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丫环总算领教了,无视宋九的跑调,想文字,这一想便痴了。

    宋九拱手:“麻烦你再问你家娘子。”

    丫环惊醒,进去复问,潘怜儿又说:“不行,还是艳。”

    所以说艳,乃是后面一句,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实际是在想象与伊人春光共度的光景,化虚为实,极其浪漫,可以说这一句乃是神之作,将文人那种欲说还休的湿搔味儿发挥到了极致。

    但整首词来说,说艳终有些过份。人家摆明了是在刁难,宋九无辄,大不了再换吧,他又中气十足地吼起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它不是罗贯中写的,而是明朝大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写的临江仙,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放在了卷首,后来又成了电视剧的主题歌。

    吼完,宋九拭汗,这一回与艳俗一点关系没有了吧。

    丫环跑进去又问,一会儿又出来道:“不行,你哪里有白发?”

    “这样啊,也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黑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听到黑发渔樵江渚上时,连赵家兄弟俩都笑得透不过气来。赵匡义拍着桌子道:“这厮,该杀。”

    小丫环进去问话,潘家小娘子正在拍打着小胸脯,一边拍一边笑得花枝乱颤,道:“我的娘额,我不行了,我笑得不行。”

    不但她,几个二世祖们同样乐得不行。

    整件事就是那首小令引起的,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潘美两个大儿子就没有调戏过人家美妹?小令有些含沙射影,又有一个玉苹,两重心字罗衣能让人想入非非,也不过如此,一未直接说流氓话,二未动手。宝也耍了,又出来三首比较正经的小令,潘惟德对内院吼道:“小妹,够了,小九能瞬间作出三首小令,多么不容易啊,那一首也够我想上一个月的。”

    宋九雷了,想一个月,想一年你也不行。

    怎么办呢,人家说能想一个月就想出一首,那就一个月。丫环又出来喝道:“不行,这首小令太粗陋,还得重作。”然后叉着腰狠狠地瞪着潘惟德兄弟几个。

    潘惟固无奈,附在宋九耳边说道:“兄弟,你再委屈唱两首,晚上我请你吃酒。”

    潘美儿子多,惟德、惟固、惟正,还有一个才出生没多久的惟清,只有这一个宝贝女儿,往后还有,潘美临老还得了一个小儿子,两个女儿,那两个女儿嫁的人可都是了不得的人,不过都没出生。物以稀为贵,兄弟几人只好让着这个宝贝妹妹。

    赵匡胤道:“田夫人怎么也不管?”

    “她让惟德兄弟支走了。”

    一群人不知道皇上就在茶楼上看,其他几个二世祖轰然叫好,要唱,要唱。宋九东张西望,唱没事,可终是抄袭,抄袭也不怕,关健以后靠这个出名,个个让自己填词,自己能记得多少。这个名不能出,偶尔一两首没事,不能象大白菜一样往外抛,他对着院墙说道:“潘家小娘子,这样吧,我讲一个故事,再唱一首感人的俚歌。”

    “什么叫俚歌?”不错,潘怜儿这一回直接在里面说话。

    宋九精神抖擞地说道:“就是白话唱的歌。”

    “好,但是不能香艳,不能粗陋。”

    “放心,它很感人,我先讲故事,从前一个穷书生坐在林子里读书,突地传来吱吱的声音,书生抬起头,只见一只雪白小狐狸望着它,口中哀声连连。说来也怪,小白狐走到书生面前,兀自停下。书生一把将狐狸抱着,看到狐狸后腿上中了一箭,他替小狐狸将箭拨出来,撕下烂袍子,将小狐狸伤口包好。小狐狸竟忍着痛疼,在书生怀中一动不动。”

    “书生抱着狐狸刚要读书,马蹄声轰然而至,数十大汉骑着马飞奔而来,问书生,兀那书生,可曾见过一只受伤的狐狸。书生说兄台说的可是一只白狐。大汉身边闪出一团绿影说正是它,我射中了它,那畜牲呢?书生只闻香风扑面,看到一张娇美绝伦的脸,意乱情迷,大半天指着身后,刚刚从这边跑过。大汉们走了,小狐狸从袖口探出头,眼中充满了感谢。书生轻抚狐狸说,小狐狸,快躲起来,别让人再伤着你。”

    “狐狸竟通人姓,滑下跛着腿,前腿合一冲书生作了一稽,雪白的身体扭成一团,在夕阳下翩翩起舞。书生看呆了,舞毕,狐狸再朝书生稽首,三步一回首,消失在远山中。书生还是每天坐在树林里读书,听到马蹄声,就会惊喜而起,可他再也没有遇到绿衣少女。但他不知道,每天清晨,树林间有只白狐瞪着灵动的眼睛望着书生。只是他奇怪,每当他思念绿衣女子时,远山上仿佛有一团白影,迎着夕阳翩翩起舞,书生寻过去时,却什么都找不到。书生就这样生活着,一直到老死,也没有看到绿衣女子,她与他不是同一个世界。大家说,书生读了一生书,当真白读了。但又有人说到过一只白狐曾出没在书生的床前,又有人说每年书生祭曰,坟头都会有人拜祭。”

    “很多年,很多年过去了,大约是一千年吧。沧海桑田,当年的树林铲平了,原来是状元高中,皇上将公主下嫁给状元,在这里修建一处宫邸。进了洞房花烛夜,状元看到一身绿装的公主,好面熟啊,似乎在梦里见过无数次,却总记不起来。这时门突地撞开,是服侍自己多年的丫环,她从小就开始照顾状元,喜欢穿一身白衣。丫环说,郎君,奴婢自幼伺候你,今天要与你道别。状元心痛,问为何故。丫环撩起腿,指着腿上的伤疤对公主说,临走之前,想报当年一箭之仇,请郎君赐恩。状元护住公主道,你究竟为何事?丫环见状元不同意,凄然说,郎君当年相救之恩,恨不能立即相报,修行千年方能变诚仁身,今天郎君金榜题名,前缘尽了,以一恩消一恨,望公子珍重。说着再次稽首,退到庭院,翩翩起舞,但见皎皎月下,白衣胜雪,似梦似幻,舞到深处,丫环吱吱而鸣,声声凄然。明月当空,状元仿佛又看到了一千多年的夕阳远山,青山高处,那一团白影踏歌而舞。丫环舞毕消失,状元差人找了无数次,再也没找到。”

    十几个二世祖听得入神,小丫环号淘大哭。

    然后宋九开始唱歌,是真正的俚语,大白话歌曲,正是《白狐》。按照后世的唱法,宋九没有跑调,唱出那种沙哑凄凉的味道。还未唱完呢,潘怜儿从院墙后面走出,一边挂着眼泪一边用小粉拳狠打宋九:“你这小坏人,为什么不让状元将她留下。”

    这个故事,这首歌曲,那怕它是真正的俚歌,在这时代杀伤力太强大了。

    赵匡胤摇头,宋九要说给院墙那边的潘怜儿听,声音大,他隐隐约约也听到大概,差一点煽得他都产生了感伤。他身边的老太监直接掉眼泪。不过他非是平常人,对老太监说:“刘公公,你去将那小子喊来,不然大庭广众之下,潘美那个女儿失仪,未免有些不美。”

    “喏。”

    赵匡义忽然说道:“皇兄,臣弟听着这个故事,怎么两个女子似乎有潘小娘子与那个行首的影子?”

    “是啊,他还未死心哪,暗示我会等你一千年,可惜潘美女儿未听出来。这个浑小子。”不过赵匡胤不会去干涉,潘美同不同意,是潘家的事,看样子就是嫁过去,虽委屈,但相信以这小子的狡黠才情,也不会过苦曰子。

    刘公公走到潘宅门口,有几个二世祖认识他,奇怪道:“刘公公,你怎么也来了。”

    一个个眼巴巴地等潘怜儿哭完,指望她再敲诈一个好听的故事。刘公公小声说道:“各位,你们进屋吧,官家就在茶楼上。”

    “皇上?”

    “是啊,宋九郎,好运气,皇上要召你过去陪他吃茶谈心。”

    皇上要找宋九吃茶谈心,潘怜儿不好再揍宋九,但恨恨地瞪了宋九一眼:“你这个坏人!”能不坏吗,一会儿让她笑,一会儿让她哭,坏死了。

    潘惟德担心地看着宋九“好色”的眼神,还有小妹的样子,对宋九说道:“九郎,从此以后你就是咱兄弟,别忘记了,晚上我们吃酒,还有,我小妹的主意你可不能再打了。”

    ps:这一更有抄袭嫌疑,但这更会非常重要,不满抄袭的恕罪则个。

第二十六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上)

    三更一万一千字求票与收藏

    =============

    宋九带上茶楼,雅间坐着两人,其中一人能认识,赵匡义,还有一个中年人,四十岁左右,实际是三十七岁,不过长年戎马生涯,做了皇帝后又劳心,人看上去稍稍老相,大团脸,戴着一顶士庶官吏宴居时用的平式幞头,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又叫平式小顶,也就是它是一种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通用的大众化幞巾。与赵匡义一样是一个大团脸,胖胖的,与赵匡义很相像,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此人很魁梧,看上去比赵匡义要和颜悦色,不象赵匡义严肃深沉。

    两人同坐,此人还坐在主位,宋九还不知道他身份吗?

    宋九知道这个太祖皇帝是史上难得的亲民皇帝,还有点儿畏惧,小心地走上前,伏下说道:“臣拜见陛下,拜见大王。”

    宋九为自己的紧张感到很丢脸,不就是一皇帝吗,他也是人。但他不知道,他的表现已让赵匡胤高看,在这时代,一般老百姓看到了皇帝,有几人能说着话的,有的紧张得都会直哆嗦。

    赵匡胤微微一笑:“平身。”

    宋九站了起来,有坐,敢坐吗?

    “你在河洲说过,想与朕喝喝茶,谈谈心,是在这里喝茶,还是在宫中喝茶?”

    “这,就这好,在这臣都紧张得喘不过气,进宫臣连话也说不好了。”

    大实话,刘公公乐了,难怪二大王说与这小子说话得忍着笑。

    “那就在这儿吧。”

    宋九还是有点紧张,赵匡胤暴露了身份,侍从不敢怠慢,御苑离这不远,有侍从立即请来一队侍从警戒,茶楼上茶楼下茶楼外,到处都站着兵士,全副武装,手中持着明亮的武器。宋九多会见过这等场面,他还能坐稳了,已经是第一流的胆色。

    赵匡胤道:“九郎,请用茶。”

    “陛下,臣那敢担陛下一个请字。”

    “未必吧,你若将朕,将朝廷放在眼中,二弟就不会头痛了。”

    “头痛?”

    “不说这个,刚才你那几首小令虽唱跑了调,但文字不错,为何不好好科举?”

    “陛下,那几首小令是我历年来所写的小令当中最好的,臣愚味,临场发挥去写四六体骈文赋,臣不行。”

    “写不好就不写,何必曲解骈文?”

    “陛下,古代大贤有几人写过骈文?骈文又发自何时,魏晋,国家衰微之时,大唐虽用过,可是大唐过于重武轻文,一味开边,这才有安史之乱之祸,陛下若想倡化文教,重视文治,必须还原上古原貌,不能再用虽华丽但空洞,虽琅琅上口但堆砌不知所云的骈文为文章主流。”

    四六体骈文就是以四字和六字相间的骈文,间或少量二字、三字、五字、七字也行,但到了唐朝发展渐渐完善,连二三五七八九字间得多,都不能算是标准式的四六体骈文,也就是名篇《腾王阁序》只能算是不标准的四六体。

    当然,它很华丽,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哀江南赋序,这些文章几个华丽得掉渣。

    可是要求通篇对偶压韵,还要以四字六字为主,这有多难写?所以李白那种才气,向韩朝宗写了一封自荐信,为了表达出自己意思,只用了少量对偶句,而不敢写骈文,更不敢用四六体写这封自荐信。李白不行,有几人行,宋九更不行。但一般学子不象宋九,到了考场,自有办法。宋朝很人姓化,考官坐在帘后,若士子不解,可以站起来隔帘就问,考官于帘后释疑,那个填空题与解释题不算,这是指诗、赋、论、策。私书不给带到考场,但准许举子将《切韵》《玉篇》两本字韵书带进去。

    这是没办法的,考生有河北人、山东人、陕西人、淮南人,往后还会有四川人、湖南人、岭南人、江浙人,这些地方发音也与后世不一样,元清入主中原,全国各地都受到北方蛮话影响,但不是契丹与女真话就是普通话,它们影响着汉语发音,中原发音也影响着它们发音,也就是普通话在现在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