的正义路上一座让人住得灵魂出壳的筒
子楼中完成的。那儿曾是我的方舟。那段日子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庸俗美,为我的
“虚构行为”着着实实地提供了一种重要因素——现实。搬出筒子楼后一阵冲动之
下,放下“北河”而急就写成《混在北京》,完全是“跟着感觉走”,只想极早保
鲜一段水深火热的生活和切肤感受。就这样,《孽缘千里》便动笔在前,成书在后。
看来,冲动对创作真是至关紧要。写《混在北京》像一场短跑,一阵疯癫就有了撞
线的快感;而写《孽缘千里》则像一场马拉松,伴随我的是磨难和坚韧,那种快感
则具有无穷回味的余地。两种感觉都很美好,感谢上苍!

                                          黑马
                                            
                              1995年9月中秋定稿
                              1999年 9月 Eichborn Verlag德文版
                              2000年8月修订于北京法源寺西里

                                (完)

    
    



 
                              尾声  烟柳

    暮春时节,熏风遍野。北河城里柳絮纷飞如雪,钻天杨已飒飒起一城的嫩绿,
把这无河之城无花之城浸润得清朗爽秀,自是别有一股翠微之气淡淡地发散自古城
的街巷院落。这是北河最好的季节。
    北河的大街上自然是难觅花影。追着潮流奔着现代化的街道两旁耸起着一排排
条条块块住宅楼,看似车水马龙地繁华着,却是毫无美感地排列而已。经过如此整
齐划一改造了的古街巷,古树已砍光不知去向,或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墩子,或
植上一溜溜细细的小树苗,倒像似刚刚修起的一条条新街或战乱后恢复中的新旧间
杂。这样的街上是没有春天的,更是难觅春光。永远是光秃凄惨粗陋的破败景象,
一年四季一个模样。永远是更新的未直起腰杆那新的已成俗屋陋厦。
    这些地方已经不是北河。
    北河的春天似乎是在那些深深细细的胡同大杂院里。尽管那些百年老屋已败朽
褪色,尽管那些大杂院堆垛着林立着透不过气地拥挤着碎砖头陋屋破棚子,那里仍
有百年的古树,杨树、槐树、枣树、桃树、杏树和丁香,都在顽强地抽技,泛出新
绿。那里的破墙根下坚韧不拔地钻出一枝枝树条子,碎砖缝儿里隐隐地绿着一线线
青草,虽然让人踩得永远出不了头,却依旧一日绿似一日,像一股股绿泉蹿流其间。
最叫这些灰蒙蒙大杂院生辉的应数那些艳丽的桃花 一场春雨洒过, 桃树老秆新技
会泛起古铜色的油光来,暗红的光泽如同漆过的红木家俱一般光亮可鉴。那缀满一
身的粉红花朵娇艳耀目,衬得一座座院子生机盎然,里里外外透着喜庆。谁家的桃
树枝子探出头未亮在墙头,半枝的花朵更是在墙缝中的绿草映衬下显得美丽珍奇,
像是谁插上去的假花枝子似的,着实爱人儿。
    似乎这里才是北河。这里才有四季。
    护城河黑糊糊地绕旧城墙淌过,可河坡上却也是一片芳草妻妻,远看那河边绿
柳白杨,也有绿烟霞蔚的景象。
    就在古城墙下的河边民居中,有一座颇为雅静的四合院。院中几株红桃白杏交
相辉映,树下一群孩子在做游戏。
    丢,丢,丢手绢儿,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
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一对白发老人沐浴在阳光中,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
    大雁北飞,呼啦啦掠过古城墙。
    老人和孩子都仰头看那人字形的雁阵,看得出神。
    “方爷爷,雁子干嘛要往北飞?”一个小女孩问。
    老头儿眯着眼睛说:“北方有它们的家。”
    “它们上南方去干什么?”
    “南方也有它们的家。“他说。
    “爷爷,您讲的不是北河话,”小女孩说,“像电视上香港台湾人讲的话。”
    “爷爷不是北河人,”老婆婆说,“他是打南边儿过来的。”
    “爷爷的家在哪儿?是香港台湾 ”
    “哦,比那还远得多哩,越过大海,在离中国远远儿的岛上。”老头说。
    “那就是外国了,对 ”
    “对,是外国。”
    “爷爷是外国人?”
    “不是,爷爷是中国人。”
    “我知道,”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抢着说,“爷爷是住在外国的中国人,那叫华
侨。”
    “不对,”小女孩打断他的话,“那叫台湾同胞海外侨胞。”
    “你真老外,那叫美华人!”又一个孩子显得比谁都聪明。
    “你没看见电视上管外国的中国人叫美华人?那意思就是特别美的中国人。”
    “什么呀,人家说的是住美国的中国人!叫美什么华人来着。”女孩说。
    老头儿哈哈笑 老婆婆也笑得合不拢嘴。
    “爷爷,告诉我,你是怎么上了外国的海岛,又怎么到北河来的?”女孩穷追
不舍。
    老头儿抬头望望院子南边的古城墙,山一样的城墙做了这四合院的一面墙。城
墙上的砖头一块块剥蚀了,坑坑洼洼如累累伤痕。依稀可见墙上用白灰涂写的几米
见方的大字,那还是“文革”初期写上去的吧——“三支两军万”,“岁”字早就
让风雨冲刷干净 有鸟儿从破砖洞里飞进飞出。 城墙缝里这里那里斜斜地挂着几根
树枝子,在努着劲朝天上长,鲜绿鲜绿的在春风中摇曳。
    “爷爷就是一粒树籽儿,”他说起那个“儿”话音来仍然很不自然,说成“树
籽——儿”,“一阵风把我吹到南洋,我就在那——儿长成一棵椰子树。又一阵风
把我吹回祖国,吹到北河这地方,我就像这一墙的树枝——儿,有点——儿土,我
就扎下了根——儿,歪歪扭扭地长成这个老样——儿。”
    小女孩让他说得哧哧儿笑
    老头儿却把自个儿说得泪光莹莹,噙在眼里,挂在长长的睫毛上,珠儿一般透
灵。
    这时一双大手从背后伸过来捂住老人的眼睛。
    “难呀,这么淘?”老头儿问。
    老婆婆笑着说:“你还猜木出来?还有谁敢这么着?”
    老头儿抬手握住那双手,浑身一颤,“是海子!”
    “爹,你刚才的话听着真像诗!”
    “爹!噢,叔叔管他爸爸叫爹,说话像乡下人!”孩子们叫着跑开
    大家全笑
    老头儿这才发现方文海身后的来客。
    “天啊,今——几个什么日子,你们全来我这幼儿园视察。
    全是我的施主,有失远迎。“
    青木季子灿灿地笑着挽着李大明,向老人深深鞠一躬。“方老师这个小院儿真
美,古墙、古屋,人面桃花。我要好好儿把它画下来,回日本去准能得大奖。”
    “哎呀,Miss Aoki,你这样的大画家来画我的幼儿园,真叫老身荣幸。”
    “方老师别客气,”青木季子说,“您就叫我季子,或叫我的中国名字秀珍吧。”
    “那怎么行,您是国际友人嘛。”
    “方老师,”大明说,“我这次是来辞行的,过几天我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
士后。”
    “你都后几回 ” 老头儿眯起眼睛,有点不快地问,“这些年了,你在中国还
没安安生生呆上几天呢。这回又去几年?还回来不?”
    “我有什么办法?一走就想回来,回来了又想走。反正国外有的是地方请我去
做博士后。”大明说不下去,哽咽住
    “那中国 ” 老人气急地问,“报上电视上,那么些个博士后不是都回来干得
挺好。”
    “方老师,”吕峰说,“你就别说他了,他这人就这德性。他在哪儿也呆不住。”
    “还有你,也招人烦,”老人冲吕峰说,“三十好几了,没个稳当劲儿。赶紧
娶个媳妇儿,安安生生过过日子,行不介”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刘芳笑嘻嘻地挽
住吕峰,”我来拴住他。“
    “你们俩?”
    “对,”吕峰说,“找来找去,还是打小儿一块儿长大的好,老有说不完的话。”
    “真好!真好!”老婆婆用袖口沾沾眼泪说。
    “不过,”刘芳说,“他把我拐跑了,我得跟他天南地北地去流浪了,嫁狗随
狗 ”
    “你们都走吧,我们陪方老师,”许鸣鸣满面春风地说。“方老师,别管他们,
他们就是脚野,可心里总会想着咱们。反正根儿在北河,还愁见不着他们?”
    老婆婆抚摸着鸣鸣的手说: “闺女,有三个月了 别怕,好好儿保养,生了,
送我这儿来, 我给你们看着,错不 你们的孩子都送我这儿来,老方还能教他们说
英语,上哪儿找这么好的特级老师去?”
    “我准往这儿送,”冯志永说,“赶都赶不走。当年我没跟方老师学英文,我
得让我儿子好好儿跟方老师念书。”
    “我这儿学费可要的高,”老人说,“你们虽说给我捐了钱办幼儿园,可你们
的孩子要进来,该交多少还得交多少,一分不能少。你得给我交日元。”他冲青木
季子说。
    “爹!”文海忙挡住他,小声说:“你尽乱说,人家是猪熊太太,和大明只是
Lover 关系。”
    大家全心照不宣地笑
    一群鸽子从城墙上掠过,鸽哨清脆悦耳,直到看不见影儿了,余音仍在城墙头
上缭绕不去。
    这是1992年的春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