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30-鲁迅其人:全面解读鲁迅-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9年,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25年,在北京支援女师大学生的爱国斗争,参加校务维持会,为委员。这次斗争充分表现了鲁迅有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校方的后台是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到1925年,大家提倡白话文已经七八年了,章士钊办了一个刊物叫《甲寅》,声明只登文言文,不登白话文,提倡尊孔读经。鲁迅写了一篇《十四年的“读经”》,就是针对他写的。鲁迅支持学生与杨荫榆、刘百昭、陈西滢等以军阀为背景的反动人物的斗争,是很大胆很勇敢的反映这场斗争的杂文见《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与段祺瑞军阀政府和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学者陈西滢之流进行斗争,被通缉,到医院避难。    
    1927年,在广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逮捕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学生,鲁迅马上主持校内各系主任紧急会议,极力营救。没有达到目的,愤而辞职。那个时候辞职也是很危险的:你在校委会上公开主张营救共产党员和革命学生,营救无效你就辞职,在反动派看来你是什么人?不是很危险吗?    
    1928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以后经常捐款。    
    1930年,在上海,1月为“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主要领导人和发起人之一。后被通缉,离家避难(到日本朋友介绍的医院或公寓)。    
    1931年1月,柔石等五位革命作家被捕,到花园庄旅馆避难。    
    1933年1月,与宋庆龄、蔡元培、杨铨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议反动派非法监禁杀害革命者,争取民主和自由,2月,小林多喜二被害,电唁其家属。5月与宋庆龄、蔡元培等到上海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进步作家和烧毁进步书籍。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杨铨被国民党暗杀,20日入殓,鲁迅在白色恐怖中亲自到万国殡仪馆吊唁。杨铨入殓,是公开的活动,在殡仪馆,人人可进,特务要下手是很方便的。当时大家都劝鲁迅不要参加了,鲁迅不畏强暴,毅然前去。临行时反锁房门,不带钥匙,以示牺牲的决心,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9月,发表宣言支持并在经济上援助在上海召开的、由第三国际领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被选为主席团名誉主席。    
    1934年8月,有被捕危险,离家避难。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鲁迅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拍发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据许广平回忆的电文)。    
    当时空中布满乌云,中国革命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遭到暂时失败,中央苏区失陷,白区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红军到达陕北只剩下约三万人。敌人嚣张一时,天天宣传共产党将被“剿尽杀绝”。鲁迅处在敌人为着配合“军事围剿”而发动的残酷的“文化围剿”之中。他透过乌云,透过鲜血,透过敌人的狂吠,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身上,清醒地看到了“中国和人类的希望”,看到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无限光明的前途!历史的进程越来越证明共产主义者鲁迅的眼光是何等远大(鲁迅在白色恐怖的环境拍发这封电报,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费了很大周折的。传说是通过美国朋友史沫特莱拍电报到巴黎,再从法国辗转拍到陕北的)。    
    1936年4月,把方志敏同志致党中央信件及《可爱的中国》等文稿转交党中央。保存和转交这份文稿是很危险的。这说明鲁迅后期和党的关系多么密切。说明我们党对鲁迅非常信任。一些同志的组织关系找不到了,就托鲁迅给设法接上关系。    
    鲁迅一生其他革命活动还多,以上只略举了一部分。    
    他的一生是和革命息息相关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战斗了一生。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反对“左”右倾思想,反对叛徒、内奸和托派汉奸卖国贼等等方面,他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凡是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敌人,他都针锋相对地批判过,斗争过。尤其后期九年(在上海),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就战斗得更英勇了。作一次讲演,参加一次集会,发表一篇杂文,加入一个团体,都有被逮捕、被暗杀的危险;对他造谣、诬蔑、谩骂、中伤更是常有的事。鲁迅大义凛然,毫不退缩,一直战斗到死,还是一个敌人也不宽恕!(鲁迅在杂文《死》里谈到,欧洲人到临死时,往往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鲁迅坚决回答:“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不愧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在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作品中,鲁迅的小说、诗歌、杂文、散文、散文诗等,是百读不厌的,多读一遍就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较多的美的享受。鲁迅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经得起研究、经得起讲解或分析的。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是和他一直站在近现代中国思想界的最前面,不断参加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祖国为人民的进步解放而写作的思想立场分不开的。所以,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分不开的。    
    1981年7月于北京    
    (选自《李何林文论选》)


《鲁迅其人》第一部分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思想家(1)

    今年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100周年了。    
    这100年间,中国经历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和几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大事变。鲁迅亲历了也参加了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今年也是这次革命的70周年。这次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鲁迅毕生铭记和称颂着这次革命的领袖人物和先烈们的精神,但对于这次革命没有使旧中国得到根本的改造,他是非常失望的,也怀着极深的苦痛。革命后不到一年,他就看到了“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哀范君三章》。的政治形势,失望了;他也看到革命后的新官僚一批一批像空肚子鸭一样吸吮着人民的膏血,失望了。但是,他的失望比这些要广泛得多,也要深刻得多。1925年3月,鲁迅讲过这么一段话: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使奴才主持家政,哪里会有好样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两地书·八》。    
    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前途的预言。    
    其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鲁迅是“思想界的权威”;虽然,另外也有人以此作为“纸糊的假冠”而给鲁迅以冷嘲。这也是毫不奇怪的事。在充满斗争的历史时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各不相同,一位思想家由利害互相冲突的人们所一致公认的事,反而不平常了。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我看历史还将不断证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鲁迅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会越来越为有志于社会改革者所认识,并利用它的生气勃勃的力量来促进人们改造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鲁迅独特的思想是什么呢?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为手段的关于现代中国人的哲学,或者说是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鲁迅著作的精华是对于现代中国各主要阶级和阶层的社会心理的精确描绘。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中国民情和民心的科学史。普列汉诺夫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历史科学不能把自己局限成一个社会经济解剖学;它所注意的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经济所决定的全部现象的总和,包括思想的作品在内。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不过说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也同样正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等科学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273页。如果这个看法是正确的,那就很可以帮助我们领会鲁迅思想的巨大意义。鲁迅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的满足。”“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二心集·习惯与改革》。且看1949年革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几年功夫,社会风气何等好啊!社会心理何等健康、向上!也就是几年功夫又开始变化,待到一场“横扫四旧”,社会风气又何如?社会心理又何如?历史就是这样证明着,鲁迅说得多么中肯而精辟啊!本文只想简略说明:“立人”的思想贯彻于鲁迅一生始终,遍及鲁迅著作的各个方面,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自己毕生为在中国实践这一思想而斗争。因此之故,鲁迅是一位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谨以此就教于前辈,就正于同志,贡献于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之前,作一点参考,并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00周年。    
    一    
    鲁迅诞生在中国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大进步的历史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由蒸汽和机器引起的划时代的产业革命已经实现了200年。在这个长期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使现代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取得了巩固的政治统治。大工业建立的世界市场几乎席卷了一切民族。西方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生存,用殖民贸易、用残酷的战火、用狡诈的政治摧毁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崩溃,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发展。西方先进国家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自然科学的伟大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创立的一套哲学社会科学,它那种战胜封建主义文化的不可抗拒的威力和建立一个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的理想主义,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翻然醒悟,不仅感到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而且开始具有世界的眼光,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历史性的大发展。27岁的鲁迅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形势,作出了这样的一个估计:“观于今之世,不瞿然者几何人哉?自然之力,既听命于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交通贸迁,利于前时,虽高山大川,无足沮核;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较以百祀前之社会,改革盖无烈于是也。”《坟·科学史教篇》。这和下面的概述,不是很相像吗?“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虽然鲁迅还没有从中得出这样的科学的抽象:“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但他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是多么注重事实,注重实际;他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和发展的眼光,无疑是卓越的。鲁迅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