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_耿立-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家显克微支的宗教历史小说《君往何处去》,不多不少就能明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良知者,在面临社会的重大抉择时,常常会抛弃小我。

  因此,当文人成为社会载体的一道风景时,谁也无法否认,文人的内在良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文人内心多么黑暗,一旦成为社会载体,与社会的基本走向紧紧相连,单一的文人自我就消失,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已不再允许个人独自狂飙。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85章 1672年,一个乡村妇女的非正常死亡


  ——读《王氏之死》

  朱千华

  一

  1668年7月25日郯城县发生了地震。傍晚,月亮刚刚升起,除了从什么地方发出的一阵可怕轰鸣声往西北方向而去之外,一点预告也没有。城镇里的房屋开始晃动,树木先是有节奏地摇摆,然后是更厉害地甩来甩去,树梢都快碰到了地上。接着一阵剧烈的震动使整片的城墙和炮台、县衙门、寺庙以及几千座私人住房全都倒塌下来。街道和房屋底下开了很大的裂口,水从地下喷射出来高达二十多米,水流冲下道路,淹没了沟渠。那些站着的人感到他们的脚好像踩的是旋转而失去了控制的圆石头,摔倒在地上。

  二

  世界汉学家,我顶礼膜拜的有两位:高罗佩与史景迁。高氏狄公案系列伴我度过学生时光,彻夜捧读的情景历历在目,只是高氏早已作古,那种激动人心的阅读快感也很久没有了。一直到史景迁出现。当然,现在再来说史景迁似乎已经过时,但是我不能忘记他,如同我记得高氏一样,在我写作的同时我感觉他就坐在我的身边。目前我读到的史氏作品,有远东版系列八册,广师大版《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么多书读下来,耗费我半年光阴。远东版史氏着作读完之后,一直满怀期待史氏新作面世,令人遗憾的是,《前朝梦忆》不尽如人意。想来想去,读张岱的人很多,很多篇章都能背诵。那样精妙的文字,经由你的一番描述,总让人索然无味。

  远东版的《王氏之死》是所有中译本当中最薄的一本,也是史氏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王氏之死》叙事地点是山东郯城县。当地“没有任何可出名的事情,没有什么杰出人物,有关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数据匮乏”。

  这话有失偏颇。郯城乃古郯国故地。“孔子师郯子”的典故即发生于此。

  郯城县我去过。二十多年前,我从扬州坐班车去郯城,半天时间即到,那是苏鲁两省分界线,过了新沂就到郯城。时值深秋,逛荡城中,不见车水马龙,人烟不甚稠密。猛抬头,见一尊雕像,峨冠博带,气度非凡,矗立十字路心。乃是郯子。匆忙拜谒,绕雕像数周,良久离去。

  问讯地方古迹,有长者遥指马陵山,言魏齐马陵战遗址,可为一观。第二日,急驱车前往。据我所知,马陵古道遗迹,史书中语焉不详,世人皆言山东莘县最为可靠。然郯城马陵古道亦颇神秘壮观。马陵道在郯城县境马陵山地段,南起大尚庄乡孙家塘,北到清泉乡九道湾,在郯城县境约40余公里。

  马陵道分山顶道、山涧道、河谷道,马陵道旁,有关马陵之战的地名、村名比比皆是。

  总体上来说,郯城是一个古国所在。这就是我对郯城的印象。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十分偏僻的小县城,在历史长河中只能随波逐流上下沉浮,从不见什么大风浪,平静得让人几乎忘却。直到有一天,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位大胡子先生,把这座默默无闻的鲁南小县城,带到了世人面前。

  三

  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写于1978年。1978年是中国历史苏醒的年代。

  现在读这本书的很多年轻人,那时还没有出生。当时,国内几乎无人知道《王氏之死》已经出世,更无人知道王氏和她生活的那个郯城。

  王氏是谁?她只是历史故纸堆中蚂蚁一样渺小的农村妇女。她的名字,她的家世,她的容姿,皆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她姓王。而且,在快要读完全书时,王氏才在行将收尾的第五章中,无声无息地轻挪金莲走到我们眼前。

  然而,她没有走到前台的聚光灯下让我们看清她的身段与容姿,她出现在我们视角里仍是朦胧的身影。偌大的历史舞台容不得她逗留片刻,很快,她便隐身于一片渺茫的背景中,就像一个上不得台面的丫环,匆匆给主人端茶倒水之后,惶恐离去。

  等读完全书,我们才发现史景迁是位叙事高手。一个朦胧的王氏,吊足了我们的阅读胃口。其实读者想知道的,只是一个真实王氏的故事。“王氏之死”这样的题目,就好像作者洞悉王氏经历,要给我们讲述一个女人的情感历程一样。其实不是。史景迁所要描述的,是王氏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即鲁南小县城的一段历史。

  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棵大树,我们以往读到的历史,基本上是树根、树干、树冠、枝叶。而史景迁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锯开树干后出现的横断面——那种更为深入的一圈圈的年轮。当我们读完全书,感觉意犹未尽,想看清楚王氏的真实容貌。史景迁摊开双手抱歉地说:“其实她的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你无可奈何,因为他的这本书,你已经读完了。

  不错,史景迁找到了一个绝好的视角,那就是名不见经传的王氏。这种写法,常有大手笔所为。《红楼梦》从不起眼的刘姥姥开始,开启了大观园大门。小人物再怎么卑微,也是社会存在的一分子。这样的小人物,往往最能真实地反映出大历史的本来面貌。《王氏之死》的叙事,是从一次强烈地震开始的。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震级为8。5级,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临沂交界处。史称郯城地震。

  四

  史景迁之所以在《王氏之死》开篇描述这场惨烈的地震,是因为主人公王氏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她侥幸大难不死,没想到五年后死于非命。这一切与那场地震有关吗?史景迁认为那场强烈地震对于小小的郯城县而言,不只是整个自然环境颠覆,更重要的是这场弥天大祸颠覆了整个社会环境。这与2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相似之处——核辐射后,很多动物出现变异。

  黑夜里,有一种巨鼠大如猫狸,全身发出闪亮的荧光,行动诡异,有人担心,这些鼠类将会变成食人巨鼠。

  我们现在之所以对郯城大地震有详尽的了解,这要感谢那些保存至今的史志、诗文和碑刻等数百种资料的记载,使得我们在今天能全方位目睹1668年郯城大震的真实情形。

  时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1668年7月25日晚上八点钟左右)。

  随着一道强烈的电光像紫色的云片在天空划过,大地如同磨牙一般发出骇人的雷鸣,并开始如筛糠般强烈摇晃。所有的建筑物像孩子手中的积木一样轰然坍塌。粗壮的桥墩像纸糊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地突然间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有的地方撕开裂缝。地下水如同激情的喷泉,高达数丈。

  一阵阵热浪夹裹着腾空而起的烟尘迅速弥漫了夜空。百姓们惊恐万状,眼睁睁地看着地面被撕裂,房屋倒塌,亲人被吞噬。一时间整个郯城变成了人间地狱,大人的喊叫声、妇孺的呼救声和伤者的呻吟声汇成一片,令人毛骨悚然。

  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那些男男女女一丝不挂,在街上裸奔……根据今天科学估算,1668年郯城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

  当时的郯城知县是冯可参(邵武县人,康熙进士),目睹了地震的全过程,写下一首长诗——《灾民歌》,详细记述了地震时山崩地裂以及震后百姓的悲惨生活: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五

  令人感慨的是,郯城特大地震发生的时候,距离郯城北600里外的一个地方,伟大的小说家蒲松龄正与表兄李笃之烛下对饮。俩人相谈甚欢。忽然,大地开始摇摆。惊魂甫定,蒲松龄立即拿起笔,为我们记下了一则极为宝贵的“微博”:

  【聊斋志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引用了许多聊斋方面的材料。把写鬼狐的蒲松龄引用出来,除因为资料匮乏,更重要的是,蒲松龄与王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史景迁想通过蒲松龄这位着名小说家的形象文字,来洞察那个时代的人,尽管蒲氏提供的材料只是小说,事实上,这些小说的形象性比起枯燥的史料,更能让人直观地看到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这也是史景迁出人意料的一个地方。他在书中分析了大量的蒲氏笔下的人物形象。这是很大胆的一次尝试。

  因为史学着作,几乎不可能引用文学作品来作为依据。通过对蒲松龄作品的分析,我们已经对郯城的自然、社会环境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

  此次郯城大地震,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罹难5万余人,死尸遍野。

  时值六月,烈日当空,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今郯城高峰头镇有“麦坡地震遗址”,今仍能看到当年大地震留下的痕迹:大地被撕裂后,出现了一条长长的峡谷。现此峡谷被定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郯城大地震,惊动了大清朝野上下。康熙命户部具体负责赈济,免去山东沂州等40州、县的年租,发赈灾款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余两。紧接着,饥馑、盗匪、疾病、蝗虫和屠城的清军,相继蜂拥而来。郯城,这个弹丸之地如同水中漂萍,如同打摆子一样在痛苦地战栗。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所看到的王氏,只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当中的一个,有名无名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她和普通人一样,经过大地震之后,惊魂未定、战战兢兢地被一个男人带走。

  他成了她的丈夫。他姓任,和王氏一样,他的面目模糊,我们无从分辨。

  只知道他是给人家做帮工为生。他们家很破旧。只有一间房子。还有一个公公在世。王氏与公公关系并不好。后来公公一个人搬到了别处。

  且不说王氏是怎样与任某结婚的。婚后这样破落的生活,实际上是郯城多数百姓在大震之后真实的生活写照。地震的阴影过去四五年了。人们的生活仍然一贫如洗。王氏,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女人,面对这样的破落不堪的生活,她是怎么想的呢?

  六

  在这种情况下,王氏如果遇到一个情人,我们都可以理解。事实上,她真的有个情人。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情人是婚前认识的,还是婚后才认识的。

  总之,有一天,她离家出走,和情人一起跑了。

  无论是哪个年代,老婆和情人私奔,对老公来说都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

  可以想象任某找不到王氏时的痛苦表情。他找遍了村庄,不见王氏的半个身影。有人告诉他,看到他老婆和一个男人跑了。

  王氏跑了。任某望眼欲穿。最后失望而归。可事情很快又有了转机。有人告诉他,他的老婆王氏在村头的庙里。任氏急忙奔过去。

  原来,王氏跟随情人之后,不知什么原因,情人不要她了。她又折回来,知道没脸回家,可是又无处可去,就躲在一个破庙里。应该是个道观吧。一个道士收留了她。在那个年代,一个年轻的妇人,与一个道士住在一起,纵然没有发生什么事,这事要是传到村里,那还不是炸开了锅。可偏偏就有人看见了,并且告诉了任氏。

  我们不难想象,任某到道观里来把妇人接回,是怎样一种复杂心情。但是任某想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