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死囚档案-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体中的。而该国在走私象牙方面引起了全球瞩目,包括国际刑警组织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均以警告令等形式,要求各国关注该国外交人员的走私活动。    
    在李哲华、辛宗海疯狂走私象牙的过程中,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2001年3月22日,北京海关走私犯罪侦察分局情报处接到举报称,有人以进口普通货物的方式走私象牙。通过核查,发现其中一票货物保管品名为涂料,可实际货物却是象牙。    
    3月24日上午,侦察员在首都机场货运站布控,发现有三人提取该货物,于是他们尾随观察。当三人将货运进丰台区成寿寺附近的民房时,侦察人员迅速将他们抓获,这三人中有2人是李哲华、辛宗海。他们到辛宗海的住处搜查时,还在他的卧室的保险柜里查获了蔡某某托他藏匿的“LORCIN”牌手枪一支和9毫米“LUGER”牌子弹50发、9毫米“FEOFRAT”牌子弹50发。    
    海关警方察明这宗团伙大案共有四个链条:发货人朝鲜官员、海关工作人员、接货运货人、象牙买主。在警方的努力下,除去朝鲜官员,其他涉案人员全部落网。    
    在12名被告人中,有两个是法人犯罪。江苏省某特种工艺厂和广州市某工艺品经营部从辛宗海手中非法收购象牙制作工艺品,他们因涉嫌非法收购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被提起公诉。    
    在法庭上,李哲华往日灵光的眼神有些呆滞,或许他在想:四年的北京生活恍如一梦,他自己似乎从这一刻才意识到自己不止不觉由一个守法公民变成了国际走私大鳄,辛苦了四年,拼死拼活挣了那么多钱,可到头来怎么什么都没了,甚至连自己也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为什么啊?活了这么多年,他第一次思考起这么沉重的话题,他不敢想像他无业的妻子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从此将陷入困顿的生活,可是一切都晚了,如果早一些想到这些,该有多好。谁让自己浅薄无知、让金钱这个魔鬼缠身呢?    
    在法庭上,辛宗海对检察机关的指控矢口否认。他一会儿说象牙是某机构的一名外交官委托他销售的,一会儿又称在机场拿到的皮箱子里装的是木头。辛宗海甚至还自称是某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但又拿不出相关证明。他的辩解引来旁听人员的阵阵哄笑。    
    经过紧锣密鼓的审理,这宗牵连人数众多、情节复杂的中国头号象牙走私大案划上了句号。2003年11月2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李哲华犯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辛宗海犯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无期徒刑;李巍、吕小伟、李石等人均犯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6-12年,同时处以人民币50万元-10万元的罚款;其他犯非法收购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11年,并处罚款。    
    


第四部分第84节 人性扭曲的轨迹

    每一宗罪恶背后都演绎着人性扭曲的轨迹。站在刑事审判庭上的每一个被判刑的被告人,都有一个从常人到罪犯的心灵兑变历程。如果李哲华在北京继续走他合法的经商路,我想他也一定会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是暴利的诱惑却象毒瘾一样难以抵挡,浅尝一口就无法停止下一次放纵的脚步。    
    抛开罪大恶极始作俑者,我们更该看到本案的另一个层面:海关工作人员何以如此大胆地扛着诱惑为走私人辟路?何以屡屡得手而长期不被发现?是我们的工作程序有疏漏?还是他们真的侥幸?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都足以让此类罪恶夭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金钱面前如此藐视法律,怀揣幸运游走在钢丝上?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必然引发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震荡。在这种大环境下,走私分子不堪暴利驱使,某些海关工作人员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不法商贩贪图暴富,他们结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不折不扣地掠夺着非法的财富。在不成熟的商品经济社会里,物欲横流、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对你,对我,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一种考验。    
    


第四部分第85节 疯狂女骗雪藏1200万元

    2003年7月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尹生华生华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继续追缴被告人尹生华犯罪所得人民币1142。6250万元,分别发还被害人。宣判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法院正在对此案进行死刑复核。    
    关于尹生华的个人全部财产,在判决书上同时有这样的文字“尹生华作案后被查获归案,赃款全部损失”。    
    在法庭上接受宣判的尹生华面无表情,她相貌端正,皮肤白皙,整齐洁白的牙齿配上大大的眼睛、浓黑的眉毛和一头黑亮的短发,使43岁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里透出躲躲闪闪的目光,很难让人相信她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疯狂地将黑手一次次伸向亲戚、朋友、同学和同事,花言巧语地骗取他们的信任,以高额利息回扣的许诺和开空头支票的方式诈骗近1200万元。但从始至终让人疑惑不解并令办案人员头痛不已的是:这个疯狂聚敛千余万的女人,宁可选择死刑,也坚决不肯说出赃款的下落。这笔巨款就像水中的气泡一样瞬间消失,蒸发在空气中。面对办案人员苦口婆心地说教和劝导,尹生华的回答始终只有一句:“我不想说。”    
    平静清苦的生活,暗流涌动的内心    
    1959年6月21日,尹生华出生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尹生华很幸运地躲在教室里平静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1976年高中毕业后,尹生华回家务农,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早已在尹生华的眼里失去乐趣和光彩。因为贫困,她买不起心爱的花衣裳,所以她特别羡慕城里的女孩,因为她们的父母是工人,能挣钱给她们买好看的花衣裳。闲下来的时候,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田埂上,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呆呆地望着远处蓝天下飞翔的小鸟,充满憧憬和期盼。她多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变成小鸟飞出这片庄稼地啊!    
    1979年,机会终于降临到这名女孩身上,她幸运地进了房山区琉璃河粮管所,成为一名她梦寐以求的仓库女工。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人又长得端庄秀丽,机灵懂事,又勤奋工作,尹生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91年调到丈夫所在的良乡直属库。尹生华的丈夫也是一名普通工人,他们日子虽然过得平淡清苦,但也其乐融融,尤其是1982年女儿的出生为平静的家庭生活带来无限欢乐,三口之家幸福而温馨。    
    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尹生华的心底似乎总有一股激流在暗涌,她是一个心比天高的女人,她渴望成功和富有,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不是就要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下去。只有看到女儿时,她内心才有一点安慰。女儿是另一个她,是她生命的延续,也是她的全部希望。她盼望女儿能健康成长,能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创出另一番天地来。为此,她把赚来的钱都用在了女儿身上,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竭力给她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尹生华的辛苦和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外国语学院。随着女儿升入大学,她开始设想着为女儿和家庭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尹生华最大的希望是女儿大学毕业后能够出国留学,然后到美国定居,自己将来随女儿到国外生活,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但自己不过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仓库女工,那么,靠什么一下子富裕起来并到国外生活呢?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在她的心底悄然出现,并最终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尹生华20多年来一直辛辛苦苦地在仓库当工人,眼看过了40岁还没有发财的迹象。看着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同学们纷纷富裕起来,有了车子、房子和票子,尹生华也着急了,她决定铤而走险。    
    1999年9月,尹生华东取西借搞来5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北京胜利升华商贸有限公司,经营粮油百货和小商品。因为尹生华根本没有经商的才能,从公司成立起就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尹生华开始四处借钱周转。即使如此,2001年3月1日,尹生华仍以56万现金租下了位于房山区良乡镇北秀街西侧的楼房,共三层2000多平方米,经营酒店和粮油店。    
    据房主讲,在尹生华租用前,楼房已经将设备都装备好了,基本上进门就可以营业。而尹生华租用后只是装了一些简单的设备,价值大约5万元。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尹生华对酒店不做分文投资,没有投入一分经费。“我只是以酒店做幌子,让人相信我有经济实力,然后我才能骗到钱。”尹生华被捕后这样坦白。尹生华的这番良苦用心显然很有效,从2001年3月酒店开张到2002年4月尹生华被捕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尹生华疯狂集资诈骗近一千万元。    
    疯狂诈骗千余万,目的就是想骗钱    
    2000年12月的北京,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尹生华的初中同学王雪梅接到了尹生华的电话,这是她们分别26年后的第一次联系。这一天,恰巧王雪梅刚刚从单位买断工龄,拿了单位发给的11万元补偿金回家。一听下岗回家的王雪梅心里很不是滋味,尹生华立即热情地提出要请她吃顿饭,聚一聚。毕竟老同学分开这么多年了,王雪梅也想找个人说一说一肚子的话。酒席间,尹生华容光焕发,热情备至,不厌其烦地向王述说她如日中天的生意,说她正在倒卖粮食、建材,赚了很多钱。王雪梅听了也为老同学感到高兴。尹生华又提到她的升华酒店正缺人手,希望老同学能帮帮她,替她管管帐。刚刚下岗在家的王雪梅庆幸自己遇到了贵人,高兴地答应下来,她哪里料到此时的尹生华早已盯上了她买断工龄的11万元。    
    2001年7月,尹生华打电话给王雪梅,说自己正准备倒卖一批粮食,还差5万元现金,希望王能帮忙凑点。握着话筒,王雪梅有些犹豫,尹生华似乎明白王雪梅的心思,马上信誓旦旦地说:“雪梅,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又是老同学,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我拿去周转一下,一个月就还你。”听了尹生华的保证,王雪梅把家里的3万元现金交给了她。    
    一个月后尹生华又给王雪梅打电话,让王雪梅把买断工龄的10万元钱借给她,并央求老同学再帮她借一份,因为她要倒一大笔钢材生意。王雪梅犹豫了:自家的孩子明年想出国,要用这笔钱呢!尹生华又催道:“我一个月就能还你,额外付你几千元利息行不行?”见王雪梅不吭声,尹生华急了:“哎呀,老同学,钱在家里放着也是放着,存到银行也没多少利息。你不如先借给我做生意,等挣了钱我多给你分成。你在我这里上班,还信不过我吗?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样吧,你先借我10万,让我周转一下。我给你一万元利息,这回总行了吧?”王雪梅终于被她说动了,将打算送儿子出国留学的10万元交给了尹生华。从此,王雪梅再也没有要回一分钱,连孩子出国留学的事情也耽误了。    
    


第四部分第86节 一名普通教师

    徐健红是在尹生华的酒店吃饭时认识的。她原来是房山区的一名普通教师,1992年顺应市场经济大潮,办了停薪留职,下海做起文化用品生意,后又经营酒店、歌厅,手头渐渐有了积蓄。徐健红经常去尹生华的酒店吃饭,两人遂结识并以姐妹相称,关系处得很好。一次徐健红在生意上赔了一大笔钱,心情非常沮丧,一气之下生病在家,尹生华知道后花了200多元买了礼品主动去看望徐健红。尹生华的“雪中送炭”令徐感动不已,让徐健红感到与尹生华姐妹情深。尹生华的这种情感投资很快得到了回报,2001年8月,当尹生华第一次向徐健红借钱时,徐毫不犹豫地拿出了20多万,并拒绝了尹生华所谓的高额利息。    
    随着交往的深入,徐健红常听到她手机里传来各种讨债人的声音。一次尹生华挂断电话,故作愁眉苦脸地说:“徐姐,你不知道,我在东北的那笔钢材买卖赔了,现在很多人每天追着我要债,我也急啊,我要是有钱能不还人家吗?我真的是没钱啊!”听了尹生华的一番哭诉,同在商海搏击的徐健红顿时心有戚戚然:“生华,别难过了!这样的朋友以后不能交,遇到困难就跟你要钱,做生意谁没个赔没个赚的,以后别理他们!你需要多少,我先帮你垫上。”为了帮这个曾在自己失意时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