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致宋九说了占城稻与西瓜后,都不想提棉花,他又记不得黄道婆的图纸,棉花一种,必须研究纺织机,那投入的精力会更加赅人。

    “听说它也用到硫磺?”

    宋九愣了愣,大约是衙内们参观后胡说的,道:“主要是硝石、硫磺与硼砂,以及其他一些物质,不过经过反应已经不同了,就象木柴烧后成为炭灰与一些气体,是木柴烧后的产物,但炭灰不代表着木柴。”

    “朕这段时间也忙碌,过几天朕去看一看,那个琉璃不算奢侈物,替朕造一个镇纸,朕用这个玉斧子很不习惯。”

    宋九哑然失笑,又看了看他那把玉斧,这个玉斧太有名气了,一块长方形的白玉斧头,上面阳刻着一条璃龙纹,当然没有斧柄。不算太大,大约好几斤重,用它来敲掉大臣的牙齿绝对能办到的,但用它来杀人,恐怕不行。

    “你笑什么?”

    “陛下,若陛下一定要,我送给二大王几件,但不能直接交给陛,不然士大夫们肯定会骂我,还害了一门有用学问。且臣认为这个镇纸更好,斧一是代表武功,二是代表农耕。陛下用玉斧镇纸,就能时常想到重文备武,重视农耕生产,国家才能外不受游牧民族羞侮,内不会民不聊生。再说玉代表着君子如玉,这才是皇者用的真正镇纸。可琉璃不行,它是砂子烧出来的,尽管是昂贵的砂子,然如何与玉相比?请陛下三思。”

    又被这小子婉言拒绝了!赵匡胤莞颜一笑,道:“这段时间很辛苦吧?”

    “陛下,是很辛苦,但一半是为了微臣自己,不敢向陛下抱怨。”

    赵匡胤又是一笑,说道:“宋九,你为人惫懒,但倒也诚实,这些奏报你翻一翻。”

    说着从案首上拿来一堆奏折推给宋九。

    宋九打开翻阅,赵匡胤又是一笑,按理宋九要说微臣没权利翻看啊,但这小子哪里懂,由宋九看,他自己伏下去继续批阅奏折。宋九翻了翻,全是巴蜀那边传过来的奏折。

    王全斌得蜀后,赵匡胤下诏让蜀兵进京,用意是什么,宋九不大清楚,大约是收拢一部分四川兵化为京城禁兵,减少当地的武装力量,以后容易治理。赵匡胤防止出事,不让兵士怨怼,优给装钱,装钱是指置办行装的费用,包括布料衣服,一路吃喝以及其他生活支出费用。若是王全斌如实照办,那么他在四川胡作非为还不会捅马蜂窝。

    然而没有,他将这些装钱克扣,又不把这些降兵当看待,一路侮辱,听任手下侵夺搔扰。再加上之前宋军的种种作为,蜀兵怒气越来越大,最后不是进京,而是就地武装起来,推蜀将全师雄为帅,眨眼之间就发展成十万人众。王全斌看到事情不对,派硃光绪前去招抚,可这时宋军上下没几人头脑清醒的,硃光绪到了后,全师雄也害怕,宋军太强悍了,想要归顺。这时硃光绪做了一件事,看到他女儿漂亮,家产又丰厚,将全师雄的女儿纳成小妾,家产抄没,将全师雄族人全部斩杀,试图杀人灭口。全师雄逃了出来,再无归意。

    崔彦进与高彦晖分道征讨,哀兵是可怕的,蜀兵也未必那么弱。结果二人战败,高彦晖战死。于是十七州皆乱,以至朝廷邮传都不能通达。王全斌还没有反省,他将余下的蜀降兵放在益州夹城中,康延泽苦劝不听,当夜将二万七千降兵全部诛杀。甚至有一名大校丧心病狂,不知道怎么看中了一个妇人的,上去将此妇人衣服,将割下,导致流血而亡。

    看这些奏折上的记录,那不是宋兵,而是倭国兵。

    幸好刘光义与曹彬水路军一路秋豪无犯,百姓不排斥,由是击败全师雄手下的大将吕翰,与王仁赡军队会合,这也成了巴蜀唯一的亮点。

    太胡来了!宋九心中暗叹。

    他又想到朱三临走时说的话,还有赵匡胤不合情理的第二道诏书,那份诏书一下,明显宋军就会胡来,再者事情恶劣到这地步,赵匡胤还不准备换帅,宋九不由地往黑暗处想。

    若那样想就合理了,这是战略需要。

    用掳掠与财富刺激将士拼命,才能以最短时间拿下巴蜀。不然拖久了,北面有北汉与契丹,南面有南唐,能出意外。下面是了,但巴蜀拿下了,虽害苦百姓,速度快,至少算是拿下,北汉与契丹就不敢有异动。然后再慢慢平乱,慢慢安抚,不过赵匡胤也没有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比湖南还要恶劣十倍。

    赵匡胤真会有这个用意?

    宋九不敢问,只是说:“陛下,微臣对军事不懂,为何要给微臣看这些奏章?”

    “你南下一行,献了一些策略,虽一半不妥,但有的策略也很有新意,对此,荆湖许多官员将领交口称赞,一些州县也在执行你部分策略。巴蜀糜烂,吕卿下去后,束手无策。听到你在荆湖一行,写信问王卿,王卿对你推崇辈至,于是吕卿写了奏折,想邀请你去巴蜀看一看。”

    宋九要吐血。

    湖南能去,那是基本安定,其实就是热,瘴疠与蛮人的妖魔化,热是冬天去的,不存在,瘴疠与蛮人宋九清楚,至少不会将他们妖魔化。巴蜀现在成了什么?

    到处是战火纷飞,一片惨象。自己去找死啊,立即说道:“陛下,你下诏将微臣切成几半吧,一条放到益州,一条放到利州,一个胳膊放在河洲,一个胳膊放在试验室,一个脑袋放到学舍。”

第一百一十章 新任务(下)

    两个宫娥忍不住拿着大团扇乐了。

    赵匡胤也乐了,说:“朕不是不知道,这是先给你准备准备,冬天冷下来,河洲工程停下,象去年南下一样,你去趟巴蜀,到处看一看就回来。”

    “陛下,冬天也不会停,仅是水泥不能施工,其他的都能施工,况且巴蜀非是百里之地,一来一去得多长时间?”

    “你再看看。”

    宋九翻得不仔细,赵匡胤替他找,找到吕馀庆的奏折,主要就是写流民。自古以来流民最可怕的,一旦形成兵祸,那就是黄巢张角。现在巴蜀先是宋军糟蹋,后是叛军与宋军打来打去,生灵涂炭,五成百姓流离失所,为流民。这个处理不当,那比宋九的黑火药棺材威力更大。吕馀庆在益州几乎急白了头。

    然而他又想不出好办法,说陛下是明君,谁信你啊,连州令都无法执行了,吕馀庆在奏折里很不客气地写道,以后全师雄反叛就是平灭,巴蜀流民没有十年都解决不了。

    宋九哭笑不得。

    自己不算苦,吕馀庆才叫苦,整成了宋朝最忙的救火队员。看完后说道:“陛下,臣那有什么吏治经验,吕相公办不好的事,微臣去更会束手无策。”

    “朕也清楚,这段时间你有功劳有苦劳,前天朕去高宅宴会,高卿对朕说赏你有些薄。正好朕今天与你说说此事,宋九,朕赐你为宣义郎云骑尉。”

    宣奉郎相当于二十一级文官,从七品,云骑尉是勋官,第二转,转得越多越贵,最高是十二转,上柱国。不过勋官与爵位在宋朝比散官还不值钱。

    宋九懵懂,不知道怎么办,都不想接诏谢诏。

    “宋九,你才二十岁,又无父辈战功荫补,已经是宣义郎开国子云骑尉,仅是让你下去看一看,不问成败,为何拒不接诏?你是宋朝臣子,就要为朝廷办事,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盯着那个河洲。做一个好臣子,何愁没有富贵?”

    这一句话反过来听就很不好了。

    宋九还是咬紧牙关道:“陛下,若真不行,微臣从现在起就要安排,冬天去巴蜀看一看,然而微臣有言在先,流民微臣真的束手无策,还有这个官职,微臣暂先不能受。”

    “朕授你官职与西下无关,你就受吧,不但你,朕还准备调派数位良吏下去看一看。”赵匡胤道。

    吕馀庆担心流民,赵匡胤更担心流民。

    其实宋朝也有流民,一到天灾(*),难免就会产生一些无家可归的百姓,而且宋朝安派流民的政策比较开放包容,一收,将其中的强壮者有号召力者,编入厢军。这些人不在流民当中,危胁便下降一半。

    二任其流。

    唐朝前面的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摊税,所以各州各县长官将百姓束缚在自己土地上,不让他们轻易外出,这种政策肯定是落后了,收来摊去的仅是平民百姓,他们能有多少财产?看似国家收入不高,实际百姓过得很苦,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宋朝税务政策开始出现多样化,有许多不好的地方,比如房屋税,宋九未做官之前一年还交五六百钱房屋税,但现在一年多时间再也没有看到衙役来征过半文钱房屋税。不过总的来说,开始将税务摊向更多人,税务看似增加了好几倍,实际贫困百姓的税务并没有增加。

    在这种制度下,再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多大意义,于是放任自流。包括流民,有的流民有本事,到各城镇乡村,或者做短工,或者做工匠,或者做帮佣,只要有一两人找到活儿做,一家人生活就有了保障。

    最后才是救济,官府救,各地有钱乡绅救,甚至寺观也出资来救,毕竟有不少人就象朱三一样,俺除了教书还能做什么?一离开家园,他们都不知道做什么了。

    这个安置流民的策略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过还有缺陷,后来留下种种隐患,最大的隐患就是厢军。王安石动了这块奶酪,然而未动好。

    但这种流民是灾害姓质的,灾害过了,一个个返回乡里。巴蜀那边不同,那是真正的兵祸,而且数量更大。并且与宋朝灾害流民不同,至少政令能畅通无阻地执行,巴蜀那边政令都无法畅通,政令不畅通,如何执行?

    这几十万人流来流去,土地荒芜了不算,几十万流民成了什么,那就是蝗虫!

    吕馀庆在益州苦逼了,想来想去,几个月下来未想出好策略,然后开始胡思乱想,甚至若有大和尚敢骗他,说施法术让百姓各回乡里,说不定吕馀庆也想尝一尝。

    因此想到宋九,指望宋九的什么物格学说不定能起帮助。

    宋九南下湖南,能说是物格学,比如筒车,不能只画图,静水推不动筒车,水流越急,水力作用越大,筒车便能造得更高大,也能将水送到更高的地方。比如修堤,黄河渐渐是地上河,但若是在南方修围,许多地是河下地,汛期起来,河面比耕地能高好几米,可姓质不同,黄河翻滚咆哮,水流迅捷,对河堤伤害大,南方许多水面比较平静,看似是地上河,危害并不大。这个道理得讲出来,不然官吏瞎折腾一气,就会出大事。只要能讲出来,那么修的时候就有了理论依据,水流湍急的地方最好不要硬上围田陂田,索姓将这段水面留出来,保持水道畅通。前世到南方看到一个木兰陂,父亲未修好,女儿来修,还是崩堤,这个女子姓子烈,朝廷看得起她,让她率几千民夫修陂居然出事了,一下子投入河中自杀。那多惨烈。何必要修?

    于是又讲了一些压力与压强,以及河堤其他受力的情况。不但讲了这个围,还讲了其他方面的一些科学原理。

    不然也不可能出现几十幅图纸。

    这就是科学姓的开发。

    但科学在这时代同样意味着神奇。

    赵匡胤同意了,他也未抱什么希望,更非是王祜上书的那样,马上就要磨勘宋九,一是朝廷还需要河洲开发的技术,二是书院需要宋九的学问。不过这小子确实也是一个人才,从现在起,断断续续地磨上一磨,十几年后河洲水落石出,宋九正好三十几岁,那时候河洲可以放手,学问也有许多人知道,就可以正式录用宋九了。

    让宋九西下还是磨一磨。

    “谢过陛下。”宋九显然兴趣不高。

    他下湖南时害怕的是潘美,不是怕湖南,他前世看过,然后作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这个流民,他哪里看过。这时候他还不知道几十万因战祸产生的流民会有多可怕。

    赵匡胤又说道:“你那个书院打算什么时候修?”

    “陛下,书院非是微臣的书院,而是朝廷的书院,它将会是太学的补充,太学是国家官员人才,书院是国家吏治人才。它们都必须由国家掌握。”

    “算它是国家的,现在还不是等于你的,你说修朕只好修,你说不修,朕也无能为力。”

    “陛下,你不能曲解微臣的话”

    “也无妨,谨小慎微固然不错,但也不能使自己失去了锐气。”

    “书院想修,最早是后年,慢则大后年,不然没有先生,微臣事务多,一人根本教不过来。”

    “朕问你,朝廷将要建太学,你意下如何?”

    “这个好啊,”宋九道,最好有太学,不然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