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要选对行业,而这两者本身又密不可分,归结起来,就是找到自己企业和政府需要的契合点,也就是跟着国家的整个大的方针政策走,这样就能得到连续的支持和鼓励,就跟政府的关系保持一个正常的接触,跟着大政方针走,这就需要企业在战略规划上和,国家战略捆绑在一起,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更能应对市场风险,不会是市场调控的失败者,不是赢家也是幸存者,而且还有机会发展得很好。”

陆政东娓娓而谈:

“作为企业界的代表,除去一般意义上地向上面表决心外,还要让上面完全相信在政治上的企图,不是如狼似虎永无止境的。政治协商,政治协商。这四个看着简单的字其实有着很深层的内涵,不少层次较低的委员,特别是那些商人出身的委员,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这一名头当做是披在身上的一件富丽堂皇的外衣。他们中有几人能真正分辨其中的分量,其中的内涵”

“所以你一定要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你需要切记的一点是,把普通商人引入政治舞台,这个步伐,无论是上还是下,都必然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不能操之过急”

陆政东讲了不少,虽然有些东西杨璐不可能现在就完全领会,但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具体过程中一定会把握住先机,并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逐渐变得更为成熟,而在接下来掀起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黄金时间能够斩获更多

接下来自然是一宿风流,陆政东醒来的时候,身畔的丽人早就起床了,不过被还残留着缕缕余香,门悄悄开了一丝缝隙,似乎是要看他醒了没有,见他没有动弹。便又走到窗户边小心的把窗帘拉了一条缝隙,一抹阳光从缝隙中透了讲来,陆政东装出要动未动的样子,窗边的身影赶紧又轻手轻脚的闪了出去。

陆政东坐起身来,无声地笑了笑,看样子杨璐是担心自己今天还要赶飞机,怕误机,又想让自己多睡一会,就用这种“自然方式”来把自己唤醒,心思倒也是够细腻了

※※※

陆政东到了平湖才发现,平湖实际上并不在浦江,而是临近的江州省的一个小地方,虽然此次会议地点比较偏,而且会议的性质也是在正式和非正式之间,其实这很玄妙,回顾改革开放这些年,每一个预示改革的动作,事实上都穿行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而就是这样一个游走在非正式和正式之间的会议,对于能够与会的人员要求却非常严格,一些由于论文没过关没有拿到资格但又希望与会的一些人也想参与此会,却被无情的挡在外面。

参加会议的人也得到通知要求,论文不许带上山,只带身子来,至于带秘书之类的更是不可能而而且开会不准照本宣科,这其实要求与会者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经济理论功底和修养。

而在会议的安保措施上,实行的是一级保卫,这通常是副国以上级别的领导人一级及其重要的全国性重要会议才能享受的待遇。

而且在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与会人员不准随意接受记者采访,而参加采访的记者一律被告知各新闻单位在会议期间一律不许报道会议具体内容。陆政东能够理解会议的组织者如此要求的良苦用心,毕竟这时候不比新世纪,很多东西必须谨言慎行,避免树大招风,坏了事情。

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这一次会议的与众不同,而陆政东真正向会务组报道之后,才真正发现这一次与会人员的组成绝对是重量级的,与会的有身居国家经济决策中枢的人员,有就任国家官方经济智囊部门的人员,有身处巅峰学术机构的人员,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人员:最高决策层里面负责经济事务领导人的秘书,级别最高的还有正部级官员,还有像陆政东的老熟人曾怀德这样的有着不同寻常背景的红色子弟,虽然这些人名义上不是职务行为,是个人行为,也是与会的普通一员,但实际上这才是会议的几杆大旗,他们很大程度地代表了某些中央领导的态度,以及一些曾经主管过经济事务老领导的态度,这无疑提升了整个会议的档次。

陆政东对于会议的组织者也是由衷的感到佩服,因为这些会议的发起组织者,聪明巧妙地组合了各种支持力量和资源,把会办得有声有色。

会议的形式也是很新鲜很独特,没有报告,只有讨论,会议分成几个组,把探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所涉及的讨论的题目都必须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面对的尖锐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议的讨论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由于我们有在国务院咨询部门工作的背景,以及一直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重大策略的策划工作,因而有基础拿出一套很有挑战性的各分组讨论课题。这些题目奠定了会议的内容、方向和基础,为会议成功奠定了一块基石。

每个组有核心的人主持会,没有报告,有中心发言,抛砖引玉,大家讨论,去哪个组听都行。

会议开得热火朝天,有共识的时候大家会会心一笑,而又分歧的时候则是火药味儿十足,虽然讨论也有时间,但是真正一讨论起来,往往都不会顾及到时间,从白天到夜里,不停的讨论、争论不休。

但与会的人员丝毫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反而是都显得精神亢奋,非常专注,而且会议的强度远远比寻常的强度高得多,不休息,几乎都是连轴转,即便与会的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也有不少人都感到很是疲惫,身体都有些吃不消,大会的秘书长甚至累得都吐血了。

大家都显得极为活跃,整个会议都充满着活力,陆政东也很想在这样的场合下会一会曾怀德,但曾怀德在宏观组,和他不是一个组别,没有机会直接进行对话。

陆虽然陆政东年纪尚青,但由于之前入选论文的水平较高,以及具体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也在关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政府职能的改革这个课题中做了中心发言,除此之外还以一定的事实依据提出东南亚即将爆发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并就国内的金融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措施

会议进行了五天,这期间也就几家报纸就此次会议做了一个标题式的报道,似乎并没有在公众中间引起太高的关注度,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开这么大一个全国性会议,讨论经济改革问题,在体制内肯定是极其引人注目的。知道这次会议一些内幕的各个部门和一些相关的人士都在静观风向,看看是不是这伙青年人这回要挨批评。

但陆政东却是清楚,会议最后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文件,陆政东相信这些文件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最高决策层的案头,并引起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与会的这些人员无疑也会更进一步进入高层的视野,虽然被选中与会的人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一些同等水平的人论文能够入选,主要取决于看论文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陆政东清楚一旦被选中,命运就大不一样了,除了进入高层视野,与会的不少人应该要不了多久就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而且能够与会的人员通过这样一次盛会,眼界不一样,认识了核心圈的朋友,有渠道了,可以讨论最重要的改革问题,这无疑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而这次会议其效应和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从执着创新;到会后献计献策、变革求进等等,涌现了人才,解放了思想,是对决策层的又一次影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且会随着会议内容的逐渐公开必将受到世人之瞩目。

不过,这都需要时间去发酵,在会议才刚刚结束的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显得风平浪静,陆政东既然到了距离浦江很近的地方,自然要去浦江这个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金融中心走上一遭

第64章浦江之行

浦江的林家湾高楼林立,作为浦江的金融中心,尚志远公司的总部就设立在这里。

陆政东坐电梯至二十八楼总裁办公区,他是在这里考察,顺道就来了尚志远这里。

还没来得及给尚志远打电话,便被前台给拦了下来,不一会总裁办的一位秘书走了出来。

“找尚总裁?不好意思,总裁正在开会。请问您有没有预约?”

陆政东微笑着摇了摇头。

“您是?”

“我姓陆,是尚总的朋友。”

秘书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看样子也不清楚来头,道:“这样啊,要不,您先到休息室稍等一下?”

陆政东点点头,既然做了一回不速之客,陆政东也就有等的准备。

秘书引领着他正准备去休息室,从外面又走进了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看到秘书微微颔首,走过来微笑着道:“周秘书,你们尚总会议还有多久结束?”

来者显然和这位周姓秘书有些熟稔,周秘书道:“安总好,还有一会,要不,我让小张帮您通知一声?”

“好。谢谢啊。”

中年人温文有礼的点点头。

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陆政东也只得一笑。

“你是,陆政东?”

中年男子在与秘书说话的同时,其实也一直在打量着他,迟疑了一下,问道。

陆政东一楞,凝望了片刻面前这位唤出他姓名的中年男子,他确信这人他之前并没有见过——能够成为尚志远的座上宾的人物,见过之后,陆政东绝不会没有印象。

“您是”

陆政东确信自己确实不认识眼前之人,也就试探着问道。

“我是周立生,这是我的名片。陆先生的大名,我是久仰了。”

男子的话气里并没有轻慢,听得站立一旁的周秘书又是一楞。她没想到,金融业大名鼎鼎的周立生竟然认识面前这个年轻人。她原本以为,陆政东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上门洽谈者,或者是尚总的什么故人之后。借着朋友的名头,以行直接与尚总会话的目的。

可没想到但,若他真是尚总的朋友,怎么既没预约,总经办也没得到尚总的通知呢?周秘书怔立一旁,不知如何言语。

而陆政东在接过周立生名片的同时,也终于想起来眼前的这位是哪一位了。

周立生家里的背景也极其深厚,只不过最近这些年其主要在港活动,他确实无缘得见。

“原来是周先生,我也是久仰您的大名了,只是一直无缘相见。”

陆政东客套地与周立生握了握手。

周立生看了看手表,笑着对陆政东说道:

“尚总肯定是有要事,这样吧,陆先生,我们到楼下的咖啡厅坐坐,等尚总的会开完了,麻烦周秘书代为转告一声。”

周秘书连道:

“周总太客气了,尚总会议一结束,我立刻通知二位。”

陆政东点了点头,和周立生一起下了楼。

周围写字楼里都还上着班,咖啡厅中人并不多,静幽的环境中点缀着舒缓的音乐,伴着飘来的怡人的咖啡香,异常适于交谈。

周立生端起咖啡杯稍稍品了一口,说起了尚总的一些事情。

对于两个相对陌生的人来说,共同的熟人尚志远无疑是话题最好的切入点。有了这个切入点,这话题就很好展开,两人很快就天南海北的聊开了。

实际上两人都是通过谈话在观察着对方。

短短的交谈也让周立生对陆政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事实上对于陆政东这一批人,他都一直注视着,作为深谙国内政治经济内情的人,他深知这批人是后备梯队人才,要了解国内政治经济走向,必须从干部架构这个层面着手。一代有一代的特质。和之前的后备梯队想比,高知高能履历丰富,可以说是他们的代名词这一批人中有几位领军人物,比如发改委的曾怀德,团系统的郑立,还有眼前这位绵西市的市长陆政东等等。

不久的将来,国内的政策,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是政坛最具活力最富有进取心的一群,又可以时刻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可以不必受到高层因为身份地位带来的无可避免的繁多约束和桎梏。

他们所说的所做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高层政改经改中的崭新尝试。

就像刚刚结束的中青年经济论坛,实际上也就是如此。

陆政东也在揣摩着眼前这个人,在这些有背景的子弟中,历来以从商的人数最多,从政的,呵呵,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越来越少有,这原因其实很简单,很多人无法忍受旅途中的清苦、拘束与诸多无奈还有倾轧,二是从政达到高位,并被社会各层看好的,那就更是风毛麟角,这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两个人不知不觉的谈到了海湾战争对国际国内的影响,对于国际而言,海湾战争进一步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对于国内来讲,海湾战争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把国内从全面受到国际社会孤立的窘境上拉了出来。

周立生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