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年轻时做新鲜事_林丹环-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0章 病重


  '法'蒙田(梁宗岱黄健华译)

  我在和疾病作斗争,患的是最糟糕、最突如其来、最痛苦、最致命、最无可救药的病症。发病已经有五六回了,时间都很长,而且苦痛难熬。不过,只要精神上摆脱死亡的恐惧,不因医学展示的威胁、诊断、后遗症而惴惴不安,那么,就在这种状况下还是有可能坚持下去的。或许是我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吧。事实上,痛苦并未真正达到非常剧烈、尖刻的程度,一个有自制力的人还是可以安然忍受,而不致完全绝望的。

  我患肾绞痛起码体会到这样一个好处:那就是它教我认识死亡,而过去我是不可能下决心去了解死亡,去和死亡打交道的。我愈是感到重病在身,剧痛难忍,我愈觉得死亡并不那么可怕。我过去形成了一个想法:既然我活着,仅仅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也得活下去。肾绞痛一来,坚持要活的念头被打破了。虽然疾病带来的剧痛耗尽我的体力,但却没有把我引向另一个有害的极端,即爱着生命,却宁愿死去!

  “不要怕死,也不要求死。”

  怕死和求死,是两种值得担心的情绪,但求死是比之怕死更易获得解脱的手段。

  再者,有这么一句箴言,它严正地告诫我们,在忍受痛苦的时候,要保持优雅的举止和不以为意的平静态度,我总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装腔作势。

  哲学是只注重本质和现实的,为什么竟对外表重视起来了呢?演员和修辞大师十分看重我们的一举一动,就让他们去为外表操心吧!我们的哲学应该大胆允许受病痛折磨的人发出呻吟之声,只要是这种怯懦并非出自心里,也非源于肺腑。此种有意识的呻吟与不由自主的叹息、哭泣、心跳或脸色突变,哲学上都应归于同一类。既然内心不恐惧,言语也不露出绝望情绪,我们的哲学就不必苛求了!只要思想上处之泰然,即便痛得身体扭曲难看,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我们要养成这样的天性:着眼于自己,而不管他人,讲求实在,而不重虚架子。

  哲学的任务是培养我们的智慧,就让它只作为智慧的指引者吧。我的心灵受哲理的引导,在肾绞痛的袭击下,依然能认识自己,照样保持原来的习惯。心灵与痛苦作斗争,强忍着痛苦,而没有在痛苦的折磨下可耻地屈服。它因斗争而深受震撼和激发,但没有被压倒,也没有垮下来。它能够进行交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排遣。

  在如此严重的病痛中,竟要求我们故作若无其事的姿态,那是十分残酷的。要是我们的内心活动正常,脸色难看,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只要发出呻吟之声身体会轻松一点,那就呻吟好了。如果身体要活动才觉得舒适,那么就让它随意扭曲、摆动吧……我在最剧痛的时候对自己作了考察。我发现自己仍然能够说话、思索,还能够像其他时候那样正确回答问题,不过连贯性稍差而已,那是因为受疼痛的干扰、妨碍之故。我被认为最沮丧而家人也都来照顾我的时候,我常常试试自己的力气,我主动来谈些与我当时的状况无关的事。我凭着短暂的努力竟然什么都能做到,不过维持的时间不太长就是了。

  心香一瓣

  病重的时候,人都有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有的人,不愿忍受这种剧痛,就走向自杀或者安乐死的极端;有的人,则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顽强地与病魔斗争。

  作者批驳了那种提倡“在忍受痛苦的时候,要保持优雅的举止和不以为意的平静态度”的哲学,主张受病痛折磨的人有发出呻吟之声的权利。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宽慰与敬重。

  痛苦中的呻吟,未必都是怯懦的表现。外表柔弱的人,往往内心都很坚强。只要不悲观,不绝望,坚持到底就是伟大,又何必太在意病人的外在表现!
www。。txt小说…天堂



第41章 体操


  '英'约瑟夫·艾迪生(张国佐译)

  体力劳动有两种目的:或是为了生计,或是为了娱乐。后一种目的其实也就是“体操”,因其出自另外的动机,所以有异于普通的劳动。

  乡野生活兼有这两种劳动,因此,乡野生活比任何其他方式的生活,更能使人健康,也使人得以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我以为人体是个管、腺系统,或者用一句浅显的话来说,它乃是一束管子和滤器,通过奇妙的方式,彼此配合而被装成适合灵魂赖以工作的一部机器。人体不仅包括肠、骨、筋、静脉管、神经和动脉管,而且还有由细筋组成的肌肉和韧带。这些肌肉和韧带的周围,包缠着纵横交织的各种腺和极其细微的小管。

  姑且不论机体组织的细微之处,单就人体的大概结构来看,我们就明白,为要保全身体健康,劳动是绝对必需的因素。经常从事各种操练的动作和运动,才能使体内的汁液得以混合、消化和分解,使组成人体的无数细管和滤器能够得到清洗,使其坚固部分更加坚实而保持其持久的健全状态。劳动或操练激发人体中的各种汁液,使之流入适当的管道,还要排泄其废物,暗中帮助“自然”(nature)分送养料,而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身体就无力支持,精神也不得舒畅。

  这里我可以说一说运动对心智的影响:它使理解力清晰,想象力宁静,按目前所讲求的魂体合一的规律,也使开发智力所需之元气得以旺盛。久坐的男人们以及妇女常易产生的忧郁情绪,都应当归咎于对运动这一特殊环节的疏忽和轻视。

  倘若操练于我们健康并不绝对需要,那么“自然”就不会使人体适合于运动,就不会为了保健而使四肢活动,使各部分屈伸自如,从而能按需要产生收紧、捩转、扩张以及保全管、腺系统(如前提及的)所需的各种动作。我们并不需要什么诱因使我们从事这样一种保健体操,如果我们不做这种体操,即便面前摆着很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也注定会一无所获。姑且不提富贵,假如没有双手的勤劳和额头的汗珠,即便衣食也不可能得到。上天提供原料,但要我们自己去加工制造。必须勤于耕种,大地才会增产。这些产物又不知要经过多少只手才能合于使用。工业、商业和农业自然要用二十分之十九以上的人类;至于那些凭借出身不必劳动的人们,他们若不积极操练这种自愿的劳动,会反而比从事劳动的人更为可怜。

  我的朋友罗哲爵士,在运动方面,是个毫不倦怠的人。

  他的宅第里好几处都挂有他劳动的纪念品。大厅墙壁上挂满于他猎获的野鹿的杈角,他认为这是他最有价值的装饰物,因为这些装饰品常是他谈话的资料,同时也表明他未曾懈惰。大厅的尽头挂有塞满了干草的一只獭的标本,那是他母亲命令要做成真獭样子而悬挂着的,爵士对此也非常满意,因为他约莫九岁时,他的猎狗就咬死了那只大獭。紧连大厅的一间小屋是存放武器的处所,摆满了大小不同、造法各异的枪支。爵士曾用这些枪大肆蹂躏林中的鸟类,捕杀了成千上万的野鸡、鹧鸪和山鹬。爵士的畜舍门上装饰有他亲自猎获的狐狸鼻子。罗哲爵士曾给我看过一只,那是特别用铜钉钉穿的,为的是表示独特。他为猎获那些狐狸,曾经骑了十五个钟头的马,跑遍了五六个郡县,牺牲了一对良弓,损失了半数猎犬。爵士把这一次狩猎视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我曾描述过的那位怪癖的寡妇乃是那几只狐狸致死的原因。因为罗哲爵士曾经告诉我,他在眷恋那位妇人而正欲得到她的时刻,曾按照她的意愿在他畜舍的两边门上饰以狐鼻。每当该寡妇起了杀兴时,狐狸就定会遭到毒手。随着他对寡妇眷恋之情的日益减少,加之他的垂暮之年又逐渐到来,他也放弃猎狐了;然而蹲在离他住宅十里以内的野兔却仍难逃他的枪口。

  我要向我的读者推荐的运动,只有骑马一种为最好,因为按照我曾经描述过的关于人体的概念,没有别的运动有如骑马那么有益于健康,它在各方面都那么适宜于人体。医学博士西登汉姆极其赞美这种运动,而英国读者若要见其实效,可以在几年前出版的一本书《体操医药》里去寻找。至于我自己呢?我住在城里时,因为没有骑马的机会,便每天早晨做哑铃操,哑铃放在我室内的角落里,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默默无语地做了我要求于它的一切。我的房东和她的女儿熟悉我做体操的钟点,每当我操练哑铃的时候,她们都从来不进我的室内来打扰。

  前几年我常爱做一种更为费力的游戏,那是我从一篇凭丰富的学识写成的论体操的拉丁文论文学来的。其中所谈的体操,叫做“跟自己的影子战斗”。做法是:两手分别握一根灌铅的短棍不断挥舞。这种练法可扩胸,使肢体运动,能给人以打拳的愉快而又不必去殴击——但愿一些有学问的人士,也用这种跟自己影子战斗的方法,来消磨他们费在无谓的争辩上的时光。这也许非常有益于消解那种使他们对公众和自己都感觉不安的忧愁。

  末了,由于我是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体,我认为,自己应尽双重的责任;因此当我既未尽到劳动与操练的这一责任,又未尽到学习与思索的责任时,我就认为,我尚未完成当天应做的事情。

  心香一瓣

  “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劳动,不是仅仅为了生计,更是为了活出健康、活出风采。

  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有滋有味,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开发和锻炼心智。

  “如果我休息,我就会生锈。”这是人类智慧之光的闪烁,是科学家们成功的秘密所在。

  天天体操,才能收获健康和智慧。
wWw。xiaoshuo txtMt。xt‘小~说~天~堂



第42章 读书之乐(节选)


  '法'阿兰(罗竟译)什么叫读书呢?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前一页的时候总要附带地偷眼看一看下一页讲的什么,甚至也顺便浏览一下后边的情节,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断言——不过也许为时过早——读者的想象力恰似笼中之鸟,永远无法摆脱书中字词以及作品原意的束缚。

  当然,熟练的读者用不着咬文嚼字,不过我还做不到这一步,我虽不至于嚼字,句子总还须咂一咂的。我读书就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唯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有趣的是,我仅以这种方式去读体面的出版物,也就是书籍。至于日记之类,我以为价值不大,不必认真去读。手稿就更不必说,它总使人觉得不可靠,因为它只不过是书的雏形而已,可以随意增删改动。一本书的分量就不同了,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更不允许你去怀疑。甚至可以说,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你的想象力。真的,读他的书谁也不用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只有规规距距,按他的路子走……这便是优秀叙述体小说的风格:作者预设圈套让读者去钻。巴尔扎克历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反复阅读比只读一遍收效更大的原因。

  引起读者的猜疑、好奇和惊叹,这就是巴尔扎克小说的效果吗?一点儿不假,甚至当你读了几遍之后,这种效果竟毫无衰减。

  比如说,我知道乡村医生必死无疑,然而也正因为我料到结局,乡村医生的死才如迅雷一般使我感到震惊。这效果就在昨天我还体验过一次。戏迷们往往也有同感吧。我还注意到,一首好诗的艺术魅力是永存的,不会使你熟而生厌,只有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可以这样说,一切时间艺术的魅力,正是来源于读者的预知。当我们读一本小说时,总觉得后头的情节最牵扯我们的兴趣;不过,我们也懂得如何克制自己,大概具体的方式就是聚精会神于眼下正在进行的情节吧。而且像这样吊一吊胃口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孩子们做游戏时不是经常要藏起来,然后吓唬对方,而对方也会真的感到害怕吗?读小说也是如此。

  前不久我又重读了《驴皮记》的前几页,真够繁琐的!

  我心里虽这么想,却仍然悉心地琢磨着拉斐尔的幻梦和那位老商贩的大段独白,甚至不放过任何细节。而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口头里虽说着“我都知道”,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所以才那样风风火火地读。我之所以能够不紧不慢悠着性子,正是因为我了解这本书,而且我对它的了解不是零散的、只言片语的,而是全面的。我不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