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九也跟着舞,一边舞一边咧着嘴乐。

    边上两个文官他不认识,冲他翻白眼,这是何等场合,你居然还发笑。

    赵匡胤在里面挥了挥手:“众卿平身,坐吧。”

    先赐冷食。

    吃完了,还有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冷食上来,大麦粥,子推燕。

    大麦粥食材还可以,里面和着杏仁。子推燕又叫枣锢饼,用面粉与团枣蒸出来的,又叫子推饼。不过这是三天前就弄好的食物,粥早结成了粥饼,子推饼又冷又硬。

    这是皇帝赏的食物,必须要吃的,恐怕里面赵匡胤自己在带头吃,宋九强忍着,几大口吃完它。但终是难吃,坐在他上首的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文官皱着眉头,一小口一小口的咀嚼。

    宋九低声说道:“锄禾曰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名官员也不理他,继续小口的咀嚼,象是吃毒药一样。

    宋九又说道:“若论果子小吃,我做的很美味,可这是皇上赏赐臣工的食物,必须要吃哦。”

    那名官员继续咀嚼,宋九又说道:“你这样很不好的,当真难吃?我第一回在这个场合吃皇上赏赐臣工食物,如食甘饴,回味无穷啊。你这种表现,若是让陛下看到,如何作想?”

    反正他也吃完了,又是在殿庑,没有人注意,于是有一句没一句撩拨这个文官。

    此人气得放下筷子,用眼瞪着宋九。左右几个官员都低下头闷笑。

    宋九一拱手道:“我是宋九宋易安,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这个文官气得要死,但他不是赵匡义,能将宋九拖下去狠笞二十下,闷声说道:“兵部郎中知制诰卢多逊卢子让。”

    宋九一哆嗦,心想,晕,我怎么与这个衰鬼坐在一起。他喊衰,卢多逊更喊衰,就是都没有用,那个不知道这小子惫懒?但宋九心中叫完了晕,又在说,看来做人还是要低调啊,差一点得罪了这个衰鬼,于是问:“卢郎中,你是知制诰,怎么也坐在庑下?”

    “以职官坐,也非是以差官坐。”

    宋九会意了,这很有讲究的,例如正殿那些老家伙,虽是节度使,坐得高高在上,实际手中没有多大权利。再如自己,是开国伯,七品宣德郎,而卢多逊职官是兵部郎中,只是从六品,恐怕爵位也不行,只能坐在自己上面。但两者实权不可比拟的,就象吕端还坐在自己后面一排,实权自己能与吕端相比吗?

    但这个衰鬼千万也不要得罪,于是又拱手说道:“宋九很早就听闻卢制诰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辞敏捷,不承想今天得见。”

    卢多逊也不理他了,继续咀嚼。

    吃过了饭,接着是傩礼,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傩舞,后世的说法叫鬼戏,跳鬼脸。但在宋朝对它极其重视,特别是宋初,承接的是开元礼,也就是李隆基初期执政时所实行的礼仪,对傩礼特别讲究。从起傩的开箱、出洞、出案到演傩的跳傩跳魈跳鬼,再到驱傩的搜除扫堂行靖,最后圆傩的封箱封洞收案,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讲究。

    几乎许多重大礼仪都离不开它,皇家举办的傩礼还要配以仪礼与各种专门的音乐。

    折腾了好一会儿,终于结束。

    正当大家准备起身参拜新火仪式时,赵匡胤忽然说道:“传宋九进来。”

    卢多逊心中又暗骂了一句,这个鬼幸好刚才自己未得罪他。他不想得罪宋九,宋九更不想得罪他。

    宋九莫明其妙,被太监带到正殿里,赵匡胤说道:“宋九,你未进宫之前,说献上来一台有史以来最强的劲弩?”

    “禀陛下,正是。”

    “有多强?”

    “微臣昨天在河洲校试了一下,它的射程近六百多步,最大有效射程接近三百五十步,有效射程是在两百五十步。”射程就是能射多远,但到了一定距离就没有了杀伤力。因此有一个最大有效射程,也就是在这个距离里能产生杀伤力,不过力量还是很弱,有效射程就是在这个距离里能普遍产生杀伤。这时候宋朝另一利器床子弩还没有出来,有一些劲弩,有的劲弩射程同样能达到三百多步,但那不是有效射程,两者区别很大的。宋九将数据报出来,一些武将开始窃窃私语。

    赵匡胤说道:“将它抬到院中。”

    太监带着几名禁卫将那台器械抬到广政殿外院子里,赵匡胤带着大臣们离开正殿,来到它前面,韩重赟惊讶地说道:“好大的一张弓。”

    不用想,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拉不开,只是这把巨弓有些古怪,弓臂各有一个耳,耳上有几个洞眼。弓弦更是赅人,用十几根粗牛筋绞在一起,正中还有一块小铁板,铁板上也有几个洞眼。

    赵匡胤说道:“宋九,你来试一试。”

    宋九开始用工具组装,先将一个铁架推出来,将巨弓拧在铁架的前臂上。弓弦的后面铁板也要拧,拧在铁架的铁板上,这块铁板后面还有一块铁板,两个铁板之间是十几股弹簧。后面还有,前面铁板上面左右各有一个活动套钩,钩上两根绳子,绳子又在后面连在一起,钩在后面绞盘上。但绞盘上的套钩还有一些小布置,以及其他的一些布置,包括各式螺丝。

    宋九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将它组装好,然后扭头对赵匡胤说道:“陛下,请下诏将前面小殿里所有宫女与内侍清场,勿得在里面,以免误伤。”

    赵匡胤挥了挥手,太监下去传话。

    宋九又说道:“请赐臣几套铠甲。”

    赵匡胤图省事,让几名侍卫将铠甲脱下,宋九将它们摆放在二百五十步开外处,又从箱子里抽出箭矢,也是在钢监特别抢造出来的,全是巨箭,半人长,箭头就象一根小黄瓜一般。

    让两个侍卫抽出其中三根,放在弓弦上,宋九开始绞紧绞盘。粗绳子随着绞盘绞动,渐渐将前面铁板往后拉,铁板用螺丝与弓臂连在一起的,随着前面铁板压缩,巨弓的弓臂开始拉弯。弓臂与弹簧同时发出刺耳的咯吱吱响声。

    宋张缓缓摇动把柄,调整弓臂的角度。这也要计算的,并且随着使用次数不同,制造质量不同,钢铁强度不同,角度皆不相同,这个想实行标准,在宋朝几乎不大可能,只能让兵士自己摸索。

    渐渐这把弓拉满,不用试了,看着这把巨弓,也知道它的射程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宋九又调整了一下距离,用手打开后面套钩上的机括,绳索迅速弹回去,弓弦也立即弹回去,不仅是弓弦的弹力,还有弹簧的弹力,两力合在一起,肉眼根本看不清楚,只听得嗖地一声,三支巨箭就象闪电一般飞射出去。离得远,距离有些不大好调儿,只有一支箭射中了铠甲,但不是射中,而是穿过。将铠甲穿了一个大窟窿后,它仍然向外飞,直到五六十步后才掉落下来。另外两支箭根本看不到了,赵匡胤匆匆忙忙地前去找它们。几个侍卫抽出朴刀,拦在宋九前面,它太凶残了,皇上在前面,得保护好,不能让宋九再射。

    一群大臣也跟着跑过去,两支箭找到了,一支生生镶在三百多步外的一棵大树里面,一支穿过了四百多步,镶在四百多步外小殿的墙壁上,这么远的距离,它仍然深深地扎进墙壁中。

    许多武将倒吸冷气。

    大家重新走回来,围着它参观。

    宋九说道:“陛下,它还有许多缺点,最少三人以上作,此其一。第二它相当笨重,包括弩架,重达四百多斤。第三它要求质量严格,有许多部位必须用好钢,熟铁都不行,没有韧姓与弹姓。或是工匠偷工减料,或者贪墨克扣,反而因为其笨重,拖累了军队。不过它也有一些优点,其大小可以调节,若是守城,还能制作更强劲的巨弩。若是野战,也可以小型化。并且它是微臣初步试验出来的产品,其技术还能做进一步的改良。”

    “足够了。”赵匡胤喃喃道。

    他在想一件事,若是攻打寿春城时,南唐城头上不是原来的巨弩,而是换成这种巨弩,就是有张琼挡着也不行哪,那保证一穿俩。

    甚至还想到更深远的意义。

    宋军与契丹交战,弓箭还是主要的武器,不过有时候未必管用。第一个弓箭射程短,说是百步,实际普通兵士能达到七八十步就算好的了。契丹骑兵又快,真正张弓搭箭,只是一箭之力。

    就是这一箭之力,有的兵士因为紧张,弓未拉满,产生不了杀伤力,又有兵士未瞒准,同样产生不了杀伤力。真正能产生杀伤力,十不足一,甚至二十不足一。

    这种巨弩更慢,不过它射程远,若是兵士作熟练,在三百步之内,能有两箭之时间。而且姓质也不同,这是一发三支巨箭。有了它,将不亚于唐朝的陌刀。

    可惜赵匡胤也忽视了宋九的一句话,那就是官吏!

第一百五十八章 劲弩(下)

    它出现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不能说它不如床子弩威力,若往大里造,其威力不亚于床子驽。同样的笨重,但床子弩不能小型化,作的人手更多,甚至需要五六十名兵士来作。

    然而它不如宋朝另一样武器,神臂弓!

    据说神臂弓发展到后来,只需要一石多一点的臂力就可以将它张开,也就是比宋九力气小的兵士都可以作它。更简便,并且是一人作。但最后呢?灭国!

    一部分是因为国家(*),一部分也许就是这个工匠与官吏,不能保证兵士手中的神臂弓是真正合格的神臂弓。

    有可能会起不小作用,但这时代作战,还是将领的指挥能力,以及兵士的强悍以及制度。只要能办到,现在与契丹军队能打得不相上下,办不到,那怕是北宋后期各种发达的武器出现也没有用。道理与宋朝缺马一样,岳家军岂不缺马,八路军岂不缺优良武器,没有马敌人有马,从敌人哪里抢,没有武器敌人哪里有武器,从敌人哪里抢。这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

    宋九不会去想,主要他影响不了二赵,想了也白想,徒其烦恼,不如安心地做自己的富贵梦。

    赵匡胤看了很久,又下令侍卫将几副铠甲搬到一百步,三具铠甲落在一起,让宋九重新放箭。还是三支箭,这一回离得近,要稍微准确一点,两支箭射中了铠甲,并且同样穿了过去,飞了二十多步才落下。

    大家伙又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意味着若是敌人密集,又在适当的射程内,能一箭穿五六个人。特别是一些武将与禁卫,他们可能会上战场打仗的,有的人武艺好,能用手中的兵器生生将箭挡下来。然而这种利器,如何挡法?看得他们一个个汗毛都竖了起来。赵匡脸色慎重,说道:“宋九,你回去后将图纸交给中书,这个技术也要严格保密。”

    “微臣知道。”

    “你升得太快了,这样吧,朕赏你食邑两千户,实封六百户,同时赏你两百金。”

    “谢过陛下,请陛下赐名。”

    “叫它伏虏弩吧。”

    “好名字,”宋九道,火药让赵匡胤取名字,赵匡胤取了一个金雷,雷得宋九皮焦肉嫩。但这一回名字取得蛮好的,其实以后它的作用还是防御,对付契丹人的。其他的无所谓,南唐值得用吗?

    “那个石炮如何了?”

    “陛下,自从巴蜀回来后,微臣只于前天昨天稍作喘息,几乎未停过。更没有空研发石炮,但它的原理与伏虏弩十分相似,皆是利用了稍复杂的杠杆作用与弹力原理。”

    “威力将是如何?”

    “若是大型化的石炮,改进后能将十石以上的巨石投于几十丈外,若是三四石以上的石头,能投于百丈距离,并且作人手也比现在的十梢炮少,十几人足矣。”

    “十石啊?”一起又倒吸了一口冷气。

    赵匡胤好不到哪里去,怔忡地站在哪里不知道想什么。

    “其实原理很简单,普通的力学,只要学子随我学上三四年,头脑聪明一点,都会制造。比如现在码头上那种器械,两人拉,就能拉起几十石重物一样。现在的石炮也是力学原理,不过更简单一点。”

    “你先研究这个,河洲上的事务暂先放一放。”

    “陛下不可,微臣能想出它,是因为游乐场一些器械,然后到了巴蜀,王全斌将军也欲速速将叛军平灭,又苦于火药没有用场,便将我请入军中,我在军中看到许多器械,才知道这些原理也可以用在军方。比如微臣的那个烧酒,当初想到它时,非是想到民用,而是治伤。先父一生血战,不得安息,于是将我取名为宋九,希望能久安,又让微臣学文,就不希望我在沙场上冒险换取名。但微臣稍有出息之时,先父却看不到了,他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书呆子。”

    “你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