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义呵呵乐了起来,手中拥有这个勇将,也是君主的幸福。

    米信道:“这小子猛。”

    田重进更是哑然失笑。还有谁比他更清楚荆嗣吗?不过他还是清醒地说了一句:“他长于冲锋陷阵,短于统帅三军,至少率领大军经验几乎没有,更短于治理地方。”

    “寇准。”

    “啊。”所有人又是讶然。

    这背后赵匡义与宋九就没有再解释了,东府首相人选难,要杰出的人才,西府宰相也难,用武将恐非适宜,到西府不仅是谋划。现在谋划某种意义上也有参谋司分担,因此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务上的政务,最好还是文官。然而文官又不懂军事,因此君臣二人立即想到当红炸子鸡寇准。让他再去磨砺一两年,那是最前线,那么在军务上就有第一手的磨练。这样除了张齐贤外,又有一名文武双全的人才。国家以后就有了更多的西府人选可供选择。

    人选出来了。没有争议。

    开始交头接耳商议。

    这一天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一般皇帝与大臣说话,都有起居官员做记录的,若无起居官员,有时候太监也做记录,然后存档。但这一天做记录的乃是堂堂的西府副相张宏。事后这份存档也将它封锁起来。

    第二天折御卿返回府州,赵匡义大肆赏赐。

    计划的第一步便是从府州发起。

    折御卿哪里最关健。

    但这个计划离崔彦进当初的想法,早就变得面目皆非,毕竟那时情况与现在情况截然不同,只是关健的一点想法保留下来。

    接着人事调动。

    如今前线,定州是李继隆,镇州郭守文死了,有人议刘延翰接替,宋九却提议让袁继忠顶替,刘延翰先是有些不乐,不过想了一想,这样也好,呆在京城里享享清福吧。他也看出来了,朝廷是在准备培养后备人才了,他们这些老将会逐一淘汰下去,除非能打到潘美那种地步。

    破虏军是孙全照,兵马都部署乃是崔翰,他们手下还有两员超级能打的战将,杨延昭与魏能。实际宋九很想以杨延昭代替崔翰,也将这个崔大炮调回来,不过翁婿关系,让他说不出口。

    保州是呼延赞,雄州是刘福。这也是河北最危险的地段,除了这数员大将外,李继宣,田敏,孔守正等勇将也分别以不同职位,驻扎在这一地区。

    相对于这一地区,莫州沧州霸州倒是稍稍冷门一点。

    就在这时候,朝廷忽然做了一个变动,让荆嗣担任沧州兵马都部署,寇准知沧州。两人将“无为而治,爱好和平”的老将张永德换了回来,补充参谋司的参谋。

    小寇莫明其妙。

    他心中有些不服气啊,俺没有犯错,凭什么让俺去边关?

    宋九算是看出来了,与张齐贤与吕蒙正相比,小寇心态上稍逊一筹了,于是刻意将他喊到西府,说了一句:“好好去做,哪里有可能会发生一件重大的事件,否则朝廷不可能让荆嗣去沧州。”

    但寇准也是大嘴巴一个,没有一个人对他说出真相。

    小寇下去,宋九就等着时机。

    然而这一年却让他十分失望。到了七月,吉、洪、江、蕲、河阳、陇城等处大水,淹没了许多庄稼民宅,这个受涝灾的地区从富裕的江南西路到荆湖地区,再到京西路甚至陕西部分地区。这边是海水,那边却是沙漠,开封、陈留、封丘、酸枣、鄢陵等地区继续大旱,颗粒无收。朝廷只好下诏,这些受灾地区免税一年。

    而且两年灾害,影响收成,去年的所谓九年储粮全部用来赈灾了。京城粮价越来越贵,为了平息民怨,国家只好拿出一部分钱帛,在税粮之外又购买了一些粮食,开仓平价销售给百姓,以免jiān商哄抬粮价。让百姓怨怼。

    这样的年光,什么计划也不能发动。

    那就继续在西府呆着吧。

    为了不让大家产生一种抬头看高处的感觉。宋九除了处理西府政务外,几乎一年内全部消失。若非十月里发生的一件事,宋九几乎在这年内完全隐形。

    先是桂州下面的白州知州蒋元振。

    宋朝官中薪酬在历朝历代中算是最高的,除了薪酬外还有许多赏赐,因此王禹偁才上书减少不必要的赏赐。但也要看,一是现在官员薪酬还没有达到最高点,有人算账,说包拯在工资最高的时候,将各项薪酬赏赐一起加到一块,一年收入能达到几千万人民币。但那是宋仁宗时代。若是现在,即便做了枢密副使,还没有那么高。

    其次要看职位高低,若是一个小知县的什么,收入同样不是太多,至少现在不行。

    但还要看。

    就象后世公务员一边嘴上叫苦,一边又有许多人竞相考公务员,因为除了公开的薪酬赏赐外,还有许多灰sè的收入。甚至直接贪污受贿,或者利用手中职权做生意,在宋朝士大夫人家做生意的有很多。

    可是想做一个真正清官,官职又很低。那么那点收入就不行了。

    蒋元振就是如此,原来是一个小官,作风又清廉。然后心里面琢磨,俺为人正派。又没有什么后台,看样子是难以升官了。可是家属又多,这一大家子生活困难,怎么办?岭南物价低廉,这些年发展也挺快,俺还是求岭南官吧。求他处官职难,求岭南官职还不是很容易。于是朝廷将其调到白州担任知州。

    蒋元振便将家人放在离岭南不远的潭州供养,然后将薪水寄给他们。可其收入还是不足以使一家子幸福的生活,于是只好熬自己,啜菽饮水,缝纸为衣。

    但他为政简易,颇得百姓爱戴。岭南最好的时候还是宋九潘美在岭南的时候,那时候从南汉暴政中走出,容易满足,再加上宋九王明潘美他们jing心治理,那时的岭南百姓是满满的幸福。到现在,还有无数百姓想念这几人,特别是宋九的好。

    后来生活提上来,就不那么容易满足了,而且也知道宋朝官员也未必都是宋九那样的官,虽比南汉好,可一样的良莠不齐,有好官有坏官。难得一个好官,因此白州百姓十分拥护蒋元振。

    按照宋朝制度,秩满了就要迁任了,然而广南转运使考虑到没有适合的官员代替,居然将他强留下来,七八年时间不得代。蒋无振没有作声,他家人不乐意了,正好朝廷派了采访使下去,便对采访使反映,是不错,俺家元振做了知州,可白州一个小又穷的地方,收入低啊,俺家元振这么苦,你们忍心看下去吗?

    还有一个官员员姚益恭,他初为兴通判,因作风清廉爱民,朝廷召赴阙转任,兴老幼千余人遮道,不让其离开兴。姚益恭没有办法,只好在夜里让兵卒将城门打开,偷偷离开兴。然后到了须城,因为治理得好,衙堂上连鞭扑都没有动用过,连续三年下来须城大治,结果转任时又有无数百姓跪求转运使留下姚益恭。

    采访使将这两个官员事迹禀报赵匡义,赵匡义在朝会上宣读这两个官员事迹,然后诏书赐蒋元振绢三十匹,米五十石,姚思恭绢二十匹,米二十石。

    宋九忽然举起牙笏道:“陛下,臣有罪啊。”

    赵匡义莫明其妙。

    宋九又说道:“臣估价一匹绢一缗多钱,米虽贵,现在一石也不过四五百文钱。蒋姚清廉能干如此,臣相信整个大宋几千名地方官员,能与之相比的不会超过两百人,但陛下赐蒋元振绢米资不过六十缗钱,姚思恭资四十几缗钱。然而臣前段时间与家人去顺店小叙一顿,便吃掉两百多缗钱。臣有罪啊。”

    大家失笑,赵匡义也哑然失笑,于是改诏,赐蒋元振绢三百匹,米五百石,姚思恭绢二百匹,米二百石,同时迁升两级职官,以作诸地方官员的榜样。

    宋九这才徐徐退下。

    实际他还想说一件事,那就是地方官员的转迁制,宋朝官员转迁越来越频繁,这也是不对的,想要为政出sè,最少得呆上三四年时间,如自己在江州,好不容易将诸矛盾问题解决,开始准备治理了,朝廷将自己调到京城。若是再给自己两年时间治理,那么自己在江州也会让百姓爱戴地离开。如此频繁的调动,不仅朝令夕改,使百姓不能适应,官员为了尽快升迁,也开始做表面工作,导致各地仁政不能落实下去。

    但这是东府的责任,于是宋九没有说出来。

    宋九的做法,终于使他在诸大臣中不是那么另类。然而不是每一个都象他那样,赵普下去了,宋琪李昉等老臣也离开了,王沔环顾左右,上面是吕蒙正,旁边是辛仲甫,他心中就有想法了,凭什么吕蒙正能做首相,俺就不能做首相?

第四百四十七章 野望(下)

    王沔在西府几乎没有作为,又暗中搞了一些小动作,宋九不想他破坏西府团结,便说王沔短于军务,却长于吏政,调到东府去。

    王沔信以为真,事实他的权利心也很重。

    李昉在,王沔很老实,人家是两国三朝老人,再无为,他也不敢搞小动作。赵普上来后,他更老实。

    赵普下去,难道俺对吕蒙正还要老实吗?正好吕蒙正重大体,为人马虎,这给了王沔机会。于是开始在中书大包大揽,加上他为人机敏,会察颜观sè,将赵匡义马屁拍得舒服,因此渐渐将权利从吕蒙正手中一点一滴夺过来。

    可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做人没有诚信。

    北宋开国之初,从赵大时起就是一个多疑的国度,由于忌讳宰臣权势过大,因此对大臣在家里宴见下属十分不喜,宰相就更严厉了。当然,也不是不行,不过大家都在注意着。

    因此包括宋九在内,在家里接见官员很少的,特别是他与赵普在长庆楼宴聚,更是万人瞩目。所以百官无论公事或私事,都是在上值时去中书或西府找宰相。这就要看,若是宋九与赵普、卢多逊,非是公务,皆不得接见。但若是松一松,往往一天能会见上百个官员的来访,其中能有九成是属于私人请托xing质。

    实际包括李昉在内,同样都是有选择xing的接见,否则一天接待上百个官员,不要说看美妹唱歌跳舞了,也不要处理公文了,就是这一百个官员一一谈话,从早也要忙到晚。

    然而王沔开始放行,每天将中书弄得就象会客室一样。

    吕蒙正皱了皱眉头,心想这小子喜欢见客,由着他吧,然后躲在一边默默地批阅公文。

    喜欢热闹也没有错。王沔又喜欢卖弄人情,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但凡有人请托,全部一律答应。实际东府也不能所有事务都能做主的,许多重大事务还必须要交给赵匡义做最终拍板。况且他上面还有一个吕蒙正呢。

    因此王沔拿了好处费,又甜言蜜语地给人家承诺,然而事后却一一失信。失信一两件承诺问题不大,大家能理解嘛。然而大多数承诺都失信了,这些官员会怎么样想?于是痛恨他的人越来越多。

    赵匡义隐隐听说一点,非是对王沔失望。而是对吕蒙正有些失望。

    王沔是参知政事。与西府的枢密副使一样。是监督者,协助者,也是考察者,但非是决策者。随时可以更换。

    自从听宋九上了一堂彗星天文课后,加上灾害连年年,他对天灾看淡了,连带着修建寺观的热情也淡了下去。天灾不怪你,可你身为首相,得将东府经营好,当初赵普推荐,宋九推荐,赵匡义对吕蒙正同样充满了期待。可现在呢。

    治国如治家,这些年,无论是赵普,或者卢多逊,或者宋九。或者宋琪与李昉,至少东西两府内不会出现如些失控的状况。司内都无法掌控,况且天下大小政务?

    但赵匡义也不怪宋九与赵普,就是自己,又能找到谁来接任首相之职呢?就一个宋九可以放心,然而暂时确实不能离开西府,除了宋九,自己找谁去?

    因此想考察更多的人才。

    于是将宋九喊来,问了一句:“谁可接任寇准?”

    宋九有些蒙,看着赵匡义。

    赵匡义道:“今年开chun蝗灾严重,恐怕”

    他说完,君臣二人都苦笑。辽国那边这两年没动静了,一恐怕让李继隆打苦了,二他们同样要休生养息。可这个宝贵的时间,灾害连连。chun天又发生特大蝗灾,看样子今年还得继续“休生养息”。不过宋九终于明白赵匡义意思,他是急吼吼地想用小寇。

    然而这个人选让宋九感到为难,不仅是沧州知州,那怕就是未来那个计划发起的人选也好找,但不仅如此,这是打算替朝廷将来顺便培养着枢密使的人选。

    宋九迟疑地说:“吕端如何?”

    雪藏了很多年,虽然他一度是赵廷美的人,可赵廷美也死了多年,好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