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是赵恒这个反常的授职,让宋九担心,也会让李继隆担心,作为主帅,此次他也拜了使相,封了几个节度使在身上,若是以为赵恒对他们不放心,李继隆即便呆在云州,也不敢有所作为,那就失去了其意义。

    赵恒默默地点了点头。

    别的不说,只说唐朝,突厥被李世民灭了又灭,但灭完了又有一部突厥崛起,直到回鹘人配合,才将突厥危害削弱,可是回鹘人又来了。还有当初的吐蕃在唐朝时又有多强大呢?文成公主一嫁,吐蕃北下吐谷浑了。

    除非象汉武帝那样不要命地攻击。

    不过西羌一直还困扰着汉朝,匈奴并没有完全失去威胁,只是危害一下子留到西晋时发作。

    只能说宋朝头号强敌被灭了,不能说边患就没有了。

    宋九却在心里叹道:“幸好自己急流勇退啊,难怪以前那些功臣没有好下场,赏无可赏时,要么就是被杀,要么就是起反谋反!”

    但总的来说,还好,他挂着的是文臣称号,赵恒疑心终不及赵匡义,当然,做为皇帝,换成自己,想一点儿疑心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宋九又说了第二个问题:“如今燕云收回,头号强敌歼灭,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禁兵了,就此为止,数量刚刚适中。”

    说到这里他一声叹息,赵恒也是一声叹息。

    虽然灭掉辽国,然而宋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首先是经济,多年来的盈余挥霍一空,还得要花钱,虽然从辽国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甚至刻意处执了一批强硬的贵族,查抄其家产财富,只能说这些钱将眼下的费用应付过去,未来辽东可能还有零星的叛乱战事,还要建设,花的钱帛太多了。

    几十起会战打下来,也死了许多将士,伤亡的数量达到十几万之巨。重伤的要退伍了,死亡的更要抚恤其家属,整个军队整减员四分之一兵马。

    不过这一来,正好只剩下四十余万禁兵,那么国家一年将会节约大量军费。

    还有其他一些举措,例如乡兵制向北方转移,未来在陆续将河北河东的乡兵转兵为民,让两路迅速恢复发展,而在幽州路与云中路设置一些乡兵。

    这个问题不大,原来辽国就在这里选拨了诸多兵士,现在只不过将正规兵转为乡兵罢了。至于北方大漠,宋九也说得很清楚,不扶持代理人。

    就象唐朝扶一个反一个,不值得。

    而是继续分化,让其自生自灭。

    朝廷的政策只是鼓励他们通商,学习宋朝官话与文字,推广一些定居定牧措施,余下的不干涉不参与,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麻烦与纷争。或者稍派斥候留心,防止某一部独大。

    赵恒也额许。

    然而就在赵恒准备离开上阳府时,李神佑私下找到宋九。

    王钦若进宫打小报告了。

    说实话,王钦若也有功,守大名府有功,随后在策划治理燕云时也立下诸多功劳。平天下难,治天下更难,他的功就在治字上。

    但在最初辽国大军南下时,他一度因害怕进劝赵恒逃向南方,一丑遮百俊,因此招来许多人的嘲笑,也遮蔽了他这些功劳,于是心中常常怏怏不乐,昨天悄悄觐见,与赵恒说到诸人功劳时,他说了一句:“陛下知道赌博吗?博者输钱欲尽,于是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宋九寇准之孤注也,实际当时情况危急,一旦辽军冲破澶州城下防线,几路兵马来不及救援,陛下危矣。以陛下之姓命来博千秋万世之功业也。”

    ps:本来打算两章结束的,可码出来,感觉这样太过草草,于是了,还有几章吧,虽然烂了,但不能让它烂得太过头了。下本书发誓,不用那么严谨考证地去写。

第五百二十五章 选择题(下)

    王钦若与寇准的矛盾激化,不用说了。。

    可他对宋九也不快活,主要就是那么大的计划安排,宋九居然一声也不吭,让他出了一个大糗。然而他姓格属于那种黑暗的,不象寇准不快活了马上叫出来,他却象一条毒蛇那样一直隐忍不发。

    直到赵恒弄出一个幽州郡王,他才悄悄打了一小报告。

    当时被赵恒轻斥一通。

    不过赵恒对王钦若一直喜爱有加,第一个确实有本事,第二个对他有功。

    呵斥了几句便放过了。

    然而王钦若忽视赵恒身边的一个太监,李神佑,李神佑还有一个哥哥也在做太监,叫李神福。

    宋九很少与太监来往。

    但因为宋朝太监不是很恶劣,即便童贯,也要一分为二看待的,在宋徽宗六贼中,童贯算是比较好的。因此他对太监也不是很讨厌,况且得罪太监干嘛?

    还有宋九对武将不恶,李神福随赵匡义出征过太原,因此对宋九印象很好。而且赵匡义在背下里一直对宋九持以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便影响了李神福与李神佑兄弟俩。

    寇准那就罢了,关健他认为宋九是好人哪,大宋第一良臣,又从来持功居傲,这与寇准是两回事的。

    赵恒虽不支持王钦若的小报告,可王钦若这句话说得颇为恶毒,多少会对赵恒心理产生一点影响,因此悄悄将这件事告诉了宋九。

    宋九听后,眉毛拧了起来。

    王钦若可能不快活,可是他就要下去了,王先生来搞他,宋九更不快活。

    不过想找机会还是有的。

    车驾南返了,随行的还有各部族酋长,一道拜祭闾山。

    严格说不能称为封禅,到泰山才能算得上封禅,此次只能说是一次祭镇,祭祀北镇闾山。

    祭镇时会给这些酋长们一些赏赐,封赏一些不要钱的官职,然后赵恒便要从幽州返回京城。

    自隋末起就在这里建设了一些建筑物,辽国更是时常来拜祭此山,赵恒虽来祭镇,倒也没有额外花多少钱帛,仅是将主峰望海峰石径修葺了一下,又重修了李渊建造的北镇庙。出手有些小气,但大臣们倒是很欢喜,在宋九带动下,这时宋朝上层务实作风比史上更重。

    登上峰顶,一系列礼仪结束,当天在辽国建造的望海堂休息。

    明天赵恒下山,到了这时候宋九就要与赵恒分别了,幽州路首府在幽州,但他不能呆在幽州,实际安定以后,幽州路必然还要划分,一切为二,一切为三,否则幽州到混同江太远。

    因此宋九将会去东阳,以及长春,改成吕阳的兀惑城。

    赵恒将宋九喊来,平易治难,不以为将辽国灭掉,东北就真拿下来了,在历史上关外得而复失的例子不要太多。

    宋九将心中想法一五一十说出。

    赵恒也认同了。

    宋九忽然问道:“陛下,我朝现在可如秦汉唐之时?”

    按理说宋朝灭了辽国,几乎达到了巅峰。

    不过赵恒细想了一下,却沉吟起来。

    宋九替他做了回答:“秦朝一统天下,横扫八荒,气吞,我朝不及。”

    “光武后汉朝游牧民族几乎都不形成致命的危害,所谓的用兵,不过是扫除身上的疥癣之疮罢了,我朝不及。”

    “唐朝巅峰时兵力达到了小海,西边翻过葱岭,一度到达河中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吐库曼斯坦一带),李白的家乡就在葱岭以西。”

    “可是我朝兵力不敢越过兰州,交趾名为进奉,实为阴违,大理都懒得派使者来进贡。与他们相比,我朝还经过两代英明的先帝大治,甚至周世宗还为我朝打下了好底子,仅能做到这一步,因此我朝还不能称为盛世王朝。”

    “这个”

    “臣知道,我朝因为顾全百姓,豢养兵士,由是用兵成本很高,然而与汉唐相比,我朝收入达到了多少?”

    “朕知道了,不能骄傲自满。”

    “臣要说的正是此意,陛下要知道外面还有广大的世界,几百年前契丹还只是一个一千余帐的小部族,然而差一点危害我庞大的中原王朝。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人口,若是以为我朝就是世界中心王朝,后代子孙必然骄傲自满,一旦产生这个心理,安于享乐,不用等外部诸国清醒过来,迅速发展跟上,从内部我朝就能灭国了。陛下应当继续保持咸平数年时的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即便是后世子孙,也要以陛下为榜样”

    “臣伴随陛下祭镇,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斯,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说得多好啊,但是他后来畏于秦始皇威严,不敢进言,甚至默视二世非义登基,于是秦国二世而亡。”

    “以前臣也重视过寇准,重视他的人很多,赵普相公,大宋第一三司使陈恕,陛下的半个帝师毕士安。实际寇准的唯我独尊,过份享乐,臣多少看得不习惯。说到寇准,臣又想起两个故臣,田锡偁,对他们臣也有些不习惯。不过来到望海峰上,眺望东方天际处,臣忽然醒悟。虽然他们有时进奏说得片面,不过正是他们敢于进言,带着朝堂大臣敢于发表自己的议论。”

    “陛下,帝权独大,同样需要监督,就象赵普与太祖,赵普生活糜烂奢侈,然而太祖想要一个花蓝子却要不到。为何太祖还不动怒也?因为这是隐形地对帝权掣肘,以免国家出现隋炀帝那样的昏君。然而掣肘不仅是各种制度,制度是人制订的,也是人去执行遵从的,关健还是人。因此朝堂必须要有声音,当然,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能抱成团,不能结党,所以朝堂需要寇准。”

    赵恒额首:“朕也知道寇准是一个贤臣。”

    “不仅是寇准,张齐贤对军事精通,国家也要倚赖他。不过处理公平,择人公正,还是东京城留守的王旦。王钦若有才干,不过其人过于谄媚,重用则能迷惑君上。请陛下切记。”

    宋九一口气说完,心中叹了一口气。

    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一道选择题吧。

    原来前来议事时,想趁机将王钦若弄下去,但最后还是高拿轻放,放过了王钦若。

    以他现在的地位与威望,足以能让王钦若十年内不得起用。

    不过生气归生气,临到头来想一想朝堂,大家还不是一样,难道寇准做事用人就能称为公平?

    让他们以后慢慢斗去吧。

    然而宋九却没有想到,这不是最后的选择题,选择题无处不在。

    第二天赵恒起驾回京。

    离开京城很久了,幸好王旦做得真不错,否则赵恒御驾亲征这么长时间,可能后方就会出现许多小麻烦。

    宋九则是去了辽东。

    尽管朝廷同意了宋九的归化政策,以及几个新路的划分。

    然而还有的大臣表示了反对,幽州路面积太大了,它几乎囊括了辽国原来八成直辖面积,近百万户人口。

    因此整个幽州实际变成了六大部分,第一便是幽州附近各州县,北达燕山,东临大海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山海关,南到宋九原来建议竖立起来的绿色长城。

    那道长城依然保护着,禁止百姓砍伐,不仅是因为可以做为一条紧急防线,中原的最后屏障,对水土保护也很有利,不仅是黄河,如今拒马河也从太行山带来滚滚泥沙。

    其次便是中平府,辽国的中京地区,南接山海关燕山,管理着原来辽国中京范围,然后是上阳府,就是辽国上京一带,不过直接管理的范围变小了,从西南的大水泊开始,到永安山、兔儿山与馒头山,东接大兴安岭,就是金山。再次便是长春府,北到鸭子河上游的金山城,突吕不室韦部,铁骊部,南到重新改成四平的原辽国通州,上面还有,室韦部与室韦王府,然而太远了,而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宋朝对之只采取了羁縻政策。东部一直到大海,这片广大的区域便是吕阳府治辖范围。仅是一个吕阳府管辖的面积就可以相当于宋朝以前最大一路的两倍面积!余下的辽南地区便属于东阳府治下。

    六个区域,宋九请求留下六员大将,杨延昭,魏能,杨嗣,张凝,田敏,李继宣。

    另外就是吕夷简等五名官员,看守五府,协助宋九治理幽州路。

    吕夷简顶在最前线,上阳府,这里情况很复杂恶劣,而且交通落后,好在萧燕燕治理下,也出现了农耕方式。

    然而相比于其他五府,上阳府最让人头痛了。

    吕夷简是官二代,可能官二代是一个贬义词,在宋朝就有人认识了,因此不断提拨寒门子弟,不是寒门子弟会出众,相反的许多寒门子弟做官后十分贪婪,这主要就是不让朝廷形成各种各样的官宦世家,从而影响朝廷的统治。

    然而官二代除了一些为非作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