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宗训之死让宋九有些草木皆兵,实情只有赵普知道,通过赵匡胤表情,他感到自己所做的是画蛇添足,让皇上很不满。但他还不知道赵匡胤这次是真正下了狠心,准备施辣手。

    在忐忑不安下,让他赵承宗安份守己。宋九不敢动弹,赵匡义不敢动弹,赵承宗也不敢动弹,闹出这么大风波,两河忽然变得异常平静。这种平静,反而让宋九更加担心,似乎象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

    就是召他入宫,他都有点害怕。

    小黄门将金子放入怀中,平静地说道:“似乎科举舞弊,朝臣发生争议,陛下召你入宫商议,大约与你那封糊名制度科考有关。”

    “科举舞弊?”

    拿了金子,小太监心情变好,果然到宋家宣旨油水很多,并且宫中太监对宋九印象皆不恶。宋九在南方留用了许多南汉官员,包括一些太监官员,这让这些太监们十分喜欢。

    他又说道:“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仅录取十名进士,其中有李学士的同乡武济川。有同乡不要紧,但这些举子来京赴试时,互相交流,各自知道深浅。若相差不大,科闱试题是否以前备过,所答是否合乎考官口胃,那就是运气之争。可这个武济川才质疏劣,无论运气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得中。因此举子徐士廉等人击登闻鼓,诉状李学士用情,取舍非当。”

    “李学士不会吧?”宋九挠了挠头。

    若说楚昭辅,他前世真不知道何方人物,不过有几人是知道的,例如赵普与卢多逊,还有吕端吕蒙正,寇准丁谓,另外就是李昉,据传他是一个名相。

    “宋候爷,这就非是奴婢所能知道了,”小太监说道。

    宋九先是茫然,随后心中摇了摇头,是非对错黑白,岂如史书所载的那样?不当真。王化基眼中出现希冀。宋九又摇了摇头,王化基若真能考中,那可能是书院第一个进士,传出去,会吸引更多人投入书院。但不好的是可能让更多学子以经义为主,这又非是宋九希望的。

    宋九整理衣冠进宫。

    几十个重臣全部在讲武殿。

    宋九行礼。

    赵匡胤道:“宋九,你再说说你的糊名制?”

    “喏。”

    赵普道:“陛下,老臣以为还是不妥,糊名制乃是武则天所举,不当作为国家制度。科闱也要看其文,观其书,一旦用糊名制弥卷誊抄,无法观书识人。若陛下认为此届科闱不公,请陛下重试举子即可。”

    “宋九,你来说。”

    就一句,宋九不由地精神一振,他在这时几乎要抑天长啸

第二百八十四章 春闱(下)

    以前只要是赵普提议,赵匡胤无不遵从,今天,今天

    但神马的,为什么要弄死柴宗训,这是赵匡义成熟起来,暗中作的,否则符彦卿那边就有危险了,符彦卿危险了,赵匡义好不起来。赵匡义一倒,自己也跟着完蛋。

    自己脑袋不大好使唤啊,有了前世的一些记忆,还猜不出这些大佬的心思。

    定了定心神,徐徐说道:“陛下是圣人,长者,因此陛下一旦出行,百姓竞相观之,他们观的非是陛下,而是长者,眼中闪过的神情是尊重,是抑慕,是爱戴。”

    “你别谄媚,直接说。”

    “是,臣不会谄媚,但陛下难道没有做错吗?就以微臣观之,陛下做错的很多。”

    “说说朕做错的有那些?”

    “周郑王病殂,陛下优待,可山陵规模太小,守陵之人几无。”

    “大胆!”赵普喝道。

    其他数人全部色变,卢多逊心中想,你这小子太浑,这是那壶不开揭那壶哪。赵匡胤脸色却很平静,道:“则平,听他往下继续说。”

    宋九实际在赌。

    这种提心吊胆的曰子过得很苦逼,用此来试探赵匡胤的内心,当然,提了,再深提,那就是找抽的,又说道:“再如去年川直,陛下处罚,这也是应当的,然为何罪只及小小兵卒?治国之道,恩威并用,过于溺恩,臣子百姓则不惧,无惧则无畏,川直则,大臣则贪墨弄权,国将不国也。过于严威,则兵士怨怼,恐会哗变,臣子则不能尽力也。陛下将恩威之道施之兵卒,微臣却没有看到陛下将恩威之道施之于臣子,或者处罚有数例过于轻重失衡。例如此等种种,是陛下做错了。若此,能说陛下是昏君乎?不是。故有语云,人无完人,圣人也不行,物无完物,事无完事,任何一项决策施出,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只能择大而弃小也。国家修史,史书是文明传承,是以史为鉴,对于前代古人,即便唐宗汉祖,他们长处后人须继承也,短处也须弃之。即便武则天与桑弘羊之策,他们长处,同样不妨录取。故微臣以为与武则天唐太宗无关,若用其策,不能看其策制订于何人之手,而是此策有没有可取录之处。”

    赵匡胤额首。

    赵匡义在边上眼中流露出一丝欣赏之意,但一闪而逝。

    赵普眼中则是有些恼恨。

    宋九又说道:“至于书法,微臣想见一人。”

    “何?”

    “刘鋹。”

    “他是我朝臣子了,你就勿要寻他麻烦。”

    “那就不见他,微臣用他来做一个比喻,朝廷当他当成一个寄生虫,养在京城也没有事,但朝廷能不能用他担任一方官员,那怕象孟玄喆那样?不能。此人太混账。然而此人可有作用?有,若是放在河洲作坊里,他将是一流的大匠,可能作坊能给他每月一百缗的高薪。”

    赵匡胤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

    “手巧之人有手巧的用法,书法也是如此,我听闻南唐国主书法钱笔钩画,之刚遒世间罕见。然其主是否是刚遒之人?是否是好国主?再如颜真卿,字体肥腴有力但有些媚丽之态,其人又是如何,千古烈士也!何能以书法观其人?”

    “赵相公说齐人,陛下曾说朕之富是富在天下,而非富在黄金肩舆,说齐人,很难很难,不过做为朝廷,要给天下百姓,包括官吏,学子,百姓,工匠,更多的公平机会,国家矛盾就不会激化,大宋才能长保千年万年,实际能化成四个字。”宋九环顾了左右大声说道:“天下为公!”

    说完,举着牙笏退下。

    “天下为公”赵匡胤嘴角有些苦瑟。

    手招了招,宋九只好又走出来,赵匡胤道:“你将肩膀给朕看一看。”

    “这个不好吧,”宋九不好意思地说。

    “无妨。”

    宋九稍稍掀开官服,他细皮嫩肉的,但在广南各种水利以及其他工程多,又不知道怎样才能爱民,因此多次以身作则地参加劳动,导致肩膀上压起了血泡,最后变成老茧。到了京城后,慢慢消解,但没有消失,还有,赵匡胤默默地说:“好,你退下吧。”

    “喏。”

    “卢多逊,你替朕草拟书旨,自明年起,省试试用弥卷誊抄制度。李莹,候陟,你们从举子中择其可用之人,赐于纸札,别试诗赋,你们为考官,朕将于讲武殿亲阅之。”

    “喏。”

    “诸卿散吧。”

    宋九回到家中。

    他的心态与大多数大臣心态一样,赵匡胤没有同意赵普,让他们嗅到一种不寻常的味道。可那样又为何弄死柴宗训?难道皇上想将赵普与赵匡义一起打压下去?

    宋九想不明白。

    王化基还在他家等宋九。

    宋九不知道怎么说了,进士这个称呼对学子们太大。他只好淡淡说了一句:“陛下改了主考官,别试诗赋。说不定你还有一个机会。”

    王化基高兴地离去。

    可是宋九有点儿想不通,这个作诗作得好,与当官有什么联系?但对这个宋九不大关心,用诗好,用画好,用经义好,其实都不要紧,他也不认为经义做得好,就能做好官。

    最关心的还是赵普。

    自己等于公开站在赵普对立面,如果赵匡胤还象以前那样重视赵普,自己会很悲催。赵普真要动手,莫要说什么俺不做官了,你那我无辄,真会死人的。

    在宋九继续忐忑不安中,科闱复试。总共近四百名举子,择其优者近两百人重新别试。至于惹起举子众怒的武济川与刘睿,赵匡胤亲自察问。也许在宋九眼中,赵大权谋术不行,用了二赵平衡出现重大失误,但他终是高智商的牛人。小时候虽家境有些中落,父母都识字,在洛阳别马营读了许多书,后来做了天子,更是手不释卷。

    现在的赵大在学问上至少胜过了赵普。

    赵大问,武刘二人对,本来资质差,学问差,心中又有鬼,见到赵匡胤更紧张,因此应对失次。赵匡胤怒,他不是问的水利,经济,武济川是进士,于是问策论诗赋,刘睿是三传科,问刘睿三传,要知道整个天下有多少读书人,一年才中十个进士,诸科包括五经,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等,一起才二十八人。三传只有几个人。考不中的未必不是人才,但考中了的,就没有一个会是差的。

    至此断定李昉肯定徇私舞弊了。

    由是将李昉与杨可法贬官。

    李莹与候陟考后,他又亲自于讲武殿阅试,五经四人,开元礼七人,三礼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人,以及进士,共二十七人。

    成为宋朝立国以来第二多录取的科闱。

    其他进士宋九没有太关注,关注的是王化基也有了复试的资格,并且十分幸运,终于考中。赵匡胤看着设宴款待这些新进士与诸科,看着王化基,他奇怪地问道:“王卿,你是书院的学子?”

    “陛下,微臣正是。”

    “既是书院学子,为何也来参加科闱?”

    “微臣长于经义,书院必须要考五门课才能毕业,对于微臣来说,太难了。”

    “你是说书院比进士科还难考?”

    “倒也不是,书院培养的是各方面的人才,不好相比,不过若是公平情况下,书院也不亚于进士考。”

    “你说说,若是选臣,是进士好,还是书院学子好?”

    “微臣不敢答。”

    “说。”

    王化基很紧张,哆嗦了一下说道:“陛下,微臣也不知道,微臣看经义,也在书院里听其他课目,但以微臣看,似乎书院更实用,更全面,不过究竟如何,微臣也不知道了。似乎是,是”

    “是什么?”

    “当初书院才成立时,九先生,宋九,”王化基随即改口,他是进士,正宗的天子门生,老师是皇上,不能再称呼九先生了,当然私下称喟还是可以的,道:“他有意避开了一些谋官之道,否则更完美。”

    赵匡胤去了书院不低于十次,细想了一下,确实是如此,这就象画龙,所有形状都画出来,因为没有点睛,因此称它为吏而非是官,就象最后一笔,一直没有点。再想一想,微微一笑,明白了宋九良苦用心,但没有再问。

    宋九在家中听到消息,惊讶地问:“王化基考中了?”

    郭大点头。

    “这小子,”宋九喃喃道。进士啊,他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一个进士让他感到有些吃味,不过迅速神情正常,道:“怜儿,替我准备一个红包,这是我学子当中第一个进士。”

    “好。”

    潘怜儿在准备红包,宋家来了一个客人,符昭寿,到了客厅,符昭寿伏下行大礼,宋九吓了大跳,道:“二郎,你想折杀我啊。”

    “不是,九郎,这是三姐让我代她行的礼。”符昭寿眼睛有些红红的。

    “二郎,周郑王是病殂,你们只能惋惜,不能有其他想法”宋九含蓄地说。

    “九郎,以前大家都说你胆大,逼王全斌打赌,面对折氏,神情从容,三斗王国舅,我服了。”这当口上,谁敢提柴宗训三个字,但宋九提了,并且还要请求赵匡胤广修山陵,加派看陵人。说得不好,那真是掉脑袋的事。

    “就事论事,陛下乃是长者,所以我才敢说。”

    符昭寿显然不以为然,连陛下都不想提了,将宋九话打断道:“九郎,不过你也幸运,赵普准备请求让你知和州,幸好陛下没有同意。”

    “知和州?”潘怜儿刚包好红包,挺着大肚子走出来,听到这句话当场呆住了。知和州很正常,赵普也不会马上动手,但南伐是谓必然,一旦南伐,和州必是驻军场所,只要赵普稍做一点儿手脚,物资就会出现差错。然后就象姚恕一样,不过这一回扔的不是黄河,而是长江

第二百八十五章 论语

    祝大家马年快乐。

    

    宋九神情倒很正常。赵普想弄死自己,没那么容易。比如这个知和州,一旦自己知了,那就危险了。但赵普第一道关先得通过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