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传-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由于郭无军事经验;张乃一介武夫,遇事没有决断;而朱不但有头脑会笼络人,且有大批勇猛善战死心踏地的贴身伙伴如徐达汤和等一批将领,有他自己系统的军队,郭军中由他亲自招降、训练、指挥的占了很大份量,更加上他有如李善长冯国用等舞文弄墨的好谋士善为筹谋,自然成了事实上能作主能办事能号令的主帅。
  朱元璋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并善于任用能人,为百姓所称道。英雄壮士纷纷投效。虹县人邓愈,16岁就随父兄举兵,父母阵亡后,他就统率部队冲锋陷阵,常打胜仗,是个将材。怀远人常遇春,臂力过人,勇冠三军,性情刚直,又有智谋,作了些时强盗,看看没有出息,决心自找出路。两人同来投奔,邓愈有队伍,做了管军总兵官,常遇春作了前锋。这二人为朱元璋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和州东南靠近长江,城子小,要维持军队几万人的吃穿用度,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元兵几次围攻,粮用更加匮乏。元璋把眼光投向了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太平南靠芜湖,东北达集庆,东倚丹阳湖。湖周围的丹阳镇,高淳、宣城都是产米区。占领太平,既可解决部队给养,又可进逼集庆,然后以集庆为中心,妥为筹划,四面拓展,不愁霸业不成。然而浩浩长江,浪花起伏波涛汹涌,又没有水军船只,大军只能望洋兴叹。眼看成包成库的米粮,可就是分毫不能取用,只能干瞪眼。
  正在一筹莫展时,恰好就有巢湖水军头领李扒头(李国胜)派代表联络来了。“吉人自有天相 ”, 朱元璋真是有如神助。
  原来天下大乱以后,在巢湖一带的豪门望族俞家——俞廷玉、俞通海通源通渊父子,廖永安永忠兄弟,赵仲中仲康两兄弟,纠集地方武装,推举李扒头作头领,双刀赵(普胜)坐第二把交椅,屯泊巢湖,连结水砦,有千多条大小船只万多人的水军。因和庐州红军左君弼结下仇怨,吃了多次败仗,势单力孤奈何不得,又咽不下这口气,特派人来讨求救兵。
  天赐良机,朱元璋大喜过望,亲到巢湖联络,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苦劝与其死守挨打,不如结伙渡江,并许下若干好处。巢军心动,许以相助。时“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水师不得出”。正在无计可施,却赶上五月梅雨季节,大雨竟淅淅沥沥地下了二十天,河坑地凹处都给淹平了,河道广阔。不费吹灰之力,避开了元军防守,巢湖水师的大小船只悉数到达和州集结。
  六月初一,水陆大军乘风渡江,直达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奋戈杀向元军,诸军鼓勇续进,元兵望风披靡,缘江保垒, 不战而降。“诸将以和州饥,争取资量谋归”。 元璋与徐达商议 :“渡江幸捷,若舍而归,江东非吾有也 。”于是下令将船缆砍断,把大小船只悉数放诸江流,自断退路,欲“置之死地而后生”。 诸将慌乱叫苦,元璋许以攻下太平,子女玉帛任其搬运。饱餐之后,大军马不停蹄直趋太平,军士个个奋勇当先,一鼓作气攻下太平。朱元璋虽许以“女子玉帛任其搬运 ”,但那是假的。他早已叫李善长写好禁约,一待攻下城池,即派人四处张贴宣讲:不许掳掠,违令者杀无赦。并调一排执法队巡行街头,正在抢劫的军士不得不罢手。有一小兵不信邪,立时被斩。太平一路的百姓才免了此劫。朱元璋因先前许愿的欺骗,怕军士不服,军心不稳,叫当地大地主赶快献出一些金银财帛,分赏将士,总算稳住了军心。从和州渡江是巢湖水军的功劳,朱元璋在船上为其摆洒庆功,趁机把李扒头灌醉,捆住手脚丢到江里喂鱼去了。双刀赵不服,逃归徐寿辉。巢湖水军失了核心,只得投降,朱元璋从此有了自己的水军。
  攻下太平,又有当地地主儒士李习陶安来投。元璋问“以何道教之”?安亦劝元璋力戒剽掠,东取集庆,可成霸业。与当年冯国用投效元璋时所谋略同。元璋深以为然,留作帅府令史。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为知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璋为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潘庭坚为帅府教授。着令乡下老百姓为民兵,居民蓄积,悉数运进城来,以备长期固守。
  “时太平四面皆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严师截姑熟口,陈野先水军帅康茂才以数万众攻城 ”,形势逼人。元璋亲帅徐达邓愈汤和等大将拚死抵抗,并不惜财物,尽出库中所有犒劳封赏有功将士;同时潜出一师,从敌人背后发起猛攻,前后夹击,元兵不知虚实,大败而溃,陈野先被俘。朱元璋劝其投降,宰白马乌牛,祭告天地,结为兄弟。第二天,野先全军归降,元将阿鲁灰引兵离去,元璋又与野先相约一同攻取集庆。
  为防将士反叛,朱元璋常以其家属作人质。尤其于投降将领,朱元璋更是加倍防范。野先的妻子被留在太平,部下被张天豪领去攻打集庆,野先心里原本痛恨红军,不得已而投降元璋,用而见疑,心中更加有气。他暗地嘱咐部下:装装样子,出人不出力,并不真打,三两日自己脱身后就来攻打红军。这话给朱元璋心腹检校探知,元璋心里明白,却不告诉张天豪。大军来到集庆城下,元朝守将福寿力战拒守,张天豪只有少半人在打,大半人在看,焉有不败之理。元璋索性放了野先,让他统领旧部与郭天叙张天豪合军再攻集庆。野先早已与城内守将约定内外夹击,假邀天叙喝酒,就在席间把他杀了;生擒张天豪,把他送给福寿也被即行处死。元军会师反攻,红军大败,死伤二万多人。陈野先率军追到溧阳,马乏掉队,当地民兵不明底细,以为他投效红军,设伏把他杀了,部队由其从子兆先接管,“屯方山,与海牙掎角以窥太平”。
  至此,朱元璋借刀杀人,除掉了郭张二人心头之患,郭家旧部全归元璋指挥,成为名实一致的都元帅,仍承秉小明王旨意。时在至正十五年九月。在朱元璋统领郭家军后,郭天叙次子天爵被小明王任为中书右丞,眼看郭家基业落入他手,不免背地里发些牢骚,被元璋探知,找个理由干脆斩草除了根。又见子兴的小女儿孤苦伶仃, 长得有几分姿色, 也顾不得什么乱伦之嫌,元璋也一并接受作了他的第三房小妾。不由得人不概叹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人世沧桑,朝代兴替,非迨人力,乃是天数。
  自六月份攻克太平后,朱元璋就一直在作攻取集庆的准备,前两次攻打集庆并不是其真正目的:一为探敌虚实,二为消灭异己吞并郭军。实际上他采取了先取四周,孤立集庆的方针,先后占领了集庆四周的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一些城镇。这时集庆孤立,三面被围,但是水路却被元军死死把持。因为在大军渡江后,朱元璋已令将大小千百艘船只都付诸江流,一时也奈何元兵不得。就连与和州将士家眷也音讯不通,诸将挂念难免分心。
  元璋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在第二年,即至正十六年二日,通过采石一战一举击溃元朝水军,俘获其大量舟舸。不仅打通了前后方的通讯联系,安定了军心;而且彻底扫清了集庆的外围屏障,使其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元璋紧密锣鼓地进行攻取集庆的最后准备。
  三月初一,元璋亲帅大军水陆并进,三攻集庆。城外守军陈兆先部抵挡不住,战败请降,朱元璋又得降兵36000余人。然后合力猛攻,集庆城破,守将福寿战死,元帅康茂才率军民50余万归降,蛮子海牙逃归张士城。 朱元璋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溃忧,干戈蜂起, 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诸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勿贪暴安吾民。’民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设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以赵忠为兴国翼元帅,镇守太平。
  小明王得到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都升元帅。这一年朱元璋29岁。从25岁投军仅仅4年时间,就已成为独挡一面的地方长官和指挥十万大军的红军统帅。攻占集庆,初步实现了当年冯国用为其谋划的成就霸业的战略构想。
  第三章 谋就帝业一 秣马厉兵 养精蓄锐缓称王
  朱元璋据有应天后,他的疆域以应天为中心,西起滁州,划一直线到芜湖,东起句容到溧阳。四面形势是:正东是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张士城已据平江(今江苏吴县), 破常州,转掠浙西;东北面有青衣军张明监据扬州(今江苏江都); 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驻徽州(今安徽歙县), 另一军屯宁国(今安徽宣城);西面池州(今安徽贵池)已为徐寿辉所据。东南外围则有元将石抹宜孙守处州 (今浙江丽水),石抹厚孙守婺州(今浙江金华), 宋伯颜不花守衢州。可以说朱元璋处于各种军事矛盾的漩涡中心——强敌环伺,敌友难分;天下大乱,形势不明;弹丸之地,举步维艰;军力单弱,进退无据。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谋就帝业,决非易事!
  然而,事物的存在总有其两重性,此处此时并非一团漆黑,否则那些个为朱元璋谋就帝业者也太迂腐无能了。地方小,目标小,便于修养,不易招致打击;强敌环伺,然而他们各自为战,号令不一,利益无共,元军与红军、红军与红军、元军与元军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只要小心行动、谨慎决策、巧为周旋,充分利用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远交近伐,使其互相牵制,不愁不为我用。只要争取到几年的和平环境,休生养息,一侍时机成熟,即可四面出击,一举扫灭群雄,定鼎天下,霸业可成矣!
  老天爷又一次关照朱元璋。这时元朝大军正全力与小明王周旋,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新崛起的集团;各红军割据政权也正在竭力对付元军的进攻,还没有觉察到这个潜在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得以不声不响地坐收鱼翁之利。从至正十五年到至正二十年,红军长驱深入,来回绕弯子死死拖住元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为朱元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
  至正十六年秋天,红军经过休整,从去年的失败中恢复了元气,补充了兵力,实施了新的战略决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向元兵大举进攻:一路破武关,陷商州,逼进关中;一路攻取了山东北部。第二年,刘福通又兵分三路:一路趋晋冀;一路攻关中;一路由山东北犯。第一路军又分两路:一路出绛州,一路出沁州,过太行山,破辽潞,陷冀宁,攻保定,下完州,掠大同兴和塞外部落,攻下上都,转掠辽阳,直到高丽。从西北折回到东北,兜了一大圈。第二路军陷凤翔,兴元,南进四川;别部又陷宁夏,掠灵武诸边地。
  第三路军尽占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北取蓟州,犯郭州,略柳林,逼大都。福通自统大军占领山东西南角和河南北部。至正十八年五月,红军攻下汴梁,建作都城,接小明王来此定都。红军所到之处,攻无不胜,战无不克。
  朱元璋之所以在这几年中没有招致元军的攻击,最主要的还是应天所处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东边是张士诚,北边是小明王,西边是徐寿辉。南边是长江天堑,元兵不敢轻举妄动;东西北三面有三个政权替他抵挡元军,朱元璋坐享太平,安然无恙。朱元璋充分利用这几年的和平环境,内修外治,逐渐发展壮大。具体来说:
  一是武力进击,先打孤力的弱小的元军据点,逐步扫清外围敌人,开疆辟土,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确保应天的军事地位不受威胁。
  当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应天时,张士诚风头正劲。这时东边的元军守将定定镇守镇江,孤立无援,若被士诚得手,将直接威胁应天;南边的宁国,也处于同样境地,若被徐寿辉据有,不止在朱元璋的背上插上一把尖刀。先下手为强,朱元璋派徐达抢先攻占镇江,分兵占领金陵丹阳等县,向东远远地伸出一个触角。六月,猛将邓愈攻克广德路,堵住了后门。第二年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长兴,徐达接着攻陷常州。四月,元璋自领大军攻占宁国,元将别不华请降。接着,朱元璋相继占领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等地。时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几乎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数攻占,取得了向外扩张的前哨基地。这样,以应天为中心的战略防御体系也就彻底形成:东线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划成一条直线,堵死了张士城西犯的门路;北面暂时是小明王的红巾友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