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算了,要么你以后有机会与你父亲见面,与他好好聊一聊,实际契丹的官做得很苦的,何必。”

    “嗯。”

    分红开始,但宋九这个钱还是有用场,那是用于两河规划。对他的钱争议越来越少了,当这变成一种习惯,慢慢争议声就会彻底消失。寒冷的冬天迅速过去。

    春天到来。

    宋九让工匠们又建新桥,两座便桥北边又建两桥,又修两条大路通广场,南端又建一便桥,河南便桥推倒重建,更大更宽,但还是平面石桥,又于南边建一便桥,这样南汴水与护龙河各有七座桥梁相通。但河南的怎么利用,宋九仍只字未提,只说修作坊,建民居。同时作坊里又在制造一些东西。

    随后各套初学课本面世,这一回宋九没有赚钱,也没有亏本,以成本价对外销售的,每套五千册。但中学的课本仍没有编好。赵匡胤已发出诏书,让曹彬与党进各自领兵先赴太原。

    再诏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也就是前锋军主将,赵赞为马步兵都虞候,也就是军法官。以赵匡义为东京留守,沈义伦为大内部署。

    宋九先是抬起头,随后就低下头。

    若是原先他可能不会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一些。可能花蕊夫人想沾赵德昭的光,偏偏让宋皇后遇到,认为她不耻,说不定以为赵德昭更无耻,那是你父亲的女人。

    就没有这次巧遇,家世年龄感情也不会让宋家小娘子喜欢,赵德昭比宋家小娘子还大了一岁,如何做妈妈?

    赵德芳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比宋家小娘子小了七岁,还是悬差不大,但总是大了七岁。

    身世不同,赵德昭母亲出身比较寒薄,赵德芳母亲是王皇后,王饶的女儿,宋家出身更贵,因此从家世上宋家小娘子也会与赵德芳走得近一点。

    赵德昭了,也有了自己的宫邸,赵德芳才几岁,还没有出阁,继续呆在宫中,每天能见到,感情上也会更亲切一点。

    再从赵匡胤本人分析,若是传位长子,他四十出头,儿子很快形成威胁,况且爱屋及乌,对王继勋都如此容忍,况且对赵德芳?再等十几年下决定又如何?

    还有赵普因素。

    若是赵普真心为宋朝好,立长不立幼,国家早有了储君,即便赵匡胤发生了意外,国家也能迅速安定。不说不可能,马上太原之战,说不定就会有意外发生。

    但赵普不会说,因为他比自己更清楚赵匡胤的心意,这个皇位多半是留给赵德芳的,他若说立皇储那是找抽,找抽的事赵普会做吗?

    既然不打算立赵德昭,一起走了,这个江山还要暂时姓地派一个人守一守,为何不留赵普,恐怕郭无为的事发生后,赵匡胤心中也没底吧。至少赵匡义与他同为兄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因此赵普也将随军而行。赵匡义终于得到一个天大的机会,名为东京留守,实为监国!

    宋九又看了看赵普,心中叹了一口气,后来的事赵匡胤是失误,多少算是自找的,但无赵普在里面掀过来翻过去,又不会发生。实际不过份打压,关上门三赵何不是一家人?自己初次见到他们,并不是如此,那是即便分派,也是做一个样子,几人感情不错,谈笑风生。但他一次次出手,赵匡义非是草包,必然反击。这个打压反击的过程渐渐成了一部蛊母炼成史

    对照历史的结果,宋九好不容易想通此节。

    只有一个人最终会苦逼,那就是赵德昭,没有赵匡义,宋家小娘子以后必为太后,她不喜之,赵德昭又是老大,长子,未必会象李隆基善待他大哥那样善待他。下场还是不好。

    想通了赵匡胤不立赵德昭为皇太子种种原因后,宋九不去想了,一想心中还不是滋味。说老实话赵匡胤不是坏皇帝,说长者夸张了,但能算一个明君。

    赵匡胤又以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郭延义为副帅。老韩这次贬得憋闷,终于派上用场。然后又以赵逢为转运使。赵逢手中正好举着牙笏,不由大声叫了起来:“陛下,不妥,臣权知贡举,举子们的卷子未审阅,如何去前线为转运使。”

    宋九也糊涂了。

    赵匡胤喝道:“宰相都与朕亲征前往,何不在军中阅卷!”

    宋九手中牙笏也差一点掉了,在军营里改进士的卷子?老臣魏仁浦说道:“陛下,欲速则不达,唯陛下慎之。”

    前周朝三大相,范质,王溥,还有就是魏仁浦,三人全部退下了,不过偶尔赵匡胤有大事时也召三人做一个参考。其中魏仁浦召得最多。这次也做了随军参赞,一道前往。

    赵匡胤意气风发地说道:“魏卿,讨伐伪汉,有太原坚城,有契丹之援,非朕,谁皆不能掌之。”

    魏仁浦只能退下,赵匡胤说得也有道理,若是北汉,那一年就将它拿下了,关健后面还有一个契丹,除了赵匡胤,谁还有把握能绝对打赢这场战争呢?

    但宋九看着赵匡胤的笑容,心中在想,能不能打赢都是次要的,估计赵匡胤这些年呆在宫中,呆坏掉了,一边打仗,一边当成豪华旅游去的。赵匡胤又道:“吾意已决,亲征!”

第二百二十七章 双子星

    难得的晴天,宋九一家开始搬家了。好在当时修码头上仓库建得多,虽租出去不少,还有许多空仓库,又搬到空仓库里。不但他们在搬,所有百姓一起在搬。但宋九不同,他们搬到临时搭建的茅草棚中。有的人损失很重,比如宋九,或者刘家这几十户人家。

    为了这几十户人家,谈了很久,做了种种妥让,包括未来留下位置,有的位置很好,或离桥近,或景观好,或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房屋不便动的,也承诺左右开大街,拓出商业用途。软硬兼逼下,最后一个个个同意。至于河北那边不想了。然后发钱帛,一共发了八万多缗钱补贴,还有两百来户是真正的特贫户,家中困难重重,就是补贴也盖不起,借也借不到,于是全部包办。但这是沧海一粟,还有四千多户多是自己掏钱的,整个房屋造价会达到七十万缗钱以上。

    但规划后的两河会焕然一新。

    包括河北,几乎九成九以上的老旧房屋一起同意重新建设,但因为有许多人未参与,不会象河中那样整齐,也不会用上冲式厕所,房屋建好后,依然会过上悲催的倒马桶生涯。

    宋家搬得快,东西多,学子更多。

    燕博士感慨一句:“又拆了。”

    “拆了建,建了拆,好增加挤地皮。”宋九乐道。不过之后就不会再拆迁,结束后,所有学子不是来宋家,而且去真正的书院。可能也是这世界上最先进最专业的综合学校。

    潘怜儿跑到一边吐。

    宋九关心地问道:“怜儿,你怎么啦?”

    潘怜儿在宋九耳边说了一句,宋九愣愣地站在哪里,潘怜儿道:“官人,你不高兴吗?”

    “好小的妈妈”

    “我不小啦。”

    比她妈妈做妈妈的年龄,潘怜儿是不小了。宋九无奈道:“以后你每天要出来慢步,最好随玉苹偶尔去顺店走了走,真坐在家中反而不好。”

    “妾知道啦。”潘怜儿十分失望,她还以为宋九会高兴呢。但她马上绽放出笑容,宋九忽然当着大家的面拱在她肚子上,这是他在这个世界生命的延续。就是潘怜儿还不是做母亲的时候,平时宋九注意了安全期,看来安全期也不安全哪。

    这是宋家大喜事。

    在一大群学子围着宋九贺喜时,一个太监骑马迅速飞奔而来,还没有下马,就在马上宣旨:“传三司判官宋九为奉议郎工部员外郎兼三司判官同兼随驾转运副使骑都尉,即刻启程,前往潞州。”

    “黄内侍,陛下怎么想起来将微臣调到潞州?”宋九呆住了,不解地问。

    “叫你去就去吧,洒家还要到王员外郎家宣旨,你准备一下,我在知制诰王户部员外郎家等你。”黄公公此时也没了好脾气,一把大雨的,还要下诏,让自己务必三天之内将诏书带给宋九与王祜,这一路吃够了苦头。说完就骑马走了。

    朱三在边上说道:“宋九,你终于又升官啦。”

    “去!”宋九没好气地说,他才不想升官,这个官刚刚好。

    “官人,皇上怎么这时召你去?”潘怜儿也不解地问,宋九早迟要去的,大军抵达太原城下,宋九去指导炸城墙的。但外面一把大雨下着,宋军大军一起困在了潞州,离太原还早着呢。

    宋九忽然想起来了,道:“后勤。”

    他未去前线,但河洲的情况也与之相似,雨落个不停,除了水泥路面外,几乎都成了一片沼泽地,泥泞一片。赵匡胤带去近十万大军,一天得吃多少粮食,十几万升,堆起来就象一个小山一样。这仅是吃的,还有草药,帐蓬,武器盔甲,各种器械,包括火钻,锅碗瓢盆,各种绳子,布槽,锸、钁、凿、碓、筐、斧、锯、镰、甲床,以及床与柴草。而且人越多负担越大,象柴草,若人少,兵士组织起来,附近砍一砍,柴禾就来了。但这么多兵士,上哪儿砍柴。这只有靠后方运输,还好,现在石炭大规模的开采,部分减少了柴草的负担,包括三司,以前多出现束,也就是赋税各种麦草稻草的,现在数量逐步在减少。相反游牧民族喝的是马奶,吃的是半生不熟的牛奶干,因此后勤简便。战争成本农耕民族也非是游牧民族对手。

    这把大雨在落,赵逢还在改卷子,在军营里录取了七名进士,可想而知,三军后勤出现多大麻烦。

    宋九简单将自己想法一说。

    潘怜儿不语。

    “没事,会很快就回来的,去年我未下去,今年还不下去吗?”宋九开了一个玩笑,然后吩咐学子,好在前几天落雨,现在作坊用人多,五花八门的都有,包括文人画匠,无论桥路或者河里面的布置,与两座庞大的建筑与广场,都没有竣工,然而后面的细节,宋九抽空带着学子与工匠一一规划,又画了具体的设计图样。但这一回离开,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还得要逐一吩咐。

    再者就是钱帛的管理,要叮嘱玉苹,包括可能四月末不回来的分红。又点名了几个深研班的老学子做玉苹的帮手。

    然后说道:“派人将胡行头找来。”

    又看了看诸学子,说道:“青衣,秦娃子,崔小浩,你们也各自回去,准备一些简单的行李,随我动身。”

    用胡老大与郭大二人做护卫,来到老朋友王祜的家。王祜此行是担任潞州知州,太原一战,后勤很关健,而潞州是重心。原来潞州知州能力有限,所以换了王祜过去做新知州。

    并且没有耽搁,一行人迅速上马,赵匡胤行军兵马多,必须走大路,自滑州到相州再到磁州,然后抵达潞州,再从潞州奔太原。他们一行却是从京畿属县阳武渡渡过黄河,直达卫州,从卫州抵达潞州,省去一半路。非是大路,然而现在大路也非是大路,早让三军踩得稀巴烂。若真顺着大路过去,反不及从小路快。第二天过了黄河,天又落雨,宋九与王祜对视一眼,心中有话不敢说,一般春天时北方很少能落如此密集的春雨,这个兆头很不好。

    第三天傍晚时分,一行人来到潞州见驾。

    赵匡胤说道:“王卿,宋九,你来得好,诸州物资毕集各自城中,然车乘塞路,运不到潞州,此乃潞州也,若是三军抵达前线,如何了得。”

    赵逢就象小鬼一样,默默站在边上不敢说话。

    宋九与王祜对视一眼,说道:“陛下,我们先下去看一看。”

    赵匡胤额首。

    两人下去,宋九还将几个学子带着,然后向东而去。夜色降临了,路上还有车子,车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后勤,但这个雨落得苦了,宋九改造了车轴承,但它还是木轮子,往往路面泥泞一多,立即深陷下去。一辆车子陷下,后面车子一起堵上。是各州县将粮草准备好了,但无法运输,这个问题会很严重的。雨还在落,不知那一天会停下。若是大军连吃的都供应不上,想一想潞州城外那到处密密麻麻的军营吧。兵士吃不到粮食,都会有哗变的可能,还指望打仗?

    看了好一会,又找到赵逢与相关官员,必须与他们共同商议。

    赵逢苦逼了,本来供应那么多兵士后勤转给就十分困难,他还要负责改卷子,老天又忽降大雨,于是事儿一起凑在一起,导致车乘塞路。赵匡胤准备处执他的,当时他吓软了,这是军中,军法处执多半是砍脑袋的事。赵普说了一句,六师方至,转运使获罪,敌人闻之,必说我储备不充足,产生侥幸之心,非威远之道。但选一个能治剧者治此州耳。因此王祜来了,宋九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