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传-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使,巡行列郡,稽查百司,清查黄册,督监水利等等。第四,监生各年任官并不确定。以洪武二年和洪武二十六年为最高,十九年为最多。从十五年以后,监生的出路已渐渐不如以前了,从做官逐步转向丈量田亩、督修水利、清查黄册等基层技术工作中去了。
  除国子监外,政府官吏的来源还有科举制度。国子监生可以不由科举直接任官,而从科举出身的人则必须是学校的生员。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每三年在省城会考一次,称为乡试,及格的为举人。各布政司举人名额是一定的,除直隶百人最多,广东广西25人最少,其他都为40人;第二年举人会考于京师,称会试,会试及格者再在殿廷经一次复试,称廷试或殿试。发榜分一二三甲:一甲只有3人,分别叫作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又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由布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状元授翰林院御修,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的为翰林官,其他均授官职大小有差。举人贡生会试不及格的改入国子监,也可选作小京官,或作府佐州县的正官及学校教官。
  科举各级考试,专以四书五经为题,文体略仿经义,体裁凡为排偶,叫作八股亦称制义。这是朱元璋与刘基共同商定的。十五年以后,定制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每试三场:初试四书仪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学校和科举并行,学校是科举的阶梯,科举是学生的出路。学校的兴办,不但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更主要的是使皇朝的统治思想深入民心,不断地教化臣民遵守臣道为国效力。科举的提倡,选拔考察了一批优秀人才,为皇朝的政治经济统治训练了一大批忠实能干的官僚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任人唯亲的官场腐败气息,实现了唯才是举,科举面前人人平等的新的仕途之道。
  但是,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过份奴性化,专以四书五经为要,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智慧,死读书读死书,以至于“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勿者,惟四子一经之笔,是鑽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其迂腐之态可见一斑。以这样的人才去治国,因循守旧者是,革新进取者非。长此以往因循苟且,死气沉沉,失去进取活力,国家很难欣欣向荣,朝气勃蓬。这也不能不说是中国自明朝以后逐步落后于世界先进民族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四 普查国情 发展农业盈国库
  皇朝的长治久安,根本上是需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农民问题也一直是历代王朝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农民反则天下大乱,农民安则天下太平。
  朱元璋从贫苦农民出身,对此不能没有深切体会;又以投身农军为基础,扫灭群雄,抵定天下,就不能不对农民问题给以更大的关注。朱元璋常说 :“四民之中,农民最劳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黑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又巴到收割了,完税纳租之外,剩不了一丁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害,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 。”
  中国的大部分土地财富兼并在豪族地主手中,大部分贫苦农民则忍饥挨饿,无田可耕。朱元璋也曾经受尽地主的剥削压迫,对其有一种骨子里的本能的自然仇视。虽说建国伊始,江山不固,国力疲弱,朱元璋对各方地主豪强的既得利益,不得不也不敢不加以特别保护和尊重。但是不久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了无情打击地主豪强的利益。
  一种是利用行政手段,强迫迁徙,使豪族地主离开原有土地,集中到濠州、京师、山东、山西等处,釜底抽薪,根本削除其在地方上的深厚势力,还给农民部分农田。
  二是假借种种政治案件,株连牵及,苛刑诛灭,一网打尽,满门抄斩。洪武年间的几桩大案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不知屠杀了多少豪门望族,甚至一个地方皂隶的逃亡,就屠杀抄没了几百家。朱元璋自己在公布此案时说 :“民之顽者,莫甚于溧阳广德建平宜兴安吉长兴归安德清崇德蒋士鲁等三百七户。
  且如潘富系溧阳县皂隶,教唆官长贪赃枉法,自己挟势持权,科民刑杖。朕遣人按治,潘富在逃,自溧阳节次遁送至崇德豪民赵真胜奴家。追者回奏,将豪民赵真胜奴并二百余家尽行抄没,持杖者尽皆诛戳。沿途节次遁送者一百七十户,尽行枭令,抄没其家 。”
  朱元璋将抄没的豪族田产收归国有,然后大部赏赐给新的官僚贵族,小部分还给农民。用屠杀手段加速改变土地的持有者,洪武三十年中,浙东浙西的故家巨室几乎无一幸存。
  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合理利用国家财力人力物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为了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对政府怨恨不平的心理情绪,朱元璋用了20年时间,任用大量监生,大规模地举行了土地的清查丈量和人口普查,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600多年来,历朝历代多少政治家梦寤以求却没能作到的事情,朱元璋做到了,而且很成功。
  之所以要进行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是因为600多年来,从没有进行过实际的普遍调查,土地簿藉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且就连这些不符实际的簿藉也大部轶失,半数以上的土地不在登记,逃避政府租税;半数的土地面积和负担轻重不一,极不公平。地主的负担转嫁给贫农,土地越多交租越少,土地越少交租越多,由此造成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经过实际丈量以后,使所有过去逃税的土地都登记完粮。全国土地,记载田亩面积方圆,编列序号,和田主姓名制成文册,是为鱼鳞册,政府据以确定赋税标准。洪武廿六年,全国水田登记总数为8507623顷,夏秋二税收麦470万石,米2470万担。和元代全国岁入粮数12114700担比较,增加了一倍半。
  通过人口普查编定了赋役黄册,并重新确立了新的乡村管理组织机构。把户口编成里甲,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的十户地主为里长,把余下百户编为十甲,每甲十户,设一甲首。每年以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一里一甲之事,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少,每甲轮值一年。每年由当值的甲完成政府要求的义务劳役,一甲服役一年,有九年休养生息。每隔十年,地方官以丁粮增减重新编定黄册,使之合于实际。据洪武廿六年统计,全国有16052680户,60545812人。比之元朝的极盛时期——元世祖时代的11633281户,53654337人净增340万户700万人。
  为了确实减轻农民负担,朱元璋积极为农民兴利除弊,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建国之初,即下令:凡民田五亩到十亩的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到晚年又令户部劝谕民间,凡是有空地的都要种植桑(束束),由官家教授种植方法。 加种棉花的免除租税。棉花的种植从此遍布全国,过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渐为棉衣所取代,解决了农民穿衣的问题,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元璋严厉督导各级官吏为农民兴修水利,鼓励人民一切对于水利的积极建议。特别吩咐工部官员,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旱防涝的,都要因地制宜一一修治,并派国子监生和有专长的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洪武年间统计开塘40987处。
  此外,朱元璋还积极劝导农民互助合作。用里甲作基础,户部劝谕。一里之内,有婚丧嫁娶,疾病患难时,有钱的助钱,有力的出力。春耕秋收时,一家无力,百家帮忙。每里备有木铎,选出老人每月六次持铎游行宣讲。每里一鼓,农桑时日,清早击鼓催人起床作工,有懒惰的由里老督责,若里甲中有游闲懒惰者,要追究里老的责任。
  当农民发生水旱灾荒,庄稼歉收时,都要蠲免赋税,赈灾救济。即使丰年无灾荒,也要择地瘠民贫的地方特别优免。灾重地区,除免除赋役外,另由官府贷米,或是赈米布施给钞。各地备设预备仓,由地方耆老经管,储备大量粮食以备救济。灾伤州县,如地方官不报告的,特许耆民申诉,处地方官死刑。洪武二十年又手令户部,地方官有权在饥荒之年,先发库存米粮赈济,事后呈报,立为永制。洪武三十年间,共计赏赐民间布钞数百万米百多万石;蠲免租税不计其数。
  凡是地方官贪酷害民,为非作歹的,许以人民到京师上诉。《大诰》说:
  今后所在布政司府州县,若有廉能官吏,切切为民造福者, 所在人民必知其详。 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 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 以凭保全。??民间若不亲发其奸顽,明朕有德,朕一时难知,所以嘱民助我为此也。若城市乡村有等起灭词讼,把持官府,或拔置官吏害民者,若有此等,许四邻及合郡人民指实赴京面奏,以凭祛除,以安吾民。
  甚至鼓励乡民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绑赴京师:
  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吏,在闲之吏,城市乡村老奸巨猾顽民,专一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害者,合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吾民,敢有邀截阻当者枭令。赴京之时,关津渡口毋得阻当。当然,农民的处境并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民的负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减轻。因为代表政府意志的里甲长乃是当地的地主豪族,他们必然千方百计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去设身处地的为农民着想。朱元璋自己也明白 :“民间(氵丽)派包荒诡奇移丘换段,这等俱是奸顽豪富之家,将次没福受用财富田产,以自己科差(氵丽)派细民。境内本无积年荒田,此等豪猾,买嘱贪官污吏,及造册书算人等,当科量之际,作包荒名色,征纳小户。??以此靠损小民 。”加上朱元璋认为 :“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尹人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着为令 。”不但见任官,乡绅也享受这种特权。连在学的学生生员之家亦有差役优免。这些优免的负担对于国家来说不可能取消,也只能转嫁到无权无势的贫苦农民头上去。官僚贵族越多,士大夫越多,农民的负担就越重。农民兄弟起义之初意图实现的经济政治平等的目标,算是彻底失败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早已背叛了本阶级,他要维护的仍是几千年的儒家传统君臣关系和伦理道德,他所代表的只是新贵族新官僚新地主的权益。他告诫子民 :“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能安其分,则保父母妻子,家倡身裕,为忠孝仁义之民 。” 不然,“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 !”
  五 网罗特务 严密监视人自危
  重用特务为其政治经济军事服务,监视控制危险分子,监听臣属幕僚的言行举止,发现纠举子民的危险倾向,这是朱元璋政治的一大特色。由检校而锦衣卫,特务网络遍布全国,特务组织日益完善,特务活动异常活跃。
  检校是早在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初就已经设立的,“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一般由文官担任。最著名的头目有高见贤,和佥事夏煜、杨宁、凌说一起专门告发别人隐私。兵马指挥丁光眼巡卫生事,凡是没有路引的,都捉拿充军。杨宁曾以左右司郎中参赞浙江行省左丞李文忠军事,元璋嘱咐 :“李文忠是我外甥,年轻未历练,地方事由你作主,如有差失,罪只归你 。”后来杨宁就告讦李文忠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祎干预公事,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人充军,杨宁因之得宠,历升至中书左丞。元璋有意令他做宰相,杨宁就和凌说高见贤夏煜等人在朱元璋面前大肆抵毁宰相李善长。由此得罪京中淮官,淮人合力反攻杨宁 :“排陷大臣,放肆为奸 。”杨宁终以告讦被诛。其他几个头目也都先后被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