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相答:“是这样。”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是先动手织布然后再穿衣吧?”

  陈相答:“不是。许先生穿别人织的粗布衣。”

  孟子说:“许先生戴帽子吗?”

  陈相答:“戴。”

  孟子说:“戴什么样的帽子?”

  陈相答:“戴白绢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

  陈相答:“不是,是用粮换的。”

  孟子说:“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动手织?”

  陈相答:“妨碍种地。”

  孟子说:“许先生用釜甑做饭,用铁制的农具耕地吗?”

  陈相答:“是的。”

  孟子说:“是自己动手制的吗?”

  陈相说:“不是,是用粮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器械,既然不算损害陶匠和铁匠;那么陶匠和铁匠用他们生产的器械来换粮食,就是损害农夫了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亲自从事陶冶,需要什么都从自家往出拿?

  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一样又一样地同各种工匠交换?许先生怎么这样不怕麻烦?”

  陈相答:“百工干的事情,本来不可一边务农一边兼做。”

  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国君治理天下,就可以一边务农一边治理了吗?有国君官吏做的事,有平常百姓做的事。而且一个人的身上,要同时具备百工的手艺,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先动手做然后再使用,那么这是引导天下人走向困顿!所以说,有人劳心,有人劳力;劳心者治理天下,劳力者被治理,治理对象负责治理者的衣食,治理者依靠治理对象——这是天下的普遍道理!”……

  妙语佳言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论辩技巧

  作为儒家学派大师,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飻于人”,意在强调社会分工、社会进步,因此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不应全盘否定。在以上辩论中,孟子即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农家代表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论辩特色主要有二。

  其一,就近取譬,深入浅出。

  孟子高屋建瓴,胸有成竹,在与陈相的论辩中,就近取譬,信手拈来,言近而旨远。孟子随随便便问起许行的生活情况:“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许子冠乎?”等等,这些吃饭、穿衣、戴帽等皆为寻常之事,然而其寓意却甚为深远。而且,孟子的询问,言辞简约,语气平和,充分显示了一位雄辩太师吐天纳地,笑举千钧的气魄,就在孟子深入浅出的辩论中,当陈相一一作答之后,许行之说的浅陋与荒谬昭然若揭。

  其二,巧布圈套,反戈相击。

  孟子善于佤设陷阱。孟子询问许行的生活情况,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使陈相在此平和友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放松警惕,悄悄然钻入圈套中,并通使陈相说出“白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这就与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的观点相悖,真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此情况下,孟子乘势而水到渠成地总结也自己的观点“……常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人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残相击,嘎然有声,铿锵有力,令陈相不得不接受。

  相关链接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符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0章 庄子与惠子辩游鱼之乐


  庄五

  战国时期

  背景导航

  庄子(约前369…前286)着名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在中国,人们习惯把庄子和老子合称为“老庄”。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着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篇选自《庄子·秋水》。在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里,庄子先是使用惠子的逻辑反击惠子,然后又利用惠子“安知鱼之乐”一语所存在的歧义驳斥惠子,整个过程表现出了庄子的机智和善辩。

  辩词精选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观赏。庄子说:“鱼从容悠闲地游水,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快乐,就十分肯定了。”

  庄子说:“还是从头说起吧。您说‘怎么知道游鱼快乐’这句话,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这么问的。至于我,我知道游鱼的快乐,就是因为我在濠水之上,见到而且体察到了呀!”

  妙语佳言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论辩技巧

  庄子和惠子的这段辩论是很深刻、精彩的。庄子先是使用惠子的逻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击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然后又利用惠子“安知鱼之乐”一语所存在的歧义(不知道鱼之乐和怎么知道鱼之乐);惠子是前一种意思,而庄子用后一种意思驳斥惠子,说惠子在说“安知鱼之乐”时,实际已经承认了庄子是知道鱼之乐的,只是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而已。在这里,庄子十分狡猾地玩弄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手法,他把惠子的问话“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然后回答施惠说“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这就把“能否得知鱼之快乐?”这一认识能力的问题,偷换成了“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这样一个关于地点的问题了。庄子由此避免了从正面回答惠子对他的责难,并没有从根本上面答“如何知道鱼的快乐”这一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重大问题。

  这个论辩过程表现了庄子的机智和善辩。从论辩的角度看,表现了“庄子观察事物的艺术心态与惠子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相关链接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喜欢剑术。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机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