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30-鲁迅其人:全面解读鲁迅-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个系列是鲁迅的杂文。这些文艺性的杂文被认为比很多诗更有思想和诗的要素,为现代艺术散文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诗的传统”冯雪峰:《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它在思想的深邃和表现的深邃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是一个诗人和战士情怀与气质一致的产物。作者善于在细小平凡事物中发现人生和社会的哲理思想,然后又赋予形象的诗意的表现。作者将诗情和思想隐藏在形象和文字的背后。鲁迅有些杂文本身就是优美的散文诗。鲁迅的深层艺术表现增添了杂文中诗意美的特质。    
    鲁迅的诗人气质和深层抒情结构的艺术追求,使他以诗为文,在几个领域中做了拓荒性的创造:他奠定了现代散文诗的基础;他开辟了富有诗意和诗感的现代抒情小说和现代讽刺小说的先河;他独创了富于诗人气质的杂文这一“独特的诗的传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诗文结合的美的开拓者。    
    思想和哲理的深邃不等于就是诗情的表现。有些最深刻的哲学家并不一定就是深刻的诗人。鲁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鲁迅思想深邃的追求是与他强烈的内心热情、丰厚的诗人气质以及独特的诗歌审美规律认识结合在一起的,使他这种深邃性摆脱了感情冰结的思想家的单纯智性表现特征,而成为凝聚着作者诗人气质和情感的艺术结晶。不了解鲁迅的诗人气质的精神特征,包括鲁迅内心世界的全部矛盾性,也就不可能从内在意义和深层结构上把握鲁迅作品深邃的内涵和诗情美。    
    1986年8月初稿    
    (原载《鲁迅研究》第12期)


《鲁迅其人》第二部分鲁迅的思想风采(1)

    一    
    对鲁迅了解得不太充分的读者,大概也总会认识到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说家,朦胧地感觉到他的不少小说,蕴含着好多启人深思的意义,尽管不太能够对这些小说的审美价值,以及它在整个20世纪小说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做出理论性的分析。至于在《鲁迅全集》中占着极大篇幅的杂文作品,自然要比他的小说更难理解和掌握一些。整个说来,中国的学术文化界,也还尚未对鲁迅杂文形成十分深刻的认识。在海外的文学界就更是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了,不是曾有号称为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认为杂文写作是鲁迅创作力的衰竭吗?这种缺乏基本常识的谬误偏见,竟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流传,正好说明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识与修养亟须得到提高,否则就无法认识鲁迅杂文所包含的深邃的思想内容,无法认识它极为璀璨的艺术价值。    
    由于鲁迅的思想与精神风采具有巨大的深刻性和特异性,因此,充分认识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确实是甚为困难的事情。研究鲁迅的历史,可以说早在鲁迅的生前,就已经与对他的创作研究同步地进行了,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这种研究工作从客观性的总体格局上看来,已经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建树,然而它也还有待于大踏步地前进。此乃因为这个巨大的思想宝藏,存在着几乎是挖掘不完的精神矿石,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思想的不断提高和升华,对于鲁迅的认识和理解无疑会更为准确与深刻。正是从研究文本有挖掘不完的内涵;以及研究者所处社会和时代不断前进这两个侧面来说,就像歌德所讲的“永远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鲁迅也将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想要在这个永远也诉说不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于鲁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鲁迅研究的水平,至少应该做好下列三项工作:①站在时代思潮的前端,提高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吸收和融合国外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研究中间各种有益的治学方法;②在前辈和同辈鲁迅研究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接受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力图避免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某些不足,在他们已经达到的学术高度上跨向前去;③严肃认真地阅读、鉴赏、吟味、推敲、思索、分析和判断鲁迅的全部篇章,并且了解鲁迅这些篇章后面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熏陶。    
    确实是这样的,只要当我们翻开厚厚的十多本《鲁迅全集》,仔细地揣摩他所有的篇章之后,肯定就会深深地感觉到,在它洋溢着激昂和浓郁的热情,跃动着鲜明和灵动的形象,饱含着犀利和深邃的思想,充满着雄奇和隽秀的文采中,确实是迸发出了一股强烈而又巨大的感染力量。正是这股无穷无尽的力量永远在激荡和撞击着我们,而当我们一旦接受了他这些深沉与宏大的思想之后,就会在自己的心灵中间,烙下一道道无法消失的印痕,永远也难以忘怀,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澎湃的热情,而且也抱着像鲁迅这样巨大的决心发誓,一定要使自己仁厚坚韧而又苦难深重的民族,走上一条健康和合理的光明的道路。鲁迅在他自己的后期思想阶段,则更是明确地指出了要走向社会主义的前景。他毕生都为民族的解放和新生这个崇高与神圣的事业,不屈不挠地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民族魂”。    
    “民族魂”鲁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家素质的创作家。他文学创作中所包括的小说和杂文这两座并峙的山峰,从整部世界文学史的视角来看,也都是十分令人惊讶的现象。他的小说不仅发挥了现实主义触及和潜入心灵的深度,还融入了浪漫主义昂扬和激荡情感的浓度,更表露了现代主义开阔思想和精神视野的力度,这样就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思想上都极大地发展了莫泊桑和契诃夫对于短篇小说所做出的贡献。    
    鲁迅的杂文是立足于把握社会群体活生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表现他们受到传统思想文化格局所制约仍带有类型性和集体性的性格特征。像这样对整个民族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的把握与剖析,就广阔而又深刻地表现出了我们自己民族十分浩瀚的心灵历程。在整部西方散文史上,甚至是像伊拉斯谟、蒙田和培根这样的巨匠,在这方面也都是无法与鲁迅比拟的。如何通过从容裕如的审美分析,发掘出他创作中所蕴藏的全部思想力量,这确实应该提到我们研究工作的日程上来了。    
    二    
    鲁迅确实是具有思想家素质的艺术家,不过也可以反过来说,他又是具有艺术家素质的思想家。这在他的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他通过自己笔下不少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忧愤深广地揭示出沉积在许多风俗习惯背后的那种社会制度精神氛围和文化心态的极端不合理性,从而激发人们奋起改革的强烈愿望。至于在鲁迅的许多杂文中间,那种犀利深邃和浩渺的思想力量,就表达得更为直接和明了。    
    总之,鲁迅通过自己的全部篇章,充分地体现出了创作家和思想家处于高度完美状态的融合。这两者中间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自然是在艺术家的底蕴或背后,明显地挺立着一位深刻的思想家,正是从这儿显出了鲁迅异常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像他这样集情感、形象、思想和文采于一身,就会使得他自己所写的篇章,迸发出一种光焰万丈和震撼心灵的力量,从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巨大的精神现象。    
    从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来说,如果是在世界文化史的范围之内进行比较,则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方式是迥异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却多少有些类似于叔本华和尼采。后者都善于在光华的文采和浓郁的情感中,闪烁出自己思想见解的光芒,鲁迅早年就认为叔本华“言行奇觚,为世稀有”《坟·文化偏至论》。;他在翻译《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时,也称赞过尼采的文章实在写得太好了。正是这种大体相似的精神气质的吸引,就成为他长期接受尼采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出现过不少理论分析的文字,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比较,充分地阐述了他们两者之间的异同,这种学术建树自然是很有价值的。我认为综观尼采与鲁迅之间根本的区别还是在于,后者善于从前者反对平等意识的“超人”哲学中,吸取执著与倔强的气度,用来充实自己反对不平等意识的个性解放的力量,像这样从历史学的科学角度看来尼采那些具有谬误的因子,从社会学实践的角度看来却又会产生有益的作用。    
    鲁迅确实不像康德和黑格尔那样是充满了理论思辨色彩的思想家。康德和黑格尔都是从他们自己详尽展开的逻辑推理程序之中,清清楚楚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体系来。鲁迅就跟他们很不一样了,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往往都只有石破天惊似的命题或深刻得令人颤栗的结论,而并无循序渐进和由此及彼的详尽推理。比如说他对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曾做出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结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坟·灯下漫笔》。。这个十分沉痛的判断,肯定是存在着叙述得不够全面的偏激之处,却又不能不是抓住和击中了封建主义文明的严重弊端,因此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又譬如他总结自己审美经验所得出的下述结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确实是表述得异常简洁、精彩和深刻的,如果在专门研究美学的学者们的笔下,对于这个充满了光彩的命题也许可以写出好几万字来进行充分的展开,然而在鲁迅这里,却只有发人深省的片言只语,而并无丝毫必要的展开部分加以说明。    
    鲁迅许多闪耀着思想光辉的片言只语,确实具有异常惊人的深刻性,如果将鲁迅这些分散在众多篇章中的有关段落联系起来进行省察,无疑就会看出和理解他内在的思想体系了。他的这种思想体系确实是分散地表现出来的,是隐含地存在着的。形成鲁迅这种思想风采的根本原因,是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整个格局和范型的深刻影响,他在一方面固然强烈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极端不合理的因素,另一方面却又不能不在灌注着它血脉的思想文化土壤中成长,不能不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不能不表现出它的某些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来。鲁迅研究家负有整理出他蕴藏于作品内部思想体系的责任,却也不必强为系统而系统,一切都要从鲁迅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科学的归纳和阐述。    
    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极端地强调对于伦理观的确立与调节,而轻视发展认识论的部分,这就是《易·系辞》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历史进入近代时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相继向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阶段前进,自然科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就为认识论方面的建立科学思维方法,以及推动它高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替许多西方思想家提供了进行多层次多侧面逻辑推理的优越条件。跟这样的情况比较起来,中国的思想家就处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中间,他们不大可能在很广泛的程度上接受自然科学的恩泽,展开繁复的逻辑推理程序,而只能在过去那种文化格局的承传中,进行潜心和深切的感受。鲁迅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往往不以严密和细致的逻辑推理程序见长,却发表着自己敏锐和深沉的感受,他思想的展开,不像一条连绵起伏紧密相接的长线那样延伸出去,而像是闪烁着无数的繁星那样,发出了千点万点夺目的光辉。    
    由于中国(包括东方)和西方从古代以来各自形成的文化土壤和思想背景差异很大,尤其是从近代以来前者基本上还滞留于农业文明的阶段,科学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思维方式就只能依旧是简朴和单纯的。而后者却进入工业文明的阶段,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思维方法日益丰富和繁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诞生的。中国和西方思想家的风采确实很不相同,中国很少涌现出思辨型的思想家,却出现了不少直面人生具有深刻感受能力的思想家,鲁迅在这方面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


《鲁迅其人》第二部分鲁迅的思想风采(2)

    三    
    由于鲁迅研究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因此鲁迅研究界在经过了“文革”之后的充分反思,有不少学者纷纷撰文建议,为了更自觉和更有系统地研究鲁迅,应该考虑建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