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让他这一折腾,所有大兵脑门上全部在冒热血,不要命的往城头上猛攻。

    同时数万箭雨向黑去一般飞入城中。

    后勤是属于宋九管理的,这些年课铁产量稳步上升,与宋初课铁量相比,那是惊人的数字。充足的钢铁,以及良好的经济,使得这些年制造了无数盔甲武器。

    宋九随赵匡义来攻打太原时,兵士一半还继续穿着各种布甲皮甲与纸甲,但现在九成以上皆是铁甲,七成换上了新盔甲。此行带的武器同样惊人,几千万支箭矢,几百万支专门用于伏虏弩所用的强弩,几千台虎炮,因此赵匡义大手一挥,每次进攻都发放几百万支箭,但这几百万支箭眨眼之间就射完了。

    甚至还动用了火药。

    然而在北汉坚守下,太原城仍坚守不倒。倒是从城头上撤下来的宋军带来几个俘虏,从他们嘴中得到一件事,刘继元在城中出十钱换一箭,已经收集了几百万支箭。

    赵匡义大笑道:“为朕所贮也。”

    攻破了太原城,这些箭还是宋朝的,可关健它们是谁制造的?在未攻下太原之前,这些箭能不能用来杀伤宋军?

    就在两军血战之时,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田钦祚贬成护军,可还有一部分监军之权,继续歼法谋利,郭进劝他也不听,反过来羞侮郭进。郭进一怒之下上吊自杀。

    田钦祚先是说郭进病死,不过这消息肯定瞒不住的。

    宋九大惊失色。

    在赵匡胤手中,真正与契丹发生的战役并不多,一次是曹彬李继勋等将合作,在平晋击败六万来犯契丹军队,但那次不能算是两国真正交战,虽说是六万兵马,大多数是北汉的,而且属于河东南方,又有城池可以倚守,水份多。

    田钦祚三千打六万,只是起了拖挡契丹大军南下,未能真正击败,虽不错,依然有水分。

    另外就是何继筠的石岭关大捷。

    然而中间有赵匡胤谋划之力,不能算是何继筠真正读力的战斗。

    最后就是宋朝史官可能不想记载,实际意义非同小可的马仁瑀主动出击的那次掳获。契丹能打草谷,我们宋朝也可以打你们契丹的草谷。打来打去,宋朝边境上百姓很少,后面是庞大的中原,然而幽州若因为宋朝时常来打草谷,百姓不得耕种,那就会出大事。

    正是这种忌惮,使得契丹默视宋朝一统江南,不敢南下。

    后来却没有人注意,在数次大败下,只敢被动防御,于是契丹来打草谷,西夏来打草谷。直到范仲淹时,才提出类似的想法,最终在章楶手中实现,那就是章楶有名的浅攻战术,一度差一点使西夏灭亡。

    但这次还不能算是正面会战。

    只有郭进这次是真正的大会战,以少胜多,全是契丹兵士,野战,大捷,读力指挥。

    若是放在几个月后,这样的大捷那就算超级大胜了。面对契丹大军,能做到这一点的,整个宋军将领不会超过三人。甚至宋九怀疑他的岳父都未必能做到。

    然而就这样死了,并且因为陵侮不平自杀,这让宋九很弄不懂,就是田钦祚为监军,权利也并不比郭进高,而且仅是说了几句话,就能逼得郭进自杀?

    宋九看着赵匡义,忽然醒悟,郭进是必死啊。

    不管立不立功,也是必死,否则田钦祚犯错后,不调走,仍为护军。

    这使他又想到另一个人,张琼。

    这哥俩

    宋九不由一声叹息。

    有暗的一面,也有光的一面。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宋九还是很赞赏赵匡义的。

    血战了一个多月,太原城沦陷。这一个多月,在赵匡义刺激下,宋军那是不要命的进攻,死了无数兄弟伙伴,皆杀红了眼。闻听城破,三军不要命地往城头上爬,那一刻杀气冲天,几乎整个太原城上空都布满了血气。

    赵匡义喝道:“三军勒麾稍退。”

    “陛下,为何?”崔翰问道。

    “三军激怒,朕怕现在入城,连朕也无法约束,而使太原城屠。”

    宋军站在城外呆了一会,看到大家一起冷静下来,赵匡义这才下令进城。

    刘继元率领群臣来降。

    可这时候赵匡义与宋九等人不由抬头看着东南方向,宋军入城了,北汉无人反抗,四下里安静一片,唯独东南方向继续传来厮杀声。赵匡义对身边的一个小黄门道:“你去看一看。”

    一会儿小黄门骑马回来禀报,原来是刘继业与他的两个儿子带着手下,继续孤军在巷战。

    “刘继业”赵匡义笑了一下,让刘继元派人过去喊话。杨继业这才停下反抗,望北再拜大哭,解甲来见赵匡义。

    这时刘继业还未梳洗,虽解了甲,身上沾满了鲜血,有他的,但更多是宋军的,不知道他杀了多少宋兵。这让宋九很担心。

    不过出忽大家意料,赵匡义并没有杀刘继业,反而好言安慰,又给了刘继业一个左领军卫大将军的散职,并且让其还本姓杨,然而中间继字免掉,省得他忘不了自己这个干儿子身份,直接留一个业。赵匡义赏识杨业非是他军事能力,这时杨业表现并不出色,败于李继勋之手,败于党进之手,败于田钦祚之手。除了悍不畏死外,怎么看也不象一个名将。

    之所以看中,乃是杨业的识大体。

    北汉迫于宋朝之逼,以三四万之户百姓养着几万大军,再加上契丹不顾北汉成了契丹忠实的看门狗身份,还时不时来打秋风,这使杨业十分气愤与痛恨,因此苦劝刘继元为一方百姓,主动投降宋朝。

    同时也看中他的忠心,杨业对契丹反感,但对宋朝不反感,然而宋军入城,因未得刘继元手令,他仍在孤军奋战,不怕牺牲,这一条几人能做到?

    所以必死的不必死,不必死的必死。

    宋九却好奇地看着杨业。

    他是参知政事,没权过问枢密院事务,因此对前线诸将不大了解。直到来到太原,才知道真有一个人叫呼延赞,但不是北汉将领,而是宋朝将领,曾随王全斌入蜀立下战功,提为副指挥使,这次作为指挥使来到太原城下,因为奋勇登上城头得到赵匡义嘉奖召见,宋九才知道此人。不然这一次十几万大军,几百名指挥使,宋九都不知道。

    还有一个人,王贵,他的地位更高一点,是做为刺史身份曾读力攻打沁州。并且这两人原籍皆是太原人。

    杨家将啊,不能再让杨业死在狼牙谷了,不然后世编书时,不仅潘美悲催,可能自己同样会悲催。

    于是诸事安定后,喊来一名北汉降兵说道:“带我去杨业府上。”

    小兵卒还不知道杨业改名了,又是害怕,颤抖着声音问:“宋相公,那个人是杨业。”

    “刘继业。”

    “刘将军,我知道。”

    小兵将宋九带到杨业府上。

    严格说杨业也能算是北汉的王爷,并且是重将,不过因为北汉经济困难,府邸并不奢侈,只是简单的几个院落。

    论地位,两人是天壤之别,宋九乃是朝廷的副相,杨业仅是一个降将,就是他那个什么大将军在宋朝眼中同样什么也不是。然而杨业虽迎了出来,并没有诚惶诚恐。

    宋九叹息一声。

    做人是要有傲骨的,没有骨气还能成为名将吗?

    但可能这个骨气后来导致他与潘美之间发生矛盾,那么结果只有一条,必死。

    宋九坐下,杨业神情平淡,略带着一种惋伤,倒是他夫人有些戚戚。不是折氏没骨气,而是怕宋九上门找麻烦,当年她可是用剑直接往宋九脖子上架过的。

    宋九道:“折娘子,你勿用担心,你们折家对朝廷忠心耿耿,两国交战,各为其主,过往了就过往了。”

    之所以找上门,不是报复,一是好奇,二是想拉一下关系,省得狼牙谷事件重新上演。

    “宋公有大量”

    “不知宋公上门有何指教?”

    “我闻听你有数子,皆能征善战”

    “我是有七子。”

    “真七子啊”宋九心中嘀咕道。

    杨业继续说道:“不过其他诸子还小,只有长子与二子稍稍能上战场。”

    “能否让我见上一见。”

    杨业莫明其妙,不过还是将他几个儿子喊来,一一介绍,长子杨延朗(因避讳后来改名延玉),次子杨延昭,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杨延昭才二十一岁,其余的十几岁,几岁,因此杨业听宋九说个个能征善战,很是不解。

    宋九同样莫明其妙,杨延昭是老二,为何后来成了杨六郎。

    难怪前世说杨家将乱演又(*),明明穆桂英是杨文广的夫人,却成了杨文广的老妈。

    但这时候宋九误会了,杨六郎确实排行老六,之所以这么排,他还有几个堂哥,也就是他大伯杨重勋的孩子。

    宋九忽然灵机一动,问:“他们谁能单独领兵作战?”

    杨业犹豫一下说道:“长子延朗能勉强之。”

    “他呢?”宋九指着杨延昭问。

    “延昭做一裨将可以,单独领兵恐不能。”

    “这样啊”

    “不知宋公何此一问?””

    “让我想一想,”宋九道。他刚才产生一个想法,北汉拿下了,即将到来的是宋辽大会战,有那个妖人耶律休哥存在,以自己这半坛醋大约是想不出破解办法了。

    但战术不行,战略上可以,毕竟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儿金手指。西夏对宋朝造成了多大牵制作用?因此他将眼光继续放在辽东,关注着乌舍国。虽然一批武器开始向乌舍国发运,然而宋九还是认为力度不够,无他故,燕颇等人军事能力不行。

    然而从国内选派将领,有能力的不会过去,愿意过去的没能力,又对契丹人陌生。因此他想到了杨家将。真正的杨家名将杨业,杨六郎,但现在杨业说杨六郎青涩,只有杨延朗行,可宋九根本不知道这个杨延朗在历史上做过什么。

    而且那个杨家将也让宋九担心,若是因为自己,让杨延朗死了,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气

    最后宋九还是没有说。

    说了一番客气话,宋九回去休息。

    赵匡义开始安抚百姓,还要让刘继元派人将那些继续在反抗的官员将领招降。

    这时潘美忽然说道:“陛下,臣在城中听闻太原有王气,望陛下将太原城移于汾水之东。”

    “丈人,这有些不妥吧。”宋九说道。

    大家古怪地看着这对翁婿。

    “小九,有何不妥?”

    “太原已成为我朝的城池,河东也成为我朝的河东,它也是未来国家的重要大门,移于汾水之东,一旦外敌南下成功,恐无险可守也。”

    隔着一条汾水,姓质截然不同。

    在河西,太原城北与西皆是群山环绕,南边是沼泽与洼地,东面是汾水,因此易守难攻。但移于河东,却是一滩平原与甘草地,将变得与开封城一样。

    潘美说道:“是如此,然而有此城在,百姓恐始终不甘,陛下仁爱,不杀百姓,若有人蛊惑人心,万一有变,你可负责得起?”

    宋九不能作声了。

    北汉军队战斗力并不强,然而很奇怪的是,这些将士在其他地方不行,但一入太原城,个个就象喝了鸡血一般,或者城中有一个大祭师在施展蛮化图腾,还是那种耐久姓的。

    就象这次,十几万大军奋勇惨战,还活活攻了一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宋九并不知道的是若无他的推动,武器,经济,史上这次生生强攻了两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当然,城中没有大祭师,更没有所谓的王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原城成了北汉百姓精神上的象征。如果自己强行劝阻,万一有事,自己悲催了。

    沉思后,默认了岳父的做法。

    说到底若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城池再坚固也不行。就象开封,城池不是不坚固,并且因为幽州在契丹人手中,赵匡胤为防契丹人南下,于城外广种树木,最后还不是被金人攻破?

    赵匡义对这个王气更忌惮,于是同意潘美的意见。

    军民开始建设新城。

    但宋九又找到潘美。

    建新城也罢了,潘美将街道从“井”字形改成了“t”字型。

    平常没有事,顶多变相地延长了距离,但它在防御时会出大问题。井字型的街道皆是横竖街道,战时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兵力物资调到危急处,战马也可以狂奔。

    但t字型街道不同了,不但使得距离变长了一半,也不利于战马奔跑。这会使防御能力更加下降。

    于是宋九说道:“丈人不能这样做,若是这样,不如不建城墙。太原离胡人近,国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